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记革命烈士邵飘萍

发布日期: 2021-11-12 16:54

信息来源: 中共金华市婺城区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

邵飘萍(1886~1926),又名振青,字飘萍,笔名阿平等,浙江东阳人。14岁中秀才。1906年秋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毕业后回到金华,被金华中学堂聘为国文和历史教员。1912年任杭州《汉民日报》主编,从此开始报业生涯。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汉民日报》被查封,1913年8月被捕入狱,后经亲友营救保释出狱,亡命日本,在华侨和留日学生中进行反袁活动。1916年春回到上海,主持《时报》、《时事新报》笔政,投入护国倒袁斗争。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并受聘任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导师和《国民》杂志社顾问,宣传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反对封建专制独裁。

1919年5月3日,到北京大学发表演说,号召学生奋起救国,成为五四运动的发轫者。后遭军阀政府通缉,《京报》被查封,再次流亡日本,被聘为《朝日新闻》社特约记者。在日期间,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撰写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重要著作。1920年回到北京,复办《京报》,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阵地。1925年春,经李大钊、罗章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北京“三一八”惨案后,直书奉军暴行,再次遭军阀当局通缉。4月24日,以“宣传赤化”的罪名被捕,26日被杀害于北京天桥。1946年4月,毛泽东亲自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1

邵飘萍的青少年时期

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在东阳市南市街道紫溪村的一个寒儒家庭。他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全靠父亲邵桂林教书薪金维持生活。1886年底,邵桂林带着妻子儿女,迁徙至金华。在金华,邵家租居芝英考寓,并顺利办起了私塾。邵飘萍幼承家训,5岁起随父读私塾,他天赋聪明,9岁便能写诗作文,14岁考中秀才。

1906年秋,邵飘萍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在校就读期间,邵飘萍十分钦佩秋瑾献身革命的精神,并与她建立了通讯联系。秋瑾被捕前三日,曾写信给邵飘萍,可惜当他收到此信时,秋瑾已壮烈殉国。1911年,邵飘萍从浙江省立高等学堂毕业后回到金华,在金华中学和长山书院教授国文、历史。不久,他参加南社,投身反清斗争。这时的邵飘萍,思想上已经由崇拜康有为、梁启超转为崇拜孙中山,成为民主主义革命的积极追随者。邵飘萍喜爱新闻事业,钦佩报人不怕身遭斧钺的勇气,知晓报纸在革命中的重大作用。同年年底,邵飘萍辞去教师职位决心去杭州办报。在杭州,他登门拜访新闻界前辈、《汉民日报》社经理杭辛斋。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邵飘萍当即被聘为主笔。邵飘萍从此进入新闻界。鉴于在《汉民日报》表现出的能力和爱国思想情怀,邵飘萍被浙江新闻界推为省报界公会干事长。1912年春,杭辛斋被选为国会议员离杭赴京,邵飘萍接任《汉民日报》经理之职。

由于邵飘萍主笔的《汉民日报》敢为民众权益仗义执言,遭到亲袁世凯势力和地方当局的忌恨。他们收买地痞流氓在夜里潜入《汉民日报》社纵火,企图烧死邵飘萍。幸亏及时发现,邵飘萍才幸免于难。他们还唆使歹徒暗候在报社附近,趁邵飘萍外出时将他撞倒在地以示警告。然而,邵飘萍不为所惧,继续在《汉民日报》上发表针砭时局、揭露贪官污吏的署名文章。“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的势力伸入浙江。邵飘萍不畏强权,对袁世凯政府当局鞭挞不停。他撰文揭露袁氏亲信、浙江军政执法处处长许畏三残杀无辜的罪行。1913年8月10日,浙江省当局以“言论悖谬,扰害治安”及“二次革命嫌疑”的罪名查封了报馆,逮捕了邵飘萍。后经亲友营救,邵飘萍获准保释。

邵飘萍在杭州办报的三年中,因坚持以笔为枪,与浙江贪官污吏进行坚决斗争,先后三次被捕,下狱9个月。他第三次出狱后,为暂避袁氏势力的迫害,于1914年春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法政大学。

当时的东京,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本营,邵飘萍在这里结交了张季鸾等一批立志革命的朋友。他曾登门拜谒孙中山,并与黄克强以及同乡陈英士、黄膺白、陈友仁等相熟识。后来,他又认识了李大钊,并结下了文字之交。

