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637)

[宜兰员山].员山公园.宜兰忠烈祠(宜兰神社遗址)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图:员山公园

员山公园位于宜兰员山乡的员山国小旁,面积4.67公顷,约是一座中型的公园。 除了公园绿地之外,主要的景点是位公园山丘上的忠烈祠。宜兰忠烈祠,是日据时代的宜兰神社的遗址。

宜兰神社是台湾最早设立的地方神社,落成于明治38年(1905),最初设立于宜兰公 园(今中山公园)。后来因神社建筑逐渐腐朽, 且考虑公园腹地有限,后来的宜兰厅长小松吉久于大正7年(1918)于是将神社迁建于“外员山” 注1

战后,宜兰神社遭到拆除的命运,改建为宜兰县忠烈祠,山丘下方的神社参道及林园, 则被改建为“兴国新村”,安置当时由大陆撤退来台的军民。民国62(1973),政府将此地 规划为员山乡都市计划公园预定地,民国85年(1996)拆除地上物;次年,员山公园落成。

员山公园,面积虽然不大,但规划得宜,小桥流水,池塘锦鲤,为园内添增不少生机气息。 忠烈祠所在的山丘也新辟环山步道,以供民众踏青游憩。乡公所亦重塑昔日宜兰神社的空间 意境,使公园内充满了历史的氛围。

图:昔日的宜兰神社参道及神马

宜兰神社已消失半个世纪以上,然而一踏进公园,一眼望去,笔直的步道通往 山丘上,隐约可见昔日神社鸟居的身影,神社的意境显而易见。

神社的神桥已经重建,忠烈祠的石阶路入口,神社的铜狮、铜马都已放置于原地。铜狮、 铜马已非旧物,铜马是雕刻家林正仁依原马翻模重铸的,铸造的质感佳,颇似旧物。

台湾光复后,宜兰神社及其附属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铜狮不知去向,铜马被移至宜 兰市的文昌庙放置,参道两侧的石灯笼则遭敲毁,目前仅剩部份遗迹,散落于铜马前 的平台草地上。

残存的石灯笼基座,可看见当时宜兰厅长小松吉久的名字,此外,也有“宜兰制酒株式会社”、 “台南制糖株式会社”等企业奉献的石灯笼残遗。草地上另有半掩于泥土中的铜马及铜狮, 则是来自当代的艺术创作,以塑造出神社遗迹的历史情境。

宜兰厅长小松吉奉献的石灯笼。 宜兰制酒株式会社奉献的石灯笼。

图:昔日的宜兰神社参道及神马

倒卧的铜马,头部及马脚挣扎伸出泥土,奄奄一息;铜狮的身体则半埋于土中,歪斜的狮头 露出土外。铜雕作品之前,有诗人陈倥写的二则神社故事诗句:

故事之一:
穿透记忆的废墟,
鸟居与潮汐同起同落,
演绎着明日故事,
吵嚷声 可唤醒了沉睡的金狮。

故事之二:
神社倾颓 石灯与太阳一起殒落,
忠烈的旗帜易变,
唯有神驹依旧,
看尽暮色渐渐掩埋了现代。

铜马旁侧,放置了两辆国军的M24型霞飞式坦克车。员山公园落成后,长期驻守于员山乡的国军 兰阳师战车营于民国88年(1999)致赠这两辆战车,放置于公园内,供民众参观。

M24型霞飞式坦克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辆可以空投的战车,机动性强,且火力强力,是台湾 在于1950年代接收的美援军事装备。历经半个世纪,两辆战车外观保存良好,仍显得虎虎生威。当年 的铁甲武器,随着岁月而过时,最后终老于员山公园。坦克雄风,无缘驰骋沙场,已成废铁。

M24型霞飞式坦克车。 M24型霞飞式坦克车。


图:宜兰县忠烈祠(宜兰神社遗址)

爬上石阶,通过忠烈门,正是昔日神社鸟居改建的。来到第二层,宜兰神社的拜殿已不见踪迹; 再拾阶而上,来到了最上层的忠烈祠。忠烈祠左右两侧有新搭建的廊道,展示昔日宜兰神社的 相关史料。

