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 . 五十年前那一幕——尼克松访华前夕史事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五十年前那一幕——尼克松访华前夕史事

作者:良人【美国】 发表时间:2022-08-19 点击数:544

试探


1969年尼克松上台后,他试图利用珍宝岛冲突后的中苏敌对关系,与中国结好,在与苏联的冷战中开辟另一条战线,并缓解国内反越战对政府的压力。8月1日尼克松首次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向中国伸出试探性的橄榄枝:美国不参加任何孤立中国的活动,不支持苏联在亚洲搞地区经济合作和集体安全组织;他赞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并正朝此方向做工作。10月10日,叶海亚亲自单独向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张彤传递了基辛格的绝密口信:希望中美有最高级别的接触;美国计划从台湾海峡撤走两艘驱逐舰。


在美国的策划与协助下,柬埔寨朗诺集团在1970年发动政变,废黜了西哈努克亲王。4月30日,美国出兵柬埔寨,战争烽火燃遍了整个印度支那。5月20日毛泽东发表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声明,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百万人抗议集会。中国政府取消了原定于5月20日举行的第137次华沙会谈,中美接触全面陷于停顿。


过了几个月,10月25日的白宫新闻发布会透露了尼克松让参加联合国成立25周年活动访问美国的叶海亚把美国的一个“非正式”口信捎给中国的消息。11月12日晚上,访问北京的叶海亚在与周恩来单独会见时,传递了尼克松的口信:美国总统准备派遣他的高级助手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与中国相应代表对话。周恩来告诉叶海亚,这件事关系重大,需要报告毛泽东主席后给总统回音。


在叶海亚离华前的又一次与周恩来的单独谈话中,他得到了中国方面的口头回复。叶海亚回国后,张彤在11月23日再次将“口信”在总统办公室内口述,由叶海亚亲笔记录后以绝密形式发给巴基斯坦驻美国大使希拉利,“你要向基辛格口头报告前述内容。你应怀着极大的兴趣向他准确地朗读此信,然后将原件销毁。在办公室内也不应留下抄件或复印件。”


12月9日,希拉利在基辛格面前口述了这封极为简短,没有台头,结尾没有署名的“口信”:


“此复信不仅是我的,而且是请示毛主席的结果。我们感谢巴基斯坦总统传递的尼克松总统的口信。中国一贯主张进行和平谈判。台湾和台湾海峡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过去15年来一直由美国军队占领着。为此进行的各种谈判和会商都毫无结果。为了讨论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欢迎尼克松总统的特使访问北京。过去,我们由各种不同渠道收到过美国传来的信息,但是这次是第一次收到由美国政府首脑通过一国首脑向另一国首脑发出的提议,美国知道巴基斯坦是中国真实可靠的朋友,我们十分重视这个口信。”


基辛格-叶海亚.jpg

基辛格-叶海亚


中国政府的这份回信,引起了尼克松的极大重视与迅速回应。在与基辛格的多次商谈后,他们在12月16日给了希拉利一封请叶海亚转交给周恩来的信,建议两国政府代表尽早在一个对双方都方便的地点会谈讨论高层会议的事宜,包括代表团规模、会议长度、行程以及明确的理解美国代表团在中国期间将享有的地位和便利。


开门


1971年4月6日,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接近尾声时,毛泽东嘱告外交部以电话通知在日本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负责人,正式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中国。1971年4月10日至17日,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格雷厄姆·斯滕霍温率领一个15人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途经香港,从罗湖桥入境访问了中国。1971年4月14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等国的乒乓球代表团,并同美国代表团进行了长时间谈话,开启了史上著名的乒乓外交,用小球敲开了中美民间交往的大门。


