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州文史】乾州蕞娃:乾州守卫战(五)

 W行走在人世间 2023-08-08 发布于陕西

【前言】本文的看点比较多。包括:(1)秦陇复汉军炸弹队;(2)回族人士为促成停战所做的努力;(3)升允致牛兆濂、张晓山的信函;(4)议和条款十一条即《秦陇草约》。友情提示:全文共6000余字。

乾州守卫战(五)
乾州蕞娃

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升允痛心疾首,摘下顶帽,倒地大哭道:“太后(隆裕)不该让位,使我辈奴才,不能尽力!”但他向所部官兵封锁消息,继续攻击乾城。

2月13日,张云山根据武汉军政府和谈停战的电报以及清帝逊位的局势,拟派员与升允商谈。爰集诸将领问谁可使者,众相顾莫应。所部行营执事官兼王字副统领雷恒炎27毅然请行。雷恒炎临行前,设饯于南门外。张云山为其击案而歌曰:旌旗烈烈阵云横,万马萧萧仗策行。自是河梁饯苏武,直当易水送荆卿。”各标营队,升旗鸣炮,以壮其行。雷意气殊激昂。

雷恒炎出城往北至十八里铺见升允,俱陈和议,要求双方停战。升允不但不听,反而大怒,竟下令杀死雷恒炎,弃尸于枯井中。雷恒炎为革命赴死就义,永垂不朽。战事结束后,乾人封井为墓,并在墓旁建“雷公祠”,张云山为其树碑立传,纪念烈士英灵。同时将坚守乾城阵亡将士之遗体,在乾城东关内南边设置公墓,悉数迁葬于内,墓前留有纪念碑。升允逞兵妄动,顿兵坚城,杀害和平使者,实为野蛮已极。雷君为革命而死,死有荣光。乾人至今犹景念不置。

