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伦:他是五四运动健将也是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最终却黯然离世

原标题:罗家伦:他是五四运动健将也是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最终却黯然离世

罗家伦:拜北伐少将,任清华校长

今天是五四运动纪念日,百余年前的今天,以北京大学的学生为首,针对巴黎和会上有关中国权益的不平等事宜,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提起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首先想到的便是傅斯年和罗家伦,傅斯年是游行的总指挥,而罗家伦则起草了游行时唯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并且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还在日后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五四运动”这一称谓。

1920年代的清华学堂

民国时,提起大学校长,最著名的肯定是蔡元培、梅贻琦、胡适、张伯苓、竺可桢等几位,但是,就现在而言,极少有人知道,罗家伦也是当过校长的。

他不但是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还担任了十年的中央大学校长,可以说,他一生的主要业绩,都是在教育界实现的,自他辞去大学校长而去从政后,便鲜有作为,都是在一些闲职部门无所事事,直到逝世。

国立中央大学

同上面例举的那些知名校长相比,罗家伦要悲催太多,因为,他在清华是被轰走的,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这不仅是罗家伦人生最灰暗的时刻,也是他投入产出比最低之时,因为,他是为清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之人。

罗家伦,字志希,浙江绍兴人,早年入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创办的复旦公学,后进入北大,受教于蔡元培。

《觉醒年代》中罗家伦剧照

关于他进北大还有一则有趣的轶事,当时考试时的语文阅卷老师是胡适,十分欣赏罗家伦的文章,毫不吝啬地给了满分,可是罗家伦却落榜了,原来,他的数学竟然是零分,其他科也考的很一般。

胡适的眼光是很敏锐的,他就觉得罗家伦是个人才,只是严重偏科而已,便四下奔走呼吁,在胡大教授的影响下,罗家伦最终得以如愿,进入北大文科学习,这在如今是一件不可想象之事,只是蔡校长经常开玩笑说,学数学可不能学罗家伦啊。

蔡元培是前清点过翰林的进士,却毫无旧时代遗老的作派,他兼容并包,最是识人,他一眼便看出,这姓罗的学生是个人才,何况,胡适也很欣赏这位学生,于是,蔡元培当然会力排众议、打破常规将其招入麾下,何况,罗学生还是蔡校长正宗的绍兴老乡呐。

在北大学习的罗家伦思想激进,组织能力极强,在陈独秀和胡适的支持下,同傅斯年等志同道合的学生一起,成立了“新潮社”并创办了《新潮》月刊。

图为北京大学“新潮社”成员合影。前排左为汪敬熙、康白情、后排右起为周炳琳、段锡朋、罗家伦

包括鲁迅在内的进步人士,都纷纷在这个刊物上发表文章,成为与《新青年》并驾齐驱的知名刊物,对“新变化运动”的开展和开启民智,起着巨大的作用。

五四运动爆发,罗家伦冲在队伍的最前列,一份短短百八十字的宣言,更是让他声名鹊起,相比于后来他不幸的遭遇,有人将他称为“吃五四饭的人”,这也是很让人难堪的一件事了。

第二年,北大毕业后的罗家伦去欧洲留学,六年后回国,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没教几个月,他进入蒋介石的军政府,为蒋撰写了不少文告,颇得其赏识。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急需培养青年干部人才,于是,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开始筹备建立了中央党务学校,深得蒋介石赏识的罗家伦被委以重任,他以副教务主任和代教育长的身份,开始创建学校,并全面主持校务工作。

中央党务学校大门

这时候的罗家伦精力旺盛,能量超群,要知道,这个学校即是后来的中央政治大学,蒋介石亲任校长,教务主任是戴季陶,后期被一手操控国民党务工作的陈氏兄弟所把持,是国民党培养党务人员的最高学府。

1928年,罗家伦佩少将军衔,任北伐军战地政务委员会委员,并兼教育处处长,并随着北伐革命军进入北京,负责接管占领地的文化教育机构。

不久,便在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以及外交部长王正廷的联袂提名下,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此举也得到蒋介石的大力支持,亲颁手令,以壮行色,时年的罗家伦年仅31岁。

