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斋画报》在上海创刊,看看150年前的漫画

原标题:《点石斋画报》在上海创刊,看看150年前的漫画

1884年,《点石斋画报》在上海创刊。

1884年5月8日,英商美查主办的《点石斋画报》在上海创刊。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时事画报之一。为石印旬刊。

由英商点石斋石印局发行,随《申报》附送,也单独发售,晚清著名画家吴友如主绘。

配合《申报》国内外时事新闻,发表有关政治、时事、社会生活的图画。有揭露清朝统治的腐朽黑暗和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作品,也有低级庸俗、带有迷信色彩的图画。

1894年停刊。吴友如名嘉猷,以字行,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工人物、肖像。曾以卖画为生,也曾应召为宏大廷作画。1893年卒。

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里面的图画吧:

1、气球升空

1890年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报道:有西人里那制成新式气球一具,能载八千五百磅之重,升放空中,每点钟行二十五米,各国苟制造此球为行营之用,水陆之兵可以废;况配大炮于球中,居高击下,凡铁桥、轮舰、炮台、火药库、电报局及水陆兵弁,皆不可恃。此气球之善于摧敌也。

这是一则关于热气球研制及其在战争中作用的设想。由于《字林西报》上绘有热气球的形状,所以画师朱儒贤描绘的热气球与真实的十分接近,而利用热气球作为攻击性武器只是一种想象,所以画师绘画的热气球下悬的“篮子”也纯是凭空想象。

在《点石斋画报》报道“气球破敌”后仅几年,上海的侨民也在上海跑马场试验气球升空,不久又借杨树浦的“大花园”(旧址于今腾越路195号一带)进行热气球升空表演,一位美国女运动员还从升空的热气球上跳了下来,这也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次跳伞表演。

2、船飞上天

几乎与报道“热气球”消息的同时,《字林西报》又报道了美国人研制“飞船”的新闻,大意讲,美国某学堂教习蔺茉近思得新法,用矾石(这里是指铝)等类轻质材料制造风舟一只,舟内汽锅一,汽器一,暗轮(螺旋桨)二,风翼四(实际上是双翼飞机),舵一。风翼宽二迈当又百分之四十。曾在华盛顿地方试行,颇觉灵捷。由于报纸上并没有“飞船”的照片或图像,画师只能参照文字所描述的“飞船”的样子,把它画成一只“带有4只鸟翼的船”。而在《点石斋画报》的另一位作者的画面上,干脆就把一只水中航行的轮船搬到了天上。

人类幻想飞上天空,研究、制造飞行器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11年,法国飞行家环龙(Rene Vallon)应邀来上海做商业性飞行表演,他携带“山麻式”(Somer)单翼和双翼飞机各一架,搭乘邮轮来到上海,飞机先被运到江湾跑马厅,组装后经过几次试飞,然后飞抵市中心的跑马场,按计划于5月6日作正式飞行表演。

这一天,上海人空巷而出,上海周边城市的人们也争相进入上海,希望一睹会飞的“船”。环龙驾驶的双翼飞机腾空而起,在空中作各种飞行动作,引起底下的人们无数的尖叫声、惊叹声、欢呼声。但是,飞机在空中盘旋时发生故障,按常规环龙可弃机自救,但是他看到地下方圆一公里的地方全是仰首观望的人群,于是他放弃了弃机的念头,努力争取将飞机迫降到跑马场的中央,结果是——人亡机毁。不过,这一天确实是在中国进行的第一次飞行表演,也是上海人第一次看到“会飞的船”。

3、摩天大楼

电梯的发明使人们免去登高的艰难,钢铁、水泥的发明和广泛用于建筑材料,为建筑物向更高的高度发展提供了可能。1885年,美国建筑师詹尼放弃了传统的承重墙结构,首次大胆采用钢框架结构,成功设计和建造成10层的美国芝加哥国内保险公司大楼,并成为当时世界最高建筑。这种很高的建筑被美国人叫作Skyscraper building,Skyscraper是Sky(天)和Scraper(摩擦物)的合词,后来Skyscraper building就被汉译为“摩天大楼”,指很高的大楼。

