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一位乞办义学的千古奇丐

原标题:武训:一位乞办义学的千古奇丐

武训:波澜身后事,千秋万世名

懵懂记事之时,适逢文革开始,记得好像是从批《海瑞罢官》开始的,那时在成都的厂礼堂,还看过那种叫“批判电影”的东东,记得有什么《清宫秘史》之类,但有一场电影不知什么原因没看成,为此还懊恼了很长的时间,那就是被称作“新中国首部禁片”的《武训传》。

武训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应该是即熟悉又陌生,说熟悉,那都知道是一位乞丐办义学之人;说陌生,可能隐约中知道他同什么运动有关,至于为什么,一切都云雾中。大概这就是武训在我们头脑中的印象吧。

武训,行七,原无名,名"训"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字蒙正,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今山东省冠县人。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慈善家,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他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之人,被誉为“千古奇丐”。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他姓武,却是一个连名也木有之人,只是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人们一直以武七呼之,他应该还有个小名,叫豆沫。后人所称之武训,那是官家给他起的,取其“垂训于世”之意。

这武训实在是个悲催之人,他七岁丧父后即离家帮佣,读书自是离他很远的事了。因不识字,被人以用假账给骗了,三年的工钱一文没得到,反而遭到毒打,病臥三日不食不语,吃尽了文盲的苦头。自此,他决心行乞办义学,让天下能上学的孩子都能读上书。

他从二十岁开始当乞丐,经过十年时间,用乞讨来的钱,在山东临清、馆陶等地买了三百余亩土地,创办三所义塾,他不曾用过乞讨来的一文钱,不置家,不娶妻,过着如牛马般的生活,只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为了心中的梦想,终身不渝。

在他59岁时,一场大病使他无法再出去乞讨了,他不吃饭、不吃药,静静地躺在义学走廊的房檐下,听着孩子们朗朗地读书声,丝丝微笑泛上脸来,在喝了几口清水,闭上了他疲惫的眼睛后,便带着这笑容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出殡当天,万人送行,人山人海,哭声震天,山东清廷封其为“义学正”,皇家赐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并为他建立了牌坊。朝廷“宣付国史馆立传”,修建忠义专祠为之纪念。

武训的精神受到了后世推崇,他在民间被呼之为“圣人”,各界无不感动于其“行乞兴学”的精神,民国时期的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李公朴等人都深受其影响,蒋介石亲笔题写《武训先生传赞》:“以行乞之力,而创成德达才之业。以不学之身,而遗淑人寿世之泽”,很多人也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因而,“苦操奇行”的他也享有“千古一人”的美誉。

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去世多年后的1966年夏天,他的遗骸被从墓中挖了出来,在游街批判后,焚烧成灰。所建的武训祠、汉白玉塑像、匾额等,均被砸毁。随之而来的是一场他看不懂,也不明白的运动。

其实,对武训的批判早在1951年就开始了,从1950年赵丹主演的电影《武训》的公演,在当时思潮的左右下,置疑之声便不绝于耳了。随着《试谈陶行知先生表扬武训精神有无积极作用》及《武训历史调查记》等文章的出台,更因为毛主席修改《人民日报》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所加写和改写的文字发表,武训迅速由一个行乞办学的乞丐,变成了一个“大流氓、大债主及大地主”,风向迅速由学术讨论转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大批判,不过风力还不是那么大。

不知是有更重要的事要办,或有更重大的敌人需要打击还是怎么回事,一阵风过后,又无人提及这位武训了。直到1966年的政治需要,他又被人提及,这次的他就不是陷入一场学术讨论的批判了,而是将他推进了“革命”洪流中,作为运动发端的批判对象,永世不得翻身了。

我无意,也不敢在此间评论谁对谁错之类大是大非的问题,我只是想当然的认为,也许是武训的行为准则,同当时革命的潮流背道而驰。在那改天换地,同天斗,同地斗,同人斗皆其乐无穷的年代,革命、斗争、造反是主旋律,连洪秀全和黄巢一类的恶魔都被奉为英雄,如果广大人民群众都象你武训这样,那还革命个铲铲啊。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武训传》被禁后,过了55年,直到2005年底才重见天日,尽管早在1980年,就有一位叫张经济的先生写了篇《希望给武训平反》的文章,发表在《齐鲁学刊》上,便毕竟影响不是很大。最终开禁还是得益于胡乔木1985年发表的一篇翻案文章,而时间毕竟距改革开放又过去了二十几年,可见政府对此还是持很慎重的态度,它是否意味着对文革的全面反省我不得而知,但这武训是个雷区,谁也不敢轻易去触动当是不争的事实。

不管别人如何看待武训,我对其是崇敬有加,尽管他的行为准则不具有推广性,但他的人品,他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财富,他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之人,他用双膝换来了土地,换来了义学,至于后来官方给他的荣誉,那些黄马褂和牌坊等等,当不是他所追求的。他是一位草根慈善家,也是大清时代《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用一位网友给他的评价来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丐·格瓦拉。

说到《感动中国》这一精神品牌栏目,每年评出的人物加起来可真不算少了,但我最为佩服,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叫白方礼的获奖老人。

一位从小没念过书的三轮车夫,从74岁起,他不分昼夜、不分季节,每天风里来、雨里去,早出晚归,辛劳奔波,“我不吃肉,不吃鱼,不吃虾,我把钱都攒着,给困难学生们”,用攒下的钱,帮助贫困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92岁逝世。

当他在一个寒冷冬天的早上,拿着一笔钱对老师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一笔钱”,听此言,谁能不落下眼泪,一个馒头,一碗白水,他如此简单的生活,却捐出35万元钱,让三百学子能安心念书,他就这样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中国!

武训和白方礼,虽然他们获取金钱的来源不同,可在对金钱的用法上,尤其是作为一介平民,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他们在精神上难道不是相通的吗?白方礼能够感动中国,为何武训就不能感动我们呢?为何时至今日,还有人抹黑武训,还有人往武训身上泼脏水呢,不懂!我是真不懂!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