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脸

来源: 都是国货 2019-09-08 07:56:1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215 bytes)
《利徐谈道图》,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礼部尚书徐光启。利玛窦起了中文姓名,取字“西泰”。徐光启也起了一个西文名字“Paul”,译成保禄。 
 
徐光启想向利玛窦学习天文数理知识,利玛窦称入教才可传授,徐光启起初没有答应,思虑良久,后来入教。
保禄是徐光启受洗后的“教名”。
徐阁老:“十诫无难守,独不娶妾一款为难”。
 
 
 
又看到尬吹日本人多有包容心和责任感的。跟尬吹美国捧一踩一的人一样,心理上没摘掉“黄嘉略的帽子”。

黄嘉略是有史可查的第一个法国留学生,他死的时候还是康熙五十五年。这个福建莆田人非常有意思,他妈妈信仰天主教,他7岁跟着传教士学拉丁文,也学中文,23岁到巴黎,33岁娶了法国妻子,从此再也没有回国。

黄嘉略在巴黎是名人。他给法王路易十四当翻译,翻译中国古典小说,编辑《汉语语法》,用汉语为法国人吟诵古典诗词,有一堆大学者找他“论中国”,其中孟德斯鸠跟他聊的最多,从中国的宗教、刑法、服饰、墓葬,家产观念、文学、科举、妇女地位、国家性质等等,无所不聊。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里五处援引黄嘉略的谈话,《论法的精神》里六处援引他的话。他影响了孟德斯鸠。

黄嘉略的态度不卑不亢。第一,他是康熙十八年出生的,明永历的年号还没有全废,所以他对清朝统治下的中国问题讨论起来无所遮掩,比较实事求是,这影响了孟德斯鸠对待中国的态度,而没有像伏尔泰那样全是溢美之词。第二,当时中华文明相对于欧洲文明,并不弱势甚至算是强势文化,巴黎人喜欢东方来的衣服、扇子等等,这让黄心理上也有优越感。第三,自家的文明落后时,反容易滋生盲目自豪或护短的情感。黄嘉略不,他应该基本上保持着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风度,“这个文雅、谦虚的中国年轻人使我深受感动,这个中国人比禁欲主义者更加沉着住气。虽身处异国他乡,生活拮据起且无以生财,只有一笔不定的津贴维持生计,却有一种镇定和幽默,很令人惊讶。这一切都使我相信先前人们对中国人的描述。”

黄嘉略对法国错误预判过,好在以实证精神纠偏。他从小从传教士那里听闻的法国,感觉制度、宗教、风土人情都好得不得了。但是,孟德斯鸠转引黄嘉略的话道:“黄先生对我说,在中国时,有人对他说,欧洲的社会风气极好,人人以仁慈为怀,绝无偷盗之事,更无死刑。所以,他初到巴黎时,曾有意把帽子遗留在教堂里,结果丢了。当他听说一个杀人犯将受绞刑处死时,惊诧不已。”

这就是“黄嘉略的帽子”的典故。

今时不同往日。周围的外国人太多了,多少人在世界各地留学;听得懂日本人用日语在身背后议论人的人很多,能用当地人语言对骂的人很多,知道芝加哥Howard地铁口朝哪个方向的人也很多。去国外很方便,读外国报纸,欣赏脱口秀和政客表演,都很方便,而且有自己理性的判断。怎么还会一刀切大谈“日本人如何好好好。。。英国人如何好好好。。。美国人如何好好好。。。”呢?日本1.3亿人,英国6649万人,美国3.3亿人,都好?重点是,美国有50个州,每个州/社群现实情况譬如对待枪支、堕胎、护垫要不要交奢侈税、安乐死等等的态度等等一样吗?

居然还有人拿着手机,跑到蒙古大街上溜一圈、印度恒河边上望一望,录录视频就开始大谈蒙古多么好、印度多么棒的人,真是够了。这些网友跟一刀切反法国、反美国、反日本、反印度的人一样,太可悲吧。[允悲]
 
 

几秒的炫酷,背后藏着多少辛酸

 

撩妹就是要不要脸

所有跟帖: 

今日之日多烦忧。 -笑比哭好- 给 笑比哭好 发送悄悄话 笑比哭好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8/2019 postreply 09:04:1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