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斋画报》中的宣城风俗画(下)

原标题:《点石斋画报》中的宣城风俗画(下)

作者:童达清

第611期

《点石斋画报》是近代中国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新闻画报。在《点石斋画报》中的四千余幅作品中,有关宣城的绘画亦有数十幅,其画虽未必都是实写,但通过其图文,对我们了解晚清宣城的社会状况,仍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从中遴选数幅,并对相关时事加以简单的说明,以见一斑,以引起同好者的研究兴趣。

六、盗劫厘卡

设关以御暴也,亦有时而遇暴。建平县定埠镇厘卡,前月间收得捐洋二千余元,忽于某夜二鼓时,被盗毁门直入,搜括一空,席卷而去。

甚矣,盗风之日炽也!皇皇乎设之卡而监之官,并拨有驻防炮船,其所存储款项国帑,所关何等重大,而愍不畏死之徒,乃敢掉臂游行如探囊取物,无怪乎行旅往来之视为畏途,君子观于萑苻不靖,而于时事常三叹息焉。若援引子舆氏之言,以讥夫今之为关,此有激之谈,非论之岀于正者。(《点石斋画报》寅集)

(郎溪县定埠镇,咸丰兵兴,因兵饷不继,宁国府知府邓瀛在此设立厘卡,1912年该厘卡被撤销。定埠厘卡被劫,亦是客民勾结土匪所致。移民带来的社会问题,确实需要认真研究总结。)

七、天下第一奇境山门

世人读《桃花源记》,而神往武陵,实无此山也。宁国县西北三十里一山,百里而中空,天下惟此山无名,山有一门,故曰山门。天下之以门名山者,皆两山对峙,上不相属;山门上下左右一石天成,高广皆五六丈,真山门也。

入其中,有良田、清溪,又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之胜。山门之旁复有水门,山中三十里之水皆汇而出于山底焉。何法盛《晋中兴书》云:“瞿硎先生,不知姓名,隐宣城文脊山,桓温访焉,先生披鹿裘坐石室中,神色不动。温莫测,命参军伏滔勒颂而去。”文脊乃三十六峰之一,瞿硎石室则七十二洞之一。瞿硎者,洞中方石也,洞中丹灶、剑匣诸石皆形色毕肖,洞门钟、鼓二石,叩之声如其形,顾《晋书》不曰山门而曰文脊山,是以谢朓、李白日对文脊之背而不知山门。

山中屠、程诸姓五百余家,世相婚娶,不与世通。及明世宗朝,山人屠枰石出为祭酒,视学浙江,撰《山门图记》八卷,山门之名始著。国朝施愚山作后记。自来安徽学俊无不游山门者,罗椒生先生赏再至焉。咸丰兵燹后,輶轩绝迹。前年闻雪琴宫保解兵柄,因折简招游,并函萧金伯明府饬地方粪除洞府,宫保病,不果游兹土,有“恨迟十年,负此奇境”之叹。及子骥云亡,恐无复问津者矣。

然山门有一洞名桃源洞,初才通人,渐入渐小,其中又渐大,移时即闻鸡犬声,若在数里外,是山门中又别有桃源也。辛卯春,属画士写之,以公诸海内之好奇者,然止能图山门,若七十二洞曲折幽深,非笔墨所能貌也。

七十二洞天不食烟火蓉裳道人识。(《点石斋画报》亥集)

(蓉裳道人,是宁国周赟的号。周赟生前所作诗文很多,可惜均散见于各家著述,至今未见专集问世。本文乃其佚文,实属难得。此文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第一,文中称屠羲英撰有《山门图记》八卷,不知何所出,历修《宁国县志》、《宁国县志》均未著录,抑或为《山门集》之讹耶?第二,罗椒生即罗惇衍,广东顺德人。罗惇衍道光二十六年十一月至道光二十九年九月任安徽学政,其游山门,当在道光二十七年二月岁试、二十八年八月科试宁国府时。其事可参见《椒生府君年谱》。第三,雪琴宫保指彭玉麟,萧金伯明府指宁国县知县萧先镐。光绪十四年彭玉麟因病自兵部尚书任上离职,十六年三月即去世,其山门之游终未果行,令人遗憾。第四,光绪十七年春,周赟有山门之游,并请画师作有《山门图》,此画或当即根据周赟的《山门图》绘出。)

八、天池绝境

山顶有水为天池,天池以高大为奇也。天下天池莫高于千顷,尤莫大于千顷,而千顷天池又不徒以高大奇。《一统志》言昌化西北有千顷山,上有龙湫者误也,昌化龙湫另是一山。

千顷山在宁国东南,其下为百丈岭,岭高四十里,更上十里乃至天池。池广千顷,旁有千顷寺,池中有三石山,一锐,一圆,一方,号天上三神山。游三山者,行舟天上,可望可即。此山二十里以上无复薪木,虬松怪柏,蟠屈悬崖,长数丈而高不逾尺。僧以芦苇为薪,池中产木栉鱼,相传明代创寺时木栉所化。

岭东西八十里无人烟,而过客不时,山主人设义旅于岭凹,石室三间,中储薪水、炊具、草榻,榜其门曰“常留”。薪水供行客,只认云山做主人,客至,自启外扃,入而扃其内,敲石火以炊。次早反关去,不费一钱。

