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豫东战役到淮海战役

发布时间:2009-07-15

作者(右)和战友的合影。

作者近影。

  豫东之战

  兵不厌诈。我们南渡黄河,向中原进军,摆开了一付向徐州进发的态势。国民党军极为惊慌,组织大军,一面加防徐州,一面向北堵击我军南渡黄河。我军虚晃一枪,绕过徐州,直插豫东,采取“攻取开封,调敌西援”,“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作战方针和部署,完全出乎敌人的预料。

  整个豫东战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部队,进攻开封。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分析,开封是河南省省会,中原重镇,政治、经济地位非常重要。我们进攻开封时,蒋介石必调兵救援;另一部分部队,在敌人援军必经之地,布好“口袋”,阻击、歼灭救援的敌军。我所在的部队,负责先阻援,后歼援。当兄弟部队进攻开封时,我们在睢杞一线,做好防御工事,负责阻击,待兄弟部队进攻开封得手以后,我们立即转入分割援军,歼灭援军。

  在阻援时,敌人援军处于攻势,我们处于守势。敌人进攻的战术,都是按一般战术要求进行的。先用飞机轰炸我们的阵地,再用几十门大炮同时向我们阵地轰击,然后再在坦克的掩护下,由步兵向我们冲击。他们怕近战、夜战、怕白刃格斗、怕迂回包围。当我们实施近战、夜战、迂回包围的时候,敌人的飞机、大炮就失去了作用,优势就变成了劣势;我们的劣势,就变成了优势。我们要打哪里,就打哪里。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为了发挥我们的优势,在敌人进攻的时候,我们常常冲入敌群,与敌人格斗,这是一场比勇气、比意志的竞赛,我们勇敢不怕死,胜利总是伴随着我们。

  在兄弟部队围攻开封期间,蒋介石飞临开封上空督战,一面令空军大力配合地面守军作战,一面督令多路援军快速增援。但是开封守敌还是未能摆脱被歼灭的命运,守敌3万余人被兄弟部队全部歼灭了。其中俘敌2万3千余人。敌整编第66师中将师长李仲辛被击毙,少将参谋长游凌云被俘。开封战役是一次成功的攻坚战,丰富了人民解放军的攻城经验。开封是我们在关内解放的第一个省会城市,政治意义重大。

  开封解放,使国民党集团大为震惊。为挽回颓势,镇定人心,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三个兵团,向开封急进,与我主力作战,重占开封。上级鉴于开封守敌已被我歼灭,将计就计,由攻城阻援,改为弃城打援,于占领开封的第三天,便主动撤离开封,诱敌急速西进,使敌救援开封的三个兵团,拉开了距离,我们穿插迂回,把区寿年兵团分割在睢杞的龙王店周围地区,我们由防守打援,变为进攻歼敌;原攻城后西撤的兄弟部队,杀了一个回马枪,由进攻,改为打援,阻止占领开封的邱清泉兵团东援区寿年兵团,为我们创造歼灭区寿年兵团的条件。

  在这次战役中,敌人为了挽救被歼灭的命运,把所有的新式武器都用上了。B-24战略轰炸机,是当时最先进的轰炸机,以前未见他们使用过,这次他们使用了。这种飞机,丢下的炸弹,都是大家伙,每个都在500磅以上。炸弹爆炸的弹坑,直径在6米以上,深在5米左右。炸弹飞出的弹片,把一颗又一颗一人抱不住的参天白杨,砍成几段。由此可见,炸弹威力之大。但是,这并不能挽救其被歼灭的命运,我军以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以惊人勇敢的革命精神,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取得了豫东战役的全胜。围困的敌人,被我们完全、彻底、干净、全部歼灭了。

  在全国解放后,曾经看到过一个东北野战军在锦州战役时不吃老百姓苹果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毛主席曾给予高度评价。其实这样类似的故事在华东战场也是很多的。不过当时的新闻工作者没有很好发现宣传。我就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豫东战役时,正值李子成熟的时节,我们部队打仗,工事就在李子果园的树下,虽然大家又饿又渴,但是大家还是非常自觉地执行群众纪律,谁也不去碰它。因为在新式整军运动中,大家进一步增强了纪律观念,认识到这是农民用血汗精心培育起来的果实,农民要用这些果实换口粮糊口度日,如果受到损失,就会影响果农一年的生计。大家宁可忍着饥渴,也不去摘李子吃。说明作为真正人民的军队,无论在苹果面前,还是在李子面前,或者是在桔子面前,都会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会去侵犯群众的利益。这一事例生动说明,无论从部队战斗力的提高,还是从执行群众纪律的自觉性来看,都充分显示了新式整军的威力。

