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张学良晚年见杨虎城孙子,态度冷淡,杨瀚:事变时和爷爷发生争吵
送交者: 狂心中[♂☆★★★★如狂★★★★☆♂] 于 2022-05-30 1:51 已读 1642 次 1 赞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西安事变后,有两个人的名字永远地留在了历史上,那就是张学良和杨虎城。这次事件不仅在国内外引起了超乎想象的反响,更是改变了这两人的一生。

他们曾经共同联手拯救民族危亡,也算得上是一个战线、经历过生死的战友,并且最后两人也都因为西安事变遭到了蒋介石的迫害。 6park.com


图片模式 6park.com

杨虎城更是惨遭蒋介石毒手,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在重庆被暗杀。

然而奇怪的是,张学良晚年见到杨虎城孙子杨瀚之时,他的态度却是冷淡无比。

不仅省去了寒暄,更是连问候都透露着一股刻意的疏离感。

杨瀚本来以为再次相见时,张学良应该有很多话要对自己说,遗憾的是除了简单的“你好”以外,张学良再也没有多说一句话。

到底为什么张学良会对杨虎城的孙子冷淡到这种地步? 6park.com


图片模式 6park.com

对于这个情况,当时也是众说纷纭。

有很多人以为,张学良年纪已经接近百岁,可能记忆力减退,精神劲头大不如从前,多半是不记得杨虎城的孙子长啥模样,才使得见面时两人的场面尴尬又陌生。

但这一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张学良晚年不仅精神状态良好,思路清晰,更是将自己一生口述给了知名作家唐德刚。

张学良和唐德刚两人还多次讨论过文稿,最终这段口述历史得以成功出版。

再加上张学良自从九十岁大寿之后,便一直出席各类活动、讲演,还与很多政界、文学界人士进行会谈,甚至在他百岁寿宴之时,更是亲自发表了谈话。 6park.com


图片模式 6park.com

与杨虎城孙子的会面,显然是张学良刻意为之,不存在记忆退减一说。

那么张学良对杨虎城孙子的冷淡态度就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在西安事变最后阶段之时,杨虎城和张学良就放不放蒋介石的问题产生的巨大分歧。

因为在这个时期,张学良曾亲自回忆道,他们两人的这次争论中,张学良自己不仅是歇斯底里,更是差点与杨虎城决裂。

他们二人在对待如何处理蒋介石上持完全不同的态度,注定了这之后的陌路殊途。

所以别说是杨虎城孙子了,哪怕是杨虎城还在世,张学良可能仍然难对他有好脸色。 6park.com


图片模式 6park.com

早期,为了保住少帅的地位,也为了在东北打稳根基,张学良和蒋介石结拜成为异姓兄弟。

后来他屡次助力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前期,甚至可以说在张学良父亲死之后,他与蒋介石的关系都一直情同父子。

在有些公开场合,张学良非常自豪地称,蒋介石就如同自己的父亲一般,也数次向蒋介石公开表明忠诚。 6park.com


图片模式 6park.com

但转机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不仅在这次事件中成为了众人唾骂的“汉奸”,更是让东三省落到了可恨的日本侵略者手中。

这时的蒋介石还在做着独占统治权的美梦,非但不抗击日本敌人,反倒不断地对中共和进行抗议的人民进行围剿。

张学良冲到蒋介石的住处,和他大吵一架,问道:“为什么还要对红军发动攻击?”

蒋介石冷笑一声:“攘外必先安内,这点道理你都不明白吗?” 6park.com


图片模式 6park.com

张学良气得把手往桌子上猛烈一拍:“现如今东三省已失,你的‘不抵抗’让我也被扣上了‘汉奸’的帽子。现在是关乎民族存亡的时候,不是拿给你搞这些内讧的!”