宜兰神社祀奉日本人所信仰的日本神祇,而1895年接收台湾时病殁于台南的白北川宫能久亲王,也被入祀于 日本在台湾的神社。

日本统治台湾之初,对于民间的宗教信仰,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日本人拜日本神社, 而台湾人则拜台湾人的寺庙。

到了昭和时期,台湾总督府推动“皇民化运动”,才开始打压本土宗教,要求地方仕绅民众及学生须 定期参拜神社,以此做为皇民思想教育的一环。每年10月28日,北白川宫能久的忌辰日,更成了 神社重要的“例祭日”,地方官民代表都聚会于神社,向能久亲王的英灵致祭。

战后,政权移转,宜兰神社变成宜兰忠烈祠。民国47年(1958),忠烈祠改建成中国式建筑, 迄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建筑物逐渐老旧,厅内还有漏水,目前正在补修维护中。 殿内中央正位奉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灵位”及“革命先烈阵亡将士死难官民之灵位”,左侧的 墙面还挂着有许多灵位,包括了“开国时期”、“讨袁时期”、“护法时期”、“东征时期”、 “北伐时期”、“剿匪时期”、“抗日时期”、“戡乱复国”等各时期死难的军民烈士灵位。

较近期的灵位,则有民国47年(1958)八二三炮战中,防卫金门而牺牲的官兵,包括 了吉星文、赵家骧二位上将以及不少宜兰籍的士兵名字。

图:从员山忠烈祠观景台眺望兰阳平原

民国47年之后,半个世纪以来,国家承平无事,未经战火摧残,战车坦克等武器,仅备而不用。 入祀忠烈祠的烈士人数因而急遽锐减。

国家烈士英灵人数减少,其实是可喜的现象。烈士多产的时代,通常也是国家多难或黑暗的时代。

望着墙上的忠烈牌位,不禁感慨台湾历史的沧桑多变。仅仅百年之间,“皇民”变成“走狗”, 神社已成残迹;而国共之间,曾经血海深仇,如今共组论坛,则忠烈祠内部份烈士英灵恐怕也 会感到尴尬与不安。

感慨中,想起刚才读过的诗句:
“神社倾颓 石灯与太阳一起殒落,忠烈的旗帜易变,唯有神驹依旧,看尽暮色渐渐掩埋了现代。”

沿着忠烈祠旁的小步道,来到了山丘上方的观景台,从这里眺望兰阳平原。噶玛兰通判杨廷理 在180年前曾登上这座小山,有《登员山》一诗流传于后世:

莫讶员山小,龟山许并肩,千寻压海浪,一撮锁溪烟;
蟠际真随地,安排本任天,披荆纾倦眼,吟望好平田。

望向兰阳平原的土地时,刚才的思绪困惑,顿时获得了纾解。自古以来,志士仁人为 国家与土地牺牲奉献,乃本于自己的良知与信念,岂是为了争得身后忠烈祠的一块小牌位? 国家政权的移转,忠烈定义的改变,灵位的移进移出,神祠的楼起楼塌,本是外物, 志士仁人的英魂岂会为此而感叹?

旅记日期:2008.10.20 (写于2008.10.25)【推荐本文给朋友

【相关标签】

注1:员山乡有两座员山,小的称“内员山”,大的称“外员山”, 因为远望如圆顶,所以称为“圆山”,也成了今日员山乡地名的由来。



[旅行照片]

员山公园步道(昔日的神社参道)。


石拱桥(昔日的神桥)。

池塘锦鲤。

神社铜马。

128阶石阶参。

回望来时路。

从第二层通往忠烈祠的石阶路。

忠烈祠,两侧有展示区,介绍宜兰神社的历史。

神社旁的小路通往观景台。

神社后方的水源地(员山配水池,建于1932年)。

员山公园环山步道。

宜兰神社旧照片。

宜兰神社旧照片。

[旅行地图]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检视较大的地图

【我的交通路线】
走国道五号(渭水高),下宜兰交流道,至宜兰市区后,沿着台9线(中山路)往南行,右转旧城南路,再左转泰山路(台7线),直走 约3~4公里,在员山乡公所前的三叉路口,右转复兴路,即可看见圆山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