  6月27日,我们从四面八方向区寿年兵团发起猛攻。一阵排炮过去,炮声如闪电后的雷鸣,在敌人阵地爆炸。敌人的阵地,火光冲天,哨烟糜漫。敌人的工事、鹿砦、铁丝网,被炸得在空中飞舞。随着炮火的延伸,空中升起了两发红色信号弹,大家跃出战壕,向敌人发起了冲击,楔入区寿年兵团纵深,分割歼敌。我们部队担任进攻龙王店敌兵团部的任务,经过一夜激战,至7月2日凌晨,攻占了龙王店。这次战役,共歼灭一个兵团部及其所直辖的5万多人。俘中将兵团司令官区寿年、中将师长沈澄年。整个豫东战役,包括开封战役,共歼敌9万4千余人。使国民党军从此丧失了发动战役性进攻的能力。豫东战役,是我们在中原战场上进行的一次重要的战役。我军参战部队20万,国民党军参战部队25万。粟裕同志精心指挥了这一战役,他后来说,这是他一生中指挥过的“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粟司令是指挥作战的奇才,完全可以与古代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并论。他不仅善于指挥自己的千军万马,还善于调动敌人,让敌人按照我们的意图调动,要敌人到哪里,敌人就到哪里,然后将其围歼。在解放战争时期,有一个阶段,各个野战军,曾经以野战军的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命名,如刘、邓大军,林、罗大军,唯独第三野战军是以两个司令员的姓氏命名的,叫陈、粟大军。由此可见粟裕同志的地位。可是不知为什么,1955年评军衔的时候,粟裕同志没有评上元帅。也不知为什么,1958年被撤消了军委总参谋长的职务。当时听传达列举的所谓理由,牵强附会,站不住脚,不能使人信服。好在历史是公正的,反映解放战争题材的许多文艺作品,如:《苏中七战七捷》、《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之战》、《淮海战役》等电影电视剧,为粟裕同志树起了一座又一座的丰碑。粟裕同志的战绩,将永载青史,永留人间。比起元帅和总参谋长的头衔来,意义更大、更深远。历史只能由后人来写,才能客观、才能公正。上面提到的电影电视剧,只能出现在80年代、90年代,不可能出现在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因为在那个年代,相关人还在,忌讳很多。

  南线打援

  豫东战役以后,我们经过休整,又继续同国民党军队周旋,转圈子,寻找战机。一直转到9月,济南战役开始了。

  济南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济南,位于津浦、胶济两条铁路的交会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国民党军残存在山东腹地的最后一个坚固设防的大城市。

  济南战役的方针是攻城打援,既攻城,又打援。山东兵团由许世友负责指挥攻城任务,我们4纵和兄弟部队一道,在南线的嘉祥、巨野、兖州一线构筑工事,形成防御,阻止敌人北上增援济南,相机歼灭南线援济之敌。攻城部队于9月16日夜向济南城发起全线进攻。

  蒋介石看到济南吃紧,命令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指挥第2兵团北上增援。国民党的援军这时比较“聪明”了,没有解放战争初期那样猖狂了。这时候,我们战胜敌人的手段更多了。在防御中,我们使用了“土飞机”、“石雷阵”。所谓“土飞机”,就是当敌人集团冲锋到我们阵地前沿不远的时候,我们用迫击炮将炸药包发送到敌群,然后爆炸,成群的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他们的魂魄,如同坐上了我们为他们准备的“土飞机”,飞向不存在的“天国”。所谓“石雷阵”,就是在敌人向我们冲锋的必经之路段,预先放上很多大石块,石块底下埋上炸药,待敌人冲到预设地段,用电池引爆炸药。这种战法,我们是从兄弟部队学来的。那时,我们没有哪样多的地雷,兄弟部队的一些战士,曾经在矿山工作过,受到矿山用炸药炸石头的启发,把它用于战场,对付敌人的进攻。我们在防御中,第一次使用这一战法,取得了神奇的效果。随着一阵阵地动山摇的轰鸣,无数的石头像子弹、像炮弹,飞向敌群,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使进攻的残敌,只好退回到原来的阵地。