邱彦彪28曾任过升允戈什(卫士)的复汉军先锋总队长朱长春29(正宜),前往升允处劝其休战和谈,亦被升允绑钉在礼泉东城门示众。
升允拒不停战退兵,变本加厉攻击复汉军。2月14日傍晚,升允改变策略,命马安良骑兵部绕过乾州城,突袭城东青仁村、亓父村、好畤村、阳洪店、王铁等村堡以及礼泉县城。复汉军城外据点相继失守,乾城形成三面被围之势。马安良部纪律败坏,加之对这些村堡民众拥戴复汉军心怀怨恨,每攻破一村,烧杀抢掠,鸡犬不留。各村堡被杀害的男女老幼约130余人,毁房屋600多间,如此祸害无辜百姓,令人发指。乾人有民谣曰:“官兵狠如狼,人人都说斗没梁(指升允)!”。所幸张都督坐镇乾城,坚守到底,阻挡甘军,保障了西安,取得了最后胜利。故战事平息后,乾人特在高等小学堂内建立张凤岗公生祠一所,留作纪念。
2月18日,正是壬子大年初一,礼泉县城被清军攻陷,守军邱彦彪败走。复汉军东西防线被攻破后,张云山再次派王宝珊赴省求援。
2月28日,复汉军炸弹队队长陈安礼、杨瑞轩分别由兴平武功来乾支援。陈安礼率部宿营于乾县薛录镇时,遭到马安良骑兵的突袭,陈安礼败退兴平,外援未成。
这里对秦陇复汉军炸弹队做以简单补充说明:辛亥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开始,杨叔吉同宋向辰、王一山筹备制造炸弹并组织炸弹队助战。从这天起到第二年元月初,共制成大、小型炸弹一千余颗,筹集炸弹原料(盐酸钾、硫黄等炸药)共两千多斤。搜罗各式快枪五十支,来复枪约一百支。弹药与枪相称,募集官兵约七百人。宋向辰任队长,王一山任副队长,杨叔吉31任参谋长,李继平任参谋。部队由王一山率领,日夜加紧训练,元月五日就出发到咸阳。六日到兴平。十日在薛录镇与升允所指挥的甘军相遇,鏖战一昼夜。因军政府援军陈树藩32未到,炸弹队孤军作战,被敌军重重包围。我们奋力战斗,突破重围,但伤亡很大,士兵伤亡一百多人,第一中队长赵丕衡、第二中队长阎子云、执事官任新斋等都殉职。这次战斗虽然失利了,可是也给予敌人以严重打击,更大大地鼓励了我方的军心。
尽管,升允千方百计地阻挠和破坏与陕西复汉军和谈,但和谈大势已成定局,升允的负隅顽抗只能引起部下的不满。陕西复汉军马玉贵与清军马安良同是回族,马玉贵向马安良致函指出,“陕甘交战,辛苦于冰天雪地之中,主客两伤,死丧于弹雨枪林之下,人神共忌,回汉之所不容。”希望他“或仗义以联和,维持东亚;或乘同而中立,自保西陲。大则为万世之伟人,小不愧一方之生佛。”(《粮饷都督马玉贵致马翰如军门书》,《辛亥革命在陕西》第799页。)西安的回民也推举回族知名人士马图生为代表,赴马安良军营晓以大义,劝其停战言和。尤其是在当时很有影响的伊斯兰宗教家、北京回族教长王宽33亦发来电报,忠告马安良“勿中奸人谣言之诡计”,“不为一姓尽愚忠,而拂万兆之心愿。”(马士年:《西安回族人民参加辛亥革命事迹补述》,《西安文史资料》第12辑第41 页。)
马安良又得知河南毅军赵倜部奉调赴陕助复汉军,更使他觉得顽抗没有出路。且马安良已从乾州城上散出的传单中得知清帝退位,国体已变,便与马麒商议,向升允请求退兵。彭英甲混迹官场多年,惯于看风使舵,看到清朝统治已经垮台,袁世凯当国已成定局,也产生了和马安良相同的想法。经与马安良等人会商,遂同意“以陕甘军务处总理及马安良名义,与乾州张云山签订协定,停止战事。”在双方协商谈判时,马安良力请张云山把升允的眷属送还。张云山同意办理。马安良即由乾州退兵。彭英甲亦按照袁世凯电令,通知陆洪涛及进攻陕西的南路张行志部撤兵退回甘肃。
1912年3月2日甘肃攻陕各军在甘肃承认共和的形势下,双方停战议和。3月6日(农历正月十八日)陕军首领张云山在乾州城外古庙中会见了马安良,一见面就说:“大哥,我给你磕头。”马安良连忙还礼,互相扶持,言归于好。马安良要求送还升允眷属,张云山满口应承。赵维熙、张林炎、马福祥三人代表全甘通电承认共和,同时宣布撤回入陕各军。
张凤翙大统领于正月十八日(3月6日)亲赴店张驿视察乾、醴军事时,省城诸同人鉴于战祸蔓延,民不堪命,决定给升允下台的机会,以陕西军政府名义邀请蓝田牛梦周34,兴平张晓山35、鸿山昆仲,往劝升允罢战息争。牛、张等三先生是关中理学名儒,升允系旧相识,素为升允所推崇者。升允夙通经学,与牛兆濂、张晓山、郭希仁等,常以理学相标榜,且过从甚密,交谊深厚。
3月7日,牛、张(鸿山未去)与以关中耆老身份前往往醴泉十八里铺面见升允,与升允议和。允看到彭、马不与他商量,已与陕西复汉军议和成功,并直接向袁通电联系,显然不能为己所用,大势已去不可挽回。见到两位先生,放声大哭,痛骂袁世凯误国。这时他从怀中掏出清室逊位停战电文,婉谢两位先生。只好对牛、张二人说:“现今皇上退位,我已无君可事,惟有一死以报圣恩。至于议和条约已由彭、马二公主持,我不过问。”
