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TA说
百度百科·TA说
世界古今论
爱历史,学历史,讲历史
利玛窦为什么被称为“穿儒服的传教士”?

熟悉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人,对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他是意大利人,16世纪末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28年,最后葬在这片土地上。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他开创了一种新的传教方式,为天主教成功进入古老的中国打开了方便之门;作为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为沟通中西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由此,利玛窦得到了许多头衔,如“中国的天主教之父”、“泰西儒士”、“穿儒服的传教士”、“西方汉学的创始人”等。

利玛窦是在万历十年(1582)和另外两名耶稣会士奉命前往中国传教的。他们先来到澳门,在这个当时是欧洲和中国之间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居住了一年,一方面在等待进入内地的机会,一方面抓紧学习中文,熟悉中国社会。利玛窦的中文水平提高很快,与此同时,他对中国文化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他感悟到,在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外来宗教很难进入,要想顺利传教,须先融入中国社会。这也是他后来在中国传教采取的策略。

万历十一年(1583),利玛窦和另一位神父罗明坚获得准许进入广东肇庆居住。利玛窦以极大的热情开拓他的事业,在这里,他创造了耶稣会在华传教史上的四个第一:建立了中国内地的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以其机械制造方面的才能,研制出中国本土的第一座自鸣钟;为给来华传教士提供帮助,和罗明坚一起编纂了第一部西文字典《葡华辞典》;绘制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幅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值得一提的是,这幅用西方近代经纬制图法绘制的地图,标示有当时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位置及其疆域范围,并加有中文译名。这幅地图后来在国内被翻刻了十余次之多,流传颇广,不少读书人都以拥有它为荣。可以说,它打开了长期闭关自守的“天朝”臣民的国际视野,为他们带来了有关近代地理学的知识,地图上不少地理名词的汉译,如赤道、北极、南极、北极圈、南极圈、亚洲、欧洲、地中海、大西洋等,一直沿用至今。

在华期间,利玛窦和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保持密切的交往。他认识到,这些人有学问,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受民众尊重,是融合中国社会的中坚,也是他传教可借助的力量。他在入京之前就结交了不少名士,如叶向高、李贽、徐光启等人,这些人后来对他的传教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助作用。利玛窦的博学和谦和,也使他在士大夫群体中享有良好的声誉。为表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亲近,从万历二十二年(1594)起,利玛窦开始蓄发留须,并穿起了当时儒士的服装。万历二十四年(1596),利玛窦被任命为耶稣会中国教区的负责人,全权负责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

万历二十九年(1601),在利玛窦来华足足等待了18年之后,他终于得到许可进京面见皇帝。他向万历皇帝进献了精心准备的《圣经》、油画、世界地图、玻璃棱镜、镶宝石的十字架、西洋琴、铜制自鸣钟等礼物。这次觐见显然很成功,他得到了皇帝的信任,皇帝下诏允许利玛窦等人长居北京,并赐地修建教堂。古老的中国终于向耶稣会打开了大门。在京期间,利玛窦开创了此后200多年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主要方式:用汉语传教;容许中国教徒在信仰上帝的同时,保留祭天、祭祖、祭孔子等传统习俗;积极传播西方文化和科技知识,以扩大教会的影响。晚明时期的西风东渐,利玛窦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明朝万历至清朝顺治年间,一共有150余种的西方书籍,包括《几何原本》等科学文献被翻译成中文;就利玛窦等传教活动的直接成效而言,到了万历三十三年(1605),北京已有200人信奉天主教,其中有明朝数名公卿重臣,包括被誉为明代“圣教三柱石”的徐光启、李之藻、杨延筠等。他们不仅完全接受了天主教教义[其中李之藻为了入教,甚至突破了古代中国长期以来的一夫多妻(妾)的旧习,与自己的妾解除了关系],而且积极配合利玛窦在华的工作,如协助他将一些西方著作翻译成中文,包括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圜容较义》等,促进了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

历史上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中不乏学识渊博的学者,而要论对中国文化典籍有深入研究并得其精髓的,当首推利玛窦。利玛窦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儒家“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他对中国的信众,能结合儒家学说来宣传天主教的教义;对西方社会,他则致力于介绍中国文化和社会, 让教会和外国人更多地了解中国。今天,西方不少国家还流传着利玛窦当年翻译的“四书”的拉丁文译本,他的《利玛窦中国札记》曾长期被认为是西方认识中国的基本著作。

万历三十八年(1610),利玛窦病逝于北京。这位穿儒服的传教士,不仅为促进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乃至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了解和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者  世界古今论|2018-12-11 14:46:08
阅读316 0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转载本文时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并请附上出处(百科TA说)及本页链接地址。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百度百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世界古今论
爱历史,学历史,讲历史
世界古今论
爱历史,学历史,讲历史 百科特约作者
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