2

邵飘萍与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自第二期起改名为《新青年》,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7年《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迁到北京。“北京大学新闻研究学研究会”和“国民杂志社”是北大著名的进步社团,蔡元培校长和时任《京报》社长的邵飘萍起着重要作用,邵飘萍兼任研究会导师,在讲课中,他提倡新闻记者要“尽自己天职”、“平社会之不平”;要“主持公道,不怕牺牲”;要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而不乱。”他除讲述一般的新闻学基础知识外,还向学生传播民主与科学、爱国和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并特别注重政治经济及劳工等问题,列出了29项对于劳工运动、工人疾苦、同盟罢工的调研报道,从中可以看出邵飘萍同情罢工的激进思想。在讲课之外,他还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到报馆实习,鼓励学生贴近社会,了解实情,为民执言。邵飘萍还于1919年4月20日创办了研究会的会刊——《新闻周刊》,这是当时中国唯一传播新闻学知识的刊物。

邵飘萍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活动,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毛泽东当时在北大图书馆工作,也是研究会的成员,每周去听邵飘萍讲课,受益匪浅。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毛泽东时,毛泽东深情地说道:“我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为的是能够在北大旁听,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的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邵飘萍牺牲后,1949年4月21日,在新中国即将成立之时,毛泽东亲笔批复,追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并多次派人到《京报》馆舍慰问、关照邵飘萍的遗孀汤修慧。

邵飘萍的积极活动,使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国民杂志社在促进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兴起,以及加强爱国学生运动和革命力量的联系上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客观上为即将爆发的五四运动作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发动。

3

邵飘萍与五四爱国运动

蔡元培主持下的北京大学是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北大学生是拉开五四运动巨幕的主力军,而时任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导师、《国民》杂志社顾问的邵飘萍则是五四运动的又一位发轫者,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参加“协约国”宣布对德作战时,亡命日本的邵飘萍就在他写的“东京特别通讯”中,屡屡敬告国人,日本参战的目的是趁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之际,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因此,国人要“从刀俎上奋起”。1915年,日本政府向北洋军阀袁世凯政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5月9日,袁世凯令驻日公使陆宗舆在条约上签字,这时在日本的邵飘萍获悉后,立即发电驰告国内,向国人披露了袁世凯密签“二十一条”的消息。1916年初,上海新闻界为加强倒袁力量,联合电邀邵飘萍归国。邵飘萍毅然放弃学业,回到上海主持《申报》《时报》《时事新报》,投入护国倒袁的战斗。6月,邵飘萍被聘为《申报》驻京特派记者。两年内,为《申报》撰写《北京特别通讯》251篇,22万余字。这些通讯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及人生各个方面,真实感人,文字清新,言辞刚直,大受读者欢迎。为了反映民众的呼声,邵飘萍邀集敢于改革政治的爱国人士,于1918年10月5日创办了《京报》,自任社长。《京报》内容注重外交、经济、政治、社会,为当时北京最进步的日报之一。他挥毫书写了“铁肩辣手”四个大字悬挂于编辑室内,勉励同仁坚持宣传爱国民主思想,反对封建专制独裁,以唤起国民觉悟、共除祸国殃民的军阀为己任。《京报》爱国为民的旗帜十分鲜明,很快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为了提高报纸的社会效益,邵飘萍十分重视创办副刊。《京报》初时的副刊仅有《小京报》和《青年之友》,后大力扩充,又有了《京报副刊》《戏剧周刊》《民众文艺周刊》《经济半月刊》等8种。此外,还有北京基督教大同盟主办的《科学与宗教半月刊》等临时增刊。他借助社会力量、邀请各方人才办副刊,使《京报》成为新闻、杂志相结合的“北方最大规模、革新进步之日报”。

1919年5月初,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完全失败的消息披露于报端。邵飘萍接连撰写了《请看日本朝野与山东问题》《国民对待外交之准备勿以空言塞责》《勖我学生》等文章。在这晴天霹雳下,中华民族纷纷痛斥腐败政府的卖国行径,奋起反抗帝国主义的霸权欺凌。各种社团也纷纷召开应急会议,力谋补救,邵飘萍为顾问的《国民》杂志社便是最为积极的一个。5月2日,《国民》杂志社的各校学生代表在北大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星期六)晚7时,在北河沿法科大礼堂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并约北京13所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代表参加,由邵飘萍向学生报告北京国民外交协会议决通电各省,准备于5月7日召开国民会议,要求政府拒签“和约”的有关情况。5月3日晚上的全体学生大会,参加者有1000余人。会议开始后,由邵飘萍第一个发表演说,他向学生报告了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经过和原因,具体地分析了山东问题的性质以及当前形势。他激动地呼吁:“现在民族危机系于一发,如果我们再缄默等待,民族就无从挽救而只有沦亡了。北大是最高学府,应当挺身而出,把各校同学发动起来,救亡图存,奋起抗争。”原定5月7日的国耻游行,提前于第二日举行,各校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爱国大示威。这就是5月4日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爆发后,邵飘萍主办的《京报》与全国进步报刊团结一致,以强大的革命舆论,紧密配合斗争的开展。

