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之死,明亡之兆

写在阅读之前:

我这人嘛,直性子,我认为谁好,一定会为他写文章辩护。我是袁崇焕粉、挺袁世凯、挺张作霖、贬鲁迅、张学良、郭沫若。拿我支持谁来攻击我,尽管说好了。



第一部分:临危受命

1630年,北京,一位拘禁已久的将领,被押赴刑场凌迟处死。这年,年轻而刚愎自用的皇帝怎么也没想到,他弄垮了阻碍清军入关洗劫的最大的障碍,自此之后,清军多次入关洗劫,如入无人之境。这位将领就是袁崇焕,这个皇帝就是崇祯。

如今时过境迁,袁崇焕居然成了争议人物,甚至有人认为是袁崇焕导致了明朝灭亡,如此舆论,真让人莫名其妙。实际上,在史学界袁崇焕功劳根本没有疑问。现在许多人的质疑主要在于袁崇焕五年平辽到底做到做不到?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1628年,崇祯元年四月,崇祯帝任命袁崇焕为挂职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袁崇焕成为明军名义上的最高军事首脑,实际上只负责辽东方向军权。同年七月平台召对,袁崇焕对崇祯许下了5年平辽的诺言。

五年平辽,许多人觉得袁崇焕在吹牛,因为《明史》记载,袁崇焕后来说:“聊以是相慰耳”。然而:

1,这段休息时间的对话,只存在于清朝人所写《明史》里,而且详细到连“怃然自失”表情都出来了,真实性很值得怀疑。

2,袁崇焕也没必要向旁人解释自己的作战策略。——“盖兵为阴符,可言者未必可行,可行者未必可言。况密成泄败,兵家最忌;而用间出奇,每骇观听。乃忠计者纷纷揣度,臣方惴惴于此,惧无以白天下。”《明清史料》

3,袁崇焕有时间充分考虑后果。就论欺君之罪而言,其罪当诛,袁崇焕四月得到任命,七月得到召对,完全有时间想好对策,没必要自己给自己下套,拿脑袋开玩笑。


那么,从当时局势出发,袁崇焕有可能5年平辽吗?答案是有可能。从局势上看,当时后金男丁最多20万人,谁都不认为满清可以入主中原,文人集团也不那么重视后金。如果消除明军内部掣肘,统一军权,稳固后方,训练出关宁军10万精兵,整顿东江军,联合蒙古诸部落、朝鲜,四方同时进攻,凭借装备、后勤优势,5年平辽根本不是空口说白话。这种布置,纵使今天来看来也十分切合实际,若是在未完成布置之前与后金军硬拼,那才是蠢货。


不过,四路平辽,前提是袁崇焕可以按照自己意愿:改革军队,统一军权,交好蒙古部落和朝鲜,最重要的是,皇帝顶住内部的倾轧,大力支持。所以,袁崇焕最担心的不是能不能平辽,而是后方掣肘,内部的党争!

平台召对之时,袁崇焕就表达了自己对党争的忧虑,袁崇焕对崇祯说道:“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崇祯回答是:“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明史·袁崇焕传》

两天之后,袁崇焕又上书崇祯帝,同样表达了对党争的担心:“至用人之人,与为人用之人,皆至尊司其钥。何以任而勿贰,信而勿疑?盖驭边臣与廷臣异,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崇祯长编》


了解了这个前提,就能明白袁崇焕的行为,以及最终悲剧的原因了。回过头来再看当时时局:朝内纷争不断,各军分属不同派系;毛文龙自行其是,搞独立王国;关宁军弱小;朝鲜不满毛文龙;蒙古部落饥寒交迫摇摆不定。面对这种局势,若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第二部分:己巳之变

1629年,崇祯二年夏,皇太极绕过袁崇焕驻防的辽东,直奔北京城而来,史称“己巳之变”。袁崇焕获知消息,夜急狂奔三百余里,先一步赶到北京,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对阵于广渠门外,击退后金兵。然而,战事尚未结束,等待袁崇焕的不是犒赏,而是革职查办。那么,为什么要此时拿下袁崇焕?袁崇焕到底犯了什么罪呢?



