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百科」一个争议颇多的皇帝——清世宗雍正

原标题:「名人百科」一个争议颇多的皇帝——清世宗雍正

【名人简历】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满族,母为康熙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清圣祖玄烨第四子,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死后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历史功过】

他是个让人充满疑窦的皇帝,从他的继位到他的死亡都流传着各种版本。至于真实的情况,我们也许只能保持在猜测之中。但是这一切似乎也不再重要,关键是我们能看到他在位期间的成绩就已经足够。该谁做皇帝,那只是封建帝王制的一种传承,或者那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在那个时期能够做好皇帝,便是朝中之幸,百姓之幸!在雍正在位的13年间,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清理钱粮,摊丁入地,扩大垦田,火耗归公,以银养廉,创设军机处,革除旗主,平定青海,安定西藏,改土归流等,促进了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政局稳定,边疆巩固,统一增强,为乾隆创建“大清全盛之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名言名文】

1.治天下之道惟用人,除此皆末节也。

2.人有善恶之分,没有贵贱之别!

3.创业难,守业更难。

咏自鸣钟

巧制符天律,阴阳一弹包。弦轮旋密运,针表恰相交。

晷刻毫无爽,晨昏定不淆。应时清响报,疑是有人敲。

夜坐

独坐幽园里,帘开竹影斜。稀闻更转漏,但听野鸣蛙。

活活泉流玉,溶溶月照沙。悠然怡静境,把卷待烹茶。

春暮登楼

坐惜芳华晚,登楼独举觞。眼看春色暮,行踏落花香。

藻密鱼堪隐,林深鸟容藏。凭栏无限思,新月逗清光。

暮春

春暮饶佳景,闲行踏碧苔。落花浮水面,戏蝶舞墙隈。

春拂兰丛暖,阴移竹影回。流光将入夏,更有牡丹开。

宫中直宿作

宝殿烛辉煌,承恩宿未央。御炉香不烬,宫漏滴初长。

阶砌移花影,罘罳透月光。太平无一事,常愿奉君王。

夏日读书

夏日书斋静,荷风拂槛来。芬芳盈几席,翠帙带香开。

江边读书

湍响听泷泷,帘开对大江。园幽人迹少,把卷倚南窗。

晚登海河楼

晚景登楼望,波涵夕照明。观澜清俗虑,倚槛动诗情。

孤鹜冲霞去,扁舟向海行。欣然尘境远,惟听棹歌声。

题友人园

峁堂气象幽,墙角绕清流。雨霁西山近,风来北牖秋。

疏檐看皓月,轻舫逐浮鸥。即景陈杯斝,心期好自由。

雨窗

茅檐飞细雨,爽气乍侵人。移塌临窗坐,诗怀自觉新。

月下闲步

闲行曲岸边,西岭暮苍然。草蔓迷幽径,桥危咽细泉。

溪风吹缓带,夜色逼吟肩。徙倚看林杪,云间月影迁。

书斋秋暝

幽斋新雨后,爽气泛池荷。碧落疏星淡,晴窗皓月多。

隔花闻漏滴,倚枕和渔歌。更爱流萤好,悠扬拂槛过。

运河舟中

扈跸承文舸,晨光漾桂舟。远村烟淡淡,野老意悠悠。

抛粒游鱼聚,依萍乳鸭浮。水天同一色,疑是泛瀛洲。

自鸣钟

八万里疏域,恩威悉感通。珍奇争贡献,钟表极精工。

应律符天建,闻声得日中。莲花空制漏,奚必老僧功。

听禅

幽斋人迹少,禅翼响疏林。大火方流序,微凉早托音。

乍听分远近,欲觅隐高深。旦夕轩亭外,清机伴我吟。

题刘松年画

潇洒松年画,丰神迥不群。松杉相间秀,风水自成文。

柔橹轻随浪,苍山半入云。超然三岛境,何处得尘氛?

扈跸途中观获

秋爽猎边城,天高气象清。登场占物候,观获畅皇情。

岩谷萦车骑,云霞拂旌旗。豫游叨扈从,薄劣愧恩宠。

塞外中秋

驻跸边庭夜,中秋一镜圆。遥从沧海畔,飞落碧峰颠。

溢彩浮尧斝,流辉拂舜宴。坐深光愈迥,景物倍清妍。

大猎

五校雕工劲,三秋野兽肥。乘时讲武事,大狝振兵威。

狡兔宁藏迹,封熊悉入围。猎归数军实,落日照龙旗。

塞外秋兴二首

其一

路出关山外,秋空日渐高。清霜凝晓旆,寒色透征袍。

风劲飞鹰捷,川长猎骑豪。皇威扬四远,边徼戢弓刀。

其二

驻跸依林麓,风多野水鸣。旌旗飘暮霭,铙吹咽边声。

鸡塞霜逾白,龙沙风更清。却看行殿外,诸部尽欢迎。

题范蠡载归图

独有艰危时,方见子臣职。吴越争雌雄,彼此各努力。

夫差好拒谏,只为红颜惑。所以范大夫,留之恐倾国。

功成载归湖,斯意无人识。朗然照青史,去往皆可式。

寒夜有怀

夜寒漏永千门静,破梦钟声度花影。梦想回思忆最真,那堪梦短难常亲。

兀坐谁教梦更添,起步修廊风动帘。可怜两地隔吴越,此情惟付天边月。

仲秋有怀

翻飞挺落叶初开,怅怏难禁独倚栏。两地西风人梦隔,一天凉雨雁声寒。

惊秋剪烛吟新句,把酒论文忆旧欢。辜负此时曾有约,桂花香好不同看。

春园读书

一片芳菲上苑东,昼长人坐落花风。蒙茸细草侵阶绿,浓艳夭桃映阁红。

春惹游蜂窥几席,浓熏舞蝶傍帘栊。韶光脉脉春如海,讽咏芸编兴不穷。

山池晚步

夕阳斜映绿波清,闲傍长桥步屧行。山静鹿过衔瑞草,溪平鱼泳趁飞英。

蒙蒙岚气侵衣润,款款香气扑面轻。徒倚景光天欲暮,凌虚楼阁带霞明。

春日泛舟

兰舟宛转浪纹平,一棹容与荡晴晚。上苑春深芳草绿,西山落照远峰明。

长空鸦返千林暝,绝塞鸿归万里情。缥缈中流凭览胜,始知仙境有蓬瀛。

月夜对落花有感

落花满径月朦胧,夜静闲吟料峭风。烟外钟声来院落,无边桂影入帘栊。

萋萋芳草春将去,冉冉韶光酒莫空。新绿成阴红绿减,清和天气正冲融。

月下独酌

春月娟娟映水清,一斟一酌听泉声。微风暗拂花枝动,几点残红扑酒罂。

春院小饮

春深红紫映楼台,槛外风香花尽开。东海玉盘看乍涌,恰逢童子抱尊来。

雨霁

节届清和春未赊,看山不厌半云遮。微风扇暖蒸新雨,为我催开后院花。

立夏

熏风吹水绿于苔,羲驭徐催朱夏来。堤畔龙鳞皴古柏,庭前兔目绽新槐。

畅春园芍药花开作

首夏清和殿阁开,园中景物足徘徊。翩翾紫燕衔泥去,睍睕黄莺过水来。

槐影初圆当永昼,桐阴渐引上层台。更怜芍药临风好,香袭书帏锦作堆。

花间小饮

长夏初临芍药开,熏风拂席送香来。仙姿绰约翻红袖,月影婆娑照绿杯。

晓晴

晓起浮窗天色明,苔痕滋碧露光莹。绕阶几树看花发,对岸一声听鸟鸣。

波刺游鱼翻浪急,低徊舞蝶傍帘轻。春云漠漠寒偏峭,默乞天公十日晴。

早行

早行晴野树如烟,日出东山映绣鞯。寂寂荒村临水际,翩翩飞鸟向云边。

空蒙朝露侵衣润,艳冶闲花入目妍。扈从銮舆承色笑,欣随貂尾快扬鞭。

赐观金莲花

异种遥从塞外传,香台曾为捧金仙。檀心吐艳熏风里,钿朵含芳积翠边。

月殿桂飘难比端,秋篱菊绽不同妍。移来御砌增佳玩,千叶休夸太液莲。

友人书屋

羡君潇洒致如仙,心远何妨地更偏。两洗览光青入牖,风摇竹影绿当筵。

热河园中避暑

别业遥连上苑边,承恩避暑兴怡然。兰舟晓泛清波里,荷盖擎珠颗颗圆。

夏日泛舟

殿阁风生波面凉,溯洄徐泛芰荷香。柳阴深处停桡看,无数纤鯈戏碧塘。

园中即景

林亭幽静晚风凉,水气侵衣荇藻香。好景片时期莫负,开窗披卷意徜徉。

【人物传说】

血滴子的传说

说雍正是暴君,有一个原因,就是清王朝被推翻之后,为了彻底清除清政府的影响,民国时期大量的武侠、演义小说纷纷面世,把雍正贬成一个谋反、逼母、杀兄、屠弟、诛忠、狂妄、奢靡、十恶不赦的皇帝,广泛流传,以讹传讹。这就是雍正身后骂名滚滚来的原因所在。比如,在雍正传说中有一个著名的血滴子故事,认为血滴子外面用革为囊,里面却藏着好几把小刀,遇着仇人,把革囊罩他头上,用机一拨,头便断入囊中,再用化骨药水一弹,立成血水,因此叫血滴子。这乃是雍正皇帝从几位绿林豪客处得来的利器。