4

邵飘萍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邵飘萍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活动及其对青年人的影响重大,被反动当局视为大逆不道,遂以“扰乱京师治安”“侮辱政府”的罪名下令通缉,并于8月21日查封了《京报》社。邵飘萍从屋顶逃出,避难于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不久,靠朋友的帮助,再次东渡日本。

在日本,邵飘萍为《朝日新闻》社所聘用。这时,他开始重新放眼世界开始潜心研究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他白天工作,晚上经常伏案攻读这些理论著作至深夜。他如饥似渴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的真理,终于从各种学说的迷雾中走出来,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认定中国革命要以俄为师,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他将自己的研究心得撰成《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和《新俄国之研究》两部专著,向渴望了解世界新思潮及新生苏维埃的人们进行传播。这两部书热情颂扬了俄国十月革命和苏俄建设成就。这两部书虽不是专门论述中国现实社会的政治问题,但还是尽量联系国情,抨击了国内反动派的错误思想,为革命争言论自由,争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权。 

1920年7月,段祺瑞因在直皖战争中失败而垮台,邵飘萍获悉后立即向《朝日新闻》社辞聘回国。刚上台执政的直系曹锟、吴佩孚,为了表示自己不同于段祺瑞,以政府的名义授予邵飘萍一枚“二级勋章”。对于这种收买,邵飘萍坚决不予理睬。回国后,他忙于四处筹集资金,在宣武门外魏染胡同营造新报馆,并于9月20日重新出版《京报》。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各级组织都以主要精力从事工人运动,从1921年下半年开始,各地相继爆发工人罢工斗争。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邵飘萍以满腔的热情支持工人运动,他与中共北方区委频繁接触,经常把从北洋政府获得的重要政治、经济、军事情报提供给中共组织。他还以自己的特殊身份,从东交民巷外交团、路透社、电讯社以及从德国、法国方面,为中共获取了许多重要消息。1922年4月,中共北方区委在北京领导“专以解除宗教羁绊,发挥科学真理”为宗旨的“非宗教运动”,编辑了《非宗教论》书稿,辑入陈独秀、李大钊、罗章龙等人论文33篇,附有马克思的铜版像,政治色彩极浓,一般印刷厂不敢承印。邵飘萍则不怕风险,运用《京报》社的设备条件,积极给予协助,让京报馆铸制铜版像,让昭明印刷厂承印。9月14日的安源煤矿大罢工,《京报》发表了6000余字的长篇通讯,介绍罢工的全过程,总结罢工胜利的经验;同年10月23日,唐山五矿举行大罢工,《京报》连续发表新闻、快讯予以报道,邵飘萍亲自撰写了《罢工风潮》的评论,揭露资本家的剥削,支持工人的罢工斗争。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邵飘萍与高君宇、邓中夏、罗章龙等共产党人联系不断,并派出摄影、文字记者四处采访记事。2月6日,《京报》以《京汉工人昨起大罢工》的大字标题发布消息,次日则刊发社会各界支持工人正义斗争的多篇通讯及各种宣言、通电。二七惨案发生的第二天,《京报》以醒目大字《昨日长辛店枪击工人大惨案》为题,报道了惨案发生和工友们浴血奋战的经过,揭露军阀吴佩孚、萧跃南的罪行,撕下了他们“保护劳工”的假面具。1923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生105周年纪念日。邵飘萍在《京报》公开发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编辑的《马克思纪念特刊》。1924年3月30日,《京报》又发行《列宁特刊》。后来,邵飘萍在《京报》附刊《北大经济学会半月刊》上,亲笔题签并刊发《马克思纪念号》,发表《马克思年谱及其著作》。这些“特刊”、“纪念号”全部免费赠阅,显示了他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热情。1925年春,根据邵飘萍本人的志愿和他在实际斗争中的表现,经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中共北京区委吸收其加入中国共产党。邵飘萍入党以后,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投入革命斗争。在繁忙的报务之余,邵飘萍还潜心研究新闻采访学,成为最早将新闻加以研究的中国学者。他编著出版了《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由《京报》发行,曾多次重版,成为当年新闻记者案头必备之书,也是第一部由我国学者自撰的新闻采访学专著。 


(本网责任编辑: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