在解释袁崇焕的罪状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两个常识吧:

1,长城作用是用来抵御游牧、渔猎民族的没错,但是作用是阻止其任意突破,迫使其攻打一点,才能突破,让中原王朝有时间调集兵力反击,并阻碍其带走掠夺的物产。所以长城是不可能保证不被突破的。

2,游牧、渔猎民族巅峰时期,满血进攻,除了王朝极盛时期军队,几乎没有一个中原王朝军队阻拦的下。例子:汉朝、唐朝都没阻拦住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入侵,宋朝岳飞也没做到。



再来看三法司给袁崇焕的罪名:1,付托不效,2,专恃欺隐。3,以市米则资盗。4,以谋款则斩帅。5,纵敌长驱,。6,顿兵不战,。7,援兵四集,尽行遣散。8,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下面我们来逐条分析一下吧。


一,付托不效。

大概是指,五年平辽,而不到一年后金军入关了吧。可是,我们要知道,长城作用是迟滞突破的,金军处于崛起的巅峰时刻,皇太极突然绕道蒙古军地盘,再从别人的防区越过长城防线,这种意外是正常现象,袁崇焕也不是神,自然有料想不到的时候。况且五年之约才过一年多,尚未到五年,如何能说付托不效呢?崇祯在位17年,直到崇祯末年,还有哪个有效了?

二,专恃欺隐。

可能指五年平辽,也可能指其他,指代不明,不讨论。

三,以市米则资盗。

是指袁崇焕向蒙古喀喇沁诸部落卖粮事情。然而,拉拢蒙古是袁崇焕既定政策。关外发生饥荒,不卖粮食,蒙古部落会倒向满清。事实证明不给粮食,又无法给其安全保证,这些部落转身追随满清入侵关内抢粮了,这也能怪袁崇焕卖粮?明人写的“粜米蒙冤”就是说的这件事。“且夷地荒旱,粒食无资,人俱相食,且将为变。”《明清史料甲编》。



四,以谋款则斩帅。

指杀毛文龙。毛文龙,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毛文龙主持东江之时就大肆贿赂朝廷官员,许多军饷和物资被用来贿赂朝中大臣(虽然这是普遍现象)。——“文龙斩荆棘具器用,招集流民,通行商贾,凡南北货咸于毛处挂号乃得发。不数年,遂称雄镇。又掠沿海零丁,或指为奸细,故称临阵斩获,以是积功官都督,掛平辽将军印。”《三朝野纪》

从毛文龙出身、行为作风、述职履历、贿赂手段、人品性格来看此人几乎已经成为军阀,难以控制。——“时都督以复辽为名,召集辽左饥民,遍置于清川以北,而所赐钱粮,占为私用,安坐岛中,独享富贵,以此军兵咸怀怨恨。”《朝鲜仁祖实录》

实际上毛文龙的确不该杀,毛文龙是游击队,虽然实际上连两三万敌军都打不过,但是确实经常袭击后金,确实有牵制作用。但是袁崇焕既然要统一军权,又整肃军队,毛文龙这种军阀性质的人物要铲除是必然的,只是方式需要商议罢了,至少也要留一条活路。而且明朝自始至终没有给毛文龙平反,可见毛文龙的小王国也是不受朝廷欢迎的。

五,纵敌长驱。

指清军攻打北京。虽然袁崇焕扣了个蓟辽督师的名字,可还有一个蓟辽总督刘策啊。实际上蓟、辽两区管辖权是分开的。袁崇焕负责的是辽东方向局势,喜峰口、遵化方向归蓟辽总督刘策管辖。后金是绕道蒙古部落地盘,拐了个大弯才避过关宁军的,若关宁军无能,何苦如此绕远?一些地理盲总是分不清蓟辽督师和蓟辽总督区别,以为有蓟辽两字就可以统辖全局了。实际上,边军敢管首都军区的事情吗?纵敌长驱,这罪名居然也能安到袁崇焕头上!

