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未曾惨败黄海

原标题: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未曾惨败黄海

关于甲午海战,是一个永不休止的话题,也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一个遗憾。这是一场应该打赢而未曾打赢的战争,而由此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不可挽回的灾难。

从20世纪50年代上演话剧《甲午风云》及同名电影《甲午风云》到90年代播映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一些探讨北洋水师甲午海战的书籍也不断出版,曾执导过《北洋水师》的冯小宁,又拍摄史诗巨片《1894·甲午大海战》。

冯小宁执导的《北洋水师》播映后,笔者曾在报端连载过2万余字的《北洋水师与甲午海战读史札记》,悉数寄与冯导,获得他的赞同。笔者认为《北洋水师》还是基本符合史实的。而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则有较为严重的不符历史之处,对北洋水师名将刘步蟾的塑造,则完全不可理喻。某些书籍的观点也大有值得商榷之处。 对甲午战争应有正确的评价,才能真正地以史为鉴。

黄海大海战是日本处心积虑地要与北洋水师决战,进而逐步统治中国,让泱泱中华亡国灭种。史学界有观点认为是北洋水师惨败,一些评论也认为黄海大海战中日海军主力决战,北洋水师是惨败。

笔者窃以为此论非是。此役中北洋水师损失舰船5艘(这包括自撞而沉的数字),而日本舰队也遭到北洋水师重创,损失也不亚于北洋舰队。而且,从战略上讲,北洋海军应该是胜利者。

此役中北洋水师以弱胜强,变被动为主动,破灭了日本海军的狂妄作战计划——“聚歼清舰于黄海”,而且,如果不是种种客观原因的限制,如战略指挥朝令夕改、南洋水师坐山观虎斗等等,这次海战北洋水师完全更可以取得更辉煌的战绩。

所以,黄海大战中北洋舰队应是战术上的失利(最重要的是弹药补给不足),而不是失败或惨败,真正的失败是在威海刘公岛之役。

从黄海大战中日舰队双方战斗力来比较,中国海军已由亚洲第一强逊于日本。北洋水师参战军舰为10艘,日本则为12艘;火炮总门数(包括鱼雷发射管、机关炮)中方为180门,日方为272门;其他诸如吨数、马力(包括平均马力)、平均速度、总兵力等方面参战日本海军均高于中国海军。

但北洋水师的优势是在质量上,如铁甲舰北洋水师为4艘,日方仅1艘。30厘米、21厘米重炮北洋水师为24门,日方仅11门。小口径炮、机关炮北洋水师更多于日本舰队,为114/52门,比日本海军超出1倍还多。但日本海军的火力优势在于速射炮,为111门,北洋水师仅为27门,日本舰队超出北洋水师数倍之多。 凡此种种,可以看出北洋水师已经远非八年前可比。

特别是最新式的速射炮及新式战舰,一直未曾添置和更新。而且最关键的是北洋水师的军火供应问题最为严重:偷工减料、以假充真,甚至“有弹无药”。这就造成了海上实战中屡屡失利。在此之前的丰岛海战一役中,北洋济远舰发射15公分榴弹,击中日舰“吉野号”右舷,穿透钢甲入机器操作间而竟未爆炸,使其幸免于沉没。

否则,日后黄海海战中这艘日本最先进的战舰就不会再加入战斗序列了。又如黄海海战中,定远舰发射30公分炮弹,击穿“西京丸”甲板,又穿入机器间,虽然爆炸,但威力太弱,仅炸坏舵机,未能使其沉没,使乘坐其舰的日本海军军令部部长桦山资纪海军中将侥幸苟其性命。

如果不是劣质炮弹,“西京丸”必被击沉,桦山也将毙命,黄海之役必将大有利于北洋水师。 实际从黄海大战来看,北洋水师炮火命中率远远高于日本舰队,日舰多受重创,却一艘未沉,其奥秘就在于北洋水师的炮弹威力太弱,而且后期几乎处于弹尽之惨况。

正如英国人勃兰德在《李鸿章传》中所指出:“如果这些大炮(指北洋水师铁甲舰前主炮——笔者注)有适量的弹药及时供应……很有可能中国方面获胜,因为丁汝昌提督是有斗志的人。而他的水手们也都极有骨气。”(夏双刃著《激荡十七年》,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年版,P81)

倘若不是如此,黄海之役结局必然改观。试看,海战伊始北洋水师失去指挥,各自为战,且弹药不足、火力不够、没有后援,却仍给予日本联合舰队以重创,最后以日舰首先退出战场为结束。在吨位、马力、速度均低于日方的弱势下,犹能如此,这岂是惨败呢?如果中日双方调换强弱之势,那结局必将是“聚歼”日本联合舰队了。

总之,黄海大战中北洋水师虽然战术失利,沉舰5艘,但并未伤元气。所以,日本海军于心不甘,后来仍然要与北洋水师决战,威海刘公岛才成了北洋水师的安魂曲。

但倘如威海之役中中国陆军能有中国海军的素质不至于溃败和及时支援,北洋水师仍然也不至于全军覆灭。 不是走进这个房间,就是走进另一房间。北洋水师在黄海大战中的战术失利有着很多偶然的因素,完全归结于清廷的腐败,似乎有形而上学之嫌。辩证地、实事求是分析北洋水师的失利及覆灭,才能使后人以史为鉴,知以得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