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故事 > 正文

报史奇观:1931年《大公报》一万号报庆有多牛?

2018-08-30 09:05:27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你能想象,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蒋中正、陆海空军副司令张学良、监察院长于右任等军政要员,文坛巨擘胡适、京剧大师梅兰芳等大家名流,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日本外相币原喜郎等外国政要,都在同一天的同一份报纸上发表题字、撰文、贺信?这在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一幕,86年前曾在《大公报》上出现,创下了世界报业史上的奇观。

图:《大公报》1902年由英敛之在天津创办,是中国迄今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图为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创刊号(资料图)

“一万号”报庆 印刷机转不停

1931年5月22日一早,天津市民发现,在街头买到的《大公报》与以往有三大不同:一,比平时厚得多;二,头版没有广告;三,版面上遍布“一万号”的字样。

这一天,是自1902年6月17日创刊以来,《大公报》出版的第一万号。《大公报》头版一改平时的布局,没有刊登广告。报头“大公报”三个隶书大字之下,醒目地标注“一万号”。每一版的报眉上也创新地印上了“大公报一万号”六个字,字号较之平时报眉上“大公报”三个字要大一倍。


 
图:1931年5月22日,《大公报》出版的第一万号报纸(资料图)

整个头版上包括两则特别启事、两篇文章。启事(一)写道:“本报今日一万号纪念,辱承国民政府、各省市政府当局诸先生、学界及各界诸先生锡以鸿文或题辞赠字 ,复承日义英德美法比诸国朝野各界名流函电致祝本社,本社同人深感荣幸,除披露报端以资纪念外,特此向中外诸位先生表示深厚之谢意……”

启事(二)则告诉读者:“本报今日增刊三张共六大张,全社职员工友今日休息一日以志庆……”

图:在《大公报》第一万号头版右下侧,有两则启事,启事(一)是感谢社会各界多年对报社支持厚爱;启事(二)是告知今日增刊,报社放假贺报庆。(资料图)

当时的《大公报》,平时每天三张12版,而此次报庆特刊内容加倍至24张,且由于备受关注,销量猛增,印刷机从21日子夜时分一直转到22天正午。当报童们在街头叫卖时,报馆仍然在不停地印报。

坚持“四不”主义  新闻界奉为圭臬

两篇文章都是极具分量的长文。上半版的《本报一万号纪念辞》重温了1926年9月1日新记《大公报》复刊时的“四不”宣言。文中写道:当续刊之第一日,尝以四事昭告国人:“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不卖”,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知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不私”,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所固有之职务外,井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夫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自陷于盲。

  这是1926年9月1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架马车”发起新记《大公报》时,张季鸾亲撰社评《本社同仁之志趣》中确立的“四不”方针。时至今日,历经近百年仍被新闻界奉为圭臬。


 

图:1926年,《大公报》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合办的新记公司接办。(资料图)

《本报一万号纪念辞》文末,《大公报》再次发出新誓言:“努力解除国家人民之痛苦与烦闷,挣扎奋斗,一扫近世以来之内忧外患,以求光明自由的新中国之成功”。这种文章报国的情怀和决心,是《大公报》能够在短短几年内跻身全国主流大报的重要原因。

下半版的《从一号到一万号》回顾了《大公报》创刊30年的风雨历程。文中梳理了《大公报》的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前清光绪28年5月至民国5年9月是为英敛之氏主办时期;第二时期,从民国5年10月以后至民国14年底止,是为王氏主办时期,经理主笔悉由王氏聘用;第三时期,从民国15年9月1日迄现在止,是为新记公司同仁吴达诠(即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负责。

 

图:英敛之(1867—1926)号安蹇斋主、万松野人。1898年前后受康有为、梁启超变法思想影响,开始评论国事。1902年在天津创办《大公报》,兼任总理和编撰工作。(资料图)

  第二版是一个图片版,也是对创刊30年的《大公报》史的扼要回顾。上半版《大公报历史之缩图》,刊登的图片包括《过去之主办人》(英敛之等)、《现在之主办人》(吴胡张三人合影)、《大公报》创刊号、《大公报》1902年创刊时位于天津法租界的老报馆及1931年时位于天津日租界的新报馆。


 
图:《大公报》旧址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和平路169号(资料图)