3月8日,张云山与彭、马正式签订了停战协定,陕西战事宣告结束。双方和谈停战后,张云山和马安良在乾陵坡前会面,握手言和。两军互赠牛羊,甘军还表演了马上功夫,遂各自撤军。
附:议和条款十一条即《秦陇草约》:
1. 上年宣布共和懿旨至今仍未奉到,本年正月十四日(以农历记,以下同)乾州送表告示,始知去年腊月二十五日已攻共和政体,缘两军正在交战,不敢深信其真,于十九日彼此停战面商,由西安遥电袁大总统,如有其事,即当遵照懿旨罢战而符共和之政体。
2. 停战后道途旅客往来两方均应负保护之责任,庶免有害治安,自立约之日起,既属共和,不得妄杀一人,其从前激战时互有杀伤,均毋庸置议。
3.现据甘肃官绅各界电称:甘肃已公认共和,秦陇视同一家,如有患难,互相维持,除划一章程颁布再行筹办外,仅先立一草约二纸各签押分执以为凭证。
4.查去年宣布共和文内有合汉满回藏藏五族完全领土为大中华民国,既属一家,自应相亲相爱,共保治安,至临时战兵陆续退出陕界外,所有守卫各队俟京电至日,再行遵办。
5.贵军应全队退出监军镇(今永寿县境内),以十八里堡为两方中立点,兼为暂时接洽之区,两方各派兵一小排看守,彼此均应确保界线,所有派出马匹人数以十名为限,不得向中立点前方运动兵力,致生疑忌两伤感情。
6.两方通信及往来人数以十人为限,不得携带枪械,彼此均以礼相待,如有伤害由伤害方担任抵偿,惟均应以持文为凭证,否则,概不接待。
7.暂时停战期内,以袁总统电至日作为期满,另议法则,以袁电至日将此草约作为无效,能否由贵处速伤凤军队退出战地,否则,该处战争贵军不得以为背约。
8.贵处所拟第三条“秦陇视同一家”句下拟一“俟和议成”句, 贵处所拟第四条所称“战兵卫兵并无一定名词” 漫无限制,“确难承认所有守卫各队一句” 拟改为“酌留少数兵队”。
9.两方面现在停战期内惟军事仍应各守秘密不得派员和相互调查。
10.两方面现在停战期内彼此均应约束士兵不得蹂躏百姓。
11.敝军前派全权代表雷昆山(即雷恒炎)尚无下落,应由贵军查出告知。
同日,士绅刘允臣到店张驿向张凤翙报告牛、张同升允见面的经过。3月10日,马安良把驻乾州周围的部队撤回邠、长一带。张凤翙即偕同刘允臣36到兴平请牛、张等函约升允3月12日来兴平会晤,并亲笔致函升允,备陈款曲,接升复函谓:驻醴之军已全退出,如欲相见,在醴则可,在兴则不必,云云。张凤翙当即答复准于二十四日在醴泉城内会面。当时省城知此消息,深恐升允居心叵测,立派党自新、南雪亭、崔迭生三人赴兴平劝阻,同时张云山亦自乾州来函谓:和约已同彭英甲、马安良商定,日前(正月二十,3月8日)已签署换文,升允已失统驭力,实无会面必要,云云。张凤翙对升之狡黠早有所知,但敢言会晤,当然有所准备,意在借此机会诱升回住西安,俾免再生后患。而升允所称愿在醴泉见面一节,亦不过是揣测张凤翙不会亲赴醴泉,故作此应付语。不料竟约定正月二十四(3月12日)在醴会面,这就使老奸巨滑的升允考虑到见面已属无益,且恐发生他虞,因此又复函拒绝,并于先一日偕陆洪涛由十八里铺退走。从此乾、醴之间已无敌踪。
附录升允致牛、张原函一件如下:
梦周晓山两先生鉴:所约晤会一节,或兴平或醴泉均无不可,弟之不畏死两先生之所知也。静观部下健儿,皆有郁郁不可聊赖之意,倘不知轻重,突生意外,反有伤玉帛相见之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如其中更有意焉,则不如不会之为愈,讲学家当能明辨之。他日讲学关辅之间,与两先生相见亦不为后也。 
升允于3月10日撤离礼泉,但撤到平凉后,又节外生枝地于3月20日致电袁世凯,要求“撤去张都督凤翙,以升允为陕西都督,候明白宣布后,升即自行辞职,否则宁死不就范。”又大发牢骚,指责袁世凯“从前饬升允攻凤翙,今又令凤翙攻升允”。还要求袁世凯发给现银二百万两,以补偿升允及其部下“所损失之家资”。这只能是升允垂死前的嗥叫罢了,而袁世凯心中自晓,是根本不会理睬的。
经过三个月,清帝逊位,共和政体告成,张云山再回到长安时,卫兵都头缠红巾,身穿对襟挖云镶袖嵌花的马褂,系两块战裙,著抓地虎战靴,大旗两面,令箭成排,骑兵一百对,他乘着四人抬的绿呢轿子,搴帷挂枪,立在轿内,两边还有背着春秋刀、双手带(武器名)的小队二十名,招摇过市,行人辟易,夹道争观,真象是一种演戏的场面。
从1911年11月26日复汉军败退乾州城,张云山进驻乾城到民国元年(1912年)3月6日和谈罢兵息战,历时百日的乾州战事终告结束。纵观时势,可以说,辛亥革命的成功,陕西至关重要,而保卫陕西革命,乾州守卫战应推首功。
未完待续。
27、雷恒焱(1885——1912)字坤山,礼泉县提戈村人,毕业甘肃陆军学堂,性豁达,有胆识。辛亥冬,甘军入陕,所向披靡。陕都督张雲山,扼守乾县,被围数月。恒焱願见,统帅升允,说其退兵,以解乾围,雲山许之。径赴敌营,晓以大义。升词气不屈,恒焱正色呵责之。升大怒,缚柱剖腹,竟骂不绝口,死事最烈。