话虽沉痛,但蒋介石一句也听不进去,马上就下令调派杨虎城的军队向红军发起攻击。

蒋介石恶狠狠地对张学良放话:“你要么就和杨虎城一起去打红军,要么你就自己去抗日。”

他本来就瘦削的脸上闪着肃杀的阴沉,说出的话也和刀锋一样直戳进张学良的心中。 6park.com


图片模式 6park.com

丢失自己的地盘后,张学良内心本来就每天饱受煎熬,他不想屈服、更不想做卖国贼,更不想当世人口中的“汉奸”。

蒋介石此话一出,张学良便开始了和他的公然对抗,想一心凭借自己的力量抗日,夺回东北。

无奈的是,没有了南京政府的军事支持,张学良的一众下属全是阳奉阴违、贪生怕死之徒,最终连热河也失守了。

好在后来南京政府扛不住国内民众激烈的舆论声讨,更不想承担失去东北的重大责任,蒋介石单独约谈张学良。 6park.com


图片模式 6park.com

这次见面,蒋介石比之前的态度更加冷淡,张学良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怒火。本来意气风发的少帅,现在却变成了卖家卖国的丧家之犬,丢了头衔不说,出门更是人人喊打。

蒋介石看了一眼张学良,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如今的形势就像是巨浪之中只有一条小船,这船上嘛,只坐得下一个人,你和我谁跳下这条小船更好呢?”

张学良听懂了他的暗示,更明白自己的现状。

完全心死的张学良只得引咎辞职,只身一人前往了欧洲。

此时的杨虎城和张学良虽然有共同的想法,不过他们的经历和遭遇却是截然不同的。 6park.com


图片模式 6park.com

蒋介石对杨虎城的态度一直以来都是又拉又打,从来没有真正信任过杨虎城。

一是因为他非常不喜欢杨虎城的政治立场;二是因为两人一开始的合作就是相互利用,不同的出身和理念,导致两人即使有几年的磨合,但还是彼此心存芥蒂。

杨虎城对蒋介石的评价是“此人毫无诚意可言”。

他被蒋介石欺骗过几次,又觉得对方实在太喜欢玩弄权术,深感和蒋介石难以相处。

直到抗日问题激化后,两人的矛盾和分歧便再也无法只凭蒋介石对杨虎城的一些小恩小惠就填平了。 6park.com


图片模式 6park.com

“不抵抗”政策的错误指挥下,杨虎城面对日本的侵略十分痛心疾首,同时他对蒋介石政权的卖国行径怒不可遏。

他多次发电要求抗日,要求挽救国家民族危亡,并且在第一时间把自己所有的政治军事活动都纳入了抗日救国的方针目标之中。

杨虎城要求带领自己的部队参加前线抗战,蒋介石不仅没有准许,还对杨虎城在西北地区抓获间谍的事情怀恨在心。

至此之后他对杨虎城所有的抗战请求都一概无视,并且还当面打击杨虎城:“你读书太少,很多东西,比如政治、局势,这些你都搞不明白。你连谁在骗你都不清楚,还是好好训练部队,等用得着你的时候自然会用上。” 6park.com


图片模式 6park.com

杨虎城一听他这么打击自己,除了生气更多的是无奈。

因为他的爱国情怀和抗日热血,根本不是蒋介石能够撼动的,只是和张学良一样,少了南京政府的军事支持,光凭自己的部队抗日,显然是不现实。

不过也是在与蒋介石的几次交涉碰壁之后,杨虎城终于看透蒋介石的真正面目,果断下了抗日反蒋的决心。

蒋介石一边害怕张学良、杨虎城两人不利于他的控制,一方面还是想继续利用张学良帮助自己完成“剿共”大计。

于是便歹毒地动起了离间张学良、杨虎城二人的心思,他用自己一贯的手段,当面暗示两人进行挑拨,还不停动员自己的下属去分别挑拨。 6park.com


图片模式 6park.com

在杨虎城这边,蒋介石派人去宣扬张学良的贪生怕死、腐败无能,在张学良那边,杨虎城便成了阴险心机、不好合作的小人。

这其实让原本就没有太多交集的杨虎城、张学良二人,凭空多出了不少的矛盾。

再加之张学良本身与杨虎城也不是一路人,一开始,刚回到国内就被派遣到陕甘地区的张学良,对杨虎城的态度是非常不屑的。

不过杨虎城很早就意识到,要想实现抗日救国的目标,光靠自己的力量是断然不够的,和张学良这样一个绝好的合作机会,他绝对不能错过。

并且他看到了张学良和蒋介石两人之间深层次的矛盾,主动多次与张学良深度交谈,并且有意无意透露自己抗战的决心,以及对内战的排斥。

一来二往,两人逐渐在共同抗日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6park.com


图片模式 6park.com

但还有一个极大的问题,要抗日,不反蒋是不可能的。

为了让张学良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蒋介石的真正面目,杨虎城在和张学良的一次谈话中提到了东北沦陷的责任问题。