  攻济部队不怕疲劳,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经过8昼夜的激战,突破成功,全歼守敌和起义部队共10万余人,缴获甚多。国民党第2绥靖区中将司令王耀武在逃跑中被俘。南线援济之敌,因在援济进攻中一再吃亏,故意延缓时间,济南战役一结束,他们好象找到了撤退的救命稻草,立即退回到徐州周围,以防我军乘胜追击,将其包围歼灭。济南战役以后,我军可以集中更多力量,南下歼灭国民党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了。

  南线援济敌军撤退以后,我们部队,就地休整了一段时间。我听老百姓说,离我们驻地不远,有一个名胜古迹,很值得一游,就利用休息时间,约了好友史崇远同志,一同前去.。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游览名胜古迹,所以,印象比较深。可惜地名记不起来了,好象在山东的金乡一带,据说是秦始皇东巡时,在这里建的行宫。是不是秦砖汉瓦构建而成,无从考证。但秦时的明月汉时的风,曾经光顾过这里,见证过这里的千年变化,是没有疑问的。山不太高,在登山的路上,沿途有很多碑刻,都是后人凭吊先人的纪念内容。字体多样,风格齐全。这些碑刻,吞吐千年,历经沧桑,是向人们展示历史的橱窗。躲过多少次劫难,仍能长久保存下来,实属不易。许多书法大家,都在这里留有笔迹。碑刻精湛,遒劲刚健。他们把碑刻当作抒发胸怀的平台,追寻先人的足迹,叩问千年历史,撰写着对历史的某种认识,某种评价,某种理念,某种希望,某种追求,某种寄托。碑文化作了景观,景观也化作了碑文。这些书法篆刻大家,与其说是为了凭吊前人,不如说是为了展示自己,给自己留下纪念。碑上的内容,许多当时我都看不懂,或不太懂。但到了这里,受到感染,默默吟诵,也成了半个文人。

  山上有许多古代建筑,好象是顺山势提升,设计巧妙,布局严谨,飞檐斗拱,甚是精美。建筑四周,古柏参天,苍劲挺拔,如龙鳞虬骨,风月无边。我们是吃了午饭后上山的,时值太阳西下,辉映半山,一派秀丽的景色,尽收眼前。身居此地,犹如置身于人间仙境。只有几个老者,在这里生活。没有注意他们是道,还是僧。因为他们穿的好像是常人穿的衣服。山上没有游人,就我们两个“丘八”,云游其间。这里没有喧嚣,没有争斗,只有翠绿的树木花草,绮丽的山石,丰厚的碑刻,蔚蓝的天空,优秀的建筑,秀丽的景色,来到这里,使人感受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历史与现实的和谐统一。我们欣赏了这里厚重的历史,精神上得到了慰藉,玩得非常尽兴,哼着歌曲,迈着轻快的步伐,回到驻地。

  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变凉,太阳改变了夏日的烈性性格,变得温柔多情起来,使人感到非常温馨,愿意受到她的抚爱。晴空如洗,特别清新。从高处远望,四周的景色,一览无余。村子周围的树木,郁郁葱葱。远方的地平线上,战士们正在遛马,农民忙着秋收秋种。袅袅上升的炊烟,虚无飘渺,远方的红叶树如同一把炽热的火炬,在万里青山一把一把地举了起来。霜降未到,枫叶先红,为秋天增添了秀美的景色。

  月到中秋时节,分外明亮。尤其是北方,天高云淡,初升的月亮,像冰轮出水,悬挂在深蓝色的天幕上,向大地吐放着光辉,如水银泻地,无处不在,照耀着黑夜的万物。树影在月光下摇曳着,这时的月亮,如同一面镜子,大树犹如挑剔的妇人,对着镜子,来回晃动。空气里散发出醉人的芳香。夜已深沉,整个大地睡着了,万籁俱静。满天的繁星,像天幕上的小灯,好象在向地球示好,不断向人们眨着眼睛。几十亿颗恒星聚集起来的银河,像一条白练在横空飘动。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伴随我们的是行军、打仗;打仗、行军,心无旁物。即使有春风明月伴随,也无欣赏的情趣。济南战役胜利后,形势好转,心情不同了。看到空中的明月,好象特别大,特别亮,特别美。一种冲动油然而生,对苏夫子的《水调歌头》,产生了共鸣。默诵“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诗句;体会“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意境;并和古人一样,对远方的弟弟,萌发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和思念。战争和明月使古今相通,足见唐诗宋词的魅力,也足见东坡的伟大和才情。写于几百年前的佳句,也可让今人借用,来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感情。