这班绿林豪客的首领,便是四川总督年羹尧。羹尧系富家之子,幼时脾气乖张,专喜耍枪弄棍。他的父亲年遐龄,请了好几个教书先生教他读书,都被羹尧逐走。后来得了一个名师,能文能武,把羹尧压服,方才学得一身本领。这名师临别赠言,只有“就才敛范”四字。羹尧起初,倒也谨佩师训,嗣后与皇四子胤祯结交,受他重托,招罗几个好汉,结拜异姓兄弟,帮助这位皇四子。皇四子就保荐年羹尧,说他才可大用。康熙帝召见,果然是一个虎头燕颔、威风凛凛的人物,遂连次超擢,从百总、千总起,直升至四川总督。后来雍正外恃年羹尧,内仗隆科多,所以才得到冠冕堂皇的帝位。他恐人心不服,有人害他,遂用了这班豪客,飞檐走壁,刺探人家隐情。

关于血滴子,有这样一个故事,足以说明人们对其的恐怖和畏惧。有一年春节,雍正皇帝升殿,受朝礼毕,连下谕旨十一道,训饬督抚提镇以下文武各官,大致是叫他们守法奉公,整躬率物,倘有不法情事,定当严惩的意思。次日复视朝,百官俱至。雍正帝问百官道:“昨日春节卿等在家,做何消遣?”众官员次第回答,或说饮酒,或说围棋,或说是闲着无事。只有一个侍郎,脸色微赧,听众人俱已答毕,不能再推,只得老老实实地说道:“微臣知罪,昨晚与妻妾们玩了一回牌。”雍正帝笑道:“玩牌原干例禁,昨日乃是春节,你又只与家中人消遣,不得为罪。朕念你秉性诚实,毫无欺言,特赏你一物,你拿回去,与妻妾们并看罢。”说毕,掷下小纸包一个,侍郎拾在手中,谢恩而退。回到家中,遵着上谕,拆开纸包,大家一瞧,个个吓得伸舌。连忙将昨天玩过的纸牌,仔细一检,恰恰少一张,正是昨天所丢失的一张纸牌儿。

有一位妾道:“昨日的纸牌是我收藏的,当时也来不及细检,不知如何被皇帝拿去一张,难道当今的圣上,是长手佛转世么?”侍郎道:“不要多嘴,以后大家留意便是。”这位侍妾偏要细问,侍郎走出门外,四周瞧了一番,方才关上门,对妻妾道:“我今日还算大幸,圣上问我昨天的事,我晓得这个圣上,不比那大行皇帝,连忙老实说了,圣上方恕我的罪,赐我这张纸牌。若少许欺骗,不是杀头,便是革职哩!”众妻妾又都伸舌道:“有这么厉害?” 侍郎道:“当今皇上做皇子时,曾结交无数好汉,替他当差办事,这班人藏有一种杀人的利器,名叫血滴子。”说到此处,忽听檐上一声微响,侍郎大惊失色,连忙把头抱住。众妻妾不知何故,有几个胆小的,忙躲入桌下。歇了半晌,一物从帐中穿入。侍郎越加胆怯,勉强一看,乃是一只斑狸猫。侍郎至此,不觉失笑。随令众妻妾各归内室。众妻妾经此一吓,再也敢再问这血滴子。

【生平大事】

做事雷厉风行继皇位

在康熙众多皇子中,雍正并不显山露水,但是他厚积薄发。他处世不惊、随机应变的气魄,对待亲信也不心慈手软的非凡手段,的确有许多值得深思之处。

在雍正还没有当上皇帝之前,也同历代有所图谋的皇子一样,暗中拉帮结派。但不同的是,他治人很严,手下的人必须服从他的命令,否则就会遭到严惩。而且他还恩威并施,给予功臣很多好的待遇和奖励,所以在他身边很快环绕起一个以他为核心的小集团。

雍正的办事作风是既认真负责,又雷厉风行的。他主张奖惩分明,对违法者不徇私情,该惩治的,绝不宽容,该奖励的,一定说到做到。即位前后都坚持依法治国,并遵循原则办事。康熙时的太监曹之璜索诈官员银两,且肆意横行,因赶打抬夫致使棺木落地,此案发生后,雍正受命审理。没过多少时日,他就以大不敬罪将曹之璜议斩、监候待刑。其速度和办事效率,尤其是公正的态度令人敬佩万分。

还有一次,康熙在痛责与允禊结党的鄂伦岱等人时,一旁的雍正就曾这样说:“父皇身体刚好,不值得跟这种人生气。对乱臣贼子,自有国法。若把他们交给我,立刻就把他们按律诛杀。”雍正虽然只是说说而已,但是这也正体现了他不拖泥带水,严格执法的性格。

康熙五十二年,前朝顺治皇帝的淑妃病逝,康熙发现办理丧事的官员行事草率,命雍正查办此事。没过多少时间,雍正就立即奏报:“这件事是工部和光禄寺承办的,因此,工部尚书满笃、侍郎马进泰、光禄寺卿马良,以及负责兼理此事的内务府总管赫奕和署部理事马齐应对此事负责。”结果,这几个人都受到了康熙的严重处分。

我们从以上这几件事不难看出,在雍正的办事作风中的确透露出一种严肃执法的精神和不徇私情的魄力。有人曾拿雍正与允禊做了比较,说:“允禊柔弱无为,不及雍正聪明天纵,才德兼全,恩威并进,大有作为。”

事实上,这个评论是非常客观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几个兄弟在激烈的夺储斗争中相继落败,只有三阿哥诚亲王允祉成为雍正的又一个强劲对手。允祉不仅有年长的优势,主要是他为人老成持重,颇受康熙喜爱,而且众大臣也非常欣赏他的这种性情。

允祉还非常喜欢读书和钻研学问,学识非常渊博。康熙自然知道允祉学识渊博,所以特意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允礽复废的第二年,康熙特命允祉修建蒙养斋,并命他召集全国各地的学者编撰《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等书。

可以说,康熙本身就是一个学识广博的皇帝。因此,他与三阿哥允祉之间关系较为融洽,允礽被彻底废掸后,无疑允祉在康熙的心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

康熙晚年,由于众阿哥争夺储位的斗争把他搞得焦头烂额,导致他与众阿哥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在这样的情况下,渐渐老去的康熙便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和自己情投意合,又异常偏爱的允祉了。

于是康熙私下开始委以允祉重任。每次巡游,也都将允祉带在身边,这就充分地看出了康熙对于允祉的偏爱和下一步的打算。于是,允祉就很自然地成了雍正的一大威胁。

允祉自始至终没被康熙抓住过任何的过错和把柄。在储位争夺中,允祉几乎表现了完全中立的态度,而且他没有使用过任何的阴谋诡计,这也是康熙非常信任和欣赏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他的一些阿哥都曾多多少少因为争夺皇位的问题触怒过康熙,而允祉在康熙心目中却是一个接近完美的,没有任何瑕疵的继承人。允祉还非常善于使用怀柔政策,不时利用和睦的家庭气氛来软化康熙,给了康熙一个善解人意和与世无争的非常好的印象。那么,最终雍正又是怎样击败这样一个几乎接近完美的允祉的呢?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允祉毕竟不是完人,他也有不可避免的性格缺陷,而他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政治影响力和号召力。

