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入侵西藏的英国人传记《西藏追踪》

书籍:入侵西藏的英国人传记《西藏追踪》

杨赫斯本(Younghusband),一个奇怪名字的英国人,被称为大英帝国最后一颗闪亮的探险明星。

他是记者、间谍、地理学家、探险家、哲学家、作家、宗教导师、帝国主义的忠实簇拥者。

对于中国来讲,也是在中英拉萨条约上,起到了核心作用的入侵者。

作为一种形式的纪传体书籍,作者也是尽量通过细节的来刻画主人公。于我所言,感兴趣的部分,就只有书本的后2/3:跟西藏历史相关的。

主人公在其一生中所受的最大影响可能就是入侵西藏,签订拉萨条约,这成为他人生的最大转折点。

无论是对他自身的心灵影响,还是政府环境于其产生的变化,亦或是民众和粉丝们开始大嘉褒奖——这些粉丝甚至还包括美国人。

从书里看出来,其实当年英国入侵西藏这件事情,完全是出于误会,无非是听信了一个不可靠的线人的情报。

或者是英国的高层误解了情报提供的意义,认为当时的俄国人正在努力控制西藏,这有可能通过西藏来威胁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权力。

实际上这支远征军到达西藏以后,连俄国人的影子都没看到,更别谈俄国对西藏有什么影响,他们遇到的只有操持着古老武器和古老信仰的藏族人。

而拥有古老思想的藏族人拒绝和西方入侵者进行沟通,这也就让远征军有借口通过武力来解决。

1904年正是清朝的光绪和慈禧时代,似乎在西藏也养兵不足,大部分反抗的军事力量还是以藏族人为主。

但是在现代的战争面前,西藏士兵又没有人数优势,又没有战术支持,也没有精良的武器。于是只有面对流血牺牲这样一个结果。

对于很多扩张的帝国主义来讲,各国主要还是为了通商贸易,赔款无非是为了敲诈一笔。

这次拉萨条约的签订,其赔款高达天文数字,并按年数分期付款,也只是主人公想在拉萨多影响一些时间。而英国政府却不这么想,大概是因为有一个印度在管,已经够受的了。

浓缩在这37万字的书籍里面,去看杨赫斯本的一生,很是精彩纷呈。

他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似乎有不解之缘,无论是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中国西藏,都让他有着难以忘怀的日子。

他精神饱满,孜孜不倦地随着自己内心的变化叵测,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内容,在各地巡回演讲,包括了社会需求,宗教经验和哲学,外太空,生物宇宙灵性,宇宙的命运,还有喜马拉雅探险,以及入侵西藏。

对于当时的人来讲,这些都是远离现实世界,没有边界的主张和兴趣。

他的一生没有发过大财,甚至中途窘迫,只能靠变卖家具度日。哪怕是作为入侵西藏的指挥官,最后给自己留下的战利品也只有几箱中国的丝绸。

它们先是分给了心爱的女人,在他死后,所有战利品连同别人送他的纪念品,最终落到捐赠的地步。

他在英国国内有着众多的民众喜爱,在国外也不乏权势官员与他结交,所以才有到美国各地演讲这些机会,但这种明星流量也并未给他带来多少变现。

如此看来,他是个纯粹的人,为了自己的帝国主义思想以及人生哲学,毫无商业的贪婪。

1942年7月,79岁的杨赫斯本远离了人世,可能已经去往他内心一直执着追求的那个神秘的世界。

他的一生还是秉承着英国传统绅士的作风,保持着骄傲和礼貌。在晚年,他依然追求着自己喜爱的女人,并得以拥有她较为幸福的照料。

毕竟是出自外国人手的作品,一些叙事的角度和对事件的看法难免会与我们向左,译者也做了提醒。都地球村的时代了,就让我们取其精华好了。

最后吐槽一下,这本书是2000年出版的,但是在封面设计上实在是太老派了,顶多像80年代的设计。

但内容的翻译还是挺顺畅的,只可惜印了8000册以后就没有再版了,看来也不太好卖。


以下是本书的一些摘录:

英国官员对于西藏的僧侣有一定的偏见,他们认为僧侣是欺压百姓,并反抗英国的一个特殊阶层。

他们的腿骨法号,头颅碗,以及密宗里边那些面孔愤怒的神像,都被英国人视为文化上的退化以及邪灵崇拜。

杨赫斯本想象着,从进入西藏开始便一路和俄国人对抗,然而这俄国人的巨大魔影的背后,只不过是他的想象罢了。

俄国的密谍根本就不存在,而那个多吉,不过是想要在俄国高层寻求支持的达赖喇嘛,所派出的巡回使节。

这是杨赫斯本远征行动中最被误解及矛盾的情形之一,印度总督寇松阁下,以边界纠纷及牦牛的失窃为理由,派遣大军入侵西藏。

然而真正寓意其内的,却是因为多吉这个俄国密探的行动对于应属印度造成危险,事实证明多吉不过是西藏的特使,而俄国也从未支援过西藏。

最为讽刺的是远征西藏,不但未在亚洲建立新的秩序,反而更加加深了西藏的混乱,这次行动的重大后续动作。

不是杨赫斯本签订的拉萨条约,而是导致了寇松在日后的下台。

杨赫斯本离开拉萨的那天,他坐在马鞍上,没有云的天空,呈现出西藏高原典型的湛蓝色,远方的山峰则笼罩在紫色的暮霭之中。

他下了马,独自坐在岩石上凝视喜马拉雅山,突然间,他发现他心中充满了从来没有过的喜悦,而他的周围似乎也笼罩在同样的欣喜里。

这是他生命中极重要的一刻,这一刻,他对世界充满了炽烈的热爱。

1903年英军入侵西藏,1904年签订拉萨条约,但是曾在1903年年底,英国政府就向欧洲各国保证,西藏之行只是暂时的现象。

但从拉萨条约这件事情看来,英国涉入的程度已经属于长期行为了,这令珍视绅士精神的英政府十分难堪。

在杨赫斯本离开拉萨前不久,英国政府曾经去电报命令他留在当地重新拟定条约,但他没有遵守命令。

他的武断行为和广泛的批评,已使他和政府极为疏远,政府认为杨赫斯本不应该将一个小型的外交任务扩大成为军事入侵。

杨赫斯本的好友及上司寇松这条线,不愿服从英国政府的事实,也令首相很懊恼。

在杨赫斯本回国以后,政府对他的态度让他的心里有一定的伤感,再加上新近外界加诸于身的荣耀,这种不对等的感受,加深了伤感的情怀。

1904年英国外交大臣正式下令,宣称西藏为中华帝国的一个省。1906年拉萨条约做了重新的修正,修正了其中的赔款和年限。

1907年英国和俄国签订同盟条约,承认中国是西藏宗主国。

杨赫资本整个入侵西藏的最终结果是:中国强化了对西藏的统治,而英国的入侵导致3000名西藏人死亡。战果是救出两名密探,并获准将电报线安置在西藏方的边界以内。

泰晤士报指出,这场闹剧是“中国骑在杨赫斯本的肩膀上回到拉萨“。英国后续在世界大战里疲惫不堪,西藏这场远征也成为英国最后一次突出的探险。

其范围与执行在现在看来更像是一场大型的掠夺,是个不具备历史意义的事件。

1912年9月,回国的杨赫斯本花4个月就写完了一本叫《内在》的书籍,出版以后,对于他改变最大的莫过于和家庭和朋友的关系,因为这本书,他几乎所有的社交生活都从此决断了。

整件事情看来是因为曾濒临死亡的杨赫斯本,领悟到生命的空缺,并使他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在他心中晃动了30年的精神观点,顿时变得清晰可见。

可想见的是他必对自己的婚姻不满足,同时已经遇见其中的极限,正如大多数社会学家社会哲学家一样,他必然以其人生的缺憾和经验为基础,怀抱自我补偿的心理,试图重建一个可以在他人身上见到的完美模式。

1914年,杨赫资本想胜任各种社会工作的热切期望都被压制,他不但年逾五十,又无身家又身无家业,妻子常年精神沮丧,虽然适逢世界大战,但因为当局对他有偏见,使他无缘参与,这些不顺畅似乎对他都没有太大影响,他已经明确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成为哲学家,于是他又回头继续投入写作。

1919年6月,他被任命为皇家地理学会会长,1924年他组织的发起的珠峰登山队进入喜马拉雅山,6月8日,马洛里和欧文演绎了珠峰登山史上最著名的悬疑事件。

番外篇

描述英军侵藏的电影《红河谷》1996年,以艺术形式展现了温泉之战,按本书所述,实际上远征军的军事官麦克唐纳在藏兵已不具武器威胁后,仍然下令开火,让本可以和平解决的事情演变成屠杀。

对于影片展现的江孜之战,书里的描述有所不同,作者写道当时大部分藏兵都已逃走,古堡毫无防守利基,英军轻松占领。

编剧兼导演冯小宁,借助故事、冲突、风景、音乐,建构了一个艺术性和情感性都很饱满的影片。

其中演员宁静的表演可谓一片封神,尤其是她在剧中最后一役演唱的藏语歌曲《次仁拉索》,混合着影片的氛围,感动了我几十年,记忆犹新。


发布于 2023-03-22 12:38・IP 属地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