再者,袁崇焕的军队到了刘策的辖区,连门都进不了。——“率教驰援,三昼夜抵三屯营。总兵朱国彦不令入,遂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战于遵化,中流矢阵亡,一军尽殁。”《明史·赵率教传》

袁崇焕三次上疏请朝加强遵化防守,增设军队被拒绝,然后被突袭攻破,怎么成了袁崇焕纵敌长驱了呢?——“蓟门单弱,敌所窃窥。臣身在辽,辽无足虑,严饬蓟督,峻防固御,为今日急著。”《袁督师事迹》



六,顿兵不战。

指不攻打后金军。至今总有人说袁崇焕跑到后金军前面了,为什么不进行野战拦截。那么请问,明军与后金野战,有几个成功的呢?袁崇焕远道赶来,人困马乏,人数还少于后金,怎么可能与后金硬碰硬?至少要等到优势兵力围剿,或者依城而战吧?今天许多人总是活在梦里,仿佛发现天大秘密一样,以为自己有了惊人发现,到处宣传。然而若是可以野战战胜,辽东不早就被平定了吗?纵使岳飞神勇,挡住了金兵骑兵南侵锋芒了吗?还不是一步步来。




七,援兵四集,尽行遣散。

袁崇焕指挥各路援军围堵后金军,自然有其理由,战争还没打完袁崇焕就被抓了,怎么能说袁崇焕做法错了呢?

八,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携带喇嘛是因为,关宁军有蒙古族军人,有喇嘛随军、参军自然正常。请示入瓮城,是军队需要修整,可能违背一些规则(勤王援军不入城是明朝规定),但连夜救援,鞍马劳顿,毕竟是请示入瓮城,又不是强行入城,也不能苛责吧?



细读这些罪名,崇祯帝完全没必要食言临阵换帅,去犯这个兵家大忌,更不该将人处死,说好的五年平辽和信任呢?


第三部分:功败垂成

“己巳之变”是导致袁崇焕之死的导火索,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己巳之变”之中,袁崇焕也是功败垂成!

一,袁崇焕的部署

后金入关后,袁崇焕出于责任心先派赵率教带4000人支援遵化方向。等赵率教因为猪队友坑爹,未让其入城,中埋伏死亡后,袁崇焕发现入关的是大部队,即亲自支援北京。而后来崇祯让吴三桂勤王,用了多少天到达北京呢?可见袁崇焕支援力度。

袁崇焕在之前进入蓟州前,获得了各军指挥权。之后袁崇焕把一些军队调动到了其他方向守备。1,昌平总兵尤世威带兵返回昌平;2,宣府总兵侯世禄去三河,守卫通州,3,让蓟辽总督刘策带兵去守密云;4,又让大同总兵满桂带兵去北京,协助京营守城;4,关宁军步兵守遵化、山海关地区;5,自己守最危险的蓟州。



为什么这么部署呢?因为,袁崇焕知道后金军野战无敌,守卫蓟州城自己一军就够了。否则就算用自己手中所有军队去打野战,也根本拦不住后金军的骑兵。而至于为什么会分兵去守其他关口,有可能是兵部尚书王洽上书,提出错误意见,导致崇祯错误指示。这跟袁崇焕没什么关系。——廷臣以“备御疏忽,调度乘张”奏上,帝将洽下狱。

然而,袁崇焕只是根本没料到,之前是逢城便攻的后金军,这次居然不要后勤线了,直接绕城冒险攻打北京,抢掠京畿去了。这才有了“援兵四集,尽行遣散”的罪名。

话说这能叫遣散么?后金军执意要绕城,又有哪个明军谁能在野外拦住呢?遣散援军到底是谁的责任呢?



二,奇怪的行军

皇太极没上当攻城,潜越蓟州,直奔北京。而袁崇焕则带着自己的九千人南下直奔京杭大运河边上的河西务,然后再北上去北京阻挡金军。于是又有了“纵敌长驱,顿兵不战”的罪名。

那么袁崇焕为什么这么做呢?1,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此时正处于小冰河时期,军队口粮是军心根本。而京杭大运河边上的河西务十四仓是国家战略仓库,是关宁军的命根子,也是金军最想要的超级粮仓所在地。袁崇焕急匆匆的南下安排粮仓守卫,既是保自己的命根,也是保护战略物资,这很正常吧。2,实际上,袁崇焕是后发先至,率先来到京城的,很显然,金军仍然像等赵率教那样,在设埋伏,。袁崇焕的行军路线也就不难理解了。

袁崇焕到达北京后,负责是东南侧广渠门防卫,这是后金军队来的方向!受不受到攻击不是袁崇焕说了算,金军不敢用主力打袁崇焕,可见也是忌惮袁崇焕战斗力的!



