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1901~1983)

林巧稚(1901~1983)

林巧稚(1901~1983)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妇科医生、妇产学家,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林巧稚于1901年12月23日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一个christian家庭,是林家的第三个女儿。因第二天夜晚就是圣诞夜,父亲视这个女儿为GOD赐给林家的圣诞礼物,故给她取名叫“巧稚”——“灵巧而又天真”之意。

林巧稚父亲林良英早年随祖父去南洋谋生,在新加坡的church学校学习英文。祖父离世后,林良英返回故乡鼓浪屿,与一位本地姑娘成亲后,以翻译和教书为生。巧稚上有一兄两姐(一个是领养的)。五岁时,母亲不幸患子宫颈癌去世。其后,父亲对年幼的巧稚疼爱有加。父亲是个虔诚的christian,带领孩子们信仰GOD,常带他们去海边看落日,给他们讲HOLYBIBLE故事。

林巧稚故居

巧稚五岁时进入英国传教士所办的幼儿园读书,每逢星期日,随父亲到church去做礼拜,参加儿童主日学。每年圣诞节的钟声、烛光和优美的赞美诗歌声,都给她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林巧稚家人合影(左一为林巧稚)

林巧稚十岁时进入厦门女子学校读书。该校于1900年为周寿卿牧师所创办,是一所不同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新式学堂。当时的教务主任是英国圣公会传教士玛丽•卡琳小姐(Miss Mary Carling)。她为人谦和热情,办事认真严谨,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不仅看重学生的学业,也看重学生的品行。她在教授英文、地理和钢琴的同时,也把LORDJESUS的“爱人如己”,以及如何在LORDCHRIST里得享平安喜乐等信仰精髓传授给她的学生。林巧稚在这所学校中一学就是十年,期间受洗成为christian。每年圣诞节和复活节,她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平时她还经常到church去做义工,学习事奉,为那些有需要的信徒提供帮助。

在林巧稚成长的过程中,卡琳小姐对她的影响最大。卡琳小姐虔诚的Christianity信仰,谦卑柔和的品格,以及独立而又优雅的生活方式,深深地濡染着林巧稚;而从林巧稚身上所表现出的聪明、勤奋、诚实、责任感等优秀的christian品格,也深得卡琳小姐的赞赏,故二人之间的感情如同亲人一般。

林巧稚时常随卡琳出去探访church中的信徒家庭,无论贫富, 卡琳都一视同仁。有时,路上听到有人叫她“女鬼佬”,她从不生气。她也从不抱怨在异国他乡生活的辛苦和不便。卡琳的一句口头禅是:“GOD第一,他人第二”,这是她行事为人的准则。她曾借给林巧稚一本书名叫《心灵小史》,是由一位法国修女所写的灵修日记。这本书深深影响了林巧稚,使她像作者一样,甘心成为彰显JESUSCHRIST荣耀的一朵小花;也使她认识到一个真正的christian用爱所做的哪怕只是些平凡的琐事,同样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因为他(她)见证了CHRIST的GOSPEL并彰显了GOD的爱。这些帮助林巧稚确立了自己人生的方向、道德观和价值观。

鼓浪屿上学生时代的林巧稚(居中)

高中毕业后,林巧稚获得一份令人向往的工作——留校任教。但她并不满足于此,她希望能够进一步深造,并想成为一名医生,像HOLYBIBLE中《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一样,一面传GOSPEL拯救人的灵魂,一面医病救人,解除人肉体上的痛苦。正在这时,她从朋友和卡琳小姐那里得知北京一所美国人所办的医学院将要在全国招收25名学生的消息,于是她决定前往应试。但她当时有些担心自己是否有能力考取。这时,卡琳小姐鼓励她说:“你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学生,应该接受更完整的教育。面对这么大的决定,你应该恒切祷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而不是考虑自己行不行。把它交给LORD,听从LORD的安排,祂会带领你前面的路。”听了卡琳的话,她回去关起门来祷告,从中获得信心和平安。

在卡琳和父兄的支持下,林巧稚第一次离开厦门,到上海的一家church学校参加考试。三天中,她充满信心地完成几门科目的考试,最后一科是英语笔试。正当她聚精会神地笔答问题时,一位女考生因中暑而昏倒,监考老师一时不知所措。林巧稚见状,立刻放下考卷对这位女生从容施救,直到她恢复正常为止。但林巧稚也因此耽误了考试时间,未能完成英语笔试。

