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博览:解放战争时期的几枚纪念章

发布时间:2023-05-05 11:20   来源:党史博览  

  华东军区颁发的淮海战役纪念章

  解放战争时期是解放军纪念章颁发的高峰时期,每逢大行政区解放或大战役结束后,都会及时颁发纪念章表彰功臣,纪念历史。第四野战军暨东北军区颁发了解放东北纪念章,华东军区颁发了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章,西南军区颁发了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华北军区颁发了华北解放纪念章,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了解放西北纪念章,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颁发了解放海南岛纪念章,中南军政委员会颁发了解放华中南纪念章等。这些纪念章熔铸了战争的风云硝烟,铭刻着英雄们的丰功伟绩,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解放战争的历史故事,已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缩影和见证。

  一

  解放东北纪念章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进行战略总决战是从东北开始的。1948年9月12日,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主力,连同地方武装共103万人,向被分割在锦州、长春、沈阳等孤立地区的55万国民党军发起辽沈战役。至10月15日先后克锦州、长春,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辽沈战役结束。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万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这次战役和其他战场的胜利,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国民党军总兵力降为290万人,人民解放军则上升到300余万人。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也超过了国民党军队。

  为表达东北人民的感激之情,东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岗,副主席李富春、林枫、高崇民等于1950年2月15日联名向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呈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艰苦奋斗,解放全东北,东北人民为纪念第四野战军解放全东北,拟赠四野全体指战员解放东北纪念章百万枚,兹检同纪念章初棣,请审核指示。”

  东北人民政府的请示受到周恩来的极大关注,短短9天后即得到批复“照准”。解放东北纪念章系东北全境解放后解放军颁发的首枚纪念章,主要颁发对象为第四野战军全体参战人员,约150万枚。

  该纪念章为铜质,直径4.6厘米,军功章式样,有铜环连接绶带,图案上方为“八一”军旗,正中绘有东北三省地图,左右两边刻有齿轮、麦穗及和平鸽羽翼,下方有红五角星,构图寓意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工农民众的支持下胜利解放东北,还将解放全中国。

  淮海战役纪念章

  淮海战役是继辽沈战役之后对国民党军实施战略性进攻的第二个战役,又是促进和配合平津战役胜利的战略决战。此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阔地区进行的围歼华东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的一次规模巨大的决定性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整个战役历时66天,歼敌55万余人。解放了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使国民党政府的中心地区南京、上海、武汉直接暴露在解放军兵锋面前,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淮海战役是华东军区和中原军区紧密配合展开的一次战略决战。有两种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一种是中原军区制作的,另一种是华东军区颁发的。这两种纪念章真实地记录了这场伟大的战役。

  华东军区颁发的淮海战役纪念章:1949年华东军区给参加淮海战役的华野各纵队和华东军区地方部队的指战员,战役期间支前的华东军区专职支前人员、民兵和民工,参加淮海战役的华东军区其他有功人员颁发了淮海战役纪念章,共60万枚。

  华东军区颁发的淮海战役纪念章为圆形,铜质,直径2.7厘米,纪念章正面正中是呈交叉状的两支步枪,纪念章上部镌刻一颗光芒四射的红五星,下方环刻“淮海战役纪念”,背面铭文“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颁发。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

  中原军区颁发的淮海战役纪念章:1949年,中原军区给参加淮海战役的中野各纵队和中原军区地方部队的指战员,战役期间支前的中原军区专职支前人员、民兵和民工,参加淮海战役的中原军区其他有功人员颁发了中原军区制作的淮海战役纪念章,共30万枚。

  中原军区制作的淮海战役纪念章,背面记载的淮海战役的时间是“1948.11.5—1949.1.10”,与目前军史上记载的时间略有出入,军史记载淮海战役时间都是从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纪念章没有记录制作和颁发的确切时间,画面的中心是交叉在一起的两排长枪,左右各六杆枪,枪上都插上了雪亮的刺刀,夹在两排刺刀中间的是一颗巨大的红色五角星,它们共同象征着英勇顽强、敢于拼搏的人民解放军,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强大的人民武装力量。横向居中有两排字,第一排大字是红地白字——“淮海战役”,下面有一排略小的红字,写着“胜利纪念”四个字。纪念章的最下方写着“中原人民解放军”七个白色大字。

  两种纪念章图案设计基本相同,均为交叉的步枪,寓意两支部队并肩作战,取得这次重大战役的胜利。

  华北解放纪念章

  平津战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兵团、第三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取得了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的巨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华北人民政府和华北军区为表彰解放华北地区参战人员和纪念华北解放,经报请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批准,决定颁发华北解放纪念章。