中美乒乓球代表团1971年4月在北京首都室内体育馆进行友谊赛后的合影.jpg

中美乒乓球代表团1971年4月在北京首都室内体育馆进行友谊赛后的合影


中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美国政府的迅速反应。尼克松在4月14日晚间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宣布:1)美国准备加快从中国来美国访问人员以及团体的签证;2)美国将放宽通货控制,允许中国使用美元;3)取消美国石油公司对来往中国的船只与飞机提供燃料的禁令,除了中国或中国租赁的来往北越、北朝鲜与古巴的之外;4)美国的船只与飞机可以在非中国港口之间运输中国货物,升外国旗帜的美国船只可以停靠中国港口;5)已在准备一个非战略性质的、可以直接出口到中国的物品清单。当这个清单被批准后,正在准备的可以直接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清单也将会被批准。


4月27日下午6点,基辛格收到了周恩来对美国去年12月回信的信:“当下中国与美国人民之间的接触重新开始了。但是要解决从根本上恢复中国与美国关系这个关键的问题,只能通过两国高层的直接接触。中国政府再一次重申愿意在北京公开接待美国总统的特使(例如基辛格先生)或美国国务卿,或者甚至美国总统本人,进行直接的会谈与讨论。当然如果美国总统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也可以往后推迟。有关在北京高层会议的形式、程序与其他细节,由于没有实质重要性,我们认为完全有可能通过叶海亚总统办公室来进行安排。”


1971-4-21信-1.jpg

1971-4-21信-2.jpg

周恩来的回信


准备特使访华


收到此信后,基辛格立即加紧内部讨论秘密访华的细节。5月10日,美国向中国发出了下列提议:


“为了准备尼克松总统的访问并建立与中国领导人可靠的接触,尼克松总统提议由他的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博士与周恩来总理或其他适合的高层中国官员先进行一次秘密会议。基辛格博士会准备在中国土地上,最好是在可以很方便的从巴基斯坦飞入、由中国建议的地点,参加这样的会议。基辛格博士将被授权讨论如何使尼克松总统的访问更加有用,会议的议程、时间等,并开始对所有相互关心的话题进行初步的讨论。如果认为在基辛格秘密会议与总统访问之间需要一位特使公开地访问中国,基辛格博士也被授权安排。可以期望尼克松访问北京的消息将在基辛格博士与周恩来总理的秘密会议后不久公布。基辛格博士将在6月15日以后启程。”


在以后的几周内,美国与中国就基辛格秘密访华通过信件讨论了很多细节,最后决定:访问日期定在7月9日至7月11日,代表团将乘坐巴基斯坦的波音飞机飞往北京的南苑机场,美国不使用自己的临时通讯工具。基辛格将有4个助手陪同,他被授权讨论任何话题,联合公报将在他回美后发表。整个过程将是绝对保密的。


基辛格随即开始了会谈的准备工作,他将此行动命名为“波罗一号”,准备了10余万字的材料和谈判纲要,并数次召集参加此行动成员开会,讨论访问的细节。中国方面也规定了严格的保密纪律:凡进驻钓鱼台国宾馆参与接待基辛格的人员,一个月内不许回家,对没有参加接待的任何人不许谈及此事。


6月底,白宫新闻秘书在例会上宣布:“尼克松总统即将派基辛格博士于7月2日至5日到越南南方执行调查事实的任务,随即到巴黎同戴维·布鲁斯磋商。在基辛格赴巴黎途中,他将同泰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官员们会谈。”


基辛格秘密访华


7月1日,基辛格率领代表团离开华盛顿前往亚洲。代表团中有一个去北京的核心小组,其余都是外围人士。核心小组成员除了基辛格,还有他的助手温斯顿·洛德(Winston Lord)、约翰·霍尔德里奇(John Holdridge)和迪克·斯迈泽(Dick Smyser),以及两位特工人员。他们在西贡、曼谷、新德里活动了几天,故意把每个城市的逗留都安排得极其枯燥乏味,以免媒体紧追不舍。8日到达伊斯兰堡后,基辛格在当日的晚宴上,佯称肚子痛,需要休息。叶海亚特地高声宣布,伊斯兰堡天气太热,影响基辛格的健康,请他去那蒂亚加利的总统别墅休养。


