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与甲骨学及其它

原标题:罗振玉与甲骨学及其它

1

罗振玉的双重身份

罗振玉(1866—1940) ,祖籍为浙江省上虞县,生于江苏淮安,字叔蕴,又字叔言,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罗振玉的父亲罗树勋,曾先后任江宁、清河县丞。罗振玉5岁入私塾,跟随乾嘉朴学的传人李岷山读书,15岁学作诗词。16岁中秀才。自幼对经史、训诂潜心学习,留意金石名物,尤倾心于经史考据之学,研究经史文字。20岁起专力研读古碑帖,写成《读碑小传》,由此开始著书立说。

家庭往往会对一个人产生很大影响,罗振玉的家庭对他的人生道路的影响更是如此。从政治方面看,罗振玉的家庭是累世食禄的官宦人家,“世代从幕,恪守清训”。罗振玉耳濡目染,封建的忠君意识极为浓厚,这也成了他日后反对改良、仇恨革命,死心蹋地追随并効力于清皇室的“政治基因”。1924年,罗振玉被清帝溥仪召为“入直南书房”,与王国维一起检理宫中器物;也就是这一年的11月,发生了冯玉祥逐清室出宫的历史事件,罗振玉是当时清室善后委员之一,当时他面对立着清室的崩塌,曾欲投河以表效忠;后他与陈宝琛一起偷运溥仪进日本使馆;1925年2月,又与其子一同送溥仪秘密去天津,罗振玉因有功于清室,而被废帝溥仪委为“顾问”;1931年,日本发动9·18事变,一心想助溥仪称帝的罗振玉,积极为伪满帝国的复辟奔走,1934年,溥仪“登基”,罗振玉被封为“叙勋一位”;罗振玉后来退休病死。从政治上讲, 罗振玉可以说是一位追随溥仪的不折不扣的前清遗老。

家庭对罗振玉的影响还表现在学术方面罗振玉是官宦家庭,也是书香门第,加以他本人天资聪慧,从小就受着良好的国学训练,小学、目录、校勘、姓氏、金石、碑版等众多学术领域他在青少年时期就有广泛地涉猎,这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从这方面讲,他的家庭也给了他日后成了国家大师的“学术基因”。罗振玉一生尽管倾心于政治,但对学术研究却也从没松懈过。1896年,他在上海创办《农学报》,并从事教育工作;在清廷,他一度经理过清廷内阁大库档案,设法使8000麻袋的明清档案免于付之一炬;并奏请学部购运敦煌石窟故物;辛亥革命后,他虽积极参与制造伪满州国的活动,但这一期间,他在搜集、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文物资方面花了很多精力,并有丰富的学术著述。

由于中国近代社会变动剧烈,许多人物往往具有多重身份,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罗振玉作为 “前清遗老”固然为人诟病,但是他作为“国学大师”却是值得人们尊重的,

2

甲骨学的奠基者

甲骨文

甲骨文研究是中国近代的显学。甲骨文的发现为中国古史与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与文字资料,是件非常重要的学术大事。学术研究讲究有多少材料说多少话,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前,人们对古史的研究所依据的主要是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局限是很大的。甲骨文的被发现,则意味着一块新的学术天地的被发现,有了这个发现,新史学“地下的与文献的相参证”研究方法才成为了可能,人们对上古史的研究才有新的重要突破。

甲骨文是公元前1300年到1100年间的产物,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所以称甲骨文,又因其主要是占卜的纪录,所以有时也称卜辞。它记录下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与思想,它对研究当时的历史与文化是十分难得与重要的。甲骨文虽然那么古老,可直到公元1898年,它才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的小屯村因出土而被发现,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事。起初,出土的甲骨文并无人识得,而被当作中药“龙骨”来贱卖。后来,因时任国子临祭洒的王懿荣的重视——认为这是比金文更古老的文字——而“厚值”。 王懿荣对之更以重金收购。王懿荣逝世后,王家为还债,将绝大部分甲骨转让给《老残游记》的作者——淮安人刘鹗。刘鹗将其所藏的甲骨墨本千余片,印成了《铁云藏龟》(1903),这是对甲骨文搜集与整理的开始,也是甲骨文从私人收藏到资料公开的开始。刘鹗还首次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的重要论断,标志着甲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阶段。或许,没有比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更为复杂的了,罗振玉以及好友王国维虽然政治上反动或保守,但学术思想上却非常大胆先进,当时,同为国学大师的章太炎,政治思想上虽然先进,但在对甲骨文的发现却显得非常保守,持一种怀疑态度。相反,罗振玉却对这一“新生事物”给以了极大的关注与重视。1902年,罗振玉在刘鹗处初见甲骨文就意识到,“此汉以来小学家若张(敞)、杜(林)、杨(雄)、许(慎)诸儒所不得见者也,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秘,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久远之,我之责也。”【1】也正是基于这种对中国文化上的责任心,罗振玉才对甲骨文的搜集与研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1908年起,他从多方面打听,得知甲骨实为河南安阳小屯所出;此前,古董商们所说的甲骨出于汤阴、卫辉等处的说法,实为这些古董商们为垄断甲骨而造出的谎言。1915年春,罗振玉还亲赴安阳小屯,成为实地考察甲骨出土之地的第一人,他还认定安阳小屯就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提到的“殷墟”。同样的,他的好友王国维也因把新发现的甲骨文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才在中国古史研究上作出了超越前人的贡献。

