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德国商人建立安全区

守护南京百姓

  1937年的南京黑云压城、山雨欲来。日军将海量炸弹疯狂倾泻在南京城,曾经的六朝古都饱受炮火摧残。

  南京市广州路小粉桥1号巷口的一座小洋楼里,德国商人约翰·拉贝正在翻看桌上德国大使馆前不久寄来的函件,劝告德国公民尽快离开这座城市。

  约翰·拉贝正是托马斯·拉贝的爷爷。

  本可以和许多有钱人家一样,收拾家当避难,但约翰·拉贝并没有这样做。面对朝夕相处的中国伙伴,面对水深火热中的中国平民,拉贝选择留下来,成为了守护南京百姓的“逆行者”。

  他在9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善待了我30年之久的东道国遭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富人们逃走了,穷人们不得不留下来,他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他们没有钱逃走,他们不是正面临着被集体屠杀的危险吗?我们难道不应该设法帮助他们吗?至少救救一些人吧?假如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同胞呢?

  拉贝留在南京之后,他在自家院子里修防空洞,之后又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并在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南京国际安全区,面积占到了南京城的约八分之一。

  为了便于难民避难,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住房委员会,设置了25个难民收容所,其中绝大部分位于南京国际安全区内。

  与此同时,南京城外围阵地已经失守,日军兵临城下。

  12月12日,数百难民来到了拉贝住宅,这块国际安全区成为他们保全性命的“防弹地带”。

《拉贝日记》

南京大屠杀铁证

  1937年12月13日凌晨南京沦陷、死神降临的那一刻,大多数南京市民猝不及防,战俘被一批批枪杀,女人被凌辱、强奸、杀死,一场人类文明史上的浩劫开始了。

  拉贝走出院门,眼前的南京竟已面目全非。

  拉贝被一路上自己看到的惨状震惊了,他在12月14日的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内容: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

  日本兵的残忍兽行一次次震颤着拉贝的内心,但他却从未退缩,反而四处奔走、数次抗辩,尽其所能阻止侵华日军对南京平民的疯狂施暴。

  在拉贝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们的共同努力下,约25万南京平民在枪林弹雨中得以保全。难民们将拉贝誉为“几十万人的活菩萨”,后人称其为“中国战场的辛德勒”。

  他冒着生命危险写下的《拉贝日记》更是对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血泪控诉,是对日本帝国主义所犯罪行的有力证词。

  拉贝在中华民族最困难、最艰苦的时候挺身而出,与中国人民共同捍卫着人类的正义与尊严。

  从1931年到1945年,在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拉贝等国际友人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声援抗战、同仇敌忾、并肩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国际主义的英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