张学良在谈及此事时流下了眼泪,他拿出蒋介石的电令给杨虎城看,并沉痛地说:“我背了这么多年丧家犬和卖国贼的名号,但实际不抵抗的责任根本不在我,他嫁祸给我就算了,还让我辞去职务离开东北。”

张学良说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很痛苦,也正是因为这样,杨虎城终于摸清了张学良对蒋介石现在的真实态度。 6park.com


图片模式 6park.com

他同情张学良,更反感蒋介石,他拍了拍张学良的后背,不发一言,心中却有了一个大致的想法。

和张学良合作反蒋抗日,已经是势在必行。

西安事变爆发之前,杨虎城与张学良商定了一些办法,但随着响应“两广事变”的军事行动“胎死腹中”,杨虎城提出的“硬干”策略发展成了主要思路。

杨虎城手下的赵寿山在返回部队后,对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捉蒋”。

因为眼看蒋介石围剿红军的行动在进一步扩大,联共抗日却又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如果杨虎城和张学良在此时被拉入了内战的漩涡之中,国家必然会走向一条不归路。 6park.com


图片模式 6park.com

“蒋介石如果来西安,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下将他扣住,逼他联合抗日?”赵寿山说这话时显然不像是一时冲动,而是有点言出必行的味道。

杨虎城听了虽然很是震惊,但还是很严肃地告诫他:“你先不要对任何人声张,这件事只有你我知道。我会慎重考虑。”

尽管他表面不露声色,但内心却是接受了这个“胆大包天”的建议。

杨虎城在考虑了一段时间“捉蒋”的可行性后,便找来张学良讨论。他面色沉重,语气严肃地向张学良问道:“你是不是真的有抗日的决心?”

张学良一听,马上发毒誓明志:“若无此决心,我甘愿终生被辱。” 6park.com


图片模式 6park.com

杨虎城点点头,他缓慢地说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捉蒋”提议。张学良听后,一时间竟然感到冷汗直冒,脸上露出恐惧的神色。

他把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对杨虎城说道:“这件事我恐怕不能答应。”

杨虎城轻蔑一笑,反问道:“你未必还念及旧日情分?不过我还是要提醒你,千万不要因私忘公!现在是什么情形,你比我更清楚。”

张学良沉默片刻,闭上眼睛思考了起来。杨虎城站起身说:“你好好考虑吧。”

说完便离开了张学良的住处。 6park.com


图片模式 6park.com

在此之后,张学良尽管答应了杨虎城“捉蒋”的计划,但在蒋介石抵达西安后,行动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顺利。

两次“捉蒋”计划的失败,都让杨虎城感到张学良还没有下定决心和蒋介石决裂。于是,杨虎城下了单独采取行动的决心。

不过,意想不到的是,打断张学良犹豫不决念头的,竟然是蒋介石自己。

虽然在计划开始之后,杨虎城就对张学良步步紧逼,不仅要求他实现两人抗日的约定,也表明了“如果你不愿意,我就自己‘捉蒋’”的态度,但张学良都不为所动。

直到蒋介石在学生纪念运动游行时,下达了“格杀勿论”的命令。 6park.com


图片模式 6park.com

这时,张学良终于明白,蒋介石不但没有爱国心,更是没有人心。于是他再次和杨虎城商定,在12月12日打响了“捉蒋”的战斗。

其实在这次行动之中,蒋介石因为逃亡差点丧命。得知此事的张学良有些惊魂未定,这并不是他所想看到的。

张学良所希望的还是只要蒋介石给出联共抗日的承诺,就把他放回南京。并且他还提出,可以继续拥护蒋介石做抗日领袖。

杨虎城是坚决不同意张学良这个想法的,他劝诫张学良:“你不应该再对此人抱有任何幻想了,他本来就是一个毫无诚意的阴险之人。”