28、邱彦彪,原籍湖北江夏,清季来陕,侨居西安,以武庠生充防营军职,入洪门会,为大龙头。宣统元年入同盟会,与张伯英、钱定三诸同志密谋革命。辛亥起义,任秦陇复汉军第四标统领兼管省会城防事宜,奉檄救援西路,与升允所率甘军战于凤翔、岐山间数月。共和告成,解兵闲居,与同志创设秦镜报社,阐扬革命正义,后为陈树藩所忌,避地汉中,为驻军张仲仁所害。子子麟。
29、朱长春字正宜,长安人,初以武庠生补陕西巡抚部院戈什,后调甘督署供差。闻陕西革命风潮日涨,称病假归,参加秘密团体。革命军起,任秦陇复汉军第四标先锋队总队长,与甘军作战乾礼间,出奇制胜,谋勇兼长。当在甘时,常为甘督升允赏拔,因告奋勇,亲往敌营求见升允,言革命救国宗旨及大势所归,请罢兵。允怒,使人钉死于礼泉东城门,年三十六。
30、赵倜(1871-1933年),字周人,河南汝南人(今河南平舆),北洋时期军阀。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清末官至总兵。二次革命时期,奉袁世凯之命率部进入河南,后又追剿白朗起义军,因功授河南护军使,1914年督理河南军务。1915年拥护袁世凯称帝。1916年袁死后,任河南督军兼省长,先依附段祺瑞,后与段产生矛盾。1920年直皖战争时期,拥直反皖。战后,被直系大将吴佩孚排挤,地位降低。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赵响应奉系在河南反吴,被直系冯玉祥击败,被免除河南督军。后出关投靠张作霖,任高等顾问。1933年赵倜在北京德国医院病逝。
31、杨叔吉(1884-1966),名鹤庆,字叔吉,陕西华州龙潭堡(今陕西华县少华乡)人,杨松轩之弟,辛亥革命陕西早期的活动家,曾任政协西安市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卫生界著名人物。少时从其家兄读书,后入泾阳味经书院和三原宏道学堂,再赴上海理科专修学校求学。他痛恨清廷腐败,追求科学和民主,从而产生革命思想。上海理科专修学校肄业后,东渡日本留学时,参加了同盟会,当年受东京同盟会指派为广州起义备运军火,应井勿幕之邀回陕策划西安起义。辛亥革命爆发,他中断学业回国投身陕西反清起义。负责龙驹寨电报事务,赴商州修复西安至武昌的通信线路,恢复与起义策源地的联系;任起义军炸弹队管带兼二十二标二营管带,与清军的战斗,守护城防。南北议和,他华丽转身,抛却功名,赴日本学医,入千叶医学院就读,毕业后投身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终老一生。
32、陈树藩(1885年-1949年11月2日),字柏森,陕西安康人,民国皖系军阀,曾任陕西督军。1905年入陕西陆军小学,第二年被保送保定陆军速成学堂,读炮科。1910年毕业返陕,被分配到陕西陆军第三十九混成协炮兵营当排长,不久调任军械官。1911年10月22日参加西安起义。民国成立后,任独立混成第四旅旅长。1949年11月2日,在杭州病逝。
33、王宽(1848-1919),字浩然,回族,北京丰台人。中国伊斯兰教著名阿訇、经师、宗教教育革新家。出身于经学世家,自幼受教于被称为“北方经学泰斗”的叔祖王守谦,奠定了深厚的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基础知识。
34、牛梦周:牛兆濂(1867年-1937年),字梦周,号蓝川。西安市蓝田县人,清末关中大儒。幼年过目成诵,后拜三原著名理学大师贺瑞麟门下。光绪十年(1884年)肄业于关中书院,光绪十二年(1886年)补廪膳生员,并被聘为塾师。曾讲学于蓝田芸阁书院、三原清麓书院,后人尊称蓝川先生。辛亥革命后以遗民自居,后积极倡导抗日。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病逝。牛兆濂著有《吕氏遗书辑略》4卷,《芸阁礼记传》16卷,《近思录类编》14卷等,又曾主纂《续修蓝田县志》。
35、张晓山(1851—1931),名元际,号仁斋, 兴平县庄头村人。清代国子监贡生,游学长安,后创建“宏仁书院”,潜心治学, 声誉日隆,为关中理学名士。
36、刘允丞 (1881~1941),名守中,字允丞、允臣、允城,自号留运城。陕西富平人。早年就读于泾阳鲁桥(今属三原)正谊书院时,目睹清政府吏治腐败、丧权辱国,乃联络有识之士,寻求救国之道,于宣统元年(1909)参加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时,刘参与军机,转战东西,后受陕督张凤翙及郭希仁委托,与牛兆濂等前往礼泉,规劝前陕甘总督升允退兵。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