作为甲骨学的奠基人,罗振玉在甲骨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收集整理了大量甲骨文资料

如前所说,1902年,罗振玉最初在淮安友人刘鹗处看到甲骨文时就意识到,甲骨文非常珍贵,为汉以来诸小学家所不得见者,他还意识到甲骨古脆,文字易灭,如不汲汲搜求,那么出土之日即是其澌灭之期。于是,罗振玉以极大的热情,着手搜集甲骨。他遣沽人至安阳大事求购,又命家人前往采掘,收集到甲骨近二万枚,成为早期收藏甲骨最富的人。1910年冬,罗振玉择其精善者,自加墨拓,编次成册,成《殷墟书契前编》(1913),录甲骨2100余纸,是《铁云藏龟》之后第一部大型甲骨著录。次年,罗振玉又于旧藏甲骨精品中,将那些因骨质脆弱不忍施墨槌拓者,经摄影精印,成《殷墟书契菁华》(1914),入录甲骨68纸。其中整版甲骨八纸,是出土甲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此书虽所收无多,但影印颇精,展卷则如见故物。其中契文点划细如丝发者,亦明晰可辨。

1915年春,罗振玉亲履殷墟甲骨出土之地,对甲骨笃爱益深,归来尽出所藏,遴选《殷墟书契前编》中文字所未备者千余品,手施毡墨,辑为《殷墟书契后编》(1916),精印行世。此后,罗振玉遍访海内诸家所藏,其因珍惜甲骨不忍施拓者,则百计恳拓而购之,十余年间约得三千纸。1933年,就中选就二千余纸,成《殷墟书契续编》(1933)。此书所录甲骨拓片,因未同前此成书的其他著录核校,故与它书重复者较多。完全可以说,罗振玉的这些著作把甲骨文搜集、整理的工作大大地向前推进了,这是他对甲骨学的重要贡献。

对甲骨文作了创造性的考释与研究

《殷墟书契前编》刊行之后,罗振玉因其文字奇古而难以属读,于是下功夫对之进行了考释的工作,著成《殷墟书契考释》(1915)。释字485个。1927年,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出了增订本,释字561个,在这本书里,他解释了绝大部分甲骨文,为甲骨文研究打开了大门,有的学者将之称为甲骨文字的工具书(其后,罗振玉的门人商承祚又在此基础上编出《殷虚书契类编》,这可以说是一部甲骨文的辞典)。在这部著作中,罗振玉率先正确地判定了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之地望,指出卜辞属于殷商时代,是王室遗物,并断定它作为文字学资料能代表中国文字的来源,作为史料,它比正史更可靠;他还指出甲骨出土地小屯即殷虚遗址,也就是殷朝国都,这对后来的甲骨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他还阐述了殷墟文字的各种特征,并提出“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研究方法,即由许慎的《说文解字》上溯金文,进而逆推甲骨文字;他还首创了对卜辞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将卜辞分为卜祭、卜告、卜出入、卜田渔、卜征伐、卜禾、卜风雨等8类,为后世的甲骨分类研究开创了先例。

罗振玉还著有《殷商贞卜文字考》(1909),确定了甲骨文与卜辞的性质。此外,还提出了征引《尚书》《诗经》《史记》等古文献资料,以旁证甲骨文字的科学方法,为我国甲骨学的发展立下了创始之功。罗振玉开创推广了甲骨文书法,他是把甲骨文融入中国书法的第一人。