林巧稚回到厦门后,将考试情况如实告诉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当时她亦想到在150名考生中,只录取25名,恐怕自己因为英语笔试没有完成而无望被录取了。父亲安慰她说:“你这样做是对的,救人最要紧。”没想到一个月后,林巧稚惊喜地收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卡琳小姐兴奋地拥抱她说:“感谢GOD,赞美LORD!我知道你一定会成功的。”事后她才了解到,原来是监考老师将她不顾自己,乐于救人的事迹写了份报告,附在她的英语考卷后面报了上去。校方根据她的综合成绩和这份报告,决定录取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就这样,20岁的林巧稚如愿以偿地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读书,时在1921年。

协和医生合照中的林巧稚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06年的“协和医学堂”,最初由外国church机构和清政府合作办学,1915年由中华医学基金会接管,直到1949年,都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分支机构。该院培养高水准的医学人才,学生要先读三年预科,再读五年本科才能完成学业,毕业时可以同时从北京医学院和纽约州立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经过八年的艰苦学习,在父亲去世,大哥的鼎力支持下,林巧稚终于在1929年6月毕业,并获得应届协和医学院毕业生的最高荣誉奖“文海奖”。该奖授予她,以表彰她的优异成绩和热心公益,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毕业后,她为北京协和医院所聘用,成为该院第一位女住院医生。

林巧稚是在杨崇瑞医生的指导下开始实习工作的。杨崇瑞比林巧稚大10岁,也是christian,并先于她从协和医学院毕业。1929年,杨崇瑞在北京开办了第一助产学校,邀请林巧稚给学生讲授产科课程;她也是最早倡导计划生育的医生。林巧稚同她一起深入民间,做过许多公共卫生检查,流行病调查,以及宣传防病保健知识和关心妇女健康等。可惜,杨崇瑞于1957年被打成右派,此后便在医学界销声匿迹了。

林巧稚(右一)在美国进修

协和医院的晋升制度非常严格,林巧稚却一年一个台阶地升上去:从助理住院医生,到住院医生,直做到总住院医生。1932年,即担任总住院医生一年后,林巧稚被协和医院派往英国曼彻斯特医学院和伦敦妇产科医院进修。1939年,她又被派赴美国芝加哥学习,故一直涉足于妇产医学研究的领先领域。当1940年林巧稚完成在美国的学习时,被授予“美国自然科学荣誉学会会员”,并荣获该学会颁发的金钥匙。回国后,她成为协和医院首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

林巧稚私人诊所旧址,现北京东堂子胡同10号

1941年,北京协和医院因日军入侵而被迫关闭。林巧稚坚持留在北京,在东堂子胡同 10 号开设妇科门诊,为各阶层妇女看病,并经常对那些贫穷人予以优惠或免费施诊,甚至有时骑上毛驴到农村去为穷人看病。她医术精湛,为人谦和。她常常一边为病人诊治疾病,一边耐心地教她们如何自我预防,和自我护理。她也总是千方百计地为病人省钱,可以用药的决不打针。她更同情、体贴病患者的疾苦。她的敬业、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对病人的关心和爱,常令病人与其家人感激不尽。

1942年,林巧稚担任北京中和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1946年受聘兼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主任;1948年重返协和医院任职,直到去世。在其六十年的医务生涯中,林巧稚除了做研究和带学生外,还亲自接生了五万多婴儿。很多父母以 “林”字给孩子命名,例如“念林”、“爱林”、“敬林”、和“仰林”等等,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著名女作家冰心三个孩子都是由林巧稚接生的,她曾深情地写道:“她(林巧稚)用敏捷的双手接下了成千上万的孩童。她不仅把孩子带到世界上,还教父母如何用有限的食品喂养孩子。她为中华民族养育了无数的战士。”

婴儿家长寄给林巧稚的照片

20世纪50年代后,林巧稚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主席(首位女性副主席),北京妇产医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并且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这一时期内,她致力于妇产科科研队伍的建设,指导主编了中国医学杂志。在她的主持下,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形成了一个高水准的医疗科研团队。1958年,林巧稚在北京组织医护力量对80万妇女进行了妇科普查,尤以宫颈癌作为普查的重点。这是关注妇女健康的一大突破。在其带动下,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相继进行了类似的普查。此后,妇女罹患宫颈癌的比率大大下降,孕妇开始受到医疗监护,妇女孕育期也开始享有产假。