此时的罗家伦可谓是春风得意,志得意满,被人称为“罗大鼻子”的他,还迎娶了美貌的才女张维桢,踌躇满志的罗家伦上任伊始,便在清华园宣誓“受命党国”。

而当罗家伦去拜望陈寅恪先生,并送上自己编撰的《科学与玄学》一书时,陈大师随便翻了一翻后,便笑赠一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

陈寅恪先生

据说,罗家伦看后大笑不已,陈大师紧接着又送一横批,“儒将风流”,并解释道:“你在北伐军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你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

这横批我是能看懂的,但这对联我怎么看都有些讽刺之意,虽然陈大师是将罗家伦的“家”和“伦”二字镶于联中,但“不通”和“语无伦次”,终归不是什么好词,也许,是陈寅恪是委婉地道出了他的意思,那就是对罗家伦弃文从政的不满吧。

罗家伦一家人

但是,陈寅恪对罗家伦的评价一直很高,直到罗家伦最低潮时,他也说道“志希在清华,把清华正式的成为一座国立大学,功德是很高的。即不论这点,像志希这样的校长,在清华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陈大师如此高的评价是切合实际的,罗家伦接手清华甫始,便进行了三项改革,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对他来说是相当契合的。

首先,由于清华是由美国庚子赔款创办的学校,隶属外交部管理,所有款项都存于美国,罗家伦不仅将归属权变更于教育部,而且将款项要回并成立了清华教育基金,如此大的一笔款项由清华自理,清华在资金上的富足,远超国内任何一所学校。

有了钱就自然有了底气,罗家伦开始大兴土木,扩大了清华原有的区域,请来美国最好的设计师,修建了大批基础设施,包括新图书馆、生物馆、天文馆、大礼堂、学生宿舍,教职员工宿舍等,这为清华大学的风格奠定了基调,其豪华的阵势也是其他大学望尘莫及的。

正因为有了这样底气,后来接手清华的梅贻琦校长,才能够说出那“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名句,因为,所有的硬件设施,都在罗家伦手上完成了。

一所好的大学,不仅要有好的硬件设施,更是要有人才,对此,罗家伦广揽名师,特别是当他将清华定位于一流的科技大学时,他更是将自然科学的人才招到清华。这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名字,萨本栋、萨本铁、周培源、杨武之、李继侗等等,其他如化学家张子高、地质学家翁文灏、数学家华罗庚,都来清华任教。

1920年罗家伦等人在纽约合影(后排左罗家伦、右冯友兰、中间坐者为杨振声)

有趣的是,罗家伦在清华又重新上演了一出他考入北大的旧戏,录取了一名数学只考了15分同学,只是他没想到,这位出演当年他的同学,后来比他的名气还大,这个主角便是大名鼎鼎的钱仲书。

在改造旧清华,建设新清华的事务中,罗家伦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裁并学系、裁汰冗员、整顿校务、招收女生,这一系列的业绩的背后,罗校长是顶着压力,付出了极大心血的。

前排左起:叶企孙、潘光旦、罗家伦、梅贻琦、冯友兰、朱自清,后排左二浦薛风,左三陈岱孙,左四顾毓琇

但是,作为一位“很有权势”的校长,罗家伦似乎偏离了当初他在北大时初心,此时的他,经过在投靠蒋介石的战争洗礼后,已是坚定的国民党人,唯国民政府的利益为最高准则,除了在清华大力接待蒋介石提倡的“新生活运动”外,还强力要求学生进行超负荷的军训。

与他的恩师蔡元培和胡适的亲民作派不同,罗家伦喜欢着一身少将军服,脚蹬铮亮的长筒马靴,这样的着装,同大学的气氛是很不相配的,估计是罗大校长为了证明自己强硬的行事风格,故意为之吧。