三,满桂之死

有史料说袁崇焕的军人射击了满桂,然后一堆人就胡乱跟风黑袁崇焕。然而,袁军射伤满桂根本最没史学家相信:一来,满桂之前一直在袁崇焕手下任职,完全有时间用其他理由处死满桂。二来,就只论位置来说也不可能。满桂在德胜门守城,袁崇焕在广渠门,想象北京二环有多大?是满桂从德胜门跑了10几公里到广渠门受箭?还是袁军发射了导弹射伤了满桂?

某些人总说袁崇焕尾随后金军却不攻击,恭喜你,你们和崇祯帝一个想法。崇祯临阵治罪袁崇焕,之后崇祯又催促满桂进攻后金军,结果满桂、孙祖寿安定门外战死,这才是满桂战死公认的说法!

个人猜测,还有一种可能是赵率教全军覆没后,装备被后金获取,然后用来反间计。毕竟后金军战胜后会“择甲胃马匹之善者取之,佘悉弃置。”




四,功败垂成

许多人忘了,后金入关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攻打京城?扯淡,锦州都打不下,凭什么皇太极就敢认为自己一支孤军就能打下北京呢?其实后金军目的是为了粮食,关外饥荒已经到达“人相食”的地步了,后金入侵自然就是为了解决粮食这个生死存亡的问题。此时皇太极还没打败蒙古林丹汗,只有小部分蒙古部众跟随抢粮,入关之后只能依靠抢劫补给,这根本就是一场军事冒险。所以皇太极才一边抱团劫掠前进,一边求和,所以袁崇焕虽然绕远了,却还能在皇太极之前赶到北京原因之一。

那袁崇焕到底准备怎么应对金军呢?其实,仔细看调兵方向就知道:

1,南下河西务十四仓,派满桂增援北京,让宣府总兵侯世禄去守卫运河起点通州。由于南粮北运,粮食主要集中在运河边,袁崇焕这么做已经把京畿地区主要粮仓给护住了。

2,昌平总兵尤世威带兵返回昌平,堵住居庸关;让蓟辽总督刘策带兵去守密云,堵住古北口;加上蓟州、山海关地区也已经被关宁军堵住了。实际就是断了后金军退路和后援。

3,事实上关宁军十一万兵马,是步兵为主。自然只能派步兵守城。骑兵支援各城。如果各城池固守待援,关宁军集合军队用来支援守城,强迫金军集合在一起,不让金军有时间分散开去抢粮(因为不分散开来抢,抢来的粮不够吃)。那坚持半年,等其他勤王到来,饥寒交迫的金军自然就陷入重重包围了,何愁打不败后金军?

由此看来,袁崇焕根本战略意图是想耗死无后勤的金军,来瓮中捉鳖!




五,战局恶化

很可惜,计划很好,但是老板崇祯等不了。1629年,崇祯二年十二月初一,袁崇焕被召入城中,然而袁崇焕万万没想到,迎接他的是牢狱牢狱之灾。

不过,关宁大军在城外战斗,战事尚未了结,崇祯即治罪关宁军首脑,直接将主力援军的将领给抓了……。真实脑袋进水了,如此蠢的领导人,真是旷古罕见啊!亏得袁崇焕有民族大义在,不然让关宁军来个直接攻城,恐怕清朝就提早十几年攻下北京城了吧。袁崇焕一入狱,祖大寿和关宁军将领们既愤怒又害怕,直接领兵逃跑回辽东。

这下好了,按照某些人的说法,袁崇焕避战,关宁军一点用没有,那该轮到别人一展身手了吧。然而,关宁军前脚一走,后脚在英明神武的崇祯帝指挥下,满桂等人就被后金团灭了。“桂不得已,挥涕而出,以五千人同孙祖寿等战安定门外,俱败没,麻登云、黑云龙被执。申甫以七千人战柳林、大井、芦沟桥,亦败没:都人大惧。”《崇祯实录》

可见,在没有绝对优势兵力情况下,某些人所谓应该攻击堵截后金军,自然是扯淡。最后还不是依靠在牢里的袁崇焕写信,召回关宁军保卫的京城戴罪立功,保卫北京吗?且关宁军的战斗自始至终都在城外,军队之间差距之大,还不够明显么?