1953年,林巧稚赴奥地利参加世界医学会议,会后访问了苏联;1959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作为一个知名的妇科医生,林巧稚常有机会给政府高级官员看病,如已故周 恩**理的夫人邓*超就曾多次约她为其诊病,因此她成为周、邓的好朋友。那时,许多知名人士加入了中****,有人也鼓励她如此行,为此她思想上颇为挣扎。有一次同周总*一起接待外宾时,她借机向周谈了自己的想法,她说:“由于自己长期信仰Christianity,思想上受Christianity的影响很深……。如果自己昨天还是个christian,今天又提出要加入***,担心会给*造成不好的影响。”**理对她表示理解,并告诉她不必介意这个问题,身在*外照样可以为祖国和人民工作。

“文*大*命”期间,协和医院被改名为“反帝医院”,林巧稚也受到冲击。造反派勒令她剪去长发,不许她穿“封、资、修”式的旗袍。她也被剥夺了主任医生的职务,成为一个每天推着四轮小车给病人打针、送药、洗便盆的老护士。但她仍以CHRIST的爱心,以当年她培训护士时所说的话去做事:“当你怀着CHRIST的爱去做这些事,就不会觉得每天的工作琐碎、无聊、没出息了。”

1965年,毛**提出“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于是卫生部以声名显赫的医疗专家组织了一支巡回医疗队,深入到湖南洞庭湖地区农村,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时64岁的林巧稚和别人一样,身穿布衣胶鞋,去到无电、无电话,交通不便的关公潭公社,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经常到最基层的生产队出诊。因着她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不久,许多妇女前往诊所找这位救死扶伤的“林奶奶”,为她们治疗羞于启齿的妇科疾病。在短短三个月的巡回医疗中,林巧稚救治了1300多个农村妇女。文革后期,在林巧稚的主持与参与下,在全国各地农村建立了医疗卫生网,培训了大批的农村“赤脚医生”和接生员。使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有所缓解。1965年,林巧稚主持了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妇产科学术会议;1972年,林巧稚作为副团长,率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医疗代表团赴北美考察;1973-1977年间,她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的顾问。1974年,她以团长身份,率中国友好参观团访问伊朗,同年赴日内瓦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医学顾问委员会会议,会后赴瑞士和法国等地考察。1978年,她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并以副团长的身份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出访欧洲四国。在访问英国途中,不幸突发脑血栓,住院六个月后才返回中国。1980年,林巧稚再度入院治疗,此后直到去世,都住在医院里。期间她仍然参与编写《妇科肿瘤学》、《家庭育儿百科》和《农村妇幼常识》等书。林巧稚毕生对妇产科学许多领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以及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80年,协和老专家合影(居中为林巧稚)

1981年,在80岁生日前夕,林巧稚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她告诉记者说:“我是一名医生,经历了太多的生死。我不怕死,HOLYBIBLE上说:‘我必往祂那里(JESUS那里)去。’”在遗嘱里,她把自己的全部遗产捐赠给北京的幼儿园和托儿所。她最后的请求是死后葬在家乡鼓浪屿。为了她所钟爱的医学事业,林巧稚终身未婚,她把她全部的爱奉献给了中国人民。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病逝于北京,享年82岁。在为其举行的追悼会上,其遗像两旁悬挂着两幅4.5米高的挽联,上联曰: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下联曰:谋母儿健康,救死、扶伤、党业、民生,笑染千万白发,蜡炬泪成灰,光熠熠照人间。这60个字可谓其60余年奉献人生的概括。林巧稚把毕生精力和无私的爱奉献给了人民,因此也深受人民的崇敬和爱戴。

遵其遗嘱,林巧稚最后被安葬于厦门鼓浪屿。1984年,故乡人为她修建了名为“毓园”的园林和纪念馆,园林中央是她的汉白玉全身雕像。在一块石头上,刻有林巧稚的遗言:“我是鼓浪屿的女儿,我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的海边,那海面真辽阔,那海水真蓝、真美……。”

资料来源

Hamrin, Carol Lee, with Stacey Bieler, ed., “Lin Qiaozhi—-The Steady Pulse of a Quiet Faith” in Salt and Light,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 2009. Pp. 114-132.

【要揭发美帝罪恶,她却说:我的医术就是人家教的

她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0,000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

她,是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院士(注:当时称“学部委员”,1994年后改称“院士”),收到“开国大典邀请函”,却拒绝参加。

她说:“ 我的病人更需要我,我需要守护在她们身旁。”

她一己之力,中国婴儿死亡率、产妇死亡率降低了300-500%。2009年,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她,就是林巧稚!