  济南战役一结束,粟裕同志就酝酿新的战役了。他向中央建议,在淮海地区打一个大仗。这些都是后来在战前动员时知道的。在准备过程中,开始只说大家要准备打大仗,在部队里掀起了一个政治教育和军事大练兵的热潮。当时,我们驻在山东金乡、鱼台一带。十月下旬,部队开始出发,经过济宁,兖州,向陇海路方向运动。经过兖州的时候,天还没有黑,受到了群众热烈的欢送,敲锣打鼓放鞭炮,妇女还扭着秧歌,高喊口号:“消灭反动派,解放全中国!”群众的愿望,变成了部队打胜仗的动力,大家都暗自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以报答人民对我们的期望与厚爱。

  决战淮海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大决战中的三大战役之一。这三大战役,关系到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关系到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与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胜败,关系到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走狗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大决斗的结局。

  在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具有重要的位置。小平同志在92年南巡讲话中指出:“淮海战役是史无前例的,中国不曾有,世界上也未曾有过”。作为一个革命战士,能够参加像淮海战役这样史无前例的大决战,实在是三生有幸,感到无比骄傲,无上光荣!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的时候,总是感慨万千。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目标,是歼灭黄百韬兵团。

  我是党支部书记,在指导员负伤以后,负责连的思想政治工作。每次战斗打响前,总能收到各班交来的许多决心书,有的是集体写的,有的是个人写的。大家都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有的为了表示决心大,还按上了血手印。决心书主要表达这样一些内容:一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在任何艰难险阻的情况下,都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二是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在战场上发扬团结互助精神,互相配合,互相支援,互相帮助;三是遵守战场纪律,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虐待俘虏,不拿俘虏的个人财物,尊重俘虏人格;四是争取战场立功,火线入党。

  我们于1948年11月5日下午4时,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徐州方向逼近。先造成围攻徐州的声势,然后杀向陇海路东段,围攻黄百韬兵团。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开始。徐州东线的敌人,为了防止分散被歼灭的命运,11月7日,黄百韬兵团开始撤离新安镇,向徐州方向靠拢,他们一面逃跑,我们一面追击,一直追到碾庄圩附近,才把黄百韬兵团围住。

  11月8日,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军第3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根据中共华东局的指示,适时组织了所属第59军全部和第77军大部共2万3千余人于贾汪、台儿庄起义,及时让开了国民党军在徐州东北的运河防线,使人民解放军得以无阻挡地直插徐州近郊,切断黄百韬兵团退路,造成了国民党上下的混乱、惊恐、动摇。

  我们部队,担任了主攻碾庄圩的任务,有坦克配合作战,大家高兴极了。全军上下,士气高昂,不怕疲劳、不怕困难、不怕饥寒、不怕伤亡。经过一系列战斗,逐个突破敌之网状阵地,大胆插入各村之间,逐点夺取,各个歼灭。一步一步向前推进,一股一股地消灭敌人,包围圈越来越小,逐渐逼近黄百韬兵团部,最后向其发动总攻。

  在我们准备总攻的日子里,我们先进行近迫作业,把战壕一直挖到敌人阵地附近,我们的前沿阵地,与敌军的阵地,距离只有几十米到一百米,用堑壕把前方主攻部队阵地和后续预备队阵地连成一片。等到总攻令一下,冲击的路线很短,只有十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到达敌人阵地,向敌进攻。后续进攻的部队,也可以沿着堑壕向前运动,减少了在敌人火力射击下的时间,伤亡能大大减少。在多数情况下,我们部队,都是白天在堑壕休息,晚上开始进攻。

