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和文化大革命》:江青和葉群把文革變成她們個人報仇、一解個人恩怨的大好機會

《毛澤東和文化大革命》:江青和葉群把文革變成她們個人報仇、一解個人恩怨的大好機會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夫人參政還常常加劇手握大權的夫人們之間因歷史間隙、性格稟賦等個人因素造成的矛盾、進一步在政治上影響她們丈夫,把猥瑣低俗的勃谿相向政治化,又把原應當嚴肅的政治鬥爭徹底地庸俗化。

文:宋永毅

1969年中共的九大以後,中國的第一夫人江青和第二夫人葉群順利地當上了中央政治局委員。當時,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等林彪系的軍頭也進入了政治局。很快他們和江青等文革激進派發生了派系衝突。為了使他們懂得上層政治的秘訣,周恩來給他們講述了什麼是「中央政治」以及屬於「中央政治」範圍裡的問題。據邱會作晚年回憶,周恩來是這麼說的:

什麼是中央政治?總理說:「中央政治就是處理好主席、林副主席、江青的關係。」我們聽後都笑了起來,本以為「中央政治」是很高深的東西,怎麼「中央政治」就是這麼普通的話。我起先對總理的話理解不深,後來有所理解,總是還不夠深,等到「九・一三」被打倒以後,我才真正認識到,總理說的太高明,太深刻了,簡單明瞭恰到好處。……我們沒有真正懂得中央政治,在中央政治鬥爭中是幼稚的。當然,毛主席和江青的真實關係我們也沒有看清楚。

如果我們用中國皇權政治的格局來詮釋周恩來的話,那就是毛、林、江的關係,其實就是皇帝、太子和皇后的關係。唯一不同的是:江是一個公開和直接地進入權力中樞參政了的「皇后」,她恐怕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強勢「皇后」。如同邱會作後來所後悔的那樣:林彪一系的倒台和他們和江青所代表的文革激進派持續的派系鬥爭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這位皇后和她的派系的後台是擁有中國至高無上權力的共產黨——毛澤東。

這裡我們還要補充的是,因為林彪極為病態的健康情況,無法直接勝任任何具體的黨政重任,這又使他的「太子妃」葉群的權力大大上升。那麼,這位參政的強勢皇后(江青)和她的一時追隨者太子妃(葉群)給文革政局帶來了什麼「新氣象」呢?恐怕大都是弊端和惡果。

第一,無論江青和葉群都是根本沒有管理國家能力的野心勃勃卻志大才疏的女人,充其量不過都是「業餘政治家」的水準。而「夫妻政治」的模式卻把她們推上國家的中樞領導機關,在絕對權力的毒害下,她們不知天高地厚,只懂驕橫跋扈,最後起了竊權亂政的壞作用。

例如,江青在文革初期一直吹噓說文化大革命是她「拼著打離婚向毛主席告了狀」才發動的。這主要是說,在1964年中央決定向全國推廣王光美的「桃園經驗」時,江青去聽了王光美和劉少奇的報告。就「到毛主席那裡去講,說史達林死後赫魯曉夫做秘密報告,你還沒死,現在劉少奇就做報告來反對你。……江青告了狀,毛主席相信了。這是江青參與領導核心政治生活最大的一次,是開端」。江青的告狀顯然投合了毛對劉猜忌的所好,在極大的程度上挑撥了中共第一和第二領導人之間的關係,催化了所謂的「路線鬥爭」的發生。

但當時的江青還沒有公職,她的干政還是隱性的、即取「枕邊風」的形式來參政。「枕邊風」的形式還只是攀附在某一權力層面上的衍生組織,或某一政治主體的附加物。而當毛澤東把江青公開地帶入到中共高層政治裡,使她有了名正言順的政治職務時,她對毛決策的影響成為一種顯性的公開存在,便進一步攪亂了中國政壇。

再如,1966年8月的八屆十一中全會時,江青連中央委員都不是。但卻直接參與了決定領導人見報的安排。她把鄧小平從第4位拿掉,把陶鑄放到了第4位。對會議上劉少奇的檢討,毛澤東本來表示了滿意,「可是江青首先不同意,認為檢討不深刻,不同意讓劉過關,還得到了林彪支持……」這樣毛便只能把他原來設想的只搞3個月的文革推遲到搞半年,後來當然是搞了10年!劉少奇專案,本來是康生管的,但是江青借毛夫人的名義,說她要「直接抓,直接對主席負責」,結果用逼供信搞出了一系列冤案。

文革中的葉群還沒有到江青那樣頤指氣使、飛揚跋扈的程度。她長期擔任林彪辦公室主任,為體弱多病的林彪處理了不少對外的事務性的工作。因為她女性的細緻,有時確實也避免了林彪因病而無法在複雜的上層政治中時刻警惕的錯失。據說她阻止了不懂文藝的林彪在彭真搞的《二月提綱》上畫圈的意圖。因而,「林彪批出的文件,必須經過葉群『把關』後才能發出。這是葉群為秘書定的規矩,也曾得到過林彪本人的認可。」在葉群進入政治局以後,與林彪在其「接班人」地位上可謂休戚相關、榮辱與共。

1970年的廬山會議前,葉群給林彪出主意在會議上講話。建議用堅持天才論的方法來打擊張春橋,以確保自己的「接班人」地位。葉還叫秘書為林準備了講稿。除了文字上的準備,「在葉群的指揮下,林彪手下的幾員大將除黃永勝留守沒有上山外,其餘的按照統一部署,分頭活動、私下串聯了空軍、海軍、總後的一些中央委員,進行交底動員。」據說上山後,林彪對於是否要講話反張春橋又猶豫了起來的。

據林彪的警衛秘書李文普回憶:開會前講不講那番話,林彪表現出猶豫不定的樣子。上車前我在旁邊,曾聽見林彪問葉群,這話今天講還是不講?葉群說,要講!最後一刻,林彪才決定拿張春橋開刀。於是,林彪等人在廬山搞出了一番「清君側」的政治風雲,結果為毛澤東識破和擊敗。從此導致了毛、林提早翻臉,最後還使林彪和葉群折戟沉沙,死於非命。

九大以後,林彪手下的軍人集團崛起,黃、吳、李、邱非但把持了軍隊的實際領導職位—軍委辦事組,還都成了中央政治局委員。對此,毛澤東起先是要積極拉攏這些軍頭的。可惜的是他通過江青去辦理此事,當上了政治局委員後的江青當然更加「目中無人,口出狂言」,其結果使毛和林彪及軍人集團的矛盾迅速激化,最後終於發展為「第九次路線鬥爭」。

從表面上看,江青似乎成了反林彪鬥爭中的贏家,其實正如研究江青的左派學者秋石客所總結的那樣:「江青和林彪是文革的兩大支柱:筆桿子與槍桿子。兩者合則文革壯大發展,兩者分則文革削弱乃至亡」;「林彪敗之,對江青來說是明勝暗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