资治通鉴中南朝四位开国皇帝的故事(二)萧道成

公元452年,宋文帝北伐失败后,听闻老对手魏世祖被手下人弑杀,又动了再次北伐的念头。群臣纷纷阻谏,早没了那股子战斗力。这个时候,萧道成第一次出现在资治通鉴中:

“梁州刺史刘秀之遣司马马汪与左军中兵参军萧道成,将兵向长安。道成,承之之子也。”

此时,萧道成年仅25岁,作为军人世家,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这时还只是一个参军。离他建立齐国还需要整整27年的奋斗。他也不是一开始就为称帝而奋斗着。

此后22年间,刘宋朝因为继承人的问题,开启了长时间的内乱,你杀我来我杀你,各路诸侯粉墨登场。

萧道成在血雨腥风中也只是活了下来,没有什么特别显山露水的地方。现在看,有的时候活下来,也是大浪淘沙的过程。

在王侯叛乱时,萧道成是平叛中的一员主将,东征西讨,颇受猜忌。泰始六年(公元470年),43岁的萧道成受命移镇淮阴,但宋明帝怀疑他有“四海之心”,便把他调进京城,担任黄门郎,以便监视他的一举一动。萧道成忧虑重重,如芒在背,看见平泽苑中养的一群鹤,感慨良深,便写下了这首诗。

群鹤咏

八风儛遥翮,九野弄清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在隐忍猜忌中,萧道成又坚持了4年,在公元474年,“夏,五月,壬午,桂阳王休范反。”刘休范的造反的理由还是最常见的“清君侧”。

这给了47岁萧道成登上历史舞台核心的战争机遇。因为这个时候刘宋能打的武将已经没有几个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军事战争,“朝廷惶骇”。

大家都慌了,就得有人站出来。

”护军褚渊、征北将军张永、领军刘勔、仆射刘秉、右卫将军萧道成、游击将军载明宝、骁骑将军阮佃夫、右军将军王道隆、中书舍人孙千龄、员外郎杨运长集中书省计事,莫有言者。”

这么多人聚在一起,总要给出个战略战术方针。

萧道成,展现了自己多年来的军事敏锐,这种敏感,应该是需要通过战争才能磨练出来的。

道成曰:“昔上流谋逆,皆因淹缓致败。休范必远惩前失,轻兵急下,乘我无备。(萧道成认为刘休范会吸取前人造反失败的原因,挥军直下,这个判断是准确的

今应变之术,不宜远出;若偏师失律,则大沮众心。宜顿新亭、白下,坚守宫城、东府、石头,以待贼至。千里孤军,后无委积,求战不得,自然瓦解。我请顿新亭以当其锋(自告奋勇,在首都建康,也就是南京附近的新亭阻挡敌军)。征北守白下,领军屯宣阳门为诸军节度;诸贵安坐殿中,不须竞出,我自破贼必矣!”

提出行军战略后,萧道成问大家啥意见?结果可想而知,大家都只能说好。

资治通鉴记载到:

因索笔下议。众并注“同”。

与刘休范的战斗中,萧道成展示了自己的力量

1.解衣高卧以安众心,主帅这么做,小弟多少会不那么紧张了。怕啥?

萧道成至新亭,治城垒未毕,辛卯,休范前军已至新林。道成方解衣高卧以安众心,徐索白虎幡,登西垣,使宁朔将军高道庆、羽林监陈显达、员外郎王敬则帅舟师与休范战,颇有杀获。

2.敌强我弱时,准确判断军情,鼓舞士气

道成帅将士悉力拒战,自巳至午,外势愈盛,众皆失色,道成曰:“贼虽多而乱,寻当破矣。”

3.擒贼先擒王

发现刘休范作为主帅不注重自己的安全,派出黄回和张敬儿诈降刘休范,出其不意就把刘休范头给砍了。当然出主意的是黄回这样的参谋,他能敏锐发现并接受,也是能力的表现,还做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一波操作。

休范白服,乘肩舆,自登城南临沧观,以数十人自卫。屯骑校尉黄回与越骑校尉张敬儿谋诈降以取之。回谓敬儿曰:“卿可取之,我誓不杀诸王!”敬儿以白道成。道成曰:“卿能力事,当以本州相赏

4.有定力,遇乱不慌,稳坐军中帐

刘休范被杀,战场上信息不对称,不是你说杀了我主帅,我就信的。特别是在刘休范人头被水冲走的情况下。刘休范手下人还再继续猛攻。

道成与黑骡拒战,自晡达旦,矢石不息;其夜,大雨,鼓叫不复相闻。将士积日不得寝食,军中马夜惊,城内乱走。道成秉烛正坐,厉声呵之,如是者数四

5.学习曹操,烧书信,安定民心,有点小心机,看来爱读书,可能是还爱读《三国志》。

俄而丁文豪之从知休范已死,稍欲退散。文豪厉声曰:“我独不能定天下邪!”许公舆诈称桂阳王在新亭,士民惶惑,诣萧道成垒投刺者以千数。道成得,皆焚之,登北城谓曰;“刘休范父子昨已就戮,尸在南冈下。身是萧平南,诸君谛视之,名刺皆已焚,勿忧惧也。

6.一战成名。被人民群众认可。

萧道成振旅还建康,百姓缘道聚观,曰:“全国家者,此公也!”


后面就比较简单了,公元477年,萧道成扶持的刘宋小皇帝刘昱有着和三国时吴国孙皓一样的嗜杀的爱好(才15岁),自己身边的人为求自保,趁他熟睡时,尸首两分,人头被扔给了萧道成。两年后,萧道成称帝,建立齐国。



下面的是南齐遗留下来的一些南朝雕刻,风格是这样的…









编辑于 2022-01-05 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