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遗孀临终时提出一“违规”请求,陕西政府如何处理

原标题:杨虎城遗孀临终时提出一“违规”请求,陕西政府如何处理

贤妻良母、敬老扶幼、辛苦一生、节烈奉献,这是陕西乡亲对一位享年88岁老妇人的评价,乡亲们觉得老妇人堪称模范、有功于国家,是一位无名英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妇人的深明大义和无私奉献,她是谁呢?她是葬在“杨虎城烈士陵园”的陕西省政协委员,也是杨虎城的第二任妻子-张蕙兰。是怎么样的壮举可以让这位平凡的老妇人可以葬在烈士陵园?她和爱国将军杨虎城之间又发生了哪些动人心魄的故事?

纵观杨虎城将军的一生,无疑是壮志凌云、轰轰烈烈,其夫人罗佩兰、谢葆真也是鼎鼎有名,陪伴在杨虎城的身边或纵横沙场,或策马扬帆,只有张蕙兰寂寂无名,但平凡的张蕙兰却不平庸,她凭一己之力撑起杨虎城的大后方。

张蕙兰与杨虎城的一生牵绊

杨虎城出身平凡,是陕西蒲城县孙镇一个农户的儿子,家里收入微薄,小时候念过两年私塾,因家里无力承担学费辍学,为了贴补家用,12岁就在当地的饭馆打杂。

少年的杨虎城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也在家人的陪伴下平安长大。杨虎城15岁时平静的生活被打破。1908年,清政府以极其残忍的刑罚处死了杨虎城的父亲杨怀福,罪名是杀人,真相却是父亲被仇敌陷害,失手杀人。噩耗传来时,仅是少年的杨虎城瞬间长大,扛起家里的重任,他借来手推车,独自一人行走几百公里带回父亲的遗体,因为家贫如洗导致他无法厚葬父亲,最后还是在四邻的帮助下将父亲草草安葬。因父亲的遭遇,少年杨虎城组织了丧葬互助组织孝义会,力求帮助乡里。孝义会得到周围乡亲的大力支持,随着队伍人数日渐增多,孝义会发展成劫富济贫的中秋会,杨虎城从此走上风云际会的人生道路。

武昌起义带动的革命浪潮中,杨虎城带着中秋会与清军奋战,成为一名革命军,可是好景不长,被袁世凯裁军政策波及到,杨虎城被迫退伍回家,嫉恶如仇的杨虎城注定不会在家平凡度日,在杀死恶霸后,杨虎城带着中秋会做起刀客。

杨虎城的英勇经历打动孙镇的大夫张清素,即张蕙兰的父亲;张蕙兰的乖巧懂事也让杨虎城的母亲欣慰欢喜。就这样在双方父母的中意下,杨虎城和张蕙兰定下亲事,只等杨虎城回家后成亲。

而此时的杨虎城是反袁陕西护国军的一名营长,已经和罗佩兰结婚几年,两人伉俪情深,得知母亲为他定亲,起初是不同意的,但是为了母亲有人照顾,遂同意,就这样14岁的张蕙兰嫁给了杨虎城,结下一辈子的情缘。

罗佩兰能文能武,在军中声望极高,有“军中花木兰”之称,和她相比,在老家照顾杨母的张蕙兰似乎过于平凡,但是相处过后,罗佩兰和张蕙兰却成为好姐妹。罗佩兰因为身体带有伤病,怀孕后不能随军,杨虎城将其送回老家。共事一夫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或许都有些不自在,但是张蕙兰主动让罗佩兰坐上座,并向其行敬茶礼,化解了罗佩兰的尴尬,也让杨虎城和杨母满意不已。随后更是悉心照顾罗佩兰,助其顺利产子,杨虎城为儿子取名杨拯民。

杨拯民两岁的时候,时局紧张,罗佩兰担心杨虎城,加上杨虎城思念儿子,张蕙兰主动提出送罗佩兰母子去寻杨虎城,当时因为北洋军阀的割据和土匪横行,三人只能绕道山西,走了一个月才见到杨虎城。杨虎城本要留张蕙兰多住一段时间,但是张蕙兰挂念杨母,只待了两天就回到老家。

