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诺奖作家高行健

高行健
图像加注文字,高行健因小说《灵山》荣获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

高行健(1940年1月4日出生),祖籍中国江苏泰州,八十年代末前往欧洲,现为法籍华人,是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画家、导演,200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行健出生于江西赣州,父亲是一名银行职员,母亲是基督教青年会成员,做过抗日剧团的演员。在母亲的影响下,高行健对戏剧、写作产生了兴趣,从小就有涂鸦的爱好。

1957年考入了北京外国语学院。1962年,高行健从法语系毕业后,在中国国际书店从事翻译工作。

1970年,高行健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期间曾到安徽宁国县港口中学任教。1975年,返回北京,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法文组组长。

1977年,高行健在中国作协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1980年,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

文艺创作

高行健
图像加注文字,从1982到1986年高行健发表了六个剧本

从1982年至1986年,高行健发表了六个剧本:《绝对信号》、《车站》、《现代折子戏》、《独白》、《野人》和《彼岸》。其中《绝对信号》、《车站》、《野人》三部戏均由北京人艺上演,并在当时引起了较大反响。

1983年,高行健与刘会远共同创作的剧作《车站》,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但很快被禁演。

《车站》被禁演也是因为它的主题与贝克特《等待戈多》的等待主题极为相似,使用的也是西方现代主义荒诞的手法。

所以,该剧一上演不少人认为这是对中国的社会作了严重歪曲的描写和反映,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强烈的怀疑情绪。

1985年,在北京与雕塑家尹光中举办泥塑绘画展,开始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关注,这也是到目前为止,高行健在大陆举办的唯一一次画展。

同年,应邀赴欧洲五国(德国、法国、英国、奥地利、丹麦)访问八个月,在柏林文化之家举办了个人画展,获得了超乎意料的成功,从此高行健开始了以画养文生涯,获得了更多写作上的自由。

1986年,由于当时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高行健的剧作《彼岸》被禁演。

定居法国

高行健
图像加注文字,高行健在1997年加入法国籍

1987年,尽管当局多有阻挠,高行健还是应邀赴德国从事绘画创作。

1988年开始,在巴黎定居。1989年,成为法国“具像批评派沙龙”成员,以后连续三年参加该沙龙在巴黎大皇宫美术馆的年展。

“六四”事件后,高行健宣布退出中国共产党。

1990年,高行健的一部以“六﹒四”为背景的剧作《逃亡》在《今天》第一期发表,同年在瑞典皇家剧院首演,由此更加触怒了中国政府,高行健被开除工职、党籍,在北京的住房被查封。他的作品在中国被禁出版。

在这之后,高行健则宣布不愿再回不自由的中国大陆。

1992年,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1997年,高行健加入法国国籍。

1999年,高行健的画作在巴黎参加罗浮宫第十九届国际古董与艺术双年展。

荣获诺奖

2000年,因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著作,高行健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作家。

瑞典科学院在授予高行健诺贝尔文学奖的新闻公报中称,高行健的长篇巨著《灵山》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罕见的文学杰作,也是一部朝圣小说”。小说是根据作者在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偏远地区漫游中留下的印象写成的。

它对高行健作出如下评价:“具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2002年2月25日,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为高行健颁发“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高行健的文学作品共有中、短篇小说集四本,剧本十六部,在国际上受到很高的评价。

他的许多作品都翻译成了瑞典文、法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匈牙利文、日文、弗拉芒文出版,而且在欧洲多个国家、台湾、香港等地搬上舞台。

此外,欧洲多所大学中文系也在讲授他的作品。

高行健现在主要用法文写戏、导戏,不过小说则仍以中文着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