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与复旦》新书座谈会举行

“我与复旦有着多年的来往与深厚友谊,过往种种,都呈现于本书中”

作者:赵天润摄影:教务处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3-11-17

2018年,在“䇹政基金”设立二十周年之际,为感念李政道先生对复旦大学的关怀与指引,复旦师生自发组织编纂一本画册,回顾李先生与复旦之间的往事。历经五年,画册《李政道与复旦》于今年6月正式出版,作为复旦献给李政道先生、献给“䇹政基金”25周年礼物

11月17日上午,《李政道与复旦》新书座谈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李政道先生代表、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研究员王垂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副校长马余刚,编委会主编、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原副校长孙莱祥致辞。李政道先生长子、香港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李中清,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原副校长周鲁卫,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陶瑞宝,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孙鑫,及编委会、历任䇹政学者、望道学者、物理学系代表出席座谈会。

“复旦,从今以后为我母校。”

2019年2月,李政道先生在家中细细地翻看着手中的画册,不时停下来提问关于某照片背后的故事。受编委会委托,王垂林将画册清样带到美国请李先生审阅。“先生一页页看得很仔细,并说这些照片激起了他很多回忆,照片中很多都是他的老朋友。”

在为画册正式题词前,先生在白纸上草写了很多遍,练习了很长时间,才一笔一划在扉页上郑重地写下:“䇹政精神,旦复旦兮”八个字。

李政道(右)与王垂林(左)手捧样书合影

拿着画册他拍了很多张合影,并给编委会写信说:“我与复旦有着多年的来往与深厚友谊,过往种种,经编委会费心,都呈现于本书中。”

2018年,“䇹政基金”设立二十周年之际,编委会顾问、已故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和孙莱祥提议编辑一册影集,借助现代科技,可以看到李政道先生不同时期在复旦大学留下的身影,让广大未能亲睹李政道先生风采的读者,借此影集遥想大师气韵。

利用暑假,教务处遍访校史馆、档案馆、物理学系,多方搜寻,收集到百余张定格着珍贵瞬间的照片,它们回顾了李政道先生与复旦大学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也定格了复旦的发展历程。

说起李政道先生如何与复旦结缘,要回到50年前。

1972年,李政道先生携夫人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时,抵达的第一站就是家乡上海。期间,他们专程参访了复旦大学。

一年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他将长子李中清送到复旦大学学习。1974年,李政道先生再度来到上海,调研复旦大学等地后深感祖国基础科研不足的他,几经考虑向党中央递交了《参观上海复旦大学后的一些感想》一文,建议祖国要大力加强基础科学人才的培养工作。

文中提到: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应从娃娃抓起, 从十二三岁的少年中选拔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要像培养芭蕾舞演员一样,较早地培养建立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队伍。”

他的意见与建议获得了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的肯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及复旦大学少年班的建立,就与李先生的殷切呼唤关系密切。

改革开放后,李政道先生与复旦的联系也愈发紧密。据不完全统计,他先后造访复旦大学十八次。“他不仅与复旦师生纵论科学与艺术,还通过设立奖学金、基金,担任校董等方式为复旦的发展尽心尽力”,杨福家老校长在序言中写到。

苏步青(右)为李政道(左)佩戴复旦校徽

1982年3月18日,李政道先生再次出现在复旦校园,当天他被复旦大学聘为名誉教授,苏步青老校长为其颁发聘书和校徽。在致辞时,李政道先生说:“复旦,从今以后为我母校。”

会后,他作了题为《随机格场论》的学术报告。从这一年开始,先生几乎每次到复旦都会作学术报告,1982—2005年间,共作了12次报告。报告内容不局限于物理学科,他强调科学与艺术的密切联系,拓宽了复旦师生的学术视野。

1985年7月,我国开始试行博士后制度,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这两项我国科学事业重要的基本制度的建立的背后都有李政道先生的大力倡导。1985年,复旦大学开始实施博士后制度,洪志良是全国高校系统第一位博士后,他的合作导师是谢希德先生。