19世纪后期是美国城市发展的规模化时期,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城市的地价急剧上涨,于是又刺激了美国Skyscraper building的规模化兴建。《点石斋画报·第一高楼》中讲:

美国拨分屯营造司近因市中地价日益昂贵,乃创建二十八层楼。高三百五十尺,周广八十丈,柱以钢为之;其下一层全无障隔,设梯二道,并置起落机器十二架,编定逐层号楼,欲由某层达某层,则按号坐于其上,自由辘轳递送,瞬息即到,无须用力;其余二十七层皆隔为二十八间,除每层占去机房一间,合计共得七百二十八间。绝顶登临,凭栏俯瞰,真有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之慨。

这段文字显然译自西方消息报道,描述得很正确和清楚,文章记述了该大楼的层数、总高、占地面积,总计有多少房间,其中“最下一层全无障隔,设梯二道”应该即今上海商场常见的“自动扶梯”,“并置起落机器十二架”则是总共设有12架电梯。但是画师张志瀛无法理解能载人随意上下的“起落机器”(电梯)是怎么一会事,于是浮想联翩,把“起落机器”画在建筑的外墙上,真的很像中国人打井水用的“辘轳”。看到这幅中国画师画的“摩天大楼”,你一定会哑然失笑。

4、观光火车

1900年,世界博览会又一次在法国巴黎举行,法国为此兴建了世界最宏伟的全钢结构纪念性建筑物——艾菲尔铁塔,《点石斋画报》也对巴黎世界博览会的筹备情况作了介绍,其中“游观台”一文中讲:

法国巴里(黎)一千九百年开设万国大博览会时,法国人阿鲁莽过思创一奇器,以眩各国来观者之耳目,于是独出心裁创造游观台,长四吉米二百米突,距地高十五米突,安设于会场之首。游观者缘梯登台,台上可载五万一千七百三十二人。台自行走一点钟可行中国十七八里,循游会场纵览一周,可代足力。每行一周,计收台价每客五十参云。按:此说见之西字报,大抵仿火车之制而改其式为楼台。

画师朱儒贤也没看见过这个庞大的“游观台”,依然概据西文报纸中描述的样子,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画出了巴黎世界博览会中使用的“旅游观光车”的画,今人看来,依然有趣,还能增加一点思路。而巴黎是用一种双层车作为市区观光游览车的,也许,其之历史真的可以追溯到1900年世界博览会的“游观台”。

5、卖野人头

《点石斋画报》不仅画了许多外国的“西洋镜”,还画了不少外国人在上海租界里的“西洋镜”,其中“卖野人头”一则令人捧腹。

上海的福州路俗称“四马路”,以位于“大马路”(南京路)以南的第四条马路而得名,旧时属“英租界”。在19世纪80年代,有一帮美国人租赁四马路“第一楼茶室”的对面门面开了一“游乐场”,在门口扯起写有“新到美国野人,有头无身,供人观览”的幌子,客人只要付几个铜钱就可以入内观瞻“野人头”。画师田子琳既出自好奇,也是职业的敏感,也到那里去看“野人头”,后来他发现,这个被悬挂在墙上幕布里的“野人头”倒是像外国人的人头,但他发出来的声音则是“其音似上海左近口气”,于是揭露这美国人卖的野人头是一场商业骗,“其为赚钱之戏,无甚奥妙,不足推敲”,但是作为社会新闻,确实是一有价值的新闻。

美国人“卖野人头”是一场商业骗局被揭露后,美国人立即逃之夭夭,而上海则多了一俗语——“卖野人头”,它有二层含义:其一,商业上的以次充好,民国胡祖德《沪谚外编·新词典》:“卖野人头:以恶劣之物品,向人求善价也。”其二,虚张声势的方式吓唬或蒙骗他人,如上海人讲的:“侬用勿着五劲吼六劲,啥人勿晓得侬来勒‘卖野人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