允祉对自己手下的人缺乏约束,所以常常有些人打着他的旗号四处招摇,这其中有个叫孟光伟的,就打着允祉的旗号,公然到山西、陕西、四川、湖广、广西等省活动,并代表允祉向川抚年羹尧、江西巡抚等人赠送礼物。而这些外任大员在收到礼物后,自然要回赠大批的布帛银两马匹等物,这位孟光伟就是靠这种手段大发横财的。此事后来被康熙得知并进行了调查,证实后就下令斩处了孟光伟。

这件事的发生使康熙对允祉约束控制部下的能力产生了很大的怀疑,并且非常不满他的用人的态度和能力。因为一直以来,康熙都认为,大清王朝的皇位,应该找一个处事果断又会用人的皇子来继承,看来允祉并不适合。自然,允祉也就失去了与雍正争夺储君之位的资格。

雍正很早就明白能不能继承皇位,关键就在于康熙的认定和决定。于是,他为了笼络自己的父皇开始学习怀柔策略,不断请康熙去王府里做客,以使康熙尽享美好快乐的晚年生活。

为了取悦康熙,雍正还抛出了一张王牌,那就是他的爱子弘历。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自幼聪慧过人,而且很小就体现出了有勇有谋的性格秉性。康熙第一次见到弘历时,就非常喜欢这个英俊潇洒,气度不凡的孩子。祖孙二人也非常投缘。同时,弘历聪明灵异也使康熙感到后继有人。之后,就经常带弘历入宫,随侍左右以享天伦之乐。

雍正这张皇孙牌,打得实在是高明。他不但借此拉近了与康熙的关系,而且向康熙暗示了只要让他登基,大清王朝就后继有人。有些人就有了这样的推测,那就是:康熙之所以让雍正继位,就是看好了自己喜爱的皇孙弘历。

当然这只是推测而已,雍正能做上皇帝,还是因为康熙看重了他的超凡才能,以及公正而雷厉风行的处事方式。

整顿吏治

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吏治废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他克服各个方面的阻力,在全国上下大规模的开展清查亏空,设立会考府,实行耗羡归公,实行养廉银制度,取缔陋规等多项工作,由于他态度决断,雷厉风行,清朝的财政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官吏贪污吏治腐败的坏况都有很大的转变。旅日华人学者杨启樵说:“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清朝恐早衰亡。”有“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

摊丁入亩

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中国自古就有人丁税,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缴纳人头税。雍正实行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是我国财政赋税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

明代权力集于内阁,故有权相产生。清雍正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创立军机处,作为 皇帝的秘书班子,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其特点是处理政事精简速密。军机大臣直接与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传达皇帝意旨。此机构存在200年,直至清末。与创立军机处伴随的是推广奏折制度。由于以前的官员文书批转手续繁复,且经多人阅看,时间拖延且难于保密,而奏折则向皇帝直接呈送,直达皇帝本人。雍正扩大了可向皇帝上奏折的人数,不同身份的官吏可以及时反映情况,报告政务,使皇帝洞察下情,以便制定政策;也使官员们相互监督,皇帝得以了解他们的贤愚、勤惰、政绩、操守。

改土归流

我国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其职务为世袭,仅名义上接受清朝的册封。土司们生杀予夺、骄恣专擅。这种制度妨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雍正即位后,废除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许多土司,改成和全国一致的州县制度。"改土归流"是一场严重的斗争,许多土司武装反抗,雍正坚决派兵平定。在平叛战争中虽然也累及无辜,给少数民族造成伤害,但从长远来说,"改土归流"是进步的措施,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

开放洋禁

雍正前期严格执行海禁,但后因考虑沿海的确百姓疾苦,于雍正五年开放洋禁。允许民人往南洋贸 易。海禁施行于闽、粤两省。 雍正对当时的鸦片贸易也较为重视,他的鸦片政策是:贩卖毒品,严惩不贷,严格区分药用鸦片与毒品鸦片烟,毒品严禁,药用不干涉,且照顾小本商人的正当利益。对待西欧来的使者,雍正也以礼相待。他虽竭力反对天主教等在中国民间的传播(这其中一部分的原因也在于封建皇帝思想的保守性),但同时,他对天主教也并无恶意,五年,博尔都噶尔(今葡萄牙)使臣麦德乐来京。雍正对他的优待使他深为感激。甚至于雍正寿辰之时,在天主堂作祈祷,为之祝寿。雍正还选了一些有才能的传教士在宫中研制外国仪器和烧造材料。马戛尔尼当年来华,有一部分原因是雍正在伏尔泰笔下的“开明”为欧洲人所共知,使他们对中国皇帝(当时是乾隆)与对华通商充满了美好的幻想。

作为一个封建皇帝,他虽然开放洋禁,为南方沿海一部分人民恢复康熙末年被剥夺的谋生手段,促进中国与南洋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但同时,他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其局限性。

另外,废除贱籍,废除腰斩也是他一个功绩。其实,废除腰斩的原因是这样的:雍正皇帝有一次杀了一个人,是用腰斩,因为腰斩是一刀从腰部砍下去,砍下去之后人还活着,这个人在被砍之后,用手指蘸着血在地上连写七个“惨”字,雍正皇帝听说之后觉得非常惨,所以就下令废除腰斩。

他在位短短的13年所做出的改革,比他父亲(康熙)所做出的改革还要多。可以说雍正是一个改革型的皇帝。

【秘闻轶事】

雍正帝从政,日日勤慎

雍正帝从政,日日勤慎,戒备怠惰,坚持不懈。用他自己的话说:“惟日孜孜,勤求治理,以为敷政宁人之本。”

雍正帝处理朝政,自早至晚,没有停息,大体上是白天同臣下接触,议决和实施政事,晚上批览奏章,经常至深夜。即使在吃饭和休息的时候,他也“孜孜以勤慎自勉”,不敢贪图轻松安逸。他的这种工作作风,年年如此,寒暑不断。经雍正帝亲手批阅的奏章,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就有二万二千余件,这还不是其全部。雍正帝自己所写的谕旨及对大臣秦章的批示,现已选刊者即不下数十万言,其未刊者尚不知凡几。这确实是两个惊人的数字。雍正元年(1723)五月初一,雍正帝连续颁发十一道训谕,对总督、督学、提督、总兵、布政司,按察司、道员,参将,游击、知府、知州、知县等各级地方文武官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发一道谕旨,洋洋万言,若非勤敬之君,实难办到。

雍正帝之勤敬,又与他以治天下为己任是分不开的。他在位期间,一直以“万机待理”的责任感而勤奋工作。他自己曾明确讲过,他之所以“夙夜诫惧”,不遑寝食,天下机务,无分巨细,务期综理详明,并非“以此博取令名”,而是“钦承列祖开创鸿阜,休仰良考付托至意,为社稷之重,勤劳罔懈耳”。就是说,他是感到治理大清江山的责任重大,故而勤于政务,不敢稍有懈怠。正是因为雍正帝以社稷为重,以国事为先,他才能够以朝乾夕惕自勉,惟日孜孜。雍正六年(1728)夏,他写了《夏日勤敬观新月作》七律一首:

勉思解温鼓虞琴,殿壁书悬大宝箴。

独览万几凭得暑,难抛一寸是光阴。

丝纶日注临轩语,禾黍常期击壤吟。

恰好碧天新吐月,半轮为启戒盈心。

雍正帝因早年夏天中暑,遂形成畏暑心理。每一年酷热之际,意欲休息,但一想到前贤的箴言,帝王的责任,便不敢浪费一点时光,进而勉励自己警戒骄盈,去努力从事政务。第二年,雍正帝又作《暮春有感》七律一首:

虚窗帘卷曙光新,柳絮榆钱又暮春。

听政每忘花月好,对时惟望雨丝匀。

宵衣吁食非干誉,夕惕朝乾自体仁。

风纪分颁虽七度,民风深愧未能淳。

他深感登基以来,民风未淳,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责任未尽,因此朝夕戒惧,不敢怠惰,尽管大自然的变化很大,然而无暇也无心去欣赏春色的美好,花木的繁荣。

狠抓小事

很多人都认为,有重大抱负的人只需做大事,不必关心小事,而皇帝日理万机,不可能每件小事都重视,都亲自处理。雍正帝却不同,他特别注重狠抓小事,善于透过细节看到事情背后的隐患。

处变不惊,不随意动怒,做大事首先要做好小事,是一个人能否成就伟业的标志。雍正的个性正是如此,他“猝然临之不惊,无故加之不怒”,而且在处理问题上特别注意小事,尤其是在对细节问题的处理上。

首先,雍正皇帝处理国家事务非常认真,下臣的疏忽大意和草率,或者掩饰过失,往往难逃他的“法眼”,总会在他的精细观察和推算之中被发现出来。

雍正元年七月,雍正在看书时,偶然间发现一本文书中漏了一个字,于是他立即就把大臣们都找来,大发脾气说:“你们不要以为小事就可以疏忽。抄写漏字虽然是中书(文书官员)的事情,但如果你们肯用心细问的话,也不会出现这样明显而可笑的错误。如果大学士把责任推给学士,学士又推给侍读,侍读再推给中书,那么朕也可以把过错都推给大学士。类似这样的小错不断,就会让天下的人都怀疑朕和大学士平时连奏折都不看,这还了得?”

