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合作仪式在沪签署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特别推荐 > 名家记叙 >
陈蝶衣:南屏晚钟,随风飘送

陈蝶衣:南屏晚钟,随风飘送

时间:2020-03-20 10:28:45 来源:同古堂 作者:子卿先生

陈蝶衣:南屏晚钟,随风飘送

\

陈蝶衣(1907-2007),原名陈元栋,笔名狄薏、陈式、陈涤夷、玉鸳生、方忭,江苏常州武进人,中国著名出版家、作家、填词家。
 
1933年他创办我国历史上第一张有影响的娱乐报刊《明星日报》,并策划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众参与的选美活动——“电影皇后选举大会”,选出了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1941年6月创办我国老牌名刊《万象》,并出任首任主编.1946年为电影《莺飞人间》的插曲《香格里拉》作词,1952年移居香港,1961年编写了黄梅调电影《红楼梦》的剧本,1987年获香港电台颁发第十届十大中文金曲金针奖。1996年获香港创作人协会终身成就奖。
 

海上寻梦,人间烟火
陈蝶衣:南屏晚钟,随风飘送
文/ 同古堂
 


旧上海,纸醉金迷的霓虹灯下,留声机里缓缓转动的袅袅乐音,缠绵着靡靡的十里洋场。尤是富丽堂皇的百乐门夜总会中,周璇咿咿呀呀的甜美嗓音,伴着探戈,朦胧着“不夜城”的歌舞升平。

\

春色又向人间报到
山眉水眼盈盈的笑
我也投入了爱的怀抱”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月上柳梢,春色满园。吟唱着复古的旋律,我试图寻觅谱写旧上海人间烟火的身影。

他是陈蝶衣,一个看一眼便能记住的名字,唯美而浪漫。

\

▲陈蝶衣
 
人们说“蝴蝶有衣的时候,翩然飘过每一季花香。”,陈蝶衣作词的音乐,文字优雅,如同鸳鸯蝴蝶的呢喃,又不乏哀怨,好似沧海桑田,饱经世故的凄婉。

周璇、胡蝶、徐小凤、李香兰、邓丽君、蔡琴、费玉清、张惠妹等歌坛巨星均唱过他的作品,他的《凤凰于飞》、《南屏晚钟》、《情人的眼泪》、《人面桃花》、《春风吻上我的脸》、《采红菱》、《雪山盟》、《给我一个吻》,无不是华语经典的流行歌曲。
 
即是《泥娃娃》、《卖汤圆》等传唱街头巷尾的民谣也是陈蝶衣的杰作,通俗而不庸俗,所以很多人说陈歌辛是歌仙,他则是词圣

 “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
森林它一丛丛
我找不到他的行踪
只看到那树摇风”
 
陈蝶衣出生在常州武进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前清的没落秀才,后来举家迁徙,在上海《新闻报》担任编辑。子承父业,因此,年少的陈蝶衣也跟随父亲,在报馆作实习生,负责校对。

\

▲周璇《凤凰于飞》

很快,凭借出众的才气与文笔,他开始在出版行业崭露头角。1932年,年仅25岁的陈蝶衣选择离开《新闻报》,自己创办了《明星日报》,迅速成长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著名报人

\

▲冯梦云、胡蝶、陈蝶衣(左三)、毛子佩


《明星日报》创刊后不久,陈蝶衣策划了国内第一次电影皇后的评选,当时著名影星胡蝶、阮玲玉、陈玉梅等票数接近,于是疯狂拉票,《明星日报》销量大增,成为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娱乐报刊。
 
胡蝶最终以21334票夺冠,获得“电影皇后”美名,红遍上海滩。

\

▲影星 胡蝶

得益于此,陈蝶衣名利双收,不过在颁奖典礼时其将活动收入全部捐于国家,也足见赤子之心。“七七事变”后,他又相继主编《万象》、《春秋》等杂志,为抗战呐喊。

\

▲《万象》主编陈蝶衣

有人说,陈蝶衣的音乐中的风花雪月是“靡靡之音”。

其实恰恰与此相反,只要你稍加体会,就可以知道他心中的家国情怀,如所作的《前程万里》中,他即在呼吁青年男女荆棘中也要振作起精神,奔向万里前程,共赴国难。


“我们是年轻的一群
  有的是热情和诚恳
  打起了艺术的旗帜
  展开长途旅行
  纵然是遍地的荆棘
  也要勇迈地前进”


歌曲《人面桃花》,也是以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表达烽火中对于家园故土的思念。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是对人常带三分笑
桃花也盈盈含笑舞春风”


1952年,正值“三反”未了,“五反”又起之时,为了避难,陈蝶衣选择只身远赴香港。

 
在香港,他和姚莉、姚敏组成新搭档,创作了《情人的眼泪》、《春风吻上我的脸》、《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等经典歌曲,开创了上海老歌在香江的黄金岁月


 “为什么要对你掉眼泪
你难道不明白为了爱
只有那有情人眼泪最珍贵
一颗颗眼泪都是爱都是爱”


虽然身在香港,不过陈蝶衣依旧思念着故土。1972年,他在《大人》杂志上连载发表《 一身去国八千里——流亡旅程回忆录》,从中也可以知晓。

\

▲文/陈蝶衣

众所知周,此时大陆正经历着罕见的时代大浩劫,很多知识分子的境遇每况愈下。
 
陈蝶衣好友补白大王郑逸梅,也遭受冲击,他本来在晋元中学任教,任副校长,却被关入牛棚,罚扫地,可谓“斯文扫地”;而且,他右腕患严重关节炎,浩劫中又雪上加霜,病情急剧;此外,多年的藏书、收藏等,也被抄家,更是身心俱疲。

