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革命人吴樾,自制炸弹袭击“五大臣”,却把自己炸得粉身碎骨

原标题:清末革命人吴樾,自制炸弹袭击“五大臣”,却把自己炸得粉身碎骨

在辛亥革命早期的反清运动中,暗杀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斗争方式,很多支持暗杀的爱国志士都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唤醒麻木的民众,鼓舞民心,因为暗杀有杀一儆百的威慑作用,并且有可能将清政府赶出关外,即使暗杀者自己牺牲,也丝毫不会影响与其志同道合革命者的斗志,反而会激励他们前赴后继地区推动革命的进程。

经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人们看到了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巨大变化,认为要想改变清政府落后的局面,也需要立宪。于是在很多官员和立宪派的推动下,清廷重臣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联名上书,请求实行立宪,同时要派遣官员出国考察别国的宪政。

1905年7月,清廷下令确定了出国考察的“五大臣”,分别是37岁的镇国公载泽、44岁的商部右丞绍英,44岁的闽浙总督瑞方,50岁的巡警部尚书徐世昌,52岁的户部侍郎戴鸿慈。

考察宪政这件事本身对于摇摇欲坠的清政府而言,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若能成功,或许也能向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那样迅速强大起来。但对于那些立志“救亡图存”的革命人来说,这只不过是清政府为了挽救自己形象而做的徒劳之功,想要实现真正的民主自由,只有推翻清政府,建立新世界这一条路。

1904年钦差大臣铁良南下,借巡查巡查各省军事财政之由,大肆敛财,激起民愤,于是王汉、胡瑛等革命党人趁铁良乘火车到达彰德站时,对其实行了暗杀,但由于王汉几次开枪都没有打中目标,最终刺杀失败。

吴樾一直以来也将铁良作为暗杀对象,但铁良经过遇刺一事后,回到北京深居简出,戒备十分森严,吴樾无从下手,当他听到“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这个消息后,认为“预备立宪”只是清政府的一场骗局,于是将刺杀对象改为了“五大臣”。

1905年9月24日上午,北京正阳门火车站,锣鼓喧天,彩旗招展,军界、商界、政界的主要任务齐齐到场,各学堂的学生们统一服装,列队欢迎,巡警、消防也严阵以待,甚至还有几名驻京的外国公使,大家聚集于此欢送“五大臣”代表团出使欧美,考察宪政。

此时吴樾怀揣自制炸弹,也来到了现场,他原本是欢迎队伍中的学生,穿着统一的学生装,上不了火车,于是情急之下买了一套清隶仆役的衣服,乔装之后趁混乱之时,混上了五大臣出使的专列火车第四车厢。专列一共五节车厢,正中间的第三节车厢是五大臣的花车。

吴樾想再次趁乱从第四车厢混入第三车厢时,被卫兵拦下,吴樾的南方口音引起了卫兵们的怀疑,紧接着又过来几名卫兵,吴樾见此情形,试图冲进三车厢,引爆身上的炸弹与五大臣同归于尽,但刚到三四车厢的连接处,火车突然启动,车身巨大的震动突然出发了炸弹的撞针,车厢顶顿时开了花,

吴樾被炸得血肉横飞,当场身亡,而五大臣中,除了绍英受伤重些外,其余四人皆无大碍,周边有10多人受伤,2人死亡。

官兵们发现刺客死亡后已经满脸是血,无法辨认,于是将其陈尸数日,仍无人认领,最终将其拍成照片,发至各省进行排查后才确认,此人是直隶高等学堂的学生吴樾。

吴樾一直认为建立新政府比立宪更为重要,因此对于立宪十分敌视,这一点在两年后刺杀恩铭的徐锡麟那里得到了共鸣,徐锡麟在供词中说:“满人虐我汉族将近300年矣,观其表面立宪,不过牢笼天下人心,实行中央集权,膨胀专制力量。”

吴樾袭击案后,社会舆论普遍谴责吴樾,赞同立宪。令暗杀团的革命党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试图阻止政改的这颗炸弹,却意外地让百姓们又站到清政府一边,罕见地出现了全民支持宪政的和谐局面……

但在吴樾的影响下,随后几年又出现了多起暗杀事件:1906年,两江总督瑞方、广东水师提督李准遇刺,1907年,安徽巡抚恩铭遇刺,1908年协统余大鸿遇刺,1910年汪兆铭刺杀摄政王等,正是这些暗杀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早日到来。

欢迎关注小辫儿说历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