中国派了前驻巴基斯坦大使、时任外交部西欧北美大洋司司长章文晋,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王海容,礼宾司处长唐龙彬,以及翻译唐闻生,专程前往巴基斯坦迎接基辛格。在他们的陪同下,一行人在7月9日凌晨4:30,乘巴基斯坦民航707飞机直飞北京,于当天12时15分到达北京南苑机场。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接待基辛格三人小组成员黄华、总理助理熊向晖和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韩叙等到机场迎接。他们坐上车里拉了窗帘的红旗牌轿车,由木樨地向北转驰三里河路,再向西驶进钓鱼台国宾馆。


基辛格1971年7月9日步下飞机,后面是章文晋与王海容.jpg

基辛格1971年7月9日步下飞机,后面是章文晋与王海容


下午4点多钟,周恩来来到6号楼。中国总理亲自前往宾馆看望一位副部长级的外国官员,使美国代表团感觉到了莫大的礼遇与中国政府的诚意。基辛格等人在屏风前相挨着排成一队,垂手站立等待。当周恩来潇洒庄重地走入小楼,基辛格急忙迎上来,伸出了手去。周恩来轻松自如地和基辛格紧紧地握手。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拒绝与周恩来握手。这是17年来两国高层官员的第一次历史性握手。


基辛格-周.jpg

基辛格-周恩来


相互寒暄之后,双方在国宾馆5号楼的一间会议室内,面对面地在一张铺着绿色呢面的桌子旁坐下,从16:35至23:20举行了由美国主持的第一轮正式会谈。参加会谈的中方代表有周恩来,叶剑英,黄华,章文晋,熊向晖,唐闻生,冀朝铸,中国记录员;美方代表有基辛格,霍尔德里奇,洛德,斯迈泽。两位美方特勤人员则神情严肃地站在窗旁,还随身带着两只装满机密文件的沉重箱子。


在国宾馆1971年7月9日的晚餐:(从左到右)洛德,霍尔德里奇,基辛格,斯迈泽,中国官员,王海容,叶剑英,冀朝铸,周恩来,唐闻生,黄华,中国官员,章文晋.jpg

在国宾馆1971年7月9日的晚餐:(从左到右)洛德,霍尔德里奇,基辛格,斯迈泽,中国官员,王海容,叶剑英,冀朝铸,周恩来,唐闻生,黄华,中国官员,章文晋


会议开始后,基辛格拿出足有三英寸厚的发言稿。他一开始几乎是对着稿子照本宣读,既拘谨又紧张。而周恩来的面前只有几页提纲,他潇洒自如地侃侃而谈,既有条不紊、逻辑清楚地阐明中方观点,还不时开点儿小玩笑。面对着周恩来的轻松神情,基辛格也逐渐消除了心理上的紧张,不再翻阅那一厚沓谈判稿了。交谈中,双方虽然时时出现分歧,但能够坦诚交换看法,虽有争论却不吵架。


会谈时,周恩来着重谈了中国对台湾问题的立场,阐明台湾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美军必须限期撤走,美蒋条约无效。尽管基辛格没有使用周恩来关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提法,但他在宣称“我们不主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解决方案”时实际上承认了这一点。基辛格的声明使周恩来对中美和解持乐观态度:“我们两国解决和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景是有希望的”。在那一轮会谈中,约有近五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讨论台湾问题。基辛格否认“台独”,并承诺在越南战争结束后从台湾撤出三分之二的美国军队。


第二天下午12:10-18:00,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由中国主持的第二轮会谈。在享用了中国准备的丰盛晚餐,稍事休息后,双方在深夜23:20-23:50在钓鱼台国宾馆继续会谈。周恩来午夜离开会场后,双方在7月11日清晨0:00-1:40继续讨论联合公报以及尼克松访华事宜。会议纪要中最终达成协议的联合公报为:


“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一九七一年七月九日至七月十一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


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一九七二年五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美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1971年7月11日中美最后一次会议的美方会议记录(首页).jpg

美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1971年7月11日中美最后一次会议的美方会议记录(首页)


代表团乘坐巴航飞机离开中国时,就立即起草了给尼克松的简报。7月14日回到美国后,基辛格向尼克松递交了一份有关会谈的详细报告。第二天中美同时发布了联合公报,震动了整个世界。尼克松在电视上向全国宣布了他将在1972年5月之前访问中国,引起了媒体、两党两院、以及全国百姓的一片惊讶声与极大反响。