予外叔祖巃嵸山人,冬夜宿石室,次日雪深三尺,度无生理,题绝命诗、乡贯于壁。次日粮已绝,黄昏闻屋上人语声,呼之不应,夜半闻呼客启窗,已,毁窗入,则寺僧。前夕见烟起,知有客,命健徒三人,各裹两月粮,乘雪船一昼夜始达石室,雪已没檐,故由窗入。雪船能下不能上,必来春雪消,方得归寺,故携两月粮。然寺僧新正即终日除雪,二月初始通,相与登寺,行雪弇中,有深一丈者,晶莹射目,盖不能视。留寺中至三月下山,阴崖冰雪未消也。然则山人此行之奇,又不在天池矣。

辛卯长夏溽暑,山门七十二洞天不食烟火蓉裳道人跋此,不觉遍体清凉也。(《点石斋画报》金集)

(本篇是周赟的又一佚文,作于光绪十七年六月。此文写千顷山天池奇景及周赟外叔祖大雪中深陷山中之奇险,可谓奇笔奇文。本文可与周赟的《六声堂记》参看,见民国《宁国县志》卷十二。)

九、雷殛石狮

雷霆震殛,或人或物,时有所闻,论者每以阴阳果报说绳之。然人物皆有生机,或至罪大恶极,为天地所不容,若块然顽石,复何能为?乃亦难免一震之盛,不亦可异乎?

宁国府城内有鳌峰焉,两旁有石狮一对,屼然并峙,颇为一郡胜迹。宛陵郡志详载之,谓此狮虽系石质,而击之则作铜音,阅数百年之久,风霜剥蚀,岿然独存。六月初十日,忽黑云泼墨,大雨倾盆,丰隆君大奋神威,霹雳一声,顿将二石狮同时击碎。所最奇者,石中水流如血,不知何来,里人莫不疑讶,是岂物之存亡,亦有数存耶?抑如西国格致家所谓偶触电气耶?(《点石斋画报》革集)

(鳌峰石狮为雷所击毁,时在光绪十九年六月六日。此条可为府县志《祥异》添一资料。)

十、孝女化男

建平杨翁务农为业,夫妇二人年近花甲,膝下止一女,年十七,性至孝,事父母先意承志。父病将不起,女刲臂肉三寸许,煎汤服之,良已。父顾女叹曰:“汝诚孝,可惜终是女身,吾鬼其馁矣,奈何?”

女闻之,日夜露祷,愿赐一子为父母嗣续计。是夜梦一白发媪,以衵里蔗四寸、橘二枚纳女衾中,既醒,觉私处坟起,大惊,急白母,母隔裤探之,则一伟男子也,欣喜过望,徧告邻里,为之易衣冠,作男儿装束。后为娶妇,生二子,人皆谓为孝感所致,然闻者已骇然矣。(《点石斋画报》革集)

(这种两性畸形现象,是在胚胎发育期间分化异常,导致性别畸形。目前医学界将之分为男性假两性畸形、女性假两性畸形和真两性畸形三种。杨女当属于假两性畸形,俗称“假阴阳人”,其幼儿时因缺乏某种决定性别的酶,因而女性特征相对明显;长大后体内大量分泌睾酮素,男性特征逐渐显现。古代科学不昌明,视此为不可言说的“家丑”,只好以孝道感天来加以掩饰。近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北美洲多米尼加共和国的萨利纳斯,这种假两性畸形的比例高达1.5%,当地人早已是见怪不怪了。英国BBC为此还专门拍摄了一部记录片——《生命倒计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网观。)

十一、弩弓射虎

猎户某甲善弩弓射虎法,往来宁国山中,专以射虎为业。其法用药箭,视虎迹往来惯道,张弩安隘处,活引机栝,牵绳以候虎。其傅箭药煮成时,试以鸡,鸡著药可三跣者力薄,杀虎不捷,一跣而毙者,其药可用矣。

宁之东北境,群山连绕,榛棘蓊翳,有虎大异常,虎伤人甚伙。甲循径张弓,虎过处凡三张,皆箭脱而虎不死。甲大疑之,乃夜据径侧高树上,蔽身下视。是夕月影朦胧,三漏时啸起风发,即有披发鬼踽踽然走至张弓之处,拔箭掷地以去。鬼去半里许,则虎过其处矣。乃知所谓虎伥者,即拔箭者是矣。次夕伏树如前状,俟伥拔箭去,下树复张之。既升树,虎至,中箭而奔,踪迹得之,虎患以绝。猎虎者可不亟求其法哉?(《点石斋画报》行集)

(此则新闻几乎就是《太平广记》卷四三○“马拯”条的翻版。戴孚《广异记》卷十“宣州儿”条,也记有唐天宝末有宣州小儿化为伥,不过却是化伥报仇,而不是为虎作伥。梅枝凤作有《虎伥谣》:“言有虎兮山之阿,伥为祟兮咥人多,虎受缚兮伥奈何?”自唐至清末,一千数百年,宣城各地不断有伥的记载,宣城之伥何其多也?值得关注的是,至清末宁国尚有捕虎专业户,可见其时生态环境良好,非今日可比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作者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制作:童达清 。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