  在这次战役中,敌人又发挥了他们的优势,不论白天还是晚上,都派飞机向我们阵地轮番轰炸。我的一个要好的战友,叫史崇远,淮海战役刚开始,牺牲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中。史崇远同志是江苏省淮阴县人,我们部队路过淮阴时参军。开始在政工队工作,后来下放到炮兵连当文化教员。他尊重上级,关心同志,爱护下级,工作积极,作战勇敢,深得群众爱戴和好评。不久,也被选为支部书记。作战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他牺牲时,全连干部战士无不为之恸哭。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虽然牺牲了,但在依附真理中得到了永生。他是完美的范例,他的人生是完美的人生。他生前曾对我说,他参军时没有对家人说出来参军,家里也不知他到哪里去了。遗憾的是他没有告诉我他家的具体地址,他牺牲后无法通知他家。直到现在,我还怀疑他家有没有享受到烈属的待遇。解放后,我给淮阴县的民政部门去过信,没有收到回音。在革命战争中,像史崇远这样为革命捐躯而没有享受到烈士待遇的人到底有多少,要说清楚,恐怕比较难!这里用得上一首古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为勋。一片丹心图报国,两鬓血泪为思民。”(唐高适《燕歌行》)为国家,为人民,为正义,为革命冲锋陷阵,不为名,不为利,不怕流血牺牲,历来是一些先进人物,为了推动历史前进而甘心奉献的一种高尚的品德。史崇远同志就是这种品德的化身。我们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这些无名英雄、无名烈士。

  在这次战役中,我也差一点死于轰炸。记得在向碾庄圩总攻前,我在战壕里休息,敌人飞机丢下的好几枚炸弹,在我周围爆炸,掀起的泥土,把我埋在地下,同志们忙了好一阵,才把我从地下扒出来。人民解放军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我是轻伤,当然不会下火线,是夜,又参加了全歼黄百韬兵团部的总攻战斗。

  11月19日晚,对碾庄圩黄百韬兵团部发起总攻。时针指向17时30分,我们的炮兵首先发言了。在阵地的后方,随着一阵天崩地裂似的轰鸣,炮弹带着剌耳的尖叫,从阵地的上方呼啸而过,飞向敌人的阵地,先看到的是敌人阵地一闪闪的火光,随后便是一阵又一阵地动山摇般的巨响,如翻江倒海,电闪雷鸣,硝烟糜漫,火光冲天。敌人的工事被摧毁了,火力被压制下去了,铁丝网和鹿砦飞向了空中,敌人的防御前沿,被打开了许多缺口。敌人的阵地在颤抖,敌人的伤兵在呻吟,敌人的马匹在嘶叫,敌人的工事和敌人的血肉一起横飞。惊天动地的战斗打响了。随着炮火的延伸,“乒、乒”两声类似沉闷的枪响,两颗红色信号弹划破了夜空,从地平线上升起,如流星似的指向一个地方。这是进攻开始的信号。我们先是掩护步兵战斗,重机枪的子弹像雨点似的飞向敌人的阵地,压制敌人的火力点。然后随步兵一起向前冲。我首先跳出战壕,高声对大家说:“同志们:立功的时刻到了,火线入党考验的时刻到了”。连长马上命令道:“同志们,出击!”一声令下,如脱弦之箭,迅速跃出堑壕,向碾庄圩冲去。当发现敌人的火力点影响进攻的步兵前进时,我们又迅速架起机枪,消灭敌人的火力点,为进攻的步兵开辟前进的道路。

  20日晨,我们和兄弟部队一起,攻占了碾庄圩。歼灭兵团部和第25军大部,黄百韬逃至大院上第64军军部继续顽抗。21日晚,我们又对第64军所在地大、小院上发起进攻。至22日,全歼守敌。黄百韬毙命,第64军中将军长刘镇被俘。黄百韬兵团全军被歼。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历时17天。共歼敌1个兵团部、6个军部、18个整师,17万8千余人。并攻占了宿县,孤立了徐州。中央军委来电指出:“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经过17个周夜的激战,大家非常疲劳。唯一的愿望,就是吃饱、喝足以后,睡它个三天三夜的好觉。

  追歼逃敌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战斗胜利结束以后,部队本来准备进行一次休整。没有想到,敌人怆惶南逃,打乱了我们的计划。

  敌人为什么要南逃?后来知道,淮海战役第二阶段,黄维兵团被围,处在激战之中,徐州的国民党军成了孤军,覆灭已成定局。蒋介石决定放弃徐州,由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共30余万人,于29日,向西南撤退。意在经萧县、永城至蒙城,攻击中原野战军的侧背,以解黄维之围。华野指挥部于30日得知敌人撤退的消息,命令我们部队,迂回到敌人的前头,阻击包围。敌人乱作一团,丢盔弃甲,在我们追击的沿途,到处都有敌人丢弃的枪枝、弹药、辎重,还有燃烧的汽车,半死不活的伤兵,僵硬的尸体。被大风括起的纸片,在高空中忽上忽下飞舞。这一切充分显示,敌人的逃跑是何等仓促,何等狼狈。兵败真是如山倒啊!

