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

李叔同、林徽因、張愛玲……文藝研究者帶你走入民初大師的豐富心靈

李叔同才氣縱橫;林徽因知性優雅;張愛玲孤高特立。三位文化藝術的人中龍鳳,從各自塑造的人生,展現出淋漓盡致的生命作品。 李叔同才氣縱橫;林徽因知性優雅;張愛玲孤高特立。三位文化藝術的人中龍鳳,從各自塑造的人生,展現出淋漓盡致的生命作品。 圖片來源:圖片皆截取自Wikimedia

清末民初的大時代巨變下,許多悲憤激昂的中國知識分子獻出生命的熱情,在傳統舊文化與新思潮的改革勢力之間,來回激盪,催生出一首首風起雲湧的時代之歌。眾多文化代表人物粉墨登場,為當代苦悶的世道人心,開闢出絢麗的美學境界,留下讓後人緬懷不已的藝術創作和人格典範。

三位研究藝術創作的講者,呂麗莉、張崑振、楊佳嫻,帶我們一探大師的創作與人生。圖片來源:大愛電視提供。

從「李叔同」到「弘一法師」:實踐放下一切的人生藝術

「二十文章驚海內」,讓青年李叔同在上海文藝界贏得聲名,卻同時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生命情態。由於對時局的無力感,既慷慨悲情,又虛無頹廢,文人感時傷物的情緒不斷迴盪,促動這位瀟灑不羈的風流才子企圖透過藝術創作,追求更深刻的生命領域。他在26歲安葬母親之後遠赴東瀛,在東京上野美術學校習畫,成為中國涉足西洋繪畫的先行者。李叔同原本就具有中國文人水墨書畫與金石篆刻的功力、深厚的文學根基,又拜師學習西樂,融合中國古典詞曲的聲韻,不但作詞配曲,將貝多芬、莫札特及德弗札克的樂曲,天衣無縫地與原音相吻合,後來返國也譜寫出〈送別〉、〈憶兒時〉等膾炙人口的新時代歌曲。女高音音樂家呂麗莉讚歎李叔同將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人民心理,「以精美典雅的詞藻譜曲,寫到極致的精準」。留日期間,他還創辦「春柳劇社」,召集同好演出西方戲劇,在威爾第著名歌劇《茶花女》親自反串扮演女主角,開啟近代中國劇表演的風氣之先。

這位書畫造詣極深、精通詩詞歌賦的全才型人物,可說是現代斜槓青年祖師,帶著渾身藝術才華與滿腔熱忱回國後,投身於教育,力圖啟蒙民智。但在擔任8年教職之後,當時任職浙江師範的同事夏丏尊介紹日本雜誌一篇〈斷食修養法〉的文章,於是前往杭州虎跑寺進行斷食,竟體驗到苦修的深層奇妙心境,從此開啟讀經禮佛之門。39歲那年,李叔同毅然決定出家,法號弘一。「風風雨雨憶前塵,悔煞歡場色相因」,是他對人世無常幻化的悲苦之情,也是在一生繁華事散後的感悟與懺悔。走過最燦爛巔峰的藝術生活和世俗聲譽,弘一法師收斂起浪漫不羈的藝術習氣,立誓學戒弘律,刻苦修行24年,因而成為律宗高僧。如此驟然轉變的人生抉擇,或許是他用最極致的美學方式,示現放下一切的人生藝術境界。

弘一大師臨終前寫下墨跡:「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他「悲欣交集」的傳奇人生,留給世人寧靜超脫的情境,以及無限深切的感懷。

走過最燦爛巔峰的藝術生活和世俗聲譽,弘一法師收斂起浪漫不羈的藝術習氣,立誓學戒弘律,刻苦修行24年,因而成為律宗高僧。圖片來源:Wikimedia

林徽因「建築意」:用古建築描繪詩畫般的世界

在清末民初東西思潮交會衝擊,幾乎淨是傑出男性的時代,降生在舊中國的林徽因,彷彿一顆閃耀的彗星,劃過新時代的帷幕,奔向那片古老的廣大土地。

祖父是光緒年間進士,叔父是宣統進士,父親林長民與梁啟超是志同道合的立憲派中堅,而堂叔父林覺民、林尹民卻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在傳統與革命交錯並行的家族背景下,林徽因的出身與成長經歷,或許使她的命運註定就不平凡。她不單與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文學名流往來,本身多才多藝,無論新詩、散文、小說或戲劇,都留下十分優美的作品。少女時期隨著父親至英國倫敦生活,遊歷歐洲,接觸西方文明的建築,回國與梁思成結識後,連袂遠赴美國賓州大學學習建築。學成返國,在當時艱苦的環境中,這對神仙眷侶從此一起並肩奮鬥,畢生貢獻於中國建築的設計與研究,為探尋、保護、修復傳統古建築而四處奔走,中國現存唯一的唐代木構建築──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就是由他們所考察發現。林徽因也因而成為中國現代第一位女建築學家。

中國現存唯一的唐代木構建築──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就是由林徽因與梁思成所考察發現。圖片來源:Wikipedia