内心苦闷的郑逸梅与陈蝶衣时常通信,讲诉近况。

\

▲郑逸梅(1895-1992)

郑逸梅,出生于江苏苏州,祖籍安徽歙县。著名的文史掌故作家,也是一位收藏大家。其为报纸副刊写了一辈子的随笔,趣闻,字数超过1000万字,人称“补白大王”。著作很多,有近50种。近年辑为《郑逸梅选集》三卷本。

在陈蝶衣致郑逸梅赋答的诗稿中,我们或可知晓那个十年浩劫,两位文人在艰难时世中互相鼓励的坚强,与匪浅的友谊。

\

▲1974年 陈蝶衣致郑逸梅 诗稿
 
诗稿中陈蝶衣写道“得逸梅老友来书讯近况,赋答,陈涤夷”。
 
据悉,郑逸梅从中学开始就成为上海三大报《申报》、《新闻报》、《时报》的特约撰稿人,所以与那些出版巨头,写作名家都有极深的交情。而陈蝶衣15岁中学辍学后,即在《新闻报》工作,因此二人很早之前就已熟知,自是世纪“老友”。

“近况”所指应是郑逸梅在这一场政治活动中遇到的不公平对待。

款识“陈涤夷”为陈蝶衣笔名之一。“涤夷”与“蝶衣”音相近,而且彼时为抗战时期,有“荡涤敌寇”之壮志。

\

▲1974年 陈蝶衣致郑逸梅 诗稿


诗稿“啸歌不废稻粱谋,梦史瘦词录未休”,其中“稻粱谋”出自龚自珍《咏史》“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以此隐喻骇人听闻的大陆“文字狱”。由于当时风声鹤唳,所以陈蝶衣并未直接言明,以免郑逸梅受到牵连。

\

▲1974年 陈蝶衣致郑逸梅 诗稿
 
诗稿“奋迅欲师黄略似,一编谐卷正新修”,“黄略似”即黄周星,明末遗民,江宁上元人。

黄周星(一说周星),名景明,字景虞,号九烟,生于万历之辛亥年,明清鼎革后,顺治十一年变姓名曰黄人,字略似,又号半非。
 
关于黄略似,《江宁府志》、《清诗纪事》中均有载,因此陈蝶衣言及“即黄九烟,号略似,又号半非,小传见《清诗纪事》”。
 
黄略似自幼有神童美名,志气高洁,明亡后清廷以博学鸿儒引荐他入朝为仕,不过其决意自尽以明志全节,曾数次跳水自沉,被家人救起,后改为“绝食”而亡。
 
黄略似有典型文人的高傲与情怀,曾有诗云“高山流水诗千轴,明月清风酒一船。借问阿谁堪作伴,美人才子与神仙。”,亦或“略似人形已半非,道人久与世相违。须眉无恙千秋绿,意气全灰十载饥。”

又提及自己“正着手写滑稽小说”,有“一编谐卷正新修”之感,以此鼓励郑逸梅悲愤与不公总会过去,可以做点其他的文字工作,以解苦闷与窘迫。


由此也可以侧面得知,此时的郑逸梅内心应是十分彷徨、无奈还有无助。

\

▲1974年 陈蝶衣致郑逸梅 诗稿
 
诗稿“回首前尘如昨日,列星一梦堕灯边。追思两度琴尊会,作健长怀几辈贤。”,则是往事如烟,保重为要,提醒郑逸梅守得青山在,方能长怀几辈贤。


特殊年代,两个文化大家只能以文化人诗赋的方式,互相倾诉,勉励,惹人唏嘘。这一封诗稿,背后的心酸,比普通信札的家长里短,意义要大得多,这是一段时代的苦难,任何人都不愿重蹈。

 \

▲陈蝶衣(左一)
 
早先陈蝶衣远赴香港,即是预知了未来时代的变局,他曾说当时上海文化局一位主管人员对其说“我们对知识分子,现在还是客气的”,而这话的潜台词不正是“以后会不客气”。因此,陈蝶衣选择一走了之。

只是,陈蝶衣的选择,对于留在大陆的家人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他的妻子39岁时郁郁而终,以致于儿子陈燮阳跟他的父子关系很是冷漠。然毕竟血浓于水,多年后二人终于冰释前嫌

2002年,“陈蝶衣作品音乐会”在澳门举办,登台指挥的正是其子上海交响乐团名誉音乐总监陈燮阳。

\

▲陈燮阳、陈蝶衣
 
陈蝶衣才华横溢,除了歌词创作外,曾撰稿了《小凤仙》、《秋瑾》,《小凤仙续集》等剧本,1961年,还为邵氏公司编写了黄梅调电影《红楼梦》剧本,红极一时。
 
1987年,香港第十届“十大中文金曲”评委会为他颁发了象征最高荣誉的“金针奖”。

\

▲陈蝶衣
 
2007年,这位以蝴蝶为号的花巢老人,安详离世,享年99岁。中国流行音乐的传奇,留下了《南屏晚钟》,从此随风飘散。


 
“春风她吻上我的脸
告诉我现在是春天
虽说是春眠不觉晓
只有那偷懒人人高眠”


参考资料:
陈蝶衣小传:娱乐八卦的“祖师爷”,满满家国情怀的歌词之神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