  华北解放纪念章的颁发,自1950年8月开始至1952年10月20日止,送发和收回颁发登记表共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涉及本区及外区的部队、工厂、学校、农村、各级机关、医院等。此项工作时间长、范围广、涉及人员复杂且人数众多。从华北军区到各大区、各省市民政部门,均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使得纪念章顺利无误地颁发到每一个颁发对象手中,共颁发260万枚。

  华北解放纪念章为铜质镀金,直径3.7厘米,军功章式样。正面镌刻一名怀抱冲锋枪的战士浮雕像,威武豪迈、气壮山河,突出了解放军的英雄形象,背景为一面飘扬的“八一”军旗和代表华北的长城。左右两边麦穗环绕,下方飘带内刻有“华北解放纪念”文字。背面注明颁发年代“1950”,由华北军区政治部颁发。

  渡江胜利纪念章

  二

  渡江胜利纪念章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战略性作战行动。三大战役后,蒋介石继续加强长江防线,企图取得喘息时间,重整军备,卷土重来。中共中央为突破长江进军江南已做了充分准备。

  1949年3月31日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敌委员会制定了实施纲要,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共100多万人,发起渡江战役,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长达500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军长江防线。23日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政府的瓦解。解放军渡江后,继续南进,迅速占领上海、武汉、杭州和南昌等重镇及广大地区。6月2日,解放军攻占崇明岛,渡江战役胜利结束。渡江战役历时42天,歼敌43万余人,为进军华南、西南,加速全中国解放奠定了基础。

  听到解放南京的消息后,毛泽东写下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光辉诗篇,记录了“百万雄师过大江”,“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英雄壮举,渡江胜利纪念章充分表现了这首诗的诗意。南京“渡江胜利纪念碑”上镶嵌着一枚直径2.5米,重约400公斤的铜质渡江胜利纪念章。

  1949年,华东军区颁发渡江胜利纪念章给参加渡江作战的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等野战军全体人员,支前人员,随军渡江的机关工作人员,在长江对岸接应渡江大军的敌后部队人员以及参加渡江作战的其他有功人员,共120万枚。

  渡江胜利纪念章,材质为红铜,直径3.2厘米。正面图案是:波涛滚滚的长江,江面上排列着扬帆的战船,战船在汹涌的惊涛中直驰大江南岸,炮弹在四周激起水柱,空中硝烟弥漫,英勇善战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手持刺刀枪冲锋陷阵,争先恐后随时准备登上江南大地。下方铸有“渡江胜利纪念”字样。背面铸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颁发”及“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该图案气势恢宏,构成一幅令人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达到了其画断而意不断的艺术境界。

  解放华中南纪念章

  渡江战役后,在中南、西南方向,国民党还有白崇禧、胡宗南两个军事主力集团负隅顽抗。

  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1949年7月,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发起宜沙、湘赣等战役,逼近长沙。8月4日,长沙守军起义,长沙和平解放。随后,四野兵分三路进军中南地区:西路军断敌退往云贵之路;东路军解放广州,与西路军形成合围;中路军由北向南,进攻湘南并向广西推进。本次战役从1949年9月开始,到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共歼敌43万人,使中南大陆和除南海诸岛外的两个沿海岛屿均获解放。

  为纪念中南地区的全面解放,中南军政委员会特制纪念章,约200万枚,颁发给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各部、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指战员以及有关人员,以示庆祝和纪念。

  解放华中南纪念章由中南军政委员会颁发,铜质,直径3.5厘米。纪念章正中刻绘一名战士挥舞红旗庆祝胜利的图景,红旗上刻有“解放华中南纪念章”字样,内景圈装饰麦穗、齿轮和飘带,飘带上刻有年代“1950”,背面铭文“中南军政委员会颁发”。

  解放西北纪念章

  1948年8月开始,在西北战场上,人民解放军连续进行了多次战役。

  1949年5月9日,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指挥发起解放西北战役。5月中旬,发起陕中战役,迅速占领了西安及其周围地区。8月25日占领兰州。随后,一野兵分三路向青海、河西走廊及宁夏发起追击作战。南路由王震率第一兵团进入青海,攻占西宁。中路由许光达率第二兵团沿河西走廊陆续西进,相继攻占武威、张掖等地,打开了通往新疆的通道。北路由杨得志率第十九兵团进入宁夏。9月19日,国民党第八十一军起义。9月25日,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及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9月19日,绥远省主席董其武也发表通电起义。至此,整个西北地区均告解放。