罗家伦行事果敢强硬,独断专行,他同学校教职员工的关系也很紧张,于是,他入主清华两年后,便被驱逐出清华,同他的前任校长们相比,不啻霄壤之别,这也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

当他走出清华校园时,没有掌声,没有鲜花,学生们排列道路两旁,高唱着被罗家伦废弃的旧校歌来为他送行,此时的罗家伦,应该最能体会当年“十面埋伏”下的项羽,听着“四面楚歌”而恐慌的心境。

罗家伦与夫人

如果细究起来,罗家伦的狼狈出走,虽与他年轻气盛和争强好斗的性格有关,却也同政治形势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当时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失利,阎锡山和冯玉祥控制了华北地区,这样的大气候下,作为蒋介石拥趸的国民党人,罗家伦是混不下去的。

不过,罗家伦毕竟还是有才华之人,及至蒋介石重新崛起,新的任命随即下达,他被委以国立中央大学校长,要知道,这可是脉源可追溯到三国太学的老牌学府,也是民国时期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那里的排名,是远在清华之上的。

他在长达九年的中央大学校长生涯中,可谓是“艰难苦恨繁霜鬓”,国家多难,在日寇虎视眈眈的危机中,罗家伦是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而对中央大学来说,既是危难深重的十年,又发达鼎盛的十年。

他在中央大学时,首创了中国第一个航空工程系,增设了心理学系、水利系等当时全国都没有的新学科,立志要把中央大学办成牛津和哈佛那样的世界顶级大学,

在执掌中央大学期间,罗家伦在时局动荡中,苦苦地支撑着学校的正常运转,不仅没有使中央大学在那样的危局下受到影响,还有了长足的发展,如同今天的清华和北大一样,当年将中央大学作为第一志愿的学生,有统计称,竟占到当年全国报考人数的三分之二。

抗战爆发,南京沦陷,好在罗家伦未雨绸缪,提前两年便着手西迁的准备,所以,在所有西迁的大学中,中央大学是损失最少的学校,而且一直书声依旧,弦歌不绝,这与罗家伦的远见卓识和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

中央大学西迁至重庆、成都和贵阳三地,在罗家伦一贯地“国家使命”的感召下,当国民政府发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时,中央大学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投笔从戎,参加了青年军。

罗家伦曾对中央大学的学生们说,“我们抗战,是武力对武力,教育对教育,大学对大学,中央大学所对着的,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从他的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始终是以民族责任心放在人生的第一位,对自己如此,对他的学生也是如此!

然而,罗家伦毕竟是书生本色,作为一位曾一度受到蒋介石欣赏的学者,一直与主流的党政要员无甚渊源,特别是西迁后,他与时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关系疏远,在学校师生员工的关系也很紧张,最终,他在主政中央大学十年后,被迫黯然离职,成为书生从政的失败典型。

离职后的罗家伦在此后的岁月中,一直担任着可有可无的闲职, 1949年去了台湾,任国民党党史会主委、“国史馆”馆长等等,1969年因病逝世,时年73岁。

1958年,罗家伦与胡适先生等友人

时势造英雄,唯顺大势而上行者,方能立于潮头,身兼政学两界的罗家伦却走了一条不合时宜之路,没有处理好学术自由和政治的关系,他想以“政”来统“学”,这肯定是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最终在“党化教育”的面前,碰得个头破血流。

罗家伦以五四闻名,他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顶级精英,却因依附于民国党而走上了违背主流民意的道路,最终被时代无情地抛弃,客死异乡,比起他的好兄弟傅斯年来说,他的结局是很悲怆的。

前排左起:罗家伦次外孙女张一娜长外孙女张一纶夫人张维桢,后排左起长女罗久芳,夫婿张桂生、次女罗久华.

最后,敬录罗家伦为中央大学撰写的校歌,以作此文的结尾,致敬这位失落的五四健将!

国学堂堂,多士跄跄;

励学敦行,期副举世所属望。

诚朴雄伟见学风,

雍容肃穆在修养。

器识为先,真理是尚。

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增加人类知识总量。

进取、发扬,

担负这责任在双肩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