同年九月初五,雍正参加一次祭祀活动时,无意中发现端门前新设立的更衣帐房内气味异常难闻。于是他为此龙颜大怒,不但斥责了主管工部的廉亲王以及工部侍郎、郎中等人,还让他们在太庙前跪了整整一夜。

雍正二年四月的一天,雍正升殿后,看到刑部官员李建勋、罗檀在群臣还没有落座的时候,不行礼就私自坐下了,他立即下令,将李、罗两人拿交刑部问罪,并告诫百官说:“朕见这几年上朝的礼节执行得很松弛,我父亲康熙并不是不知道,只是不追究,那是因为他很包容。因此监察官员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这些当作常事,当作理所当然的事,也不认真去抓。我即位以来,看到的这些现象很多,这是个很不好的现象,必须狠抓。如果今后再有类似的失礼事情发生,我就要杀了这两个人,到时候可别说是我要杀人,而是你们杀了他俩。”结果,此类事情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

我们不难发现,从权谋的角度看,雍正这一着叫做“借题发挥”,就是抓住下属的一个小错、一件小事大做文章,以达到更大的阴谋和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震慑下属,使其心怀畏惧,不敢轻举妄动,从而树立起帝王的权威。

雍正使人下迷药致太子疯癫

康熙废黩皇太子胤礽,官方说法是因其疯癫狂躁,已不能为君,但民间却传说这是雍正下药所为。清人笔记《十叶野闻》卷上记载了这样一个类似于武侠的故事。

相传胤禛(即雍正)少年时,经常只身行走江湖,结交奇人异士,以备日后不时之需。有一次,胤禛漫游到河南嵩山,便隐瞒身份进了少林寺,拜了少林武僧为师,并在那里习武半年,后来,师傅见他并非学武之人,便教了他一些皮毛后赠他一铁杖让他下山。

回京途中,胤禛遇到太子宾客在街上仗势欺人,把人家打得满脸是血,当时却又无人敢管。胤禛心中不平,便走过去问苦主为何如此,旁边的恶少年大喝道:“你是什么人?敢来管这闲事?你难道有三头六臂,不想活了不成?”胤禛大怒,盯着此人看了半响,突然抽出铁杖猛击其头,致使那恶少年脑碎而毙,太子宾客见恶少年被打死,吓得一哄而散。随后,胤禛便从容返回自己的王府。

胤礽得知后,深夜派遣剑客入雍王府准备行刺胤禛。当夜,胤禛正在一喇嘛的陪侍下诵经,突然见窗外白光闪闪,上下无定,觉得十分古怪,便命喇嘛去看看怎么回事。喇嘛说:“不用,我已派某力士去办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胤禛见院中的树枝都有如刀削,蓄养之猎犬也有身无头,还有数十名武士横尸园中。胤禛正惊诧间,喇嘛过来禀告说:“这些都是昨晚来行刺的剑客,他们技穷力竭,被力士所杀。今晚他们可能还要来报复,请殿下当心。”

胤禛听后,赶紧命手下侍卫严加防范。当晚,果然西风四起,风声鹤唳,屋宇震摇,只听见屋顶上金铁鸣动,两边人马在屋顶决斗,哐哐当当,甚为激烈。周边的居民听得胆战心惊,但没人敢去看个究竟。

次日,太子宫的人皇皇然的出去抢购数十棺木。雍王府也是如此,人员走进走出,十分紧张,当时人想一定发生什么大事情了。这时,太子宫和雍王府都在广招喇嘛前去诵经作道场,朝中大喇嘛被雍王府先招了去,不料他前脚刚进,后脚就有人命令他立刻赶去太子宫。大喇嘛碍于雍王府的情面,说不能复命。太子听后大怒,扬言要将大喇嘛捕杀。大喇嘛心里害怕,便托国师求情才逃过一劫。太子知道是雍王府所为后,极力要报复。

这时,有个奇士从四川来,到雍王府求见胤禛。两人一见,胤禛发现原来以前结交过的好朋友,十分高兴,便留他下来,谈论技击武艺。两人正谈得开心,奇士突然作色道:“殿下有难,为什么不告诉我啊?”胤禛问:“你怎么知道?”奇士道:“听说太子宫新得一奇人,能以铁冠在百里之外取人首级,今晚就要来祸害殿下了。幸好天不绝殿下,让我得知此事,今天是特来报讯的。”胤禛问:“那你有什么办法对付吗?”那奇士冷笑一声:“他是以喇嘛咒语为护符施展其魔术的。今晚我们以贝叶蒙首,那铁冠必然来而复去。我们可以先在庭外张一袈裟,就像蜘蛛张网一样,铁冠到时必然跌落其中,我们就可以先收了备日后之用。”

当晚胤禛听从其言,果然获得铁冠。太子听说铁冠丢失,十分恼怒,尔后竟然积恨成疾。胤禛得知后,派大喇嘛前去太子宫,说:“我有阿肌稣丸,可以治殿下的病。”太子道:“你上次不是在帮助胤禛吗?我哪里敢吃你的药?”大喇嘛说:“哎呀,不是这样的。胤禛暴虐,众叛亲离已经很久了。他现在已经遨游四方,不敢回来,殿下要是不信,可问某喇嘛。”某喇嘛本是太子的亲信,但其实也是大喇嘛的徒党。太子不知其计,便问某喇嘛,喇嘛说:“大喇嘛是西天活佛之师,其丸能治百病。服之必然有效。”太子相信了他,便令大喇嘛进药丸服用。

阿肌稣丸本是迷药,或兴奋药,并不能随便乱用,滥用必然致使神经中枢受到过度激刺,最后形态颠狂,无法自制。几天后,太子果然便发狂了,大喊大叫,毁坏身边器物,最后连大小便都失禁了。太子妃大骇,赶紧上报康熙帝。康熙帝派人去看视,得到回复说太子已不复成礼,安静的时候像得了大病一样奄奄一息,躁动的时候就像野兽一样狂呼乱叫。康熙不得已,只好下诏废其储位。

雍正宫中秘事奇闻

《清朝野史大观》卷一中说,雍正年间,桐城某书生给宫中一个有头有脸的太监作塾师,宾主相处颇为融洽。做了几年后,书生有一天对太监说,自己想进宫看看,长长见识。这个太监在宫里也是有点地位的,他听后便满口答应了下来。没多久,太监便准备了内庭供奉人员的腰牌和衣帽,打算让那书生冒名进去参观一下。

进去前,太监对书生千叮万嘱:呆会进午门的时候,门口的侍卫可能会乘人猝不及防的时候,突然高声呼啸,要不是经常进去的人,往往会吓得惊慌失措。这时要是被吓到了,往往要被那些人严厉盘查,要是答错的话就可能性命不保。到了宫里面,每进一个门的时候,侍卫们都会来个这样的突然袭击,但是越往里走,防备就越松。大概这些人想进来的人已经过几道门槛了,必定是经常入宫的,戒心也就小了很多。书生听后唯唯答应,两人便进了宫,太监带着书生到宫中花园好生游览了一番。

游了一会,两人便往回走,准备出宫。走到中间,路边有个亭子,亭子里有个床榻,太监说,这里是皇上经常休息的地方,趁现在没人,我们也在这里稍坐一会,不过呢,只能休息一会,就怕万一皇上突然来的话,到时怕连躲的地方都没有。

正说着呢,两人突然听见一阵嘈杂声,好像有一群人要过来。太监大惊,说:“不好,好像皇上要过来了,这下可怎么办啊?”两人情急之下,太监只好让书生赶紧躲进床塌的腹内。书生被吓得脸色发白,慌乱当中也只能躲了进去,幸好床塌不是十分的紧密,躲在里面可以透气,还可以从板缝微微看到点外面的动静。

不一会,雍正带着些人气势汹汹的走了进来。进来后,雍正便盘腿坐到了床塌之上,太监赶紧上前伺候。随后,便有几个力士牵了一个人过来,此人已被拷打,面上惨无人色,但仍可看出非一般之人。雍正命之下跪,而此人拒不下跪,反恨恨的说:“你难道就不念一点手足之情吗?曹丕称帝后*弟弟曹植,但也没有将他置之死地。你搞阴谋夺得皇位,设计陷害储君,怕众兄弟不服,想对我们斩尽杀绝,你就不怕众口纷传,史家记上你一笔吗?”