李政道在新落成的校训墙前作学术报告

1995年,复旦90周年校庆日,第一教学楼旁新落成的校训墙四周人头攒动,复旦师生正在聆听李政道先生题为《问和学》的学术报告。同天,复旦大学校董会成立,李政道受聘为校董会主席。

他从校训中抽出了“学”和“志”两个字告诫师生:

“要学怎么样去问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学问。要对‘志’作深刻的考虑。志是什么?心之所向在哪儿?这些问题都是年轻人必须考虑的。”

“我生在上海,上海是我故乡,故乡的复旦今年百岁,实是莫大的喜事。今日与各位共庆复旦大学和E=mc2百年大寿。”

2005年10月19日,为纪念“相对论”发表100周年和复旦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李政道先生应邀在复旦大学作了题为《在上海纪念爱因斯坦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的学术报告,开场前他的PPT上写下这样一段话。

“如能对复旦有帮助,我是愿意的”

“先生的眼光非常敏锐,看得准,做得深”,提到李政道先生对复旦大学乃至整个中国的物理学教育的意义时,孙鑫在座谈会上这样说。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国内尚未开设GRE和TOFEL考试,难以考查学生的英语水平,所以美国一流研究生院无法录取中国学生。有感于国内学子难以出国学习,李政道先生创造性地设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下文简称:CUSPEA),每年选拔一百多位,分布60余所一流大学的优秀学子赴美学习。

李政道(左三)与CUSPEA代表团在加州理工学院召开总结会

彼时,复旦大学老校长、物理学家谢希德教授对李先生此举鼎力支持,也推动复旦学子参与其中。李先生与复旦的深入结缘,也从物理学科开始。

“1983年度全国赴美研究生统考揭榜,复旦三考生同登数理化榜首”,1984年2月17日,《文汇报》刊登了复旦大学严民、李兆平、黄坚分别考取赴美研究生统考数、理、化第一名的报道。

CUSPEA并非一经推出就广受认可。开始时,美国很少有大学认同这一项目。李政道先生为此亲力亲为,大到制度层面的多方改进,小到为每位学生写推荐信,连同学生的申请书都是李先生及其家人一同封装、贴邮票寄出的。有时信件太多,塞满了附近的邮筒,以至于要李中清到另一个街区投递。

不同于“一刀切’的以分数论成败的考试,而是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来判定。“CUSPEA自1979年开始,共进行了10年。正是通过这一项目,中国留学生开始国外一流大学所认可和接受。”《杨福家传》中也特别提到这一项目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意义。

十年间,CUSPEA帮助了全国915名学子得以进入美国一流的研究机构深造,其中,复旦学子就有约200余名。如今,这些学子遍布物理科学、生物科学、金融经济等各个行业,成为中国科学事业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为拓宽复旦物理研究面并与国际接轨,杨福家校长向李政道先生提议,用他的名字来命名成立一个实验室,李先生欣然回复:“如能对复旦有帮助,我是愿意的。”

1993年5月25日,李先生与夫人亲临上海,为“复旦大学李政道物理学综合实验室”揭牌。

实验室采用特聘研究员制度,每年9月向国内外招聘。1991年1月,12名来自国内外的年轻博士成为李政道物理学综合实验室首期特邀研究员。

实验室经费由谢希德校长多方筹措,依托复且大学现有的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加速器的原子物理和核物理实验室等,以追求一流的研究成果、培养卓越的青年学者为宗旨,鼓励多学科的专家借助这一平台做创新研究,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在当时,这一实验室不仅引进了不少先进设备仪器,也产出了一批一流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流的科研人才。

正如,揭幕仪式上李政道先生所期待:

“为了祖国的年轻一代,为了祖国建立世界水平的物理学实验室,我愿意抛砖引玉。科学研究事业的未来在年轻一代,我深深地为复旦、上海、祖国的青年们祝福。”

“我希望同学们要‘复我青年志,旦扬正义气’”

1986年9月,还是研究生的侯晓远和其他7位同学走上讲台,接受李政道的颁奖。

就在一年前,为激励复旦物理学子,李政道先生倡议设立“物理奖学金”。这一倡议得到了学校的积极响应。不久,“李政道物理奖学金”在复旦大学落地生根。此后,他经常抽空出席复旦的开学典礼,亲自为学生颁奖。

