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游击战十六字诀,是从一位“山大王”身上学到的

原标题:毛主席的游击战十六字诀,是从一位“山大王”身上学到的

毛主席没有上过军校,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军事家?除了他天生敏锐的洞察力之外,还与他善于学习有关。

比如著名的“游击战十六字诀”,就是毛主席从一位“山大王”身上学到并发扬光大的。

井冈山地处江西与湖南交界,自古地僻人稀,是流寇草莽啸聚之地,在毛主席率部进驻井冈山之前,这里就已经有了袁文才、王佐等一批绿林豪杰占山为王。

其实在袁王二人之前,井冈山还有一个山大王,堪称袁王的师父,袁王就是慕其名而来落草的,此人名叫朱孔阳。

朱孔阳是广东流民,早年参加军阀部队,混上了连长,因为受不了上司的盘剥,一怒之下,带着二十多个士兵哗变,来到井冈山占山为王,当了山大王。

朱孔阳由于在军阀混战中被枪炮声震聋了,所以人送绰号“朱聋子”。

朱聋子虽然是个目不识丁的文盲,但多年闯荡江湖,颇有一些头脑,深知兔子不吃窝边草的道理,在井冈山地区只打富不打穷,所以老百姓对他还是很有好感的,经常帮他送情报。

一旦有军阀的部队来围剿,朱聋子早早就通过老百姓的情报知道了,他也知道自己部队的实力太小,不能跟军阀部队硬拼,于是就带着喽啰们在山里到处蹿,军阀部队被拖得疲惫不堪,最后只好打道回府。

朱聋子这一招非常有效,屡试不爽,甚至把它总结成了“独家秘诀”,就是“不需会打仗,只需会打圈,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跑不赢就钻,钻不赢就化(化装成老百姓)”。

因此,朱聋子在赣南一带颇有些名气,引得许多好汉前来投奔,井冈山也因此名声大噪,甚至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认为是个开辟革命根据地的好地方。

1927年9月,毛主席领导了声势浩大的秋收起义,可惜在错误方针的误导下,起义最后失败,数万起义大军最后只剩下一千来人。在这个关键时刻,毛主席及时转变了发展方向,不再盲目攻打大城市,而是要保存实力,建立根据地。

毛主席早就知道井冈山是个险要之地,也听说过朱聋子和袁文才、王佐等人的大名,因此,毛主席就把目光放在了井冈山,决定上山与这些“草莽英雄”合作,建立革命根据地。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井冈山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不断向周边地区发展壮大,这自然也引起了反动派的恐慌,派重兵围剿井冈山。

毛主席在率军反围剿中,得知了朱聋子的“独门秘诀”,深受启发,非常认同朱聋子的这套游击战战术,但是毛主席也对朱聋子的“独门秘诀”进行了改进,提出“不但要会打圈,更要会打仗”,“打圈”是为了保存实力,让敌人陷入疲惫被动,露出破绽,自己再伺机消灭敌人。

毛主席通过一次次战斗实践,在1928年初步形成了游击战原则,比如“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坚壁清野,诱敌深入,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少我攻”等等。

后来,毛主席意识到,军队人数的多少并不一定与强弱划等号,“敌少我攻”还是具有一定的冒险性,于是改为“敌疲我攻”,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意义完全不同。

让敌人疲惫恐慌,不仅是战术措施,也是战略目的,因此更具“胜算”,更具指导意义,从此,伟大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诀横空出世,成为指导我军游击战争的至高纲领。

这个看似轻飘飘的战术,不仅可以用来对付实力一般的地方军阀对井冈山的围剿,在面对蒋介石几十万重兵对苏区的大围剿时,同样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毛主席的伟大就在这里,他从来不屑于坐在办公室里制定什么制度,而是主张在具体的战斗中总结经验教训,而且从善如流,海纳百川,即使是山大王提出的思想,只要有用,毛主席就来者不拒,为我所用,这是跟当时中央的一些所谓“正宗的布尔什维克”们截然不同的。

后来的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只要坚持毛主席提出的军事思想,我军就一定能取得胜利,而一旦背离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就一定会遭到失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