在网络上曾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人民币上印一位女性,应该印谁?”网友们众说纷纭,然而有一个答案却得到了高票赞同,那就是“林巧稚”。

林巧稚是谁?林巧稚有何伟大之处?为什么我们很少听到这个名字?

信仰,使她一生践行“爱人如己”

林巧稚5岁时,母亲因患子宫癌病故。林巧稚永远不能忘记母亲去世时,那极端痛苦的一幕,她朦胧地意识到,做女人是多么不易。

林巧稚在高中期间,曾经多次跟随自己的老师,去拜访church中的信徒家庭。老师卡琳小姐是一位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对所有的信徒都平等对待,不因贫富而区别看待任何人。

卡琳小姐的博学多识、谦卑柔和,对林巧稚的心灵产生了重大影响。年轻的林巧稚立志也要奉献自己,去彰显LORDJESUS的荣光。

协和医学院规定学生在预科期间,要完成4大类课程。

语言学习:中文192学时、英文192学时。 第二外语:须从法语或德语中选修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数学96学时、生物384学时、物理384学时、化学544学时。

可是,林巧稚在厦门读书时,那里没有开设物理、化学课。而这两门课程,在协和医学院的3年预科中所占学分最多。

开学伊始,老师就告诉学生,学习跟不上、考试不合格的人,学校主张尽早去别的学校就读,免得浪费时间,越往后会越吃力。

在协和医学院,75分的考试成绩才算及格。一门主课不及格者,留级;两门主课不及格者,就得离开这里另找出路。

但林巧稚是个认准目标就不回头的人。

学生宿舍每晚10点半拉闸熄灯,但过了12点就会重新合上电闸。摸清这个规律后,她总是10点半上床休息,过了12点再起来学习。

期末考试成绩公布的时候,林巧稚门门优秀,生物还考了全班第一。

凭着苦学和聪慧,林巧稚在8年的学习和残酷的淘汰竞争中,学习成绩一直高居榜首,并获得协和医学院最高荣誉的“文海”奖学金(在此之前,从未有女生获过该奖学金)。

1929年,林巧稚从协和医学院毕业,8年前入学时的5个女生,只有3人坚持到了最后。

没有孩子的“万婴之母”

毕业后,林巧稚收到协和医院的聘书,聘书中这样写道:

“兹聘请林巧稚女士,任协和医院妇产科助理住院医师……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

在老协和,如果女大夫选择内、外、妇产科这样的大科,是不允许结婚的,如要结婚,必须先辞职。

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只能选其一。

林巧稚接下了这张光荣的聘书。她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0,000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

每一个由她亲手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名:“Lin Qiaozhi’s Baby”(林巧稚的孩子)。

傅作义的小儿子,冰心和吴文藻的三个孩子,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子女梁从诫、梁再冰,都是由林巧稚引领到人世间。

林巧稚说过:“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将一件件善事,做在一个个不起眼的人身上

北平沦陷的一个雨夜,有一个产妇因胎儿横位难产。

林巧稚顾不得自己被淋的浑身湿透,麻利的做着准备工作,撤去草木灰袋,铺上干净被单,轻缓而坚定地一下下正着胎位。

一次次地倾听胎心音跳动,嘴里小声地安慰着产妇。终于胎儿的头进入了产道,诞下一个男孩,母子平安!

林巧稚看着这个一贫如洗的家,默默地打开出诊包在炕头放下几张钞票,对女人的丈夫说:“她太辛苦了,给她补补身子。”

挂牌行医,拒绝回到老家避难

1941年,日军侵华期间,协和医院被迫关闭,一些医生都离开了。林巧稚却拒绝回到老家避难,她要留在北平为那些患病的妇女看病。

她在北平东堂子胡同10号开设了妇科门诊。前来看病的妇女络绎不绝,林巧稚都一视同仁。

无论是穿金戴银,还是衣衫槛楼,林巧稚都谦和温柔地为她们排忧解难。穷人如果掏不起医药费,林巧稚就自己掏钱给她们付医药费。

有时候,为了方便那些农村的贫苦妇女,林巧稚甚至骑着毛驴到乡村去,亲自为她们登门诊治。

为了守护病人,放弃比金条还贵的机票

1949年,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给林巧稚送来一张傅将军亲笔签名的机票,可以搭乘任何一次航班去任何一个城市。

傅太太特别说:“这是多少人用金条换不来的。”