1925年,罗佩兰在生下女儿杨拯坤后,身体本就不强壮的她不幸患上肺结核,杨虎城虽然担心罗佩兰的安危,但为避免传染他人,只能忍痛将罗佩兰送回老家让张蕙兰照顾。杨虎城的重托张蕙兰没有辜负,她不仅将罗佩兰照顾得很好,还机智地带着杨家诸人躲过数次危机。

第二年,杨虎城联合李虎臣与10万镇嵩军在西安殊死搏斗,为了扰乱杨虎城部队的军心,镇嵩军到处搜索杨虎城的家人,欲拿家人的性命威胁杨虎城,只是搜遍老家,也没见踪影,原来是张蕙兰带着家人转移到三原县杨虎城置办的庭院。为杨虎城守卫西安免去了后顾之忧。

经过7个多月的坚守,眼看西安就要解围,罗佩兰惊闻镇嵩军要做最后的反抗,杨虎城部队有危险,急火攻心,昏迷过去,醒来后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罗佩兰将儿女托付给张蕙兰照顾,然后撒手人寰。临终的嘱托让张蕙兰对杨拯民和杨拯坤兄妹更是视如己出。

1926年11月,西安终于解围后,杨虎城虽然守住西安,但是惨死3万多人,庆功会变成追悼会,再加上痛失爱妻,杨虎城躲在朋友家,一蹶不振,被张蕙兰一语点醒,“将军,我仰慕您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畏强权,在这个乱世奋起搏斗。但如今,外面战火纷飞,百姓在苦苦煎熬,您却躲在这里不为他们而战。如果佩兰姐还活着,她该有多失望!这么多年,我和佩兰姐辛苦照顾婆婆和孩子,不就是为了让您能报效祖国吗?”

一番话说的杨虎城悔恨交加,最后下定决心出仕。杨虎城再次踏上征程,成为国民军第十军军长,随后和谢葆真相遇,两个人情投意合,结婚后生了儿子杨拯亚,但是前途依旧坎坷,以蒋介石为首的反革命军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杨虎城处于风口浪尖上,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与共产党达成合作,无奈将儿子寄养在官太太家,和谢葆真远走日本,躲避灾祸。

张蕙兰得知后,想要接杨拯亚回来由自己抚养,可惜的是晚了一步,张蕙兰赶到的时候,杨拯亚被官太太遗弃在保育院,已身患白喉,虽然有张蕙兰的倾心照料,还是只活了三天就离开人世。张蕙兰为此深感自责难过,她带着杨拯民、杨拯坤先后去了上海、杭州,因杨拯民高烧不止,辗转到了山东,万幸杨虎城就在山东,安排杨拯民住进医院,张蕙兰在医院细心照料杨拯民,偏偏这时杨拯坤却摔断腿,张蕙兰索性在医院附近租了民房,心无旁骛地照顾两个孩子。张蕙兰的默默付出,杨虎城都看在眼里,也时时感念。

1931年,张蕙兰生下杨虎城的次子杨拯仁。可是天有不测风云。1936年,西安事变后,杨虎城放走了蒋介石,杨母担心杨虎城放虎归山,被蒋介石报复,一怒之下病倒。张蕙兰一人撑起家事,既要照顾生病的婆婆,又要兼顾患有心脏病的杨虎城,而恰逢谢葆真也在北平治病,负责照顾全家的张蕙兰忽视了杨拯仁,发现不对时,杨拯仁已经无药可救,最后不幸离世。此番致命的打击,让张蕙兰变得精神失常,从此恍惚度日。

错乱的时局,猝不及防的意外,谱写出一首悲歌,还没等张蕙兰从打击中走出来,她与杨虎城的最后一面就匆匆到来。在蒋介石的特意安排下,杨虎城就要出国考察,无奈之下,杨虎城和谢葆真匆忙回到西安,安排杨拯民带着张蕙兰到北平治病,杨虎城看着呆滞没有生气的张蕙兰,悔恨交加,却也只能登上了船舶。