罗振玉开对于甲骨后学的培养

罗振玉对甲骨后学的培养不遗余力。他可以说是发现王国维的伯乐,是他引导和帮助王国维走上甲骨文研究之路。郭沫若虽未受业于罗振玉,但他着手进行甲骨文研究时,却是以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为入门,并多次提及罗振玉对他的影响。此外,著名的甲骨学学者商承祚、柯昌济、关葆谦都是罗振玉的亲授弟子,容庚、董作宾、丁山诸人也都曾就教于罗振玉;吴其昌、朱芳圃、卫聚贤、刘节、余永梁、周传儒、徐中舒、刘盼遂、戴家祥诸人,虽师王国维,但仍是承罗氏之系。唐兰先生虽不是罗振玉的学生,但受其教益亦不为浅。这些学者“虽造诣有深浅专兼之不同,而其衍罗之传则一。”就如郭沫若所说:“大抵甲骨文字之学以罗王二氏为二大宗师。” 亦如容庚先生所说:“言甲骨文者,其必以罗氏为巨擘焉 , 绞贤补苴,莫能过矣。”更有人将甲骨学称为“罗王之学”。 【2】

罗振玉的这些开创性研究,使甲骨文字之学蔚然成为一个学术巨观。

此外,罗振玉对金文的研究也卓有成效,金文是殷青铜上的铭文,宋朝人就开始研究,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1936),实为著录彝铭的巨著,它以“内容之丰富,甄别谨严、方法之崭新”,得到了学者们的好评。

中国研究甲骨文研究初期有著名“四堂”之说,这“四堂”指的是当时中国研究甲骨文的四位巨擘,这其中有观堂王国维、鼎堂郭沫若、彦堂董作宾,而排在最前的就是雪堂罗振玉。郭沫若在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中说:“罗振玉的功劳即在为我们提供出了无数的真实的史料。他的殷代甲骨的搜集、保藏、流传、考释,实是中国近三十年来文化史上所应该大书特书的一项事件。”【3】郭沫若的这一评价,就是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非常精到的。

3

其它方面的学术成就

罗振玉学术论著集

罗振玉不仅是甲骨学的奠基者,而且在其它研究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有“国学大师”之称。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罗振玉学术论著集》,对罗振玉的著述首次结集标点出版,全书分十二集,内容包括甲骨、金石、汉简、石经、字书、校勘、辑佚、目录、补史等诸多方面,是对罗振玉学术研究的一个总汇。作为“国学大师”,罗振玉的学术贡献巨大的,而以一些方面也值得在此再略作介绍:

农学研究。

罗振玉从离开淮安到追随溥仪之前的一段时间,曾在教育界任职并关注农科,曾筹资出版七集《农学丛书》,其中包括230余种译著,不但汇集了我国古代农学要籍、民间农事经验,而且译述了国外有关的资料,把两种不同发展阶段的农学兼容起来,实为中国农史上的一块丰碑。

敦煌学方面。

1900年,藏有四五万件六朝、隋、唐写本书籍的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打开了,敦煌学也像甲骨文一样成了显学。一些国外学者利用清政府的不重视,相继而来,掠走国宝。1909年,罗振玉痛惜国宝外流,奔走呼吁而促成学部出资购得敦煌石室剩余的八千件经卷。之后,他还利用搜购、借录、影照的敦煌文献,整理校录,刊布了《敦煌石室遗书》等著作,被尊为我国敦煌学的奠基人。

清内阁大库档案的抢救。

1908年冬,宣统继位,载沣摄政,因令内阁于大库检寻清初摄政典礼旧档,阁臣检之不得,便以库中无用的旧档太多为名,奏请焚毁大内档案,并得旨允行。罗振玉获悉,力请军机大臣张之洞出面奏阻,在张之洞的劝阻下,这批内含大量元、明以来题奏案册的明清档案资料才免于被付之一炬。

金石的搜集与整理。

罗振玉自幼就喜欢治金石之学,视鼎彝碑刻文字为“雕版以前之载籍”,并立志传拓天下金石文字,加以科学分类编次,出版传布。他对金石,可谓广泛搜求,乐此不疲,并拓编有《古玺印姓氏征》《地券征存》等著作。

古明器研究。

光绪年间中州冢墓出土一批古明器,起初多被人们视为不祥之物而弃之,罗振玉偶然购得古俑,却极为珍视,根据《唐要令》录出明器目录,并要人以此搜集,陆续购到六朝两汉和隋唐以来的古明器,如田宅、灶舍、杵臼、车马、牲畜、井厩等,无一不有益于考古,他后来编出《古明器图录》,开创了古明器研究的新领域。

图书收藏。

罗振玉对海内外珍本书籍的网罗搜求,甚至不惜变卖房产。他的大云书库是国内著名的藏书楼之一,罗振玉曾自称他的“大云书库”有书50万卷。

文献注释

【1】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序》,台湾艺文印馆,1970年版,第3页。

【2】董作宾:《甲骨学六十年》,艺文印书馆1974年版,第63页。

【3】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3页。

END

作者简介:

作者系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w9rtrt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转载须注明出处)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转载须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