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TA说
百度百科·TA说
搞哥读史
自媒体人,专注晚清史领域
戊戌变法中 康有为建议中日合并 慈禧得知后马上发动政变

晚清七十年众生相(六十四):中日合邦

在甲午战后,清政府为抵御来自日本的威胁,制定了“联俄制日”的基本外交方针。1896年,李鸿章出使俄罗斯,在莫斯科与俄国外交大臣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许以俄国在我国东北修筑铁路、战时运兵之权利,以图共同防御日本。

清廷此举本意是引援自保,谁知却是引狼入室,反而加速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之势。俄、德、英、法纷纷“租借”沿海港湾,以拓展其军事覆盖范围,就连意大利这种小国也胆敢直接向大清开口索取领土。

国家灾难日渐深重,清政府完全是依靠列强之间分赃不匀,才得以苟延残喘。时间紧迫,若不寻求洋务运动以外变革之路,亡国灭种之祸近在眼前。在这个大背景下,1898年,光绪皇帝决定效仿日本明治维新,进行戊戌变法,以救亡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党人,被推上了晚清历史舞台的最中央。

日本的明治维新,从1868年倒幕建立新政府算起,到甲午战争胜利跻身世界强国,花了接近30年的事件,付出了整整一代人的努力。

反观清朝的戊戌变法,虽然光绪在《定国是诏》中,声称是为“变法自强”,出发点是好的。但维新党人却过于急进,总想毕其功于百日,步子迈得过大,损害了太多旧官僚的利益,客观上为变法增添了无穷阻力。

康有为等罔顾光绪无实权的事实,企图让光绪效仿古时之雄主,设立几个军机章京来架空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大权旁落的旧贵族、旧官僚们天天跑到颐和园,找慈禧太后哭诉,慈禧对戊戌变法的态度渐渐转为不满。

在百日维新后期,眼看变法即将失败,康有为等人也病急乱投医,提出的改革方案越来越离谱,甚至建议光绪让中国和日本进行合并。

中日合邦之说,源于樽井藤吉在1893所著的《大东合邦论》。在该书中,樽井藤吉提出未来东亚的发展战略,是日本与朝鲜“合邦”,然后再与中国“合纵”,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这实际上是后来日本所谓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思想源流。

很可能受此影响,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之前,就有过“中日合邦”的想法。康有为在自编年谱《我史》中提到,在1898年5月,他就“与日本使矢野文雄约两国合邦大会议,定稿极详,请矢野君行知总署答允,然后可以大会于各省。”

后来受俄国势力阻挠,康有为和矢野文雄的“中日合邦”之议没有继续进行下去。直到9月18日,康有为接到光绪密诏后,有一场与英国人李提摩太的会见,而后又重新向光绪提出了中国与外国“合邦”的想法。此时离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还有3天的时间。

李提摩太是一位英国传教士,曾鼎力赞助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颇受康、梁等维新党人崇敬。李提摩太此行,向康有为出示了一幅俄、法、德、英等国谋划分裂中国的“瓜分图”,并提出了他自己关于中国如何抵御侵略的建议。

在当天夜里,康有为召集杨深秀、宋伯鲁、王照等人,出示了李提摩太带来的瓜分图,并与之商讨救国之策。

康有为后来在自己写的书中说,他当时提出的对策是调袁世凯进京保护光绪。但从9月20日杨深秀给光绪上的奏折来看,李提摩太和康有为的建议,其实是中、日、美、英四国进行合邦。

杨深秀在《时局艰危,拼瓦合以救瓦裂》奏折中言道:

“昨又闻英国牧师李提摩太新从上海来京,为吾华遍筹胜算。亦云今日危局非联合英、美、日本别无图存之策。臣素知该牧师欧洲名士,著书甚多,实能深明大略,洞见本源。况值日本伊藤博文游历在都,其人曾为东瀛名相,必深愿联结吾华,共求自保者也,未为借才之举,先为借著之筹。臣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诚天下苍生之福矣。”

杨深秀在此奏折中,提出了四国合邦的建议,同时着重推举了李提摩太和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二人,可见此合邦之议,亦有日本人参与其中。

不过杨深秀此折中,仅提到了“合邦”的概念,并未言明具体措施。在9月21日,御史宋伯鲁也给光绪上了一封奏折,说:

“为事变日亟,请速简重臣,连接舆国,以安社稷以救危亡,……昨闻英国教士李提摩太来京,往见工部主事康有为,道其来意,并出示分割图。渠之来也,拟联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凡有外事,四国共之,则俄人不敢出。俄不敢出则德、法无所附,势必解散。”

从宋伯鲁的这封奏折的描述中,李提摩太的来意也呼之欲出了。所谓的中日英美四国合邦,并非简单契约式的军事同盟,而是在政治、军事、财政、外交等方面完全统一。其权力的集中度犹过于今日之欧盟,接近美国的联邦式政体。将中国的所有行省,变成合邦的几个州,置于最高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下。

而“专理四国兵政税”的“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维新党派推荐的人选,无疑是中国之康有为、英国之李提摩太、日本之伊藤博文等,企图推翻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旧官僚、旧贵族势力,达到维新党全面掌权的目的。

然而,英国人和日本人表面上说,四国合邦后,专理四国事务之人由四国共选。但以当时大清国力之羸弱,在谈判桌上根本没有话语权。若“合邦”计划一旦实施,中国的所有主权将一朝尽丧,立刻沦为另外三国的殖民地和保护国。

在品尝甲午战败之辱后,慈禧的确曾想过放手一搏,让光绪尝试改革变法,以观后效。谁知康有为等维新党人在改革的路上走得太急、方向偏的太远,连此等卖国之策,都敢呈递到皇帝的案头。慈禧感觉到已经不能让变法再继续下去,以免光绪听信康有为的建议,为了“救国”,做出什么卖国卖祖宗的事来。在当夜,慈禧迅速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抓捕维新党人,结束了仅持续103天的戊戌变法。

原创|2017-12-03 11:33:19
阅读5377 33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搞哥读史
自媒体人,专注晚清史领域
搞哥读史
自媒体人,专注晚清史领域 百科特约作者
555
篇文章
粉丝
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