林巧稚谢绝了傅作义太太的好意——她要在协和医院守着她的病人。她性格单纯倔强,对政治毫无兴趣,她心中只有治病救人的使命。

不参加开国大典,只愿做一辈子值班医生

新中国解放时,林巧稚收到了开国大典的邀请函,但她没有去。

她跟身边的同事说:“我是个医生,去做什么呢?我的病人更需要我,我需要守护在她们身旁。”

似乎只有妇产科的工作,才是她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真实通道。

她自谦道:“我愿为GOD做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拒绝手术上的“X跃进”

1958年,“X跃进”的时候,医院简化掉了很多东西,领导曾提出也要改进手术的洗手方法。

他们说洗个手洗那么久、那么多遍,慢吞吞的,怎么“X跃进”呀?大家不敢吭声。

这洗手方法是一百多年来总结出来的经验,曾有人做过试验,少洗一次或少洗几分钟,手上的细菌就要比正规的洗手法多出许多,就增加了手术感染的机会。

这样的“X跃进”是拿病人的生命做代价的,洗手图简单,病人却要担风险。但大家不敢说,生怕自己不够革命。

林巧稚站出来说话了。她找到医院党委书记问:“如果是给你做手术,你要我们洗三遍手还是洗一遍?一次洗五分钟,还是洗三分钟?”

医院书记一看她的架势就头疼,协和刚被接管时,也是这个老太太最不买军管会的账。但是,他知道她是以自己的人格作支撑的,所以强硬,只能无言以对。

只看病,不看人

有时候,护士会提醒她,待诊室里有早已约定等候的特殊病人(这些特殊病人,往往是某位要员的太太,某外国使领馆的夫人)。

林巧稚总是头也不回地说:“病情重才是真正的特殊。”

有一天,林巧稚的诊室进来了两位候诊的妇人。她们都穿着朴素的灰布列宁服,挂的却是专家号。

“以后别挂这种号了,这要多花许多钱。我也看普通门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多等一会儿。”林巧稚对她们说。(专家号要比普通号贵10倍)

中年女人很客气地点头应道:“好的。”这时,林巧稚开始问诊。

送走了病人,有人问林巧稚:“您知道刚才找您看病的是谁吗?” 林巧稚不在意地摇了摇头,“每天看过的病人太多,我从不关心来历,更记不住她们的姓名。”

“她是周恩来总理的夫人!” ,别人告诉她。

“是吗?总理夫人?”,林巧稚拿过病历一看——邓颖超。

朱德夫人康克清在一篇回忆林巧稚的文章中写道:林巧稚看病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论病人是高级干部还是贫苦农民,她都同样认真,同样负责。

她是看病,不是看人。

致荣辱于度外,救婴儿于水火

1962年3月,林巧稚收到了一封信。来信人名叫焦海棠,是一名生活在内蒙古包头市的女工。

她已经怀过4个孩子,除了头胎小产外,其他3个孩子都是出生后全身发黄而夭折。现在,她又怀上了第五个孩子。

渴望着做母亲的她,在担忧和期盼中给林巧稚写信求救。

从焦海棠来信述说的症状不难判断,她的孩子患的是新生儿黄疸,又叫新生儿溶血病,这是母子之间因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疾病。

当时,新生儿黄疸在国内尚无存活的先例,国际上也罕有完全治愈的记载。

林巧稚毅然接收了这个孕妇。

要知道,作为一位声名卓著的医生,即使治好了这样的顽症,也不过是增加了一个成功的病例,而一旦失败,却有可能招致无法预想的后果。

但是,林巧稚做不到背过脸去听之任之。一连几天,林巧稚下班后就钻进图书馆,她查遍世界各国的最新医学期刊,仔细搜寻着新生儿溶血病的点滴资料信息。

但是,关于这种病例的资料少之又少。国外的期刊偶有治疗相同病例的报告,只说是通过婴儿脐带换血的方法。

可是,这样大的手术究竟应该怎样做?具体的解剖位置在哪里?如何确定手术的切口?