他再三提醒张学良,如果“放蒋”,他们两个人都会遭到蒋介石无休止的报复。 6park.com


图片模式 6park.com

两人在“放蒋”还是“杀蒋”的问题上,争吵之激烈,几乎也要决裂。

这在后来蒋介石的回忆录中也有一段描述,蒋介石提到“闻杨虎城坚决不主张送余回京,与张争几决裂”。

这成为了张学良、杨虎城二人关系急剧恶化的导火索。之后,张学良不顾杨虎城的反对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

杨虎城为了大局考虑,也没有阻止,但心里对张学良还是产生了芥蒂。

不过的确如杨虎城预料那般,蒋介石一经脱险后,就马上对杨虎城和张学良二人展开了报复行动,只是在对待两人惩处措施上有着耐人寻味的区别。 6park.com


图片模式 6park.com

蒋介石设计诱捕了杨虎城,并将其关押在南昌,受舆论和外界的关注,蒋介石起先并没有对杨虎城下杀手,只是将他一家人都困在山上,想尽办法折磨杨虎城。

长达八年的折磨,让杨虎城的夫人精神出了很严重的问题,身体也越累越差,最终抱恨离开人世。

而蒋介石在得知杨虎城妻子身亡后,也一刻不停地加剧了对杨虎城的迫害。他下令将杨虎城转押到重庆,秘密下令要在重庆“搞掉”杨虎城一家。

被惨杀的不仅是杨虎城父子,更有两个是杨虎城秘书宋绮云不满10岁的孩子。

可见蒋介石对杨虎城的恨意有多深,十三年的羁押还不够,还要将其一家赶尽杀绝。

而这一切都只是蒋介石为了洗刷自己当初被扣押的奇耻大辱罢了。 6park.com


图片模式 6park.com

反观张学良,他和杨虎城所受的待遇其实可谓天壤之别了。尽管他被软禁了六十余年,但性命无忧,一家人都尚在。

因此在张学良晚年被解除软禁后,见到杨虎城后人之时,除了态度的冷淡,恐怕也有因为不同立场所导致的敌意。

说到底,张学良和杨虎城终究不是一路人。

张学良与蒋介石关系匪浅,尽管他在抗日的立场上与杨虎城一致,但骨子里信奉的还是蒋介石那一套,因此才会在对待蒋介石的态度上一变再变,也誓死不愿做出“杀蒋”的选择。

哪怕是冒着被蒋介石报复的风险,最后仍然要选择送蒋介石回南京。 6park.com


图片模式 6park.com

而杨虎城不同,严格说来他其实是更受共产党思想影响的爱国将领,从小生于忧患之中,没有优渥的环境和良好的学识,靠自己四处打拼、一路征战才走到了指挥的地位。

比张学良年长四岁的他,在蒋介石的为人和对社会大局的洞察上,都要更为老道成熟一些。

只可惜,正是因为张学良的一个有心之举,让他和杨虎城最后的结局,都算不上善终。

张学良在再见杨虎城孙子杨瀚之时,除了“你好”和“谢谢”,再说不出任何其他的话。哪怕杨瀚是专门为了见他赶往美国,哪怕杨瀚是为了完成自己父亲的遗愿。

面对这位杨虎城后人的张学良,沉默得仿佛是忘记了与杨虎城共处的那段岁月。 6park.com


图片模式 6park.com

其实既不是他年老,也不是他薄情。而是正如这历史的风云错综复杂,所有的内幕细节都很难再向外人说明得清楚。

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人都曾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为抗日、为抵御外来侵略做出了不小的牺牲,我们所有人铭记这一事实就已经足够。

毕竟我们的国家发展到如此强大的地步,并不是靠这些浅薄的字句、三言两语就可以陈述清楚的,而是靠无数爱国志士的热血和情怀,一步一步,坚定地走到了今天。


参考文献:《杨虎城大传》

《张学良口述历史》

喜欢狂心中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