雍正大怒,命太监上前掌嘴,又令力士将其手脚反绑,随后又从怀里掏出一个药瓶,里面的药粉色如白雪,狞笑着逼那人吞下,那人不从,雍正便令力士强掰开他的嘴灌下去。紧接着,雍正命人找来一个大瓮,将那人碎尸后塞了进去灌水,然后又往里面倒药粉,只听到瓮里吱吱声作响,一股臭味弥漫开来。书生目睹了整个过程,被吓得是冷汗直流,整个场面鸦雀无声,针掉下来几乎都能嗡嗡作响。

众人脸色煞白,雍正却意在志满的坐在炕沿,丝毫不当回事,自顾自己慢慢的喝茶吸烟。大概过了有十来分钟,雍正伸了个懒腰,命打开大瓮查看一下。力士看后,掩嘴报告说:“化了。”雍正听了便捂着鼻子走过去查看,力士把瓮口微微倾斜了一下,只见里面全是紫黑色的臭水。雍正看后,悻悻然的说:“骂我啊,看你还能骂我吗?来,你们把这瓮臭水赶紧倒进御沟,让他和污水为伍。”力士听后便抬了瓮去,雍正则哼哼冷笑了几声,也就起身走了。

太监送驾回来后,急忙把书生从床塌内放出,又问他:“今日之事,你都看见了吧?”书生牙齿格格直响,说:“都看见了。”太监脸色一沉:“今天的事情,要是有一点点泄露,你我都死无葬身之地。今天我当值,现在赶紧送你出去,有事情明天再说吧。”书生此时恨不得立刻长翅膀飞出此地,便战战兢兢的随着太监出了宫,感觉是如同新生。回去后,书生心想没事了,便偷偷的把今天看到的纪录了下来,写好后藏在破棉衣里,便忐忑不安的等太监回来,一夜无眠。

第二天,太监回来,脸色惨白,他对书生说:“先生真是祸由自作!昨日我当值,只盼着皇上不问,或不知,这样就相安无事了。不料昨夜晚膳刚完,皇上突然问:‘日间炕内何人?你真是大胆啊。’我急忙跪地碰头,上奏说是我的亲戚,只是想进来看看。皇上大怒,命杀先生,我也实在是没有办法。我能够做的,就是等先生死后,送你的灵位回你的故土而已。待会就有宫人要来查看,先生还是尽快料理罢。”书生听后大哭:“事已如此,还有什么办法?看来也只能做异乡之鬼了!”太监随后便掏出一粒药丸,让书生服下。书生死后,太监假称其因病而死,把他的遗物寄送回其老家。

几个月后,书生的家人检点遗物,在破棉衣里发现了书生的绝命书,这才知道书生的真实死因,但是,这件事关系宫禁秘密,如有泄露,恐怕会招致满门抄斩,因而一直不敢为外人道。

雍正会武术,谁也挡不住

野史《胤禛外传》里说胤禛(雍正)继位前,喜好饮酒击剑,结交各方朋友,乃活脱脱一少年无赖,康熙对他并不喜欢。

据说胤禛经常溜出京城,和剑客力士们厮混,并有结拜兄弟十三人,其中年长者为一武僧,武艺高强,骁勇绝伦,能练剑为丸,藏于脑海中,要用的时候就从口吐出,剑出则矫如长虹,杀人于百里之外(大概练到了孙悟空金箍棒的十分之一功力),当时号称万人敌。老二水平稍微差点,但也能练剑如芥,藏于指甲缝,要用的时候掷于空中,所向披靡。胤禛虽然没这么高本领,但也跟着这些人学了一些剑术功夫。

康熙病亡前,胤禛带了几名剑客迅速回宫。在此之前,康熙已经草诏“传位十四太子”,当时收藏于一个密室。胤禛得知后,派人设法把诏书偷出。并将“十”字改为“于”字,然后藏好入宫问疾。进去后,胤禛预先在宫门外布置自己的心腹,凡是入宫门的人都加以阻挡。

康熙当时快要断气了,宣诏大臣入宫,但等半晌都无人进来。康熙觉得奇怪,支起身一看,陡然看见胤禛立在身边,康熙大怒,取手边的玉念珠扔胤禛,不想这么一动,就要了康熙的老命。胤禛见康熙已经咽气,便出告百官,说自己已经拿到康熙遗诏,并举念珠为证。大臣们不知真伪,便奉胤禛登基。

其他兄弟后来得知此事后,心里不服,常放出怨言。雍正料这些人群情汹汹,便一不做、二不休,治以严刑峻法,将这些人一一铲除。当时各皇子都收留了一些武林侠士,胤禛害怕自己遭人暗杀,也只得时刻警惕。

有一次,雍正率百官赴天坛祭祀,刚至天坛,突然听见坛顶的黄幕砉然一声,很是奇怪,卫士们怀疑有刺客,赶忙前来护驾。雍正倒颇为镇定,右手一甩,只见一线白光从手中射出,黄幕便唰的一声裂了个口子,一只野狐的头便掉了下来。胤禛得意的对手下们说:“最近这些逆党密布刺客,想暗杀我,我今天有意小试手段,让这些家伙知道我的厉害,就算有刺客,又能拿我如何?”

说是这么说,但雍正对那些刺客还是心怀疑惧。虽然他自己觉得天下剑客多半是自己的羽党,但惟有一僧不为己用,经常行踪不定,亡走山泽,雍正深以为患,欲杀之而后快。但是这个僧人行踪飘忽,难以捕捉。

一日,雍正侦得其位置后,命结义兄弟三人化装前往刺杀,并派遣精兵围守要隘。僧人见三人到后,笑道:“你们三人是受雍正之命来杀我的吗?你们主子现在气数尚旺,我不能与之争锋。但是,他多行不义,屡以私恨杀人,吾今天虽死,但他也不能苟免,一月之内必有为我报仇的,你们可以等着瞧。”说完,僧人便伏剑而死。

这三人带着僧人的首级回去复命,并把僧人说的话禀告了雍正。雍正听后非常害怕,大力加强了宫廷的防卫,并命侍卫们日夜巡查。但仅过一个月,雍正便无故暴死于内寝,相传为吕晚村的孙女,女侠吕四娘所为也。

雍正剪除兄弟异己党

雍正即位后,便决定对那些曾与自己争夺王位、还有潜在威胁的兄弟下手,以防止他们势力坐大,其中特别以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和十四阿哥允禵为重点打击对象。雍正上台后,一来为了避讳,二来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立刻命令各位兄弟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雍正这辈都是以“胤”开头,如雍正名“胤禛”)

十四阿哥允禵本是雍正同母生的亲弟弟,但他同时也是但是王位继承人的有力竞争者,康熙晚年对十四阿哥颇为信任,允禵在皇子和大臣中也很得人心,所以民间多传说雍正篡位,遗诏本是“传位十四阿哥”,却被雍正(四阿哥)把“十”篡改为“第”字,结果夺了王位。

康熙死时,允禵正在西北用兵,当时手握兵权。雍正即位后,立刻给允禵发了一道上谕,让允禵立刻回来奔丧,兵权转由大将军年羹尧(雍正的亲信)掌管,如此便轻易解除了允禵的兵权。

允禵回京后,见雍正已经即位,气愤异常,但又无可奈何。在去康熙灵柩前哭拜时,雍正也在场,允禵见了自己的哥哥,这个新皇帝,却不表示祝贺,雍正对自己的这个弟弟开始还算迁就,为表示亲善,还上前去扶他,但允禵拒不动弹,一时间两兄弟十分尴尬。这时,侍卫拉锡上前拉住允禵,让他赶紧对新皇帝行跪拜之礼,允禵甩手骂道:“拉锡是卑贱之人,为何对我拉拉扯扯,请皇上治罪!”