基辛格二度访华


联合公报发表之后,为了保证圆满完成历史性的访问,尼克松决定再次派基辛格访华,讨论尼克松访华的日期、议程、媒体与安全等细节。基辛格把这次访华行动的代号定为 “波罗二号”,代表团将乘坐从未在中国领空飞越过的美国总统专机“空军一号”。商谈的问题既有重大的政治问题,又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整个团队分为4个组:基辛格与他的助手洛德、霍尔德里奇负责总的政策细节与一些技术问题;尼克松的副助理兼先遣队队长德怀特·查宾(Dwight Chapin)负责所有的技术问题;特警局与媒体技师们分别负责与他们相关的事务。


1971年10月16日,基辛格率领代表团离开美国,开始了第二次访华。为了全程模仿尼克松的行程,空军一号在夏威夷与关岛进行了停留,于10月20日到达上海。


基辛格一路上在担心一个多月之前发生的林彪事件所造成的政治气候是否会对他们的访问造成不快。在从机场去宾馆的路上,基辛格看到车外不仅断绝交通、布满警卫,而且还发现几处写有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标语,内心忐忑不安。当代表团来到钓鱼台国宾馆,进入客房后,很快发现每个房间里都放着一张印有英文“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口号的宣传页。他让所有团员将每个房间的宣传页都收集起来,交给了中方。当周恩来得知此事后,极其生气,他让礼宾司负责人解释为何这些宣传页会出现在美国人即将入住的房间里,他被告知这是新华社的老传统。这个事进一步被上报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说:告诉美国人,那些只是空炮而已。


10月20日下午,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美方全体来访人员。正是这次接见改变了代表团觉得受到了冷遇的感觉。周恩来在设宴招待全体代表团,包括机组人员时,致了“超乎寻常地热情的欢迎祝酒辞(基辛格给尼克松报告中的原话)”,高度评价代表团的这次访问与两国之间的友谊。宴会中周恩来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来宾们的健康敬酒,他四处走动,与代表团每一位成员,包括秘书、安保人员和机组人员,握手并碰杯。他对主桌内每一位成员的教育背景和经历都有着清晰的记忆,仿佛他们都是老朋友,例如他对詹金斯说,你22年前就住在中国,对中国非常熟悉,是中国的老朋友。代表团到达中国时所感到的冷遇与看到房内反美口号的不快,被周恩来热情诚恳的话语,以及他谦虚谦逊的举止所化解。人民日报在10月21日刊登了两张周恩来与美方的集体照,这是第一次美国官员与中国领导人的合影出现在媒体上。


与前一个月的秘密访问不同,这次公开访问,中方安排了很多让美方代表团与民众接触的机会,所陪同的官员也远超出礼宾司的级别。虽然代表团可以感觉到很多地方中国做了精心的布置,譬如沿路所看到墙上的标语,甚至长城上的标语明显地被重新涂抹过,内容也与美国毫无关系了,尽管还有些旧的,来不及掩盖的反美标语。但是从在各景点、路口、厂区等处所遇到的好奇与友好的围观民众的神情来看,明显地可以感到他们很高兴看到美国人。除了整个团队观看京剧,参观长城、颐和园与天坛外,那些不参加主要会谈的技术人员、机组人员被安排了坐车的城市观光与参观炼油厂、去友谊商店购物。其中最令这些没有医学背景的美国人惊讶的是他们在一家医院中见证了用针灸麻醉成功地进行三个手术(阑尾切除,卵巢囊肿切除,与部分肺切除)的全过程。


从10月21日起,双方进行分组会谈。由周恩来同基辛格会谈实质问题,由总理助理熊向晖同詹金斯谈外交接触、交换与贸易等一般关系问题,与美方进行由双方专家参加的安保、通讯等技术问题会谈。


