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毒鸡汤
15岁的刘学州自杀了,新京报,你为何不道歉?

15岁的刘学州自杀了,新京报,你为何不道歉?

每一个睿智的灵魂

都置顶了毒鸡汤

作者:毒哥&玉成

来源:毒鸡汤(ID:Du-JiTang)


1

这两天最轰动的新闻莫过于,一个15岁的少年自杀了。

生前,他留下了洋洋数千字的遗书,述说了自己悲惨的一生:被生父母遗弃、在学校被欺凌、寻亲被二次抛弃、被大媒体网暴。

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令他还没来得及展望人生的美好,就尝遍了人间疾苦,最后选择在三亚的大海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名字叫刘学州,一个困苦、敏感,但依然以最阳光的微笑面对世界的人。而在几天前,大媒体新京报对他的定性是:一个“讹”上自己亲生父母的心机男孩。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切要从头开始说起。

刘学州,真名丁晶,2006年出生(一说2004年),在他出生时,亲生父母还没有结婚,为了凑齐结婚用的彩礼钱,他们将仅仅3个月大的儿子,卖给了河北的一个刘姓人家。

为了凑彩礼钱,而将亲生儿子卖掉,这一看就不是正常人能够做得出来的,可想而知父母对这个孩子的感情是多么淡漠。

然而这还没完,在刘学州4岁的时候,刘学州的养父母因为爆竹爆炸事故而去世了,只留下了年幼的他,和姥姥、姥爷相依为命,生活异常艰苦。

后来刘学州上学了,毫无意外,遭受了同学们的霸凌,就连老师也无视、孤立他,导致他从小学开始,就不断转学,一路成长得磕磕碰碰。

好不容易到了初中,他的生活并没有变得更好,因为他遇到了一名变态的男老师,借着酒意性侵了他,事后还威胁他不能说出去。种种可怕的经历,令他产生了抑郁的倾向。

以上种种经历,随便哪一条拿出来,都已经是不可承受之重了,然而对于刘学州来说,人生的悲剧还远不止如此,因为就在这个时候,他听到了村里人的一些闲话,说自己并不是“父母”的亲生儿子。

寻亲,本是一个寄托着美好愿望的词,象征着亲情和希望。然而在刘学州身上,寻亲恰恰是人生至暗时刻的开端,只可惜,当时的他对此一无所知。

2

在家中老人处证实了自己并非亲生之后,2021年12月6日,刘学州在网上发布了一条寻亲视频。

据他自己所说,寻亲一来是想了解自己的身世,二来,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寻亲成功,父母孩子相拥而泣的案例,这令他对亲父母有了一些隐隐的期待。

而事情也是出人意料地顺利,在视频发布不久后,刘学州在一个旧的疫苗本上,找到了自己亲生父亲的名字:丁双全,再加上警方的技术手段,很快就锁定了本人。

12月15日左右,刘学州和亲生父亲相认,之后两人还参加了警方举办的认亲仪式,留下了看上去挺温馨的合影。


而刘学州的母亲则显得更为积极,和刘学州相认之后,公开表示自己打算将刘学州的户口迁到自己家(当时她已和刘学州生父离婚),让孩子和她一起过年。


听上去挺美好的是吗?

然而就在一个月之后,情况急转直下,1月17日,刘学州晒出微信截图,自己已经被亲生母亲拉黑。


而刘学州的父亲,在朋友圈里发文内涵亲儿子,“卖惨成功,网络乞丐”,刘学州则在评论区里反驳,说即使自己是“乞丐”,也是亲生父母一手造成的。


这一看,就知道内情并不简单。

1月18日,刘学州在微博上发了长文,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亲生父母无法承受网络舆论谴责,将责任全都推到“破坏自己平静生活”的刘学州身上。


当刘学州提出想要一个自己的家的时候,父母指责他在“逼”自己,是个“白眼狼”。

更重要的是,刘学州在一个月中,知道了自己被遗弃的内情,认亲时父亲说过之所以抛弃他,是因为当年生活不好,才将他送到好人家那里养的,没收钱,只是没想到后来那家人将他转卖了。

然而真相就是,他们亲手将刘学州卖了,收了几万块当彩礼钱,婚后还生下了另一个儿子。

在和刘学州争吵的时候,母亲还说出了“你养父母不抱,还有别人家更好的抱你”,意思就是都怪你养父母命不好,你自己命不好,可不是我的错。


……

看到这里,事情已经颇为明显了,一边是从小被抛弃的未成年儿子,还有录音做证据,一边是有弃子前科、家庭关系也十分混乱的父母,要是你的话,你会更愿意先听哪一边说话?

相信只要是正常人,都知道怎么选择,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新京报,它来了。

3

在整个时间线上,新京报出现的时间颇为靠后,然而破坏力非同一般,短短几天,就将舆论搅得方向全偏了,而他们的基本思路就是:在刘学州身上狠狠插刀。

1月19日,也就是刘学州发文解释的第二天,新京报发布了一条对刘学州母亲的采访,并且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解释”:

刘学州母亲原本想弥补孩子,还借钱让孩子去旅游,然而刘学州狮子大开口,多次要求他们为其购房,还威胁他们分别离婚,为了“重新获得平静生活”,她只得拉黑了刘学州。


有一说一,这条报道本身就非常奇怪,第一,就是上文我说的,不去采访明显更弱势的孩子,而去采访有前科的亲生父母,而且措辞、用语明显是冲着“刘学州不是好人”这个方向去的。

第二,媒体的最基本原则,真实性,难道又忘了?

