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晚清最後一位前衛改革者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慈禧太后是中國近代史中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傳統史學指責她因循守舊、專橫獨裁、甚至阻撓新政改革。但其實慈禧也有其先進開明的一面,更是中國有照片傳世第一位「Coser」。

在傳統教科書和近百年主流史學論述中,都將晚清的腐敗和一次又一次錯失現代化改革良機的因由,歸究於慈禧的因循守舊,專橫獨裁。慈禧自辛酉政變(1861年)上台執政以來,先後於同治、光緒兩朝垂簾聽政,除了兩位皇帝成年後短暫親政外,一直到1908年慈禧離世,慈禧實際掌握晚清大權達半世紀之久,其決定足以影響這個大樹將傾的朝廷走向。

然而,這個被視為保守派領軍人物,卻是中國藝術照潮流的推動者。在沒有漫畫而只有版畫、水墨畫替代的古代中國,有扮演這些古畫人物,而又有照片傳世者,她便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Coser(進行Cosplay的人)。到底她何以又會肯當「模特兒」,嘗試當時來說是新潮洋物玩兒的攝影藝術,並留下大量別具心思造型的照片傳世?

慈禧扮演成觀音菩薩。(網路圖片)
根據牛津字典,Cosplay是指「穿扮成電影、書本、或遊戲中的人物(尤其是日本的動漫畫)這種行為」。
Oxford Dictionary

慈禧帶領藝術照潮流

據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楊紅林先生研究,早於1898至99年間,慈禧因見到醇親王奕譞(光緒父親)進呈一系列他親身上鏡的照片時,打動了慈禧,而由同一攝影師,日本人山本贊七郎為慈禧拍攝。可是這次拍攝成果,全毀於八國聯軍入侵。

1900年義八國聯軍之役爆發,慈禧倉皇辭廟,回京後洗心革面,對改革更開放。慈禧希望改善她本人與列強駐華使節關係,急於找一位懂西洋禮節和諳外語的近身。時值1903年,裕庚任駐法公使期滿回國,他與法國妻子所生的兩位女兒也隨父晉京面聖,結果給慈禧看中了,並留了這兩個女孩留京伴她身邊,他們便是史上聞名的容齡和德齡。

歷史上的慈禧喜好拍照。(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我們現在見到大量慈禧的照片,便是由德齡的弟弟勛齡所拍。據德齡回憶所說,晚年慈禧對西方事物表現強烈興趣,而德齡引荐了弟弟勛齡,擔任慈禧的攝影師。據楊紅林統計,1903至06年間,慈禧總共拍攝了30多張照片,隨後放大複曬數百張,加上精裝的裝裱,把照片贈送駐華公使。在慈禧帶頭下,民間也爭相流行拍「藝術照」,令到1908年被迫回家「養病」的袁世凱,也要趕時髦拍一張隱退垂釣江邊的老漁翁照。而慈禧亦於七十大壽前夕,與一眾宮女太監悉心打扮,由慈禧扮成觀音、隆裕皇后、瑾妃和太監李蓮英等演金童玉女,大家換上戲裝,放置大型道具,拍下一張至今流傳甚廣,慈禧最鍾愛的角色造型照。

開明專制的皇太后

若我們細心檢視歷史細微處,其實便能發現對慈禧因循保守的評價值得商榷。晚清兩宮垂簾聽政制自慈安太后於1881年過身後,洋務運動最後的拍板人便是慈禧。雖然就鐵路等大範圍洋務改革設施,慈禧確實以風水為由拒絕推動相關設施,最後礙於日俄侵略日劇才勉強推行。但就地方洋務改革上,尤其設廠實業,多得慈禧放權,漢人大臣才能落實改革。

近年,已有論者為慈禧翻案,例如夏偉《富強之路:從慈禧開始的長征》和張戎在《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等書,便深入梳理中外史料,提出新說。張戎便指出,百日新政慈禧本來放權光緒改革,只因光緒新政觸及滿人權益和統治根本,慈禧才橫加干涉,而維新失敗,實因帝師翁同龢等傳統派主政所誤。晚清最後十年,慈禧廢除纏足陋習、創立現代化海關、推動君主立憲及推動新聞自由;晚清的報紙數量,亦於晚清改革如雨後春筍百花齊放;而九年立儲準備乃清廷拖延改革之說,張戎亦反駁指當時慈禧認為中國要有一定識字率,才適合立憲,因此以九年準備時間,提昇民智,迎接新制。

慈禧雖然保護滿人利益,但亦能容納漢人。洋務改革中堅,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等多為慈禧賞識,及後張之洞、袁世凱亦為她所提拔。有說1908年慈禧病世,若他早死十年,百日新政有望成功;而若慈禧遲死十年,漢臣袁世凱甚忌慈禧,定必不敢勾結革命黨迫清廷退位。無論「如果」如何,均反映慈禧在清廷具有無上權威,只有她才能有向前推進朝政的能力。

八國聯軍是慈禧一生分水嶺,若說是役之前慈禧對外來文明仍抱著欲拒還迎的態度,那在她出走西安,飽歷辛酸,認識義和團的愚昧後,她開始正式擁抱西洋文明,大刀闊斧改革。可惜,沒有一個具威望和實力的後繼人,在她仙遊後,為清廷掌舵。

1900年的八國聯軍可能是導致慈禧走向開明的轉捩點。(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相關文章:

「火燒圓明園」誰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