雍正大怒,便削去了允禵的王爵,只保留贝子身份。随后,雍正将康熙灵柩运至遵化县景陵安葬后,命允禵留下看守景陵,实际上是将他软禁于此。

允禵好比较好处理,但八阿哥允禩那里则是个硬骨头了。八阿哥允禩当时人称“八贤王”,最能笼络人心,虽然他的生母出身低微,但他并不甘心,一直广结党羽,收纳三教九流,并且拉拢了九阿哥允禟等人,甚至十四阿哥也一度被他拉拢。康熙在的时候,曾一度对八阿哥允禩有过好感,这多年的经营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在王位争夺战中,这一党的势力最大。

雍正即位后,并没有立即对允禩下手,而是先命允禩、允祥、马齐、隆科多四人总理事务,并封允禩为亲王。允禩的党羽们也大都加官晋爵,这些人喜不自禁,纷纷跑去祝贺允禩封亲王。允禩听了,冷笑一声,“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封亲王很可喜吗?不小心哪一天就要死呢!”

话说回来,凡是玩政治的,都是深谙此道,这其实就是欲擒故纵嘛。雍正之所以封允禩为亲王,主要还是因为自己刚刚即位,大权尚未稳固,当然不能树敌过多。等到雍正立稳脚跟,这些人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果然,没过几年,雍正便宣布允禩和允禟的罪状,并将允禩和允禟削去王爵,交宗人府圈禁,并给他们分别起了“阿其那”(满语“狗”的意思)和“塞思黑”(满语“猪”的意思)的名字,以示对两人的轻蔑和侮辱。这还不算,雍正又命人将两人分别押往外地圈禁,结果两人当年就双双死于戍所,两兄弟的死亡时间相距不过六天。

要说九阿哥允禟,算是站错了队活该倒霉。允禟本不想夺什么储位,他是个无才无识、又贪图酒色的家伙,只想过奢靡淫逸的生活,但因为跟了八阿哥,自然成为了雍正的打击对象。

雍正即位后,允禟就长时间地装病,但雍正很清楚他的用意,并没有因此放过他。

后来,允禟知道自己装病也逃不过,干脆就破罐子破摔,当他被雍正发配到西宁后,他以为山高皇帝远,又开始肆意妄为,骚扰生事。雍正听说后,派人前去训诫,当宣读圣旨的时候,允禟也不迎接跪听,只是安居卧室,还发牢骚说:“皇上责备的都对,我没什么话要说,谁让他是皇上!”雍正听后,十分恼怒,最终还是设法把他给弄死了。

做兄弟难,作患难兄弟更难,要做了皇上的兄弟,那真是难上加难。

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

有一次,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帝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挑剔说这“清风”就是指清朝,这一来,徐骏犯了诽谤朝廷的罪,把性命也送掉了。

雍正皇帝训示外国传教士

明末清初,西方天主教在中国的活动相当频繁。到康熙末年,各省教徒已达三十多万,拥有教堂三百座以上。雍正元年(1723年),在福建省福安县,有一个生员教徒宣布弃教,与其他人联合向官府指控教士们敛聚地方民财修建教堂,并使男女混杂,败坏风气。此事引起了雍正帝的高度重视,并最终诏令全国驱逐西方传教士。

雍正帝下达谕旨后,在京传教士上奏呼吁请缓行驱逐教士行动。为此,1727年7月21日,雍正皇帝在圆明园接见了巴多明、戴进贤、雷孝思等传教士,发表了一番很长的讲话。这番讲话非常有意思,现摘录如下:

伊请朕下令归还所有的教堂,并允许传播尔等的教义,就像父皇在世时那样。请尔等听朕之言:尔等要转告在这里和广州的所有欧洲人,并且要尽快转告他们。即使罗马教皇和各国国王亲临吾朝,尔等提出的要求也会遭到拒绝的。因为这些要求没有道理。假如有道理,尔等一经提出,朕即会赞同。请不要让尔等的国王也卷到这件事中来吧!

朕允许尔等留住京城和广州,允许尔等从这里到广州,又从广州往欧洲通信,这已足够了。不是有好多人控告尔等吗!不过,朕了解尔等是好人。倘若是一位比朕修养差的君主,早就将尔等驱逐出境了。朕会惩罚恶人,会认识谁是好人的。但是,朕不需要传教士,倘若朕派和尚到尔等欧洲各国去,尔等的国王也是不会允许的嘛。

先皇(指康熙)让尔等在各省建立教堂,亦有损圣誉。对此,朕作为一个满州人,曾竭力反对。朕岂能容许这些有损于先皇声誉的教堂存在?朕岂能帮助尔等引入那种谴责中国教义之教义?岂能像他人一样让此种教义得以推广?尔等错了。尔等人众不过二十,却要攻击其他一切教义。须知尔等所具有的好的东西,中国人的身上也都具有,然尔等也有和中国各种教派一样的荒唐可笑之处。和我们一样,尔等有十诫,这是好的,可是尔等却有一个成为人的神(指耶穌),还有什么永恒的苦和永恒的乐,这是神话,是再荒唐不过的了。

佛像是用来纪念佛以便敬佛的。人们既不是拜人佛,也不是拜木头偶像。佛就是天,或者用尔等的话说,佛就是天主。难道尔等的天主像不也是尔等自己画的吗?佛也有化身,也有转世,这是荒唐的。大多数欧洲人大谈什么天主呀,大谈天主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呀,大谈什么天堂、地狱呀等等,其实他们也不明白他们所讲的究竟是什么。有谁见过这些?又有谁看不出来这一套只不过是为了欺骗小民的?以后尔等可常来朕前,朕要开导开导尔等。

你看,雍正给人的印象,俨然一位无神论者。尽管他的语气显得和蔼可亲,但柔中带刚、刚柔相济之中所流露出的毅然决然,则是显而易见的。

雍正皇帝带头节俭

雍正皇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懂得用人,也懂得如何保持统治者的尊严,让天下人信服。

雍正皇帝认为,为官首先要正己,万不可不按规矩办事。一个人只有为官清廉才能主持公正,这就是“正己正人,修炼自我”。

雍正皇帝告诫官员们:“做官的当以廉明者为楷模,以贪污者为鉴戒,这才是做官的根本。做官的必须注重自己的品德节操,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一名基本上合格的官吏。”

雍正皇帝虽然要求这些官吏必须清廉,但是他也反对某些官员借清廉之名沽名钓誉。为此,他指出:“做官的取自己应当取的钱财不能算不廉,用自己应当用的钱物不能算是滥用。既不要剥削老百姓,也不要故意伪装清廉。”

雍正帝一向都是以身作则,他以实际行动号召群臣提倡节俭。在从政的十三年中,雍正帝从未去过承德避暑山庄,也没到江南做过巡幸活动。就算他不得不去拜谒祖先,也不同意在沿途安放过多的临时设施。

雍正对于大臣们进献的稀世珍宝也不大稀罕,他说:“珍宝有价,但是朝廷的信用以及能够为朝廷所用的人才无价。假如你们能够实行一项有利于老百姓的政策,让百姓对朝廷产生信任之感,岂不比献给我一件稀世珍宝更好?假如你们能够给我举荐一名有用之人,比献给我一个价值连城的宝贝都让我觉得开心!”

