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余光中与台湾民谣:和杨弦、陶晓清、马世芳、李建复谈往事

“‘以诗入歌’在实验的过程中,作品不见得全部成功,但确实让中文原创音乐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

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于病逝于高雄医学大学附设医院,享寿89岁。

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于病逝于高雄医学大学附设医院,享寿89岁。摄:Imagine China

特约作者 贾选凝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17-12-25

#余光中逝世

余光中溘然辞世,身后著作等身,横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多重领域,对于当代华语文学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而他其实也对台湾流行音乐的发展带来深远启发。他的诗作,融汇了中国古典诗的气韵格律,故而适合入歌。上世纪70年代中期,歌手杨弦将包括“乡愁四韵”在内的他的九首作品谱曲成歌后广获回响,也自此掀开台湾音乐史上现代民歌发展的一页。

1974年,正在台大读海洋化学研究所的杨弦开始尝试音乐创作,他在报纸上读到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觉得“新诗很少有这种规律的排列形式,而这首诗的节奏看起来很适合谱曲。”同年夏天,被他谱成歌的《乡愁四韵》在胡德夫个人演唱会上发表,并用吉他配合钢琴与小提琴演奏。杨弦记得“余老师当时听了觉得不错,就说他有一本诗集,里面还有很多格律诗。我拿来看了一下,感觉有八首诗是比较适合谱曲的。”

那本诗集,当然就是《白玉苦瓜》。其后的一年时间里,杨弦慢慢把他选出来觉得适合的诗逐一写成歌,并在1975年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上进行了公开发表。当时他在音乐方面其实做了不少尝试。“‘乡愁’是古典中国式的,用二胡和吉他伴奏、女声二重唱来表现;‘小小天问’是用大提琴,罗曼菲洪永基的双人舞蹈;而《江湖上》和《民歌手》就比较西方,用bass和吉他。‘摇摇民谣’胡德夫也参与了钢琴伴奏。‘民歌’则是四部合唱,由台大合唱团来体现。”

这场在温柔细雨中举行的演唱会拉开了台湾民歌时代的序幕。当天的台北中山堂,有两千多位听众到场。很多事后被追认为传奇的故事在最初的起点上,却往往只是一种偶然。用音乐评论家马世芳的话说“很多的偶然碰撞到一块,发挥出了后来的效果。”这些偶然包括从杨弦最初自发尝试为“乡愁四韵”谱曲到乐意让年轻人试试看的余光中向杨弦主动推荐《白玉苦瓜》;也包括在那场演唱会举办的当下,杨弦并没有想到会出唱片,更包括“中国现代民歌集”后来获得了出人意料的市场成功。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