李政道为奖学金获得者颁奖

奖学金授予复旦大学在物理学领域有突出成绩的学生,也惠及部分优秀的中学生。采取“一次获奖资助几年”的发放办法,奖学金一直发放到学生完成现阶段的学习为止。在首届颁奖仪式上,李先生题词“复兴文化,旦旦生光”,寄语复旦学生献身科学,日复一日地努力,为国增光。

侯晓远就是首届奖学金金质奖的获奖者。在当时,攻读研究生五年来,他已与他人合作完成了近十篇论文,先后在《物理学报》等专业杂志上发表,有的已出现在《表面科学》等一些国际性学术刊物上。“获奖并不在于奖学金本身,而是,对我继续坚持做科学研究的极大激励,这是一种荣誉。”

如今,侯晓远是物理学系的教授,曾任《物理学报》《中国物理快报》编委,中国物理学学会表面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在产出优秀成果的同时,也培养了大批学生,继续在物理研究领域深耕。

1991年,学校出版《李政道物理奖学金纪念册》,谢希德校长题写书名,并在寄语中提到:“过去五年,复旦大学先后共有32位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了李政道物理奖学金,极大地鼓舞了奖者,使他们在品德、学习和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他们中的不少人已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获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有的还被列入了‘国际有成就领导者名人录’,有的得到了各种资助派往国外进一步深造。”

李政道在纪念册中写道:“我今天用十二分的热情,向前五届的获奖者表示祝贺。我更希望他们要‘复我青年志,旦扬正义气’,不能忘记,青年要有志气,同时,要发扬正义之气。复旦的同学们,全中国的同学们,你们要为中国人争气。”

1998年,李政道教授出资设立了以他与已故夫人秦惠䇹的名字共同命名的“䇹政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下文简称“䇹政项目”),旨在支持有志科研的优秀本科学生,帮助他们了解并获得科学研究领域工作的训练和经验。章程规定,基金支持的学生至少一半为女性。

自此,复旦开始了本科生的学术研究计划项目。这是国内第一个在本科生中以“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为模式的科研计划项目。

项目之下,不少优秀本科生在学术前沿领域崭露头角。李政道先生就曾专门向解决了计算几何领域十余年未决的重要猜想“Manhattan问题”的郭泽宇同学致信祝贺。

2003年,为使更多优秀学子有机会参与学术实践、见习学术研究的全过程,开展了FDUROP的望道项目,将䇹政项目的理念覆盖到更多的学科,让更多的学生在严谨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受益。

李政道、杨福家及“䇹政学者”在哥伦比亚会谈

2014年4月,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间教室里,杨福家老校长和复旦七位“䇹政学者”以及在美国学习的部分“䇹政学者”与李政道先生围坐在一起。“䇹政学者”们向先生汇报各自的学术经历和工作成绩,也聆听先生的教诲。

原定计划半个小时的见面汇报,由于现场气氛的热烈被延长至近3小时。李先生还为由教务处指导,FDUROP学者主办的杂志《为学》欣然题写了“求知”二字,送给广大在学术道路上奋进的复旦学子。

“在李先生捐赠的䇹政项目中,复旦是第一个来面对面与先生介绍学术成果,表达对李先生的感激之情的学校”,王垂林在座谈会上说。

提起父亲与复旦的这些往事,李中清有万千思绪。“由于父亲自身的经历,他始终觉得自己有责任推动国内理学学科自身以及人才培养、考试制度等发展。从上个世纪70年代回国,他与复旦的50年,也是他对祖国教育事业倾心尽力的缩影。”他希望,能有更多人来书写父亲与复旦的这段历史,让更多人能了解这些故事,将彼此的情谊延续。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有一些故事和精神,总会穿越如梭岁月,长久地保存。这,也是这本影集的意义和价值。”杨福家老校长在序言中如是说。

更多关于李政道先生与复旦“䇹政项目”的故事,请阅读:《本科生如何开启学术之路?这个基金成立25周年,资助1031名复旦本科生》。

制图:实习编辑:罗钰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