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端宗、文天祥和红军都钟爱的明溪古村,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

原标题:宋端宗、文天祥和红军都钟爱的明溪古村,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

听说夏阳乡

有两座来头不小的古村

它们同属于三明明溪

一座宋端宗赐名的御帘村

一座文天祥题名的紫云村

▲宋端宗赐名的御帘村

▲文天祥题字的“显盖紫云”

三明不愧是中国氧吧

所到之处尽是高山密林

顺着盘山公路

翻山头越大岭

数不尽的大小山峰

频繁跳动在眼前

一进山就“失联”的村落

这段无服务的坐车时间

只有苍山和绿树竹林来打发

虽然旅途也需要仪式感

但这种迎接方式

确实有些特立独行

经过几番颠簸后

我们终于抵达了客家人居住的

紫云村

▲卧佛

山里的天气说变就变

在均峰峡谷中穿行

时而阳光穿透树叶

时而天空洒落甘霖

本来是憧憬的观鸟

却演变成一场意外而美好的

寻菇之旅

▲说好的邂逅珍稀鸟类,却成了寻菇之旅夏日的森林探索

充满野趣和生机盎然

但短短的几公里

就深感潮湿闷热

还有乱飞又乱转的烦人虫子

然而,这也是夏天的迎宾方式

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均峰峡谷森林探索

如果客家文化是福建的一股清流

那理学文化就是客家的一股清气

而闽学则是理学文化的一股暖流

紫云村的杨坊、张坊、罗坊等三坊

是宋代理学家杨时、张载和罗从彦的后裔

它们自带深厚的理学文化底蕴

因此拥有和传承了朱熹集大成的新儒学

闽学

▲理学传家

▲旌表石坊

▲罗坊闽学村

清新福建•悠然三明

闽学村、闽学馆、闽学书院、闽学广场

如果不是代代相传,家家守护

漫步在闽学遗存的古村落

站在理学大师讲学和生活过的土地上

你很难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

追根溯源的美妙

▲闽学馆

▲朝阳瀑布

明溪不得不提的还有

客家打糍粑

浸糯米、洗石臼、炒配料

甜:黄豆、芝麻、花生

咸:韭菜、香菇、肉末

咸甜交织,味美软糯,Q弹不粘牙

看在眼里,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吃完我都想再打包一份带回来

▲古人做法,原始人吃法

乡村的晚上

暮色一旦降临就格外的安静

想起在城里租房的那些日子

总有一种流离失所的感觉

唯有住在山村里

连失眠症都治愈好了

陌生又忙碌的一天

没有太多闲暇的无聊时间

睡意一上头就开始入眠

或许,心安之处便是家

▲云海人家民宿

▲乡村音乐会

▲唯有烧烤和冰啤能治愈整个夏天

▲明明是篝火,却进阶成玩火

清晨,在山中的生活

每天听虫鸣鸟叫,看云山雾海

迷蒙的晨雾把山村笼罩

森林里的水汽活泼地往外冒

就连房前屋后的杂草野花

甜美多汁的瓜果蔬菜

都会让你心生归隐之心

多么美的乡村图景

这是山民的自豪之处

▲随处可见的瓜果野花

一顿简单可口的乡村早饭后

我们前往明溪红绿村游记的第二站

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并存的御帘村

一座被田野、小溪和山林包围的村子

沃野良田,风吹稻浪,绿意满眸

▲诗意的御帘村

御帘村保存很完好

没有什么现代建筑

民居是典型的三明建筑特色

青砖、黛瓦、木质围墙

村里大多是老人在居住

年轻人也都外出谋生

空房子越来越多

晚上也会越来越安静

油饼节的到来

暂时打破了这种宁静

▲每个村子都有它的调性,无可复制

▲炸油饼

说到御帘村

这两大历史事件不能不知

一是宋端宗和文天祥来过

二是彭德怀曾在此指挥过红军

这座两次被历史青睐的村庄

值得后人铭记和载入史料

▲东方军司令部旧址

▲红军战地医院旧址

绿野乡居,红色印记

乡村振兴,文化传承

▲用心听报告的小红军

客家食谱

田间食材

走得再远

最念念不忘的

还是家乡味

▲清甜可口的客家菜

热闹喧嚣后

村里再次安静下来

瓜果长廊,乡村步道,古桥凉亭

都成了老人休憩和孩童玩闹的场所

漫步于狭长的古道

走在刻满时代印记的古桥上

你不会感到一丝的沉重和慌乱

更多的是静谧、安详与和谐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

沧桑如何变化

这一份平静只属于山地文明

属于世代生活在御帘村的村民

▲小桥流水人家,浑然天成

▲浴廉馆

▲乡愁馆

▲饮水思源

▲静谧祥和

选择一个目的地

首先要符合自己的调性

习惯了灯红酒绿和行色匆匆

乡村自然与你无法匹配

没有霓虹闪烁

没有相互追捧和虚荣

在地球的某些角落

总有一些人每天都在重复

粗茶淡饭,乡里乡亲

不断沿袭着旧时的传统和习俗

扎根生于斯长于斯的净土

过成了自己想要的安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