刘学州又不是什么难联系的大人物,既然要采访,为什么不顺带采访刘学州,做个交叉印证?

更别提刘学州母亲的说法,本身就有bug,如果她真的无辜,录音里那句“你养父母不抱,还有别人家更好的抱你”又是怎么来的?

第三,一个令我非常不舒服的点,在报道中,刘学州的姓名、照片都是全公开不打码的=,而其父母则又是打码又是化名的,被保护得滴水不漏。

如此一来,大众的关注点自然全集中到刘学州身上了,要知道,他无论是15岁还是17岁,都还没成年,根本不应该承受这些。

在新京报这通令人迷惑的操作之后,刘学州受到了铺天盖地的网暴,很多人的关注点全集中到他“旅游”、“炒作”上,说他心机,贪婪。


可怜的刘学州,一边应对冷漠无情的亲生父母,一边还要应付诸如新京报之类的媒体和键盘侠,不断找证据自证清白。

媒体说他白眼狼,他辩解,亲生母亲连家门都没让自己进。


媒体说他要求父母买房,他辩解,自己并没有强制他们买房,只是要求对方给自己一个落脚的地方,因为养父母的家已经完全不能住人了。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和强硬态度,1月19日,刘学州发文表示,将追诉自己的亲生父母。

然而,新京报还没有消停,依然是没有采访刘学州本人,而是采访了个不知从哪里来的“舅妈”,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和同父弟弟对比之后,心理有落差。


言外之意,还是刘学州自己心理不平衡,不够“懂事”,才有了这么多幺蛾子。

而这回,刘学州真的累了,因为他发现,无论自己多么努力,用经历、奖状、录音来证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坏孩子,但在体量比自己大无数倍的媒体,以及敲键盘不花力气的网民面前,都是如此的渺小。


1月24日凌晨,他在微博上留下了标注着“生来即轻,还时亦净”的遗书,这个向来让人感觉阳光、坚强的少年,最终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刘学州的故事,是一个纯粹的悲剧,几年前很火的那个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大概演出了他现实生活一小半的悲惨吧。

而造成他悲惨结局的,有父母、同学、老师,以及最令人愤怒的,无良媒体。

4

新京报对于刘学州的行为,是彻头彻尾的吃人血馒头的行为。

一开始我也在想,为什么一个本应有公信力的媒体,会堂而皇之出来做搅屎棍,谁弱势,谁更应该被报道和帮助,不是非常明显吗?

在查完资料之后,我悟了,新京报不是不知道谁更弱势,相反,它就是知道刘学州更弱势,弱势到就算媒体做了点啥,他也无法反抗,所以才肆无忌惮在他身上刮取最后一点流量。

毕竟,骂刘学州父母的,之前已经很多了,但骂刘学州的还没有。

刘学州父母都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成年人,而刘学州,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孤儿”,而且家庭成分比较复杂,有弟弟,有妹妹,随便改一下,不就是《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和朱晶晶的故事了吗?


而且,他们的报道方式也非常鸡贼,先抛出了“刘学州不一定是好人”的话题,成功将刘学州引到了风暴中心,让他独自面对媒体和舆论的攻击。

之后无论他再做什么、怎么回应,都会成为新的热点,新京报只要继续带节奏就是了,那篇“舅妈”的报道,就是这样来的。

只是他们也没想到的是,这回真的玩脱了,刘学州用自己的生命,诉说了无良媒体对他的伤害,而网友们也从一开始的吃瓜、错愕,到后来的反省和愤怒,一时间,炮火转头集中到了新京报头上。

昨天的热搜,“刘学州”和“新京报”同时登顶,“新京报带头网暴”等词条,也层出不穷。


最讽刺的是,此前在刘学州问题上死咬不放的新京报,如今却不敢报道刘学州去世的消息,先是关掉评论区,后来干脆将此前的相关报道都删了



这也是最让我感到背脊发凉的一件事:如今的媒体,似乎已经将“删文”当成了常规操作,无论是说错、做错了什么,伤害了哪些人,只要删掉,就可以当无事发生,无须道歉,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也许从一开始,他们就不认为这样的行为是错的。

被这样的媒体裹挟着,也许才是中国网民最大的悲哀。

其实,新京报诸如此类的操作,早就不是第一次了,比如臭名昭著的“寻找汤兰兰”事件。

以及在对慰安妇进行报道时,在当事人明确要求化名的前提下,依然公开了她们的姓名和户籍信息。


还有在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画出了和现实完全不符的“示意图”,导致女司机被网暴。


在这些事件背后,有多少人像刘学州一样被攻击、伤害,只是因为不够出名,而理所应当被忽略呢?

所以,在悲伤、愤怒过后,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媒体。

以及,新京报,你们依然欠刘学州一个道歉。




作者:毒哥&玉成

来源:毒鸡汤(ID:Du-JiTang)

别怪我毒舌,生活比我的话更刻薄。负能量也是鸡汤,只不过它更真实。

发布于 2022-01-25 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