  1950年,为了纪念西北地区解放,西北军政委员会决定颁发解放西北纪念章。解放西北纪念章颁发给参加西北解放战争的第一野战军指战员,或曾经在第一野战军建制下进行作战后又划归其他部队的指战员,曾在支前民工支队中工作过的民工干部和立功民工功臣也可授予该纪念章。该纪念章共发放50万枚。

  解放西北纪念章为铜质,直径3.3厘米,上方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红旗插在西北五省区的地形图上高高飘扬,象征辽阔的西北大地得以解放,构图气势恢宏,蔚为壮观。下方环刻“解放西北纪念章”“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字样。背面铭文“1950年上海五合制”。

  三

  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南、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区尚有100多万国民党军队。蒋介石精心部署了大西南防御作战,希冀以西南为反攻基地。鉴于西南地区国民党军的布防形势,中央军委部署人民解放军以第二野战军全部,第一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各一部,分别进军大西南。11月1日歼灭国民党军第十九兵团,15日解放贵阳,30日解放重庆。随后,争取了云南、西康的和平解放。12月20日,将国民党军队包围在成都地区,27日成都解放。1950年开始把西南60万人民军队迅速转变为工作队,进行了两年半的剿匪斗争。西南的胜利,使大西南诸省,除西藏一地外,全部解放。

  1950年,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由西南军区颁发给参加解放西南的第二野战军全体指战员,参加解放西南的四野三十八军、四十二军、四十七军、五十军指战员,参加解放西南的桂滇黔边纵队第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十支队指战员,参加解放西南的湖北军区独立第一、二师指战员,参加支前的民工民兵,随军入川的西南服务团和地方工作人员及其他部分相关人员,共70万枚。

  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为不锈钢材质,直径3.7厘米。纪念章中心是一幅红色中国地图,象征全国大陆的解放。地图上方四面“八一”军旗,分别代表人民解放军四支主力野战军,地图左下方标出的区域,正是包括西藏在内的整个西南地区。左右两边绘有齿轮和麦穗。背面铸刻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颁发”铭文和“1949-11-1— 12-27”时间。纪念章设计严谨考究、图案寓意深刻(另一种版式为“解放西南烈属纪念章”,图案相同,背面铸有“烈属”二字)

  解放海南岛纪念章

  解放海南岛纪念章

  中南地区解放后,逃到海南岛的国民党军队10万余人企图依托琼州海峡长期固守,并试图将海南岛作为反攻大陆的跳板。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命令其下属第十五兵团担负解放海南岛的任务。1950年3月5日至4月1日,在琼崖纵队的有力配合下,解放军利用夜晚和有利风向,先以一部分兵力分四次偷渡上岛,增强了岛上的接应力量。经过10多天的激战,国民党军队被歼灭3.3万人,其余大部分由榆林登舰败退台湾。海南岛于5月1日获得解放。

  为了庆祝这一胜利,1950年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颁发给参加渡海作战的第四野战军四十军、四十三军和琼崖纵队全体指战员、政工人员、后勤人员以及协助解放军渡海有功的船员与地方工作人员解放海南岛纪念章,共15万枚。

  解放海南岛纪念章由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颁发,铜质镀锌,直径3.2厘米。正面构图简练严谨,展现了人民解放军克服自然条件制约,以木帆船横渡惊涛骇浪的琼州海峡,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显示出人民解放军战无不胜的作战场景,上方刻有“解放海南岛纪念章”。背面铸“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颁发”的铭文。

  解放西藏纪念章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西藏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采取和平解放的方针。当时控制西藏地方政府的人,在某些外国势力的支持下,在西藏东部昌都一线调集藏军主力,布兵设防,企图以武力对抗。解放军于1950年10月解放了昌都。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同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在西藏人民支持下,顺利进驻拉萨。1952年8月1日,西南军区颁发给参加解放西藏和进军藏区的第二野战军十八军、十四军一二六团等全部参战人员解放西藏纪念章,共4万枚。

  解放西藏纪念章由西南军区颁发,铜质镀金,呈不规则椭圆形,通高4厘米。正面顶部为一面飘扬的红旗,旗帜上镌刻有毛泽东左向浮雕像,旗帜安插在中国版图西藏行政区地图内,鲜红色的五角星居主图正中,周边有麦穗和哈达环绕,背景为太阳光芒,象征西藏解放。下方镌刻有“解放西藏纪念”汉、藏两种文字。背面有“西南军区颁发。1952.8.1”的铭文。既是为纪念西藏和平解放,也是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而特制的,颁发给进藏的解放军指战员。纪念章构思独特、设计严谨、美观大方、制作精湛。

  这些纪念章充满着弥漫的硝烟,是血与火的永恒纪念。每一种纪念章代表一场战争,也可以说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荣誉与纪念。

  编辑:卢珊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