  我们日夜兼程,不是单纯尾追,而是要赶到敌人前头,把敌人堵住。“追上去、追上去,不让敌人喘气;追上去,追上去,不让敌人逃跑。敌人动摇了,敌人逃跑了,敌人溃退了……。”这首淮海战役组歌,真实地反映了我军追击时的真实情景。支持我们的力量,不是常人的躯体,而是钢铁般的意志和歼敌的决心。

  敌人跑得快,我们追得快。有许多战士脚上,跑起了大血泡,还是和大家一起,快速前进。大家认为,能够参加这样的大决战,是人生难得的一种机遇,一种光荣,一种骄傲,一种幸福。除了负重伤,谁都不愿意失去参加这次战斗的机会。

  敌人先我们两天逃跑,我们要追上他们,赶到他们前面,必须日夜兼程,不停地追。第一天一夜,我们追了180里,还没有追上。本来想稍事休息,吃点饭再走,事务长还弄来一点猪肉,刚烧了一点时间,没有熟,就接到命令,继续追击。开始炊事员还抬着肉,跟部队走,准备停下来以后再烧。后来看到一直向前追,没有可能再烧了,就把猪肉送给老百姓了。当时,我们疲劳,其实,敌人更疲劳。我们在前进过程中,曾经在一个村子停下来休息,看到老百姓房子里,都是睡的国民党部队人员,根本不知道我们已经进村,待我们做好了战斗准备,把他们喊醒,要他们到外面广场集合,说我们是人民解放军,缴枪不杀,他们才如梦初醒。我们不费一枪一弹,就俘虏了一百多人。休息片刻,我们又继续向前追。追到郝汉楼,终于把敌人咬上了。

  我参加了郝汉楼战斗。在夜幕的掩护下,我们逐渐向前推进,实行近迫作业,待接近到离敌人80米左右,在临时战壕待命,等待上级发布攻击命令。开始以为敌人可能只有1个营,后来发现敌人实际上是5个营。这一仗打得非常漂亮。经一夜激战,很快就结束了战斗,我们一个团,就歼灭了国民党守敌五个营,相当于两个团的兵力,这在解放战争初期,是不可想象的。

  我在这次战斗中负了重伤,离开了部队。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我们连的连长牺牲了。指导员也负伤了,到后方医院去了。只有我和副连长两人指挥战斗。当时部队有火线入党的任务,我是支部书记,要在战场上考察大家的表现,表现特别好的群众,可以在火线上入党,待战斗结束后,再正式补办入党手续。所以,在待命中,我要到各个班巡回做鼓动工作,考察大家的表现。所以,暴露在敌人枪口的时间比别人多,负伤的机会也比别人大。我在去一班的途中,好象有人向我背部猛击了一掌,我站立不稳,差一点跌倒,回头看了一下,并没有人在我旁边。我有过两次负伤的经验,知道负伤以后,在一瞬间是不痛的,意识到我可能负伤了。我想负伤一定有血,就用手伸到腹部摸了一下,衣服上粘糊糊的一片,血正在向外涌,而且手还摸到了肠子,知道自己伤得不轻。我用手把肠子向伤口里压了一压,然后捂着伤口,跑到连指挥位置,对副连长说:“我负伤了。”副连长说:“你赶快下去,叫人用担架把你抬下去。这里是开阔地,到了白天,就下不去了。”我说:“不行,这里只有一付担架,二班长的伤比较重,担架还是让二班长用吧。”我就押着两个刚被解放过来的国民党士兵,抬着二班长,捂着伤口,走了五里路,到了团指挥所,把二班长交给了卫生队,我就昏过去了。一昏就是七天。当我醒来的时候,已到了后方包扎所。经检查,我是腹部贯通枪伤,肠子被打通了,骨头也受了一点伤。

