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若诚

中国内地翻译家、演员
收藏
0有用+1
0
英若诚(1929年6月21日—2003年12月27日),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内地翻译家、演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曾任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20世纪40年代末,英若诚参加业余的“骆驼剧团”,并出演了话剧《保罗·莫莱尔》 [1]。1947年,还未大学毕业的英若诚翻译了谢尔盖·爱森斯坦的作品《电影感》,从而开启了他的翻译生涯 [2]。1953年,出演话剧《龙须沟》 [3]。1957年,主演话剧《骆驼祥子 [4]。1965年,出演剧情电影《白求恩大夫 [5]。“文化大革命”期间,英若诚因被污蔑“勾结”北京市市长彭真而入狱 [1]。1979年,把老舍的话剧作品《茶馆》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 [1]
1982年,出演剧情电影《茶馆 [6]。1983年,将阿瑟·米勒的戏剧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译成中文,并与他合作将该作品搬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7]。1987年,主演剧情电影《末代皇帝 [8]。1993年,主演剧情电影《小活佛 [9]。1998年,英若诚获得菲律宾“麦格塞塞新闻文化奖” [2]
2003年12月27日凌晨1时35分,英若诚因患肝病在协和医院辞世,享年74岁 [10]
2008年,关于他的传记《英若诚传》出版 [11]。2009年,在英若诚诞辰80周年之际,关于他的自传《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出版 [12]
本    名
英若诚
民    族
满族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北京市
出生日期
1929年6月21日
逝世日期
2003年12月27日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星    座
双子座
职    业
翻译家、演员
主要成就
1998年菲律宾“麦格塞塞新闻文化奖”

