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生:动员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刘东生:动员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

9月27日,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联合主办的“时光如梭,亿益生辉”2023荒漠化防治国际论坛暨一亿棵梭梭项目十周年主题活动在北京林业大学举行。国内外从事荒漠化防治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环保人士、治沙亲历者共计3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副局长、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会长刘东生通过视频进行了主旨发言。

刘东生指出,“社会组织是政府服务社会的重要补充,近年来以阿拉善SEE为代表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防沙治沙工作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同时,刘东生也对阿拉善SEE提出新的期许,“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动员协调更多社会力量,继续积极参与以政府为主导的防沙治沙工作,共同推动生态环境改善。”

针对目前全球荒漠化防治形势,刘东生表示,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之一。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将防治荒漠化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加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不仅推动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还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连续4个监测期保持“双缩减”,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

刘东生说,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中国人书写了无数动人故事。回顾中国防治荒漠化历程,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动员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社会组织是政府和社会的桥梁,中国社会组织在国家防沙治沙行动中发挥了非常积极重要的作用,为政府制定和完善政策积极献计献策;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支持参与防沙治沙事业;不断深化与有关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为中国防治荒漠化引进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理念。

“会议主办方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多年来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祖国防沙治沙事业,募集了大量社会民间资金,动员了一大批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防沙治沙和消除贫困。”刘东生表示,基金会于2014年发起的“一亿棵梭梭”公益项目,联合阿拉善盟政府相关部门、当地牧民、合作社以及民间环保组织、企业家、公众,搭建多方参与平台,用十年的时间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种植一亿棵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恢复 200 万亩荒漠植被,从而改善当地荒漠生态环境和荒漠景观,遏制荒漠化、沙化蔓延和土地退化趋势,并借助梭梭林建设,拓展衍生经济价值,提升当地牧民的生活水平。

刘东生介绍,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是由中国科学家钱学森与原林业部部长高德占联合倡议于1993年9月11日在人民大会堂成立的国家一级学会,属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三十年来,学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防沙治沙及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双碳战略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开拓创新,有效组织社会资源,在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建言献策、科普宣传、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充分发挥了国家一级学术团体的作用。2018年民政部对学会开展了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确定学会为3A级社会组织。2021年学会荣获“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荣誉称号。

刘东生说,当前荒漠化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基数大、影响广,区域水资源矛盾突出,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仍然存在,气候变化因素影响显著,荒漠化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可以说,荒漠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防治荒漠化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许。荒漠化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尤其需要身处防治区域的群众广泛参与。

“今天,大家相聚在一起,畅所欲言,交流经验,分享成果,互联互通、互帮互助,一定碰撞出新的火花。”刘东生说,让我们共同努力,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生态环境改善,不断书写我国荒漠化防治新篇章,为建设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