  按现在条件,肠子负伤了,开刀清洗一下伤口,缝起来就行了。可是当时,没有这个条件。负了伤,主要看你自身的抵抗力如何,你抵抗力强,活下来继续干革命;你抵抗力弱,去见马克思,革命就算成功了。好在我在追击中,几天几夜没有吃过食物,肠子里已没有什么东西了。开始大便出来的东西都是血,是负伤时流在肠子里的血,一两个小时淌一点,卫生员要不断给我换垫的褥子。后来发炎了,淌出来的不是血,而是浓,医生才给我吃地亚净和消困丁。医生规定,半个月内,不得吃食物,只能在吃药时喝一点开水。有个伤员同我开玩笑:“你倒有点像罗通,盘肠大战!”我说:“我已经难受得不得了,你还同我寻开心.”他马上解释,说了笑笑.我说你知道吗,我是不能笑的,一笑就牵拉着肠子痛!他马上又说:“对不起!”

  为了解决我的营养问题,医院每天给我输液1000CC。现在输液1000CC,需要几个小时,那时给我输液1000CC,我睡在用草铺的地上,一个护士站在那里用手提着盐水瓶,另一个护士给我打针,只有30多分钟,就输完了。好在那时我年纪轻,身体好,而且,这些输液,都是从国民党那里缴获来的,国民党又是从美国那里运来的,质量不错。虽然输得比较快,但是,并没有像1954年我因输液过快,而造成的那种过敏反映。以后,火车通了,把我送到济南野战医院治疗。伤口是痊愈了,但是,腹部还是经常痛,医生说是肠粘连,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只能吃点止痛片,止止痛。开始腰直不起来,走路总是呈45度角度,一是因为肠粘连,二是因为骨头受了伤。

  思想,思想,天天在思,天天在想。我睡在医院的病床上,身在后方,心系前线。我希望重上前方,同我生死与共的战友,冲锋陷阵,并肩战斗。可是眼前的现实,是我躺在病床上疗养,在痛苦中挣扎。我无法面对眼前的一切,一度思想非常悲观、非常苦闷,吃饭不香,晚上难以入眠。为了排除内心的苦闷,我把主要精力用到看书学习上。一本接一本地看,都是由医院的图书保管员代劳借的。后来她对我说:“小张, 我们图书室的书,几乎被你看完了”。这些书,对我后来的人生道路,影响极大。记得最深的是苏联内战时期和卫国战争时期的一些文艺著作,还有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些文艺著作。

  苏联内战时期的著作好象有《保尔.柯察津的故事》。保尔.柯察津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他身残志坚,做出了平常人很难做到的事情。他在书中写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可以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工作,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保尔.柯察津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他的爱国主义理想、共产主义信念,革命英雄主义行为,深深地影响了我,使我面对伤残,有了正确的态度。我把保尔,作为我人生的楷模。悲观的心理,一扫而光。

  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著作有《李家庄的变迁》、《洋铁桶的故事》、《无敌三勇士》等等。那些革命小说,犹如一幅幅革命历史画卷,展现在我的面前,书中浓墨重彩描绘的无数革命者,为了革命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同敌人斗争的宏伟场景,深深地打动了我,感染了我,教育了我,鼓舞了我,使我面对自己的伤残,有了正确的路标。这些书籍,成了我最好的老师。我从书中学习了文化,获取了各种知识,了解了天外有天的大千世界。革命小说和革命书籍,提高了我的素养,增强了我战胜伤残的勇气和信心,并对未来美好的前程,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憧憬。为我的进步提供了攀登的阶梯,看了这些书,如同同高尚品格的人在对话。我在书中,获得了极大的精神力量,在思想上,逐渐形成了一个观念,作为一个人民战士,在战斗中,要当勇士;在疗养中,要当模范。

  我的切身经历使我体会到,优秀的书籍,像一位随身领路的老师,引导我们一步一步向前走。通过看书,使我逐渐明白了人生的意义,明白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提高了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革命、认识人生的能力。读书是一个平凡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几千年的伟大的智慧结合的过程。如果不认真读书,就不会有知识,不论地位多么显要,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知识是飞升的翅膀,是解除痛苦的良药,是破除迷信的利剑,是引导人生到达光明的烛光。如果不是这些书籍启发了我,也许我会在苦闷的泥塘里慢慢下沉。

  如果说,一部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说,人生自己也好比一部书。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每天都在写自己的书。这部书能否得到社会的承认,就要看你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了。为什么一些用先进人物写成的书,那样受到欢迎,在社会上能产生那样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原因就在于那些先进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所以,能够得到人们的共鸣,鼓舞人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