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TA说
百度百科·TA说
松风阁书法日讲
解读艺术理论 读懂书画艺术
李叔同:他的人生,是传奇,他的书法,也是传奇
我们不要被弘一晚年的书法表面风格所蒙蔽,真正的本质,蕴含在那些柔弱无骨的笔画和结构中,即一种努力探索人生意义和境界的刚强和奇绝。

最近有朋友问我,怎样从笔法和结构上欣赏弘一法师后期书法作品?​

我认为弘一晚年的书法是奇特的,刚强的,并非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种柔弱。至于其中原因如何,且听我慢慢道来。

李叔同画像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如果欣赏书法仅仅从笔法和结构上去看待,无疑是掉入了误区。正如我们通过一个人的衣冠来判断人品一样。这并非说衣冠代表不了什么,衣冠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品味,但它不是全部,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所在。

因此,妄想通过笔法、结构等基本技术层面来解析一位艺术家,是不够全面的,我们还必须要了解他的内在心灵,这是关键所在。

以我目前的认知来说,弘一法师,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的字,更是“奇”到妙处。

李叔同书法

弘一法师,即李叔同,他的贡献主要在于艺术文化上,这一点无需赘言,人人尽知。但如果弘一法师就此这样,或许还不足以称之为“传奇”。在他身上最让人费解的莫过于在人生事业鼎盛的时刻,他居然愿意放弃一切,跑到寺庙里当起了和尚,这让很多人错愕不已。关于他出家的原因,我们放在后面再谈,先来说说这一经历对他书法风格的影响。

出家前的书法

对比一下法师出家前后的书法,一目了然,前期的书法笔迹雄强,点画力道十足,结构劲健,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气。在出家后,法师的书法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雄劲之气变为朴素淡雅,笔画柔润如玉,结构疏朗散淡,犹如高山隐士,仙风道骨之气呼之欲出,然而正是如此,才显现出一种“奇特”(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留到后面再谈)。在书写内容上,也转变为佛经语录。

出家后书法

那么,弘一法师为什么要出家为僧呢?我认为这是由于当时的大环境所导致的。作为那个时代的先行者的,弘一在很多方面为民族文化艺术的事业做出了很多贡献。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当然也看到了社会深层次的动乱原因,但这并非他力所能及的。他没办法靠一己之力完成整个社会的救赎和转变,而作为一位先知先觉者,他不愿意就此屈从于命运,于是他选择修习佛法,以求得人生意义所在。因此,他的学生丰子恺也说:

读者只要穷究自身的意义,便可相信这话……这时候你就要请教“哲学”,和他的老兄“宗教”。这时候你才相信真正的佛教高于一切。所以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

这样一来,我们再看弘一先生的书法,就很清楚了。他在笔法和结构上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超脱,正来自于这种精神上的转变。世俗已经无法羁绊他了,以往追求的很多东西在他内心早就变成一抔尘土,这也包括在书法上的风格追求。因此也就导致了他在风格上呈现出一种超脱、天真烂漫的境界。

那么,我前面所谈到的他的字之“奇”,究竟“奇”在哪里?唐代书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有一段话写的非常切合:

“至于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可以说,不光是弘一法师的书法,他的人生,也是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年轻的稚嫩,生涩、天真,中年的迷惘、痛苦、晚年的悟道、修佛,重回天真。而他晚年的书法,也体现了人书俱老的高妙境界。因此,如果我们从弘一法师的书法来看,他的“奇”,是一种经历了大彻大悟之后的“奇”,是对“奇”的反面“平”有着深入了解的“奇”,唯有经历过这两种极端的人,才可以真正称得上一种“奇绝”的书法。

李叔同篆书作品

所以,我们不要被弘一晚年的书法表面风格所蒙蔽,真正的本质,蕴含在那些柔弱无骨的笔画和结构中,即一种努力探索人生意义和境界的刚强和奇绝。

这就是我对弘一晚年书法的理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创|2020-04-30 11:59:18
阅读14202 69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松风阁书法日讲
解读艺术理论 读懂书画艺术
松风阁书法日讲
解读艺术理论 读懂书画艺术 百科特约作者
459
篇文章
粉丝
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