人物经历

播报
编辑
1929年6月21日,英若诚出生于北京的书香世家 [1]。英若诚少年时就读于天津圣路易教会中学 [2]。194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1]。1945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 [13-14]。在大学时期,英若诚参加了业余的“骆驼剧团”,并出演《保罗·莫莱尔》、《春风化雨》等话剧 [1]
1947年,还未大学毕业的英若诚翻译了谢尔盖·爱森斯坦的作品《电影感》,从而开启了他的翻译生涯 [2]。1950年,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随后,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1]
1953年,婆台捉与于是之胡宗温联袂出演话剧《龙须沟》,在剧中饰演六十多岁的小茶馆掌柜 [3];同年,参演由欧阳山尊夏淳联合执导的话剧《春华秋实》,在剧中饰演荣昌厂工会副主席周廷焕;随后,翻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作品《奥赛罗马导演计划》 [2]
1954年,与叶子、秦在平联合参演话剧《非这样生活不可》,在剧中饰演热爱发明新钢的莱别尔克教授;同年,与赵韫如等共同参演话剧《明朗的天》,在剧中饰演眼科主任兼医务主任陈洪友。1956年,与丁肇范等联袂出演话剧《这样的时代》;同年,在话剧《耶戈尔·布雷乔夫和其他的人们》立喇禁中饰演神父巴夫林。
1957年,与舒绣文李婉芬联合主演话剧《骆驼祥子》,在剧中饰演人力车厂主刘四爷 [4];同年,与路葳等联袂参演话剧《是谁之过》。1958年,在话剧《茶馆》中饰演专门从事买卖人口的老刘麻子 [15];同年,与童弟桨宙船、童超等共同出演话剧《智取威虎山》 [16]
1959年,在话剧《烈火红心》中饰演工业局的陈局长;同年,与刁光覃合作主演话剧《英雄万岁》;此外,还参演了由夏淳执导的话剧《悭吝人》 [17]。1960年,与狄辛等联合参演话剧《花开遍地万户香》。1962年,参演由欧阳山尊、柏森联合执导的话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18]
1963年,与田冲、于是之联合参演话剧《关汉卿》。1965年,与谭宁邦村里等联合出演剧情电影《白求恩大夫 [5];同年,与禾土、苏民共同担任话剧《刚果风雷》的编剧,该剧由焦菊隐、夏淳、方琯德联合执导 [19]。“文化大革命”期间,英若诚因被污蔑“勾结”北京市市长彭真而入狱 [1]。之后,英若诚出狱并离开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进入《中国建设》编辑部担任英文编辑 [1]
1976年,与于是之等共同出演话剧《工农一家》。1979年,把老舍的话剧作品《茶馆》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 [1];同年,参演由夏淳执导的话剧《雷雨》,在剧中饰演神气活现的卑鄙人物鲁贵 [20]。1980年,英若诚跟随曹禺前往英国进行戏剧交流;同年,参演话剧《骆驼祥子》。
1981年,与英国导演托比·罗伯森合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了莎翁的话剧《请君入瓮》 [21];同年,与王心刚张瑜联袂出演剧情电影《知音》,在片中饰演狠毒阴险、道貌岸然的袁世凯 [22]。1体雅982年8月,作为客座教授为密苏里大学戏剧系讲授表演课,英若诚结合教学实践为学生们排演了中国话剧《家》;同年,与于是之、郑榕共同出演根据老舍所著同名话剧改编的剧情电影《茶馆》,在片中饰演能说会道,心狠手毒,惟利是图的人贩子刘麻子 [6];随后,与多国演员联袂主演电视剧《马可·波罗 [15]
1983年,将阿希立瑟·米勒的戏剧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译成中文,并与他合作将该作品搬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同时在剧中饰演年逾花甲的推销员威利·洛曼 [7]。1984年8月,作为密苏里大学常任教授再度前往美国讲学,为学生们排演了根据中国同名昆曲改编的话剧《十五贯》 [23]
1986年,被任命为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兼影视剧制片处主任 [24-25];同年享榆,与林兆华联合执导话剧《上帝的宠儿》 [26]。1987年,与尊龙陈冲等联合主演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剧情电影《末代皇帝》,在片中饰演有着极大热心和耐心的战犯管理所茅战谜所长 [8]。1988年,由其创作的翻译作品《春月》出版 [27]
1990年5月,离任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同年,出演根据钱钟书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围城 [2]。1991年,执导由宋丹丹朱旭合作主演的话剧《芭巴拉少校》。1993年,与基努·里维斯共同主演剧情电影《小活佛》,在片中饰演一直在寻找先师诺布喇嘛的不丹高僧喇嘛 [9];同年,出演由英达执导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 [28]
1995年,把话剧《狗儿爷涅槃》翻译成英文,交给美国百老汇夜莺剧团排演,并于1996年1月在美国首演 [29]。1998年,英若诚获得菲律宾“麦格塞塞新闻文化奖” [2]。1999年,由其出演的情景喜剧奔局订连《中国餐馆》播出;12月,出版8册翻译丛书《英若诚名剧译丛》,其中包括《芭巴拉少校》、《哗变》等翻译作品。
2001年,由其创作的翻译作品《英若诚译名剧五种》出版 [30]。2002年,与李丁文兴宇联合主演情景喜剧《活个精神头儿 [31]

个人生活

播报
编辑
家庭
英若诚的祖父是英敛之 [32],祖母是满清皇族的爱新觉罗·淑仲(1925年去世,终年50岁),父亲是英千里 [33],母亲是蔡葆真 [34],姑姑是英茵 [35]。英若诚的父母共育有六男三女(二子、长女早逝) [2]
婚姻
英若诚与吴世良是清华大学的同学 [13]。从学校毕业后,他们结成伴侣,并共同被分配到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婚后,二人育有女儿英小乐 [40]、儿子英达 [36]
逝世
2003年12月27日凌晨1时35分,英若诚因患肝病在协和医院辞世,享年74岁 [10]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参演话剧

时间
名称
饰演
1983年
《推销员之死》
推销员威利·洛曼
1980年
《骆驼祥子》
刘四爷
1979年
《雷雨》
鲁贵
《茶馆》
小刘麻子
1976年
《工农一家》
马显祖
1965年
《像他那样生活》
杨克泰
《刚果风雷》
怀特
1963年
《关汉卿》
彻里·不花
1962年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高罗杜林
1960年
《花开遍地万户香》
林书记
1959年
《烈火红心》
陈局长
《英雄万岁》
雷震
《悭吝人》
西蒙师傅
1958年
《智取威虎山》
定河道人
《茶馆》
刘麻子
1957年
《骆驼祥子》
人力车厂主刘四爷
《是谁之过》
伊凡·扎哈洛维
《带枪的人》
沃洛佳
1956年
《这样的时代》
斯库宾
《耶戈尔·布雷乔夫和其他的人们》
巴夫林
1954年
《非这样生活不可》
莱别尔克
《明朗的天》
陈洪友
1953年
《春华秋实》
周廷焕
《龙须沟》
刘掌柜
20世纪40年代末
《地窖之门》、《保罗·莫莱尔》、《春风化雨》
/