雍正坚信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他事事都从自身做起,因为他崇尚节俭,下面的大臣都纷纷效仿,百姓间也刮起了节俭之风;因为他勤于政事,所以他手下的大臣也都不敢懈怠,做事都很勤勉。

雍正之死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死于圆明园九州清晏寝宫。

雍正突然死亡,史书却没有记载原因,于是他的死因便成为一桩谜案。广泛流传的一种说法是,胤稹是被吕四娘谋刺死的。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女儿,也有说是吕留良的孙女。当年,已死去多年的吕留良因文字狱被戮尸枭示,吕氏一门,或被处死,或被遣戍。只有吕四娘携母及一仆逃出,隐姓埋名,潜藏民间。吕四娘拜师习武,勤学苦练,尤长剑术,技艺高超。后来,吕四娘乔装改扮,混入深宫,一日,乘机砍掉雍正脑袋。这个民间传说,流传两百多年。到1981年,曾发掘雍正泰陵地宫,未打开,即作罢。但民间却传言雍正棺材已经打开,雍正的遗体有尸身而无尸首,想以此证明胤稹之头是被吕四娘砍掉的。这些传说,都是无中生有,纯属野史逸闻。学者认为,吕留良之案,吕氏一门,男女老幼,俱已严禁,不能逃逸。就连吕留良父子坟墓,都加以监视,吕女不可能逃脱。所以,吕四娘行刺雍正说。实属子虚乌有,绝不可信。

第二,胤稹是被宫女缢死的。传说雍正九年(1731年),宫女伙同太监吴首义、霍成,伺胤禛睡熟,用绳缢杀。这个传言完全是明世宗嘉靖被宫女勒缢故事的翻版。所以,宫女缢勒雍正说,实属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第三,胤禛是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谋毒死的。据传《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个恋人叫竺香玉,是林黛玉的化身。竺香玉后来被雍正霸占成为皇后。曹雪芹想念恋人,就找了一个差事混入宫中,与竺香玉合谋,用丹药将雍正毒死。这是编造的故事,纯属无稽之谈。

第四,胤稹是服丹药中毒而死的。胤稹在雍正七年(1729年),得了一场大病。大臣说“皇上下颏偶有些微疙瘩”,是什么病,说不清楚。胤禛曾向心腹密臣发出谕旨:“可留心访问,有内外科好医生与深达修养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讲道之儒士、俗家。……一面奏闻,一面着人优待送至京城,朕有用处。”后来李卫曾密荐道士贾士芳,到北京为胤禛看病,但贾道士后被处死。胤禛对道士、丹药感兴趣,他还曾延请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到圆明园炼丹,以求吞服灵丹妙药,长生不老。

胤稹死后三天。他的儿子、新君乾隆帝下令驱逐张太虚等道士,并严谕他们不许透露宫中只言片字。乾隆帝对圆明园中道士的严厉态度,可能同其父食道士烧炼的丹药致死有关。

第五。胤禛是患中风而死的。

究竟雍正皇帝是怎么死的?到现在还是个历史之谜。

【养生之道】

清代皇家的补益脾肾药方

历代皇室医案保存完好的是清宫医案。打开浩如烟海的清宫医案,我们可以看到,清宫太医院特别推崇补肾健脾之法。这是因为,人的生长发育是从肾开始的,而人的衰老也始于肾,即由肾衰而导致其他脏器的相继衰退。这是古代医家对人体生命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作了长期观察,从人体的外在组织器官的变化而得出的结论。毫无疑问,这一结论对防治脾肾功能衰弱导致的老年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认为,肾主水、主髓、主骨,藏精,为人的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气虚弱则“根本不固”,加快人体的衰老过程,使人未老而先衰;脾主运化,主肌肉,主四肢,运化五谷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为人的后天之本。脾虚则生化无源,气虚血亏,百病丛生。由此可见,脾和肾与人之生长、发育、寿天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欲求健康长寿者,不能不重视脾和肾的调理和补益。因此,宫廷御医善于补肾以滋先天,补脾以壮后天。 《黄帝内经》还认为,肾纳气,脾统血。机体的生命活动,全凭气血的正常运行和气血的相辅相成。气血充盈、调和,则体质强健,精力充沛,疾病自少。气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生化。大抵人之脏腑失调,衰老病死,无不与气血失调有关。所以,清宫医案推崇脾肾双补,也较多地应用气血双补的“四君子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八珍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即四君子汤加四物汤)等方剂。

清宫常用的补脾强肾药主要有:人参、西洋参、黄芪、当归、何首乌、枸杞、山萸肉、冬虫夏草、百合、灵芝、鹿茸、蛤蚧、紫河车;中成药有:龟龄集、秘传固本仙方、长寿广嗣丹、八仙糕、补脾资生丸、健脾滋肾壮元方、琼玉膏、王芝地仙金髓丹等。这些名贵中成药多由补肾的龟板、鳖甲、熟地、枸杞、菟丝子、鹿茸、杜仲,以及健脾的茯苓、陈皮、白术、苍术、厚朴等组成。

清代皇室成员常服脾肾双补之药,受益匪浅。据清宫医案记载,帝王们除了自己常进补药外,雍正、乾隆还经常将这些补药赏赐给有功之臣及身边的人,以示“皇恩浩荡”。

以下让我们列举几个清宫常用补剂。

龟龄集:由人参、鹿茸、海马、雀脑、枸杞子、肉苁蓉、熟地、牛膝、杜仲等三十余种药材组成。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龟龄集及龟龄集酒,可以明显减轻氢化可的松所造成的动物模型耗竭现象,其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龟龄集能提高免疫功能,还能抗疲劳、保肝,并对大脑皮层有兴奋和抑制两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

青春宝:由人参、天冬、地黄等药物组成。专家认为此药有益气补血、养阴生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此药方具有抗疲劳、耐缺氧的作用。

康宝液:由枸杞、黄精、淫羊藿、黄芪等药组成。药理研究表明,此方能显明改善患者的虚弱症状及心肺功能,还能明显改善大脑皮层内视觉通路部分的机能。

七宝美髯丹:由何首乌、牛膝、菟丝子、枸杞子等药物组成。此方有滋补肝肾之功。现代临床证明,此方有改善衰老症状、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临床还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性功能障碍,效果较好。

【名人评说】

记欣:“敢作敢为,追求实效而经常不顾常情惯例,甘受骂名而推行新政,驭下之道冷酷却难掩雄才大略,这就是雍正帝:一个切切实实的政治家。”(《雍正,一个切切实实的政治家》)

孟森:“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语出自《明清史讲义》)

杨启樵:“雍正政治上的杰出成就学术界一致公认。”(语出自《雍正缵承帝位新探》)

杨启樵:“雍正最大的长处是勤于庶政和具有卓越的政治手腕。”(《雍正缵承帝位新探》)

刘桂林:“极力爱名的思想,认真务实的作风和争强好胜的性格。”(语出自《清世宗初政述略》)

刘桂林:“清世宗初政所表现出来的才能,非同一般,其精力过人、勤奋、干练,亦为常人所难及。”(《清世宗初政述略》)

易中天:“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无情。”(《品人录》)

易中天:“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也许夸张了点,却是对雍正治国的公正评价。”(《品人录》)

易中天:“雍正无疑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他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刚毅,目光锐利,而且奋发有为。”(《品人录》)

梁希哲:“他那有血有肉、充满着矛盾的思想作风和性格、嗜好,包括他的为人、处事,都有鲜明的个性,无不给人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清帝列传—雍正》)

马大正:“作为雍正朝‘盛世’开创者的清世宗雍正帝,是一位政治上有远见卓识、统治手段干练坚决、施政作风雷厉风行的统治者。”(《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序三)

冯尔康:“雍正聪明好学,具有综理政务的才智;雍正具有刚毅的性格,但又性情急躁,残忍无情;雍正具有政治抱负,决心实行改革;雍正的思想和性格,产生了他雷厉风行的作风。”(《雍正传》)

【历史遗迹】

泰陵

泰陵是清朝入关以后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坐落在永宁山下。整个陵寝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门、坊、碑、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

一座飞虹跨溪的五孔石拱桥是泰陵最前面的建筑,这桥10.94米宽,87米长,拱高4.9米,由长方形青白石建成,蜿蜒曲折的北易水从桥下流过,春夏秋冬,严寒酷暑,碧水长流,清幽可爱,风光优美诱人,象一幅山水画卷。

五孔桥北,有巍峨高大雕工精美的三座石牌坊,一座居中横跨神道,二座稍后分列左右,矗立于大红门外广阔的原野上,历经260年的风雨沧桑,雄姿不减当年。

大红门是西陵的总门户,门有三洞,设东西便门各一,高大的门楼,朱红的围墙,宏伟的庞殿顶把大红门装点得雄姿挺立,气象万千。

泰陵作为典型的清式宫殿式建筑群,不但更注重以最完美的融山水环境、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中国“风水”相法为选址依据,形成山形河流作为“风水”中强调的靠山、案山、照山,龙脉和水口,建筑与整体布局也最为完整与巧妙,更加注重实用性;建筑风格与规制更加精美豪华,使之更具有观赏性。

