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坤一田乡试被淘汰怀恨主考官,后官至江西巡抚巡抚,终报一箭之仇

在湘军中,刘坤一的名气不如曾、胡、左、李,排在第二梯队的前列。从他前半生的经历来看,刘坤一通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收获了红利,从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变成了一个受欢迎的边疆官员。

刘坤一、曾国藩、李鸿章不是一个群体。从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开始,刘坤一就对曾国藩抱有强烈的好感,对老东家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尊重。后来担任两江总督时,他反对李鸿章。

刘坤一与曾李的分歧似乎是因为政治分歧,或者是朝廷利用左、刘来牵制曾国藩。其实根本原因并不在这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学历”。

在清朝,官场最重要的就是出身。翰林看不起进士,进士看不起进士,进士看不起不同职业的人。这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因为左宗棠是举人出身,他觉得自己这辈子都抬不起头了。即使是进士出身的曾国藩也是如此。“出身进士”的称号让他终生遗憾。

刘坤一的情况就更惨了,因为他连科举都没有考上,只是通过了科举,成为了初级进士。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他的同事们认为与他一起工作是一种地位的损失。结果,刘坤一因为学历低而被人瞧不起,吃了不少苦头。

正是因为出身贫寒,刘坤一也很在意学历。久而久之,他的心就变得扭曲了。他认为自己没能通过考试,不是因为他不努力,也不是因为他没有才华,而是因为没有人赏识他。他把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在乡试的主考官身上,考中之后,又把落榜之恨发泄出来。

刘坤一,字贤庄,道光十年,湖南新宁人。家庭条件对于上述人来说是绰绰有余的。史料记载,刘坤一明聪明,学习刻苦。和所有读书人一样,他从小就立志要参加科举考试,做官。

刘坤一在县试、府试、高考中都非常顺利。15、16岁时,他通过了进士考试,成为最高级别的进士(享受国家补贴的公费生)。道光二十九年,刘坤一满怀信心准备参加乡试。经过三场考试,他觉得通过考试对他来说问题不大。

这也是实际情况。当时担任湖南乡试副考官的黄玲芳看到刘坤一的论文后,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是一个可以培养的人才。他向考官唐某推荐了刘坤一的名字(这个名字没有考过)。

按照省试的基本程序,主考官是最终评判者,副主考官甚至普通主考官只有推荐权。不过,通常情况下,只要是其他考官推荐的,只要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考官一般不会反驳其名声。

但这一次,唐考官却没有按常理行事。读完刘坤一的论文后,他决定不录取他。就这样,刘坤一与举人擦肩而过。

对于读书人来说,第一次乡试失利并不算什么大事,因为科举之路充满艰辛,能通过所有考试的人恐怕不多。一次。刘坤一还年轻。如果这次失败了,他还可以继续参加考试。

刘坤一落榜后,他非常沮丧,但作为一个学者,他没有资格告诉考官。我原本打算参加下一次的乡试。然而,世事难料。一年多后,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南方数省,原本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不得不暂停。也就是说,刘坤一如果想再次参加乡试,不知道还要等多少年。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刘坤一有些歇斯底里。他把所有的怒气都发泄在唐主考身上,发誓这辈子一定要报仇。


复仇还很遥远。作为一名落魄的书生,刘坤一迫切需要解决当前的出路问题。很快,集体训练在湖南各地组织起来。褚勇加入湘军,随军出征。更不用说,刘坤一在军事上也很出色。经过几年的征战,他因功被朝廷提拔为传教士。

咸丰六年,刘坤一在侄子刘长佑(刘长佑年纪大了很多)手下立下赫赫战功,收复了许多州县,多次升官,被授予县令称号。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道路上,刘坤一不断狂奔,官职从知府逐步晋升为太守、道士、巡抚、布政使。同治四年,刘坤一升任江西巡抚,成为封建领地。说起刘坤一的职业生涯,堪称一个奇迹。在清朝,受过教育、担任过巡抚、巡抚的汉人我一只手大概就能数过来。

刘坤一当上省长后,仍然对自己的出身耿耿于怀。巧合的是,推荐他的副考官黄公芳和埋葬他的考官唐,此时正好在江西做官。俗话说,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所以这一次刘坤一决定出气。

唐朝的主考官是此时的太守,他的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朝廷派他到江西任候补道士。但这件事很快就被刘坤一压下去了。他仍然拒绝给唐志福一份真正的工作,甚至时不时地给他穿小鞋。反正只有一个想法:只要他还在江西巡抚,真正需要的时候就不会任命这个道士。


对于黄公芳,刘坤一的态度完全不同。他们见面时,刘坤一非常谦虚,把他当作自己的弟子。鉴于黄年事已高,他给他安排了一份管理全省书院的好工作。

黄公芳曾为唐朝皇帝求情。刘坤一表示:“弟子们一直都有明显的委屈,我没有为难他,我没有除掉他,只是要求他闭嘴,反省过去的错误。”刘坤一曾多年担任江西省省长。唐朝的主考官最终郁郁而终。后来刘坤一调任江巡抚时,仍不忘黄公芳,书信往来频繁。

发布于 2024-01-15 07:15・IP 属地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