周恩来与基辛格共进行了10次会谈,五次讨论尼克松访华的安排、两国情况与政策问题,五次讨论联合公报,总计近25个小时。双方就中国台湾、印度、朝鲜、韩国、日本、南亚次大陆、苏联、军备竞赛等问题交换了看法。基辛格重申并再次肯定了他在上次访问中发表的意见。在每一个问题上,周恩来总是从历史背景到现状,清晰、全面地阐述了中方的态度和立场。在每个问题上,双方都能同意相互间存在着不同的原则、立场、观点与做法。


会谈决定尼克松访华在2月21日开始,对访华团的规模、时间长度、用什么飞机、去哪几个城市等主要问题经过商讨,也达成了一致意见。并决定在11月23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点,双方同时宣布尼克松访华的日期。在此之后,将由国家安全副助理黑格将军率领一个先遣队,再次去中国,进行最后的安排。中国接受最多为350人包括80位媒体人士的代表团。


公报插曲


由于美方提出希望发表一个事先并无计划的联合公报,周恩来让美方先提出个方案。在10月22日晚上的会议上,基辛格提供了约3000字的美方草案,包括总统访华情况、中美关系总原则、国际形势和台湾问题。此草案强调了一些不重要的共同点,但试图掩盖分歧。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不仅没有提到美国军队从台湾撤军,反而试图迫使中国同意只用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


周恩来对美国的草案非常不满。遵循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中国的公报草案在导言中总结了尼克松对中国的访问,第一部分要求双方就国际形势和关键问题阐述各自的看法和立场。中方阐述了对当前形势的看法,美国部分留空,让美方自己写。第二部分归纳了双方的共同点,明确了建交原则和联合声明。第三部分是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第四部分对改善中美关系提出了详细的建议。10月24日下午,毛泽东认为这份草案很好,发出了我们的声响。


在最后的两天半内,所有的会谈都集中在联合公报上。除了五次激烈谈判的11个小时与休息时间外,双方都分别在逐字逐句地修改那前后一共经历了7个版本的联合公报草案。下列时间表显示了从最初双方相互不能接受的对各方面不同立场的表述到最后版的紧张过程:美方第一版:10月22日晚上;中方第一版:10月24日晚上;美方第二版:10月25日上午;中方第二版:10月25日晚上;美方第三版:10月25日晚上(2小时后);中方第三版:10月26日清晨4:45分;最终版:10月26日8:10分。


10月26日晨双方谈完公报草案,基辛格及其团队于9时离开中国动身返美。“博士,欢迎你很快回来共享会谈的愉快。”当把基辛格一行送至钓鱼台的楼门口时,周恩来的脸上充盈着笑,用英语向基辛格告别。


拉开历史的一幕


基辛格回美后,尼克松派出了以黑格为首的代表团于1972年1月3日到达中国,讨论尼克松访问的所有后勤细节。章文晋等人特地去上海陪同代表团到达北京,李先念副总理在北京机场迎接代表团。在外交部长(时任代理部长)姬鹏飞设晚宴欢迎他们后,周恩来接见了黑格,接受了他带来的尼克松与基辛格的口信。


第二天代表团分成四个组,分别讨论礼宾、通讯、安保与飞行后勤等细节。双方重点讨论了宣传与安保:决定允许更多的媒体成员,将代表团总人数增加到374人,并通过向美方租用地面卫星站对访问进行电视实况转播。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尼克松团队到达中国后,将不再使用美国飞机与车辆。美方对中国提供的安全保卫计划甚为满意。


基辛格与黑格的三次率团访问,为尼克松访华铺平了道路。1972年2月21日,正在春节中的中国,在大年初七迎来了美国总统尼克松率领的庞大代表团。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美国总统正式出访一个尚未建交的国家,也远超过尼克松以前出访的最长时间。


经过七天繁忙而紧张的会晤、宴会、参观访问,这“改变世界的一周”于2月28日,中国元宵节的前一天以中美双方联合发布《上海公报》而圆满结束。


尼克松图书馆内2.jpg

尼克松图书馆内,尼克松访华时的资料照片


注:本文根据美国政府解密文件以及相关的公开报道整理。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