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动态

“邹承鲁星”闪耀星空,激励青年科学家前行

日期:2021-11-03  浏览次数:4181

邹承鲁,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理事。邹先生为我国率先实现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并阐明了胰岛素分子正确折叠的机理,创立了“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建立了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酶活性部位柔性的学说。


为纪念邹承鲁先生的卓越贡献,2020年1月9日,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并发布国际公报,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2008年1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25812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邹承鲁星”。


11月2日,“邹承鲁小行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举行。中科院副院长周琪院士、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委员会主席朱丽兰、邹承鲁院士家属,相关院属单位领导、生物物理所领导班子成员及科学家代表出席命名仪式并先后致辞。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做了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精彩报告。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许瑞明在致辞中表示,“邹承鲁先生不仅自己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杰出的成就,还为中国生物化学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1978年建立学位制度之后,邹承鲁先生为国家培养了30多位博士、多位硕士和8位博士后。他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成为中外知名的科学家,其中包括4位中科院院士。”


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理事王志新作为学生代表,回忆了与邹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邹先生这代老科学家既受到中国传统思想浸润,同时也接受了西方科技思想的培养”1946年,邹承鲁参加了二战后在中国第一次,即第九届庚款留英考试考试,以化学类第一名的成绩前往英国剑桥深造,师从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生物化学家Keilin教授。留学期间,他在国际上最早用蛋白水解酶部分水解方法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其单独署名的论文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


王志新说,邹先生的留学经历对他在学生培养上有一定影响。作为工农兵学员,王志新的基础不算突出,不过除了实验室布置的工作,他还对其他课题感兴趣。邹先生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让王志新在实验室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工作,还鼓励他继续自己的研究。


面对不同的学术观点或有争议的问题,邹承鲁始终秉承着开放的心态。“邹先生对自己看中的实验和结论始终保持着严谨的科学态度。”王志新曾对邹先生实验室其他同事发表的文章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实验不能得出文章中的结论。邹先生了解后说到,“那好,我们来重新实验,一定要纠正原来的错误”王志新认为,“邹先生对有争议的科学问题是非常开放的,这一点值得年轻PI学习”他还鼓励青年人要延续邹承鲁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将中国科学发展壮大。




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国际性和历史性,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此次命名体现了国际社会对邹承鲁卓越成就、崇高风范的高度褒扬。从此,一颗闪耀着中国科学家崇高风范和卓越贡献的小行星正式进入宇宙,闪耀于太空,并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