“母亲,咱们要和日本人开战,父亲快回来了”这是杨拯民对张蕙兰说的话,话语中充满了期待,也正是这一句话唤醒了张蕙兰,她醒过来了。卢沟桥事变后,张蕙兰的病情还没有好转,为避免被战争波及,杨拯民带着张蕙兰和杨拯坤回到西安,得知要与日本全面开战,欣喜地告诉张蕙兰,父亲杨虎城终于要回来了。

醒过来的张蕙兰等到了杨虎城回国的消息,但没有等到杨虎城,他回国后被蒋介石下令关在监狱,谢葆真和儿子杨拯中陪伴其左右。与此同时,张蕙兰警觉地发现家里周围布满特务,她战战兢兢地保护着孩子们,叮嘱孩子们不要和陌生人交谈往来。

1937年,杨拯民在征得张蕙兰同意后参加了八路军,杨拯坤在女子学校毕业后,在张蕙兰的劝说下追随哥哥的脚步,去延安参军。

1943年,杨虎城母亲在对儿子的牵挂中郁郁而终,杨虎城没能回家参加母亲的葬礼,是张蕙兰一手操办杨母的葬礼。在经历了丧子、丧母、丈夫被圈禁的悲痛后,张蕙兰没有被打倒,依然咬牙坚持着。她将在谢葆真娘家寄养的四个女儿接回来抚养,并指导着她们走上革命的道路。将谢葆真妹妹一家还有杨虎城弟弟家的两个儿子,接到自己身旁照顾。为杨虎城和谢葆真支撑起一个家等他们回来。

多年的等待没有减弱张蕙兰的期盼,但命运到底是给她当头一棒,1947年,谢葆真在狱中病故,第二年,杨虎城和一双儿女被特务暗杀,张蕙兰被打击的旧疾复发,但还没等身体康复,张蕙兰就拖着病弱的身躯去挑选墓地,并自己将墓地建设完工。张蕙兰最后选定长安县韦曲乡的一块七亩墓地,当时杨拯民、杨拯坤等儿女都忙于工作,不能回转,张蕙兰只能一个人带着工人建造墓园。墓园完工后,杨虎城、谢葆真和一双儿女在经历了长达12年的囚禁生涯后终于落叶归根、魂归故里。

张蕙兰在杨虎城遇害后坚持守寡44年,没有改嫁,她在工作之余照顾杨拯民、杨拯坤等的儿女们。将杨虎城的血脉传承下去,爱国精神发扬光大。

1993年2月7日,弥留之际的张蕙兰对着病房里的子孙后代们说,“我活了88岁,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死后葬在虎城身边,但是我怕自己没资格,我没干过什么大事啊……”从话语中不难看出张蕙兰的渴望与迟疑,或许在她心里,她没有罗佩兰的英姿飒爽,也没有谢葆真的拳拳爱护,她只是做了她认为对的事情,一直在为杨家无怨无悔地付出。也许就像她自己说的一样,她佩服杨虎城的英勇刚强,也许怀着出嫁从夫的信念,从14岁到88岁,整整74年,她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杨家的几代人,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党员和干部,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无名英雄。

后来,几个儿女将她的心愿向上级作了说明,领导感念于她的深情批准张蕙兰可以葬在“杨虎城烈士陵园”。生前的聚少离多终究是张蕙兰一生的遗憾,死后的长相守,或许能聊聊宽慰张蕙兰的内心。

缘于孙镇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起于为夫、为子、为母、为家的默默付出,痛于失子而不知,醒于对家人团圆的期盼,强于扛起育子养母的重担,终于半生与身后的长久相守。几句话就可以概括张蕙兰的一生,但是这其中的艰辛困苦、悲苦无奈我们不能感同身受。她没有罗佩兰的文武双全、也没有谢葆真的毅然陪伴,但她撑起爱国将领的另外一片天,她尽心尽力地照顾杨虎城的母亲、儿女、妻子及亲戚,她将杨虎城的六个儿女都培养成能力出众的栋梁,她为杨家的付出我们有目共睹,她的事迹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