醉心於建築史研究的梁思成,在美國深造時,曾獲得父親梁啟超購得重新考究校勘的《營造法式》,是北宋最權威的建築科學鉅著。歸國後加入北平中國營造學社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全心投入實地考察與測繪,終於破解這部古代建築指南的內容,所耗費的時間之長,過程之艱辛,實在是嘔心瀝血。中國建築史是梁思成夫婦所共同成就的志業,林徽因更提出建築的美學觀,比擬於「詩意」、「畫意」,她對「建築意」的概念這麼解釋:「天然的材料經人的聰明建造,再受時間的洗禮,成美術與歷史地理之和,使它不能不引起鑑賞者一種特殊的靈性的融合,神志的感觸」。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張崑振認為,這其中可以看到她對環境、建築及生活空間的回應。林徽因對古建築的描繪,都賦予史地脈絡的故事和意義,與來來去去的人們產生關聯,讓情感反饋、意在言外。實際上她也將理想中的「建築意」實踐於雲南大學映秋院的設計,如此傾注一生心力於古建築的熱情,不就是她活在人間的態度?

林徽因也將理想中的「建築意」實踐於雲南大學映秋院的設計。圖為南大學映秋院。圖片來源:Wikipedia

梁思成晚年回憶道:「因為她的思想太活躍,和她在一起必須和她同樣地反應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作為林徽因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男人之一,有中國哲學家第一人之稱的金岳霖,也為她寫下一副刻劃入微的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林徽因為那個大時代,塗上了一筆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繽紛色彩。

圖為梁思成林徽因婚紗照。圖片來源:Wikimedia

張愛玲:小說中冷冽蒼茫,生活熱情鮮明

張愛玲自述:「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謙卑」。在才華洋溢的大師之後,張愛玲在文學藝術上也屬於創新風潮的時代人物。她出生於民國之後,但仍處於新舊變動的時代,雖然家世顯赫,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曾外祖父,卻被新女性的生母影響,接受中英雙語教育的薰陶。張愛玲初始以英文寫作,不但是因為當時上海洋人聚集,其實她早已放眼世界,到了香港也是雙語書寫,後半生仍不斷在兩種語言中探索,遺作也都是以英文完成。

從張愛玲的生平與創作,彷彿反映出一個時代的縮影。1990年代,張愛玲晚年最後出版的散文作品《對照記》,是由她挑選出自己與親友的照片搭配文字說明,就像一本圖文集自傳。身為張迷鐵粉的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楊佳嫻詮釋其中意義:「既回味她的一生,更對照經歷過去與現在的不同時代」。從這些照片中,她娓娓道來的家族關係與歷史,猶如她被評論為現代寫實主義風格的小說,是人世生活的真實寫照,風花雪月中能見細膩深刻的情感。直至今日,她的作品影響力難有人能企及,堪稱文學超級巨星,不但有不少如複製體的張派作家、無數學術研究刨根究底,也有多部作品改編成影視戲劇,李安執導的電影《色.戒》就是其中佼佼者。

張愛玲有不少如複製體的張派作家、無數學術研究刨根究底,也有多部作品改編成影視戲劇,李安執導的電影《色.戒》就是其中佼佼者。圖片來源:《色.戒》劇照

張愛玲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和香港為故事場景,透露出當代都會的繁華與頹廢,以及時勢巨變的環境氛圍,成名代表作《傾城之戀》,除了出生成長的上海,其實也與她曾於香港大學文學院就讀的生活經驗相關。而少為人知的是,張愛玲與台灣的緣分匪淺,在港大就讀時,她就受教於知名台籍學者許地山而接觸新文學,後來在搭船途經台灣時,眼見山巒起伏之美,不禁驚歎如國畫般真實呈現。1961年,張愛玲親身踏足台灣,一趟文學因緣,在台北會見了白先勇、陳若曦等作家,並由知名畫家席德進導覽,專走大街小巷,體驗尋常百姓生活,然後再到花蓮參觀,發掘了家庭式的廟宇等民俗與民生環境。她以一貫描寫細節的筆觸,尤其在顏色對比上,讓人看到她對台灣的敏銳觀察和豐富感受。

斑斕華麗的顏色是張愛玲在作品中屢屢呈現的視覺意象,不僅是她獨具魅力的文字藝術,也似乎透析出她隱藏於心中的某種渴望。楊佳嫻說,「張愛玲是一個衣服狂!」因為父母離異後,她在只能穿著繼母舊衣的陰影下成長,她一生對服飾的癡迷,在許多照片中真實可見,也投射在創作中對飲食男女的細微洞察,如她所言:「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語言,隨身帶着的袖珍戲劇」。張愛玲小說中的愛情冷冽蒼茫,但生活卻熱情鮮明,她的美學觀無疑是生活的,也超越了大時代歷史的沉重包袱。

李叔同才氣縱橫;林徽因知性優雅;張愛玲孤高特立。三位文化藝術的人中龍鳳,從各自塑造的人生,展現出淋漓盡致的生命作品。


更多演講論述,請看大愛電視《人文講堂》節目:〈從生活中培養美學〉

24分鐘完整版

呂麗莉精華版

張崑振精華版

楊佳嫻精華版

大愛一台:首播9/24(六)18:00,大愛二臺9/25 (日) 21:00

瀏覽次數:1931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