【历史启示】

铁面雍正帝——治天下之道惟用人而已

提起康乾盛世,人们都知道,那是清朝的鼎盛时期。康熙、乾隆这两位皇帝的丰功伟绩也备受赞扬。然而,康乾之间还有一位皇帝是雍正,对于这位皇帝,历来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

那么,雍正究竟是怎样的一位皇帝?他夹在康乾盛世中间,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要实实在在地认识雍正,最好的办法就是细细解读雍正档案。笔者近十几年来,曾对雍正朝三万多件档案统一梳理编辑。这巨量的原始秘档,或是御笔写就的朱谕,或是口授承写的旨令,更多的是详加批点的密折,一函函,一件件,均出自雍正,缘于雍正。透过这数以万计的雍正档案,我们看到,雍正皇帝的为人治世有着其显明的性格特征,这就是高扬务实,大力反虚。

雍正认为,“治天下之道惟用人,除此皆末节也”。他在任用内外官员上,除首要考察是否清正廉洁公忠勤慎外,还形成了一套重实际求高效的用人风格。

1.清除平庸的“木偶”

雍正指出,当官的若是不干事或干不了事,人品再好,也不过像个“木偶”摆设,起不

到治世安民的作用。雍正曾把守国法无过错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种是听话顺从但平庸无为之辈,另一种是有才干有主见但不免常有不同意见的人。在这两者之间,雍正的态度十分明确:“去庸人而用才干。”

雍正认为,为官者干不出成绩,不能有所作为,这本身就是失职。他说:“庸碌安分、洁已沽名之人,驾御虽然省力,恐误事。”对这种官员必须及时调整。湖南巡抚王国栋,为官虽然清廉勤慎,但才识不行,在地方无所作为,于是被雍正调换。云南开化总兵仇元正,人本老实,素无大过,但因年过花甲,不免疏懒,办理公事勉强支持,营伍虽不致荒废,却也难有起色。雍正得报,立即将仇元正勒令休致,另换精明强干之员。直隶吴桥知县常三乐,廉洁安分,也没有什么过错,但是他胆小软弱,以致地方好多事久拖不决,很难有什么起色。为此,直隶巡抚李维钧要把常三乐从县令职位上调开,吏部却认为常三乐没有什么劣迹而不予批准。雍正得知这件事,毫不含糊地指出:常三乐当官软弱,实属失职,应当免去官职。还有,山东曹县知县王锡玠,在到任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对二十多起命盗案件没有一件审完,也没有拿获一名人犯,虽然没有什么贪赃枉法之事,但雍正认为不干事本身就是失职犯罪,不仅摘掉了这个知县的乌纱帽,还让他坐了五年的大牢。看来,在雍正手下,且不说贪官,就是平庸无为的人也难以混下去。

雍正清除贪官庸人毫不手软,而对有才干的人却是备加爱惜的。他常对文武大臣讲,凡是有些真才实学的人,因为他们有才识有主见而敢于顶撞,难以驾驭,这些人也有恃才傲物不拘小节的毛病,但治理国家最终要靠这样的人,对他们应当爱惜、教诲,而决不能因为见解不同就抛弃不用,甚至加以迫害摧残。

2.“未有先学养子而后方嫁”

为了造就一支高效的官吏队伍,雍正命令文武百官荐举人才。可是有的官员忌贤妒能,以还没有全面看透为理由,拒绝推举他人。雍正斥责说:若一定等全面看透才推举,那么

天下就没有可推举的人了!雍正曾对广东总督阿克敦说:用人选官不能先有成见,以前不行的,经过努力改进,可能就行了;以前行的,若是骄傲起来,也就不行了。雍正大批选拔新人,保守势力反对说这些新人经验不足。对此,雍正形象地比喻说:没有先学养孩子而后再嫁人的。意思是说,经验不足完全可以在实践中学习。

因才用人,力求使官员的才识能力与其职务相当,这是雍正的一向主张。他认为,政有缓急难易,人有强柔短长。用违其才,虽能者也难以效力,虽贤者或致误公;用当其可,则为官者各施所长,政无废事。惠士奇其人,才学出众,十二岁就做得一手好诗,后来考中进士,朝廷派他到广东担任学政。惠士奇在地方主持科举考试“一文不取”,这在当时的考官中实在是难以找到的,因此他以清廉著名于岭南。对这样官声颇好的有“德”之员,如何提拔晋升,雍正命两广总督杨琳详加考察,因才致用。杨琳奏报说,惠士奇的特长在于舞文弄墨,至于行政管理则显得能力不足。据此,雍正将惠士奇召回京师,迁升翰林院侍讲学士,专掌论撰文史之事。

雍正任用官员从实际出发,注重操守才识与实际需要,而不拘泥于已有成例。清朝用人,原有资格、出身的规定,以及旗人、汉人的界限。按定制,在中央各部同一级的官员中,满员地位高于汉员。雍正却不拘满汉界限,谕命将兼管吏部、户部事务的汉人大学士张廷玉的班位,排在另一兼管部务的满人公爵傅尔丹之上。雍正四年(1726),陕西三边地方的驻防军队出缺,在陕省一时又没有合适人选,川陕总督岳钟琪上奏说,四川武职官员中多有屡经战阵堪任要职者,但按制度不能隔省调用官员,所以不敢越例题请。雍正指示他,“不必拘例”,并说如“部议不准,朕可特旨允行。”

雍正对地方上的总督、巡抚大员反复强调,要大胆选用有才干的人,不能循规蹈矩。他对湖广总督杨宗仁说,如果遇到有作为的贤能之员,即行越格提拔,不要按资历升转。对宠臣田文镜也谈到:朕从来用人,不是全看资格,有时即使官阶级别悬殊较大,也是无妨的。更对广东总督郝玉麟讲,在用人问题上,“万不可拘泥一法一策也。”

3.只知遵旨乃是为自己做官

雍正作为一个务实的皇帝,常常训导臣工要灵活用谕,因时因事贯彻朝廷旨令,而不可一味迎合,生搬硬套。他强调处理政务一定要“因地制宜,化裁取当。”

雍正反复告诫百官,须视本地风土民俗酌情执行朝廷谕令,反对不加思索机械地贯彻。登基后的第一年,雍正就命天下文武大员以求实的态度对待钦颁谕旨,他说:朕以吏治兵民为念,凡有济天下者,必下谕旨,谆谆告诫,对臣工条陈得当者,亦乐为采纳。但朕一人所思固难周密,况天下各地情况不一,因此,对平时所颁上谕及经臣工奏请谕令实行之事,如有与本地方本衙门不够允协妥当之处,可以便宜行事,自加损益,只要把其中的情由据实入告便可。

雍正甚至要求内外大吏,不要因钦发谕旨而影响了自己的主见。这点,他在给湖北巡抚马会伯的一件朱谕上说得十分明白:朕凡所谕,皆因人因事,权宜而发,有合于彼而不合于此,有可行于此而不可行于彼者。因此,他要求臣工不能“随朕一时谕他人之谕,来惑自己主见”,并进而指出,只有秉公报国,才会有“根本主见”。

雍正早就发现,有些地方官员凡事都要请皇上指示一番,自己不拿主意,只看皇上脸色说话,听皇上口气行事,没有明确指令宁可等待也不动手。对于这种现象,雍正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人实际是推卸责任,为自己留后路。雍正后期,清政府连续六年在西北用兵,讨伐叛乱的准噶尔部首领,当时的军事统帅岳钟琪曾就如何进军用兵等问题请示皇上,雍正严厉批评他说:朕在数千里之外,怎知道当地具体情况,这都是你大将军因时因地酌情办理之事,朕怎么可能神机妙算、给你下命令呢?

雍正认为,凡事不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只知道遵旨而行,并不一定就是好官,这样的人往往是私心作怪。云贵总督鄂尔泰对不完全适合本地情况的谕旨敢于变通执行,提出不同意见,雍正称赞他说:“鄂尔泰是为国家做官。”而云南巡抚沈廷正则一味迎合谕旨,雍正严厉斥责他:“沈廷正乃为沈廷正做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