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在光山县上山下乡的岁月

原标题:知青在光山县上山下乡的岁月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远离父母亲人,从家乡出发,开始了历时十年之久的上山下乡运动。河南光山县在那个时代也同样有许多插队知识青年,他们历尽千辛,把血汗留在了那片苦涩的田野上,知青的岁月,让每个知青都终身难忘,让我们一起回顾知青在光山的历史。

知识青年(下简称“知青”)上山下乡,从1965年开始,第一批是信阳市的127名知青来光山县杨墩乡插队落户,至1968年知青上山下乡进入高潮。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政府抽调国家干部组建青年队。1974年,县成立“知青办公室”专门负责此项工作。

1968年12月23日,在全县城镇掀起向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和城镇居民“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上山下乡高潮。全县城镇被迫下到农村的有1292户,计5552 人。省、地下放到光山的知青近千人。

1972年3月,全县先后接收郑州、信阳和本县下乡知识青年2197名,分别安置在11个公社、6个青年队和123个青年组。

从1965年至1980年,全县共接收来自北京、上海、郑州、信阳等城市和本县知青7045 名,其中安排到青年队的4 044名,到农村插队落户的3 001名。为安置好下乡知青,1965 年至1983年,国家共拨给知青扶助款472.85万元,调拨木材400立方,钢材300吨,水泥800吨,汽油800吨,柴油1 200吨,煤炭2 500吨。至1978年,全县共建14个青年场(队), 有汽车5辆,胶轮拖拉机24台,履带拖拉机3台,手扶拖拉机20台,柴油机45台,电动机22部 。

“文化大革命”期间,建设性支出压缩,而“文化大革命”活动经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经费增加,10年间财政支出7 246.2万元。

1984年,南向店回乡知识青年阮正(女),自学成才,办起新法栽培天麻函授班, 共接受学员1.6万余人(学员遍布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使其家乡受益,亦增加了个人收入,多次受到中央、省、地、县领导的表扬。

知青工作办公室(1974.3-1982.3)机构成员,主任屈文锦、谢长禄、屈文锦、谢长禄、毛鸿远 。

1968年至1978年,下乡知青中有333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15名进高一级学校深造,1 602名安排进工厂。1978年12月,根据中发[2978]74号文件精神,县组织劳动就业小组,下设办公室,对原下乡的知青进行统筹安排,安置全民工的480人,集体工的1 020人, 转回省地质队的17人,转回原籍待业或自谋职业的27人。对1982年保留下来的(郑堂、王畈、椿树岗青年队和王畈砖瓦厂)四个厂、队的知青,安排一次性就业。至1983年,下乡知青全部迁离农村。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的光山已经在中原大地上崛起,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美丽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我们不会忘记曾经为光山奉献的知青们,感谢你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光山最艰难的岁月。也欢迎同志们有机会回你们的第二故乡光山,来看一看、走一走,找回那激情难忘的岁月。

本文资料引自光山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光山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收集整理:徐厚冰,安徽广德市人,祖籍光山(具体乡镇地址不详),自媒体人,地方文史研究爱好者,散文家。发表各类文章千余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