诸多重大的细节问题没有任何文献和先例可循,林巧稚决定和儿科的专家分头着手试验和准备。

林巧稚组织了好几次会诊,把妇产科、儿科、病理科、血液科、外科专家的意见汇集在一起,制订出了一套详细的,对新生儿进行全身换血的方案。终于让患儿获得重生。

为了感谢林巧稚和其他医生的“救命之恩”,产妇给这个孩子取名“协和”。

治学:严字当头,精字当先

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林巧稚故事:

一次考试中,林巧稚要求每个学生完成10例初产妇分娩全过程的观察,并用英文写出完整的产程报告,以此来评定他们的临床能力。

大家丝毫不敢松懈,都仔细观察病人、认真思索后写下了自己认为满意的病历。

然而,结果却出乎大家的意料,仅有一份病历被评为“优”,其它均为“不及格”。

学生们左思右想不得其解,硬着头皮向林教授请教。林巧稚严肃地说:“你们的记录没有错误,但却不完整,漏掉了非常重要的东西。”

“漏掉了重要东西?那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们又仔细查看自己的病历,觉得记录已经挺全面了呀,实在是想不出漏掉了什么,又不敢多问,于是偷偷地去看那份优秀病历。

结果发现,各项记录都没有区别,只是病历里多了这么一句话:“产妇的额头有豆大的汗珠……”

“你们不要以为这句话无关紧要,”林巧稚看出了他们的不以为意,严肃地说,“只有注意到了这些细节,才会懂得怎样去观察产妇。在产妇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个体的、种种预料不到的变化。”

林巧稚注意在细节处要求学生,所有的检查、治疗都不过是方法和过程,它指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对病人的关爱和呵护。

严字当头,精字当先,致荣辱于度外的治学精神,使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她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在黑夜中继续前行

X革开始后,协和医院“收归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开始了。外国人创办,Christianity,资产阶级,这些标签使协和医院成为了一个现成的靶子。

林巧稚在社会上影响力巨大,被划为“重点改造对象”、“反动学术权威”,被革除了医生的职务,被发配到病房做护工,只能为病人打针、送药、清洗便盆、倒痰盂……

即使如此,林巧稚依然积极乐观,怀着CHRIST的爱去精心照料病人。

最难熬的那段岁月,她甚至不能从事医护行业,而是被派去打扫厕所。这对一个医生而言,无疑是一种侮辱和折磨。但是,林巧稚依然认真地将厕所里的每一块儿瓷砖,都擦的洁白发亮。

我愿打开窗子看看祖国

由于她曾去美国留学,所以,有人怂恿她多多揭发美帝国主义的罪恶,可是林巧稚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美国人办医学院帮我们培养人才,我的医术就是人家教的……”

“如此不识时务,这还了得?”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决定亲自上阵。

吴晗亲自帮林巧稚写了一份思想报告,要求林巧稚在协和医院的大会上念。可是林巧稚并没有按吴晗的意思去做,她没有念吴晗给的稿子。

在大会上,林巧稚深情回忆了多年以来在协和医院的经历。她说:“愿意打开协和的窗子看看祖国”。

台下的许多医护人员心酸落泪。

他们这些医护人员,尤其是女性,舍弃了个人的家庭幸福,投入到医疗事业几十年,本以为可以只想着悬壶济世,没想到也被政治的浪潮波及。

为“黑帮公主”治病

X革时期的冬天特别冷。彭真之女傅彦在农村劳动时得了“血崩症”,林巧稚没有丝毫犹豫,风口浪尖上把傅彦接到了自己家里。

经过详细检查,这位人民口中的“黑帮公主”,被确诊为“内分泌紊乱引起的子宫功能性出血”,林巧稚坚持保守治疗,为傅彦保住了子宫。

造反派批判她阶级立场有问题,林巧稚的回答坚定而有力:“我是一个大夫,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这不是后门,是正门

在林巧稚弥留之际,邓颖超的秘书赵炜来看她,林巧稚刚从昏迷中清醒过来。

认清来人后,她想起了一件心事。她断断续续地说:“……我从不愿意走后门。但有些事想走邓大姐的……后门,请她关心一下建立……妇产科研究中心……的事情。”

说这些话时,她集中起了已经不听指挥的思维神经、语言表达神经,她累得有些透不过气来。

赵炜不由得一阵辛酸,她贴近林巧稚,捧着她的一只手说:“林大夫,这不是‘后门’,这是正门。您放心,我一定代您转达……”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逝世。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尾 声

有一种伟大叫平凡,有一种爱心叫坚守。

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位值得人尊重的医生,只看病,不看人,在她的眼中病人没有贵贱,只有差异。

对于病人,哪怕只有1%的希望,她都付出100%的关爱和努力。对于医学,哪怕只有1%的疏忽,她都零容忍。对于无关紧要的事(比如政治、名利),丝毫不能干扰她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

发布于 2023-03-07 09:14・IP 属地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