上半版讲历史,下半版《从编辑到发行》则是讲现实。用11张图片展示了《大公报》编辑部、排字房、制铜版房、石印房、铅字用旧后新铸、铅版装入机内马达一开报纸出版、装订房、发行股等不同部门、不同工序的工作场景。既向当时的读者介绍了一张报纸的完整工作流程,亦为后人留下了研究中国近代报业的珍贵资料。

图:11张图片展示了《大公报》一张报纸的完整工作流程(资料图)
 
中外名流来贺  蔚为大观

从三个版开始,《大公报》用了十几个版集中刊登了中外各界发来的贺词、贺信、题词、诗文、书法乃至普通读者的意见建议、心得体会等等,蔚为大观。

其中有当时国内党政军界要员,国民政府主席及五院院长全部发来贺信贺电,包括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蒋中正、立法院长胡汉民、司法院长王宠惠、监察院长于右任、考试院长戴传贤,其他还有陆海空军副司令张学良、财政部长宋子文、实业部长孔祥熙、外交部部长王正廷、交通部长王伯群等。

蒋中正在题为《收获与耕耘》的贺信中,称赞大公报自1926年复刊以来“曾不五年,一跃而为中国第一流之新闻纸,而孜孜兀兀,仍力求精进”。

图:时任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蒋中正发来《收获与耕耘》的贺信(右上),时任陆海空军副司令张学良发来贺信(左上)(资料图)
 

而这批要员们之间不少有着深刻的矛盾,然而却有一个共通点:都对《大公报》寄予厚望。就在1931年2月,蒋介石因与胡汉民政见相左,公然在南京软禁了胡汉民。而时值《大公报》庆,软禁中的胡汉民亦发来了题字。

5月22日的《大公报》不仅是一份普通的报纸,简直堪称是一份艺术集锦。胡汉民(隶书)与谭延闿(楷书)、于右任(行书)、吴稚晖(篆书)并称民国四大书法家,各有所长。为祝贺《大公报》万号,胡汉民集曹碑中的隶书字而成对联:“万方无事,有疾咸疗”,于右任亲自草书数百言,称赞《大公报》“屹然为时代重心”。

图:虽然被蒋介石软禁之中,但胡汉民仍集曹碑中的隶书字而成对联:“万方无事,有疾咸疗”,祝贺《大公报》报庆(资料图)

地方大员们同样纷致贺词。比如,东北边防副司令长官兼吉林省政府主席张作相“牖世觉民”;山东省主席韩复矩“贵报风行,垂三十载,一秉大公、是有真宰”;山西省主席商震“谠言经世”。此外还有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万福麟,绥远省政府主席李培基等。

除了军政界,当时的文化界名流中亦不乏《大公报》的忠实读者,发来贺信或贺文的有文坛巨擘胡适,京剧大师梅兰芳、程砚秋,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农林经济学家陈振先,女作家凌叔华等。

胡适的贺信《后生可畏》在第四版上发表。胡适评价称,《大公报》已超过了历史比它更长的《申报》和《新闻报》,从天津的地方报变成了全国舆论机关,并且当得起“中国最好的报纸”的荣誉。胡适认为,《大公报》之所以能有这样好的荣誉,因为其在几年之中做到了两项最低限度的报纸职责:第一是登载确实的消息,第二是发表负责任的评论。这两项都是每一家报馆应尽的职责。只因为报纸都不敢做,或不肯做,或不能做,而《大公报》肯努力去做,并且有不小的成功,因而得享大名。

图:胡适与《大公报》渊源颇深,早在胡适办《独立评论》的年月,他就经常为《大公报》投稿。1934年1月1日起﹐胡适作为发起人﹐组织一批著名学者和作家﹐为《大公报》撰写“星期论文”(资料图)
 

第九版发表了梅兰芳《游美后的感想——为大公报一万号作》。文中,梅兰芳回顾了其前一年访美的感受,譬如“外国人是拿学者的眼光来研究中国剧的”,“中国剧固有的特色能使他们领略接受”。文末,梅兰芳写道:“大公报是我常常看的报,不意恰逢到一万号,纪念的机会,能够以宝贵的篇幅,供给我发表浅见,这是很感激愉快的。”

 

图: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资料图)

责任编辑:莫英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