参演电影

饰演
不丹高僧喇嘛
导演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主演
基努·里维斯英若诚克里斯·艾塞克
饰演
管理所所长
导演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主演
尊龙陈冲邬君梅
茶馆1982
饰演
刘麻子
导演
谢添
主演
于是之郑榕蓝天野
知音1981
饰演
袁世凯
导演
谢铁骊陈怀皑巴鸿
主演
王心刚张瑜
饰演
-
导演
张骏祥李舒田高正
主演
谭宁邦陈立中

参演电视剧

饰演
-
导演
文兴宇
主演
李丁文兴宇
饰演
-
导演
英达
主演
王姬杨立新
饰演
胡学范
导演
英达
主演
文兴宇宋丹丹
围城1990
饰演
高松年
导演
黄蜀芹
主演
陈道明英达吕丽萍
饰演
忽必烈
导演
吉奥里亚诺·蒙塔尔多
主演
肯·马歇尔伯特·兰卡斯特

翻译作品

时间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3年
《春月》
包柏漪(美国)
外文出版社
2012年
《双语名著无障碍阅读丛书》
/
/
2008年
《推销员之死》
阿瑟·米勒(美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年
《英若诚译名剧五种》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月
《推销员之死》
阿瑟·米勒(美国)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茶馆》
老舍
《请君入瓮》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
《狗儿爷涅槃》
锦云
《芭巴拉少校》
萧伯纳(爱尔兰)
《上帝的宠儿》
彼得·谢弗(英国)
《哗变》
赫尔曼·沃克(美国)
《家》
巴金
1995年
《狗儿爷涅槃》
锦云
/
1988年10月
《春月》
包柏漪(美国)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0年初
《请君入瓮》 [21]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
/
1979年
《茶馆》
老舍
20世纪
《咖啡店的政客》《甘蔗田》《报纸主笔》《有这一回事》《星星变红了》《王昭君》
/
1953年
《奥赛罗马导演计划》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俄国)
1947年
《电影感》
谢尔盖·爱森斯坦(俄国)

导演作品

时间
名称
类型
1991年
《芭巴拉少校》
话剧
1986年
《上帝的宠儿》

编剧作品

时间
名称
类型
2021年
《黎明1949》 [39]
话剧
1965年
《刚果风雷》

助理导演

时间
名称
类型
1981年
《请君入瓮》
话剧

获奖记录

播报
编辑
个人奖项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结果
1998菲律宾“麦格塞塞新闻文化奖” [2]获奖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英若诚在翻译过程中,非常注重语言对观众的直接效果,力求译文既忠实原著,又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使每个角色的语言都各具特点 [37]。他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戏剧翻译理论和策略。依据戏剧语言的特点,主张戏剧翻译的口语化、简洁性、动作化和性格化,在戏剧翻译中追求戏剧的整体观演效果。他从 “适合演出”的角度出发,考虑到戏剧语言的 “口语化 ”和 “直接效果”,在剧本翻译中多用短句、理语,语言通俗、简练。他从戏剧表演和观众欣赏角度,在对白处理上注重语言的简洁性,使人物对白灵动自然,语义衔接流畅。他的译本语言简练,节奏感强,人物口吻表现恰当,具有很好的舞台表演效果。他在处理人物说话语气时,从人物性格和身份出发,敏锐地把握住人物语言中反映其性格形象的关键点 [38](《中国戏剧》、《安徽科技学院学报》综合评)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2009年,纪念英若诚诞辰80周年,《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美国塔夫茨大学戏剧学教授康开丽女士根据英若诚在病榻上的英文口述录音整理而成。她花了3年时间,录了100多个小时,经编辑整理,再加上她7年的研究,完成了这本书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