假如不是袁崇焕过早被撤职,而是让袁崇焕指挥防御,再等各路援军到达,来个瓮中捉鳖,后金军就死无葬身之地了。那么就不用五年平辽了,两年就完成了。可是……,可是结果呢?袁崇焕一撤职,军队从瓮中捉鳖,变成了各自为战,各路精锐被分别歼灭了。



五,今天总是有人诋毁袁崇焕导致毛文龙部下投靠清朝,然而:

就算毛文龙在,能打败留下来的后金守军么?1631年,崇祯四年冬,孔有德、耿仲明等因缺乏军饷发动吴桥兵变,兵败逃往后金。1633年,沈世魁想要谋害尚可喜,尚可喜被迫逃亡后金。由此可见,三人携带部下叛逃原因是明军缺乏军饷和明军内部内讧造成的。后任无能,贪污克扣,这与早在崇祯二年死了的袁崇焕有什么关系?



至于花费军饷太多,更是可笑了,袁崇焕五年平辽,一年多撤职,崇祯朝共十七年,这是花了多少军饷呢?我再重申一遍,实际上关宁军的战斗力和袁崇焕的功绩,是历史学家公认的!根本没有历史大家否定袁崇焕。


第四部分:督公之死

事实上袁崇焕之死,根本不是什么清朝所谓的反间计。试想作为中国国防部长,你会去蒙古国做下属?所谓袁崇焕通敌卖国,崇祯会信?就算崇祯信了,其他官僚信吗?就算官僚们都信了,三法司会审,七八个月时间还查不出来这么大的事吗?

袁崇焕下狱之后,交给的是三法司会审,而史书居然写的是崇祯中了反间计而死。如果说崇祯因后金军攻打北京,迁怒袁崇焕,将袁崇焕治罪尚且解释的通。那么三司会审了,还因反间而杀袁崇焕根本就是扯淡。由此看来《明史》记载肯定杜撰了内容,隐瞒了真相。那么真相是什么呢?究竟什么原因导致袁崇焕被杀呢?

一,党争。

袁崇焕真正死亡因素应该是明末的党争。这点其实从袁崇焕关系网络可以看出来,实际上明朝军人地位十分低下,基本被文人踩在脚下。袁崇焕(文人任军官)得以上台,除了孙承宗提携,崇祯提拔,自然有朝中文官赏识。那个人就是东林党首辅大学士钱龙锡。

首辅大学士钱龙锡(上海人) ,相当于现在的政府总理。由于袁崇焕是东林党首辅大学士钱龙锡推荐上台,此时,温体仁(浙江湖州),周延儒(江苏宜兴)正在和钱龙锡搞政治斗争。而“己巳之变”正好给了两人扳倒钱龙锡的机会。

于是乎:1,山东御史史范弹劾钱龙锡收受袁崇焕贿赂上万两,并捏造事实称“袁崇焕斩帅致兵,倡为款议以信五年成功之说,卖国欺君,秦桧莫过”。2,江西道御史曹永祚都拿捉获奸细刘文瑞等七人,面语口称焕附书与伊通敌。3,原抱奇、姚宗文即宣於朝,谓:“焕沟通为祸,志在不小。”一时间群情汹汹,重口烁金。



二,崇祯和百官的不满

自土木堡之变算起,帝国的都城已经一百多年没遭到过军事威胁了。突然而来的蛮族军队,给皇亲、贵族、京师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冲击,家产在城外的官员更是损失惨重。百官不满、皇帝威名受损,这个锅总要有人背。恰好,地位低下的军官们就成了皇帝、官僚、京师百姓的出气筒。

而崇祯多疑且刚愎自用的性格,导致崇祯根本不想背负一点责任,既然下面官员把矛头都指向了许诺五年平辽的袁崇焕,那袁崇焕自然就成了最好背锅侠。只能说,袁崇焕摊上这种混账皇帝,真实倒了八辈子霉了。


黄宗羲《海外恸哭记》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上虽疑崇焕,犹未有指实,止以逗留罪之。而逆党之恨公者,以为不杀崇焕,无以杀公;不以谋叛,无以杀崇焕;不为毛帅颂冤,则公与崇焕不得同罪。于是出间金数十万,飞箝上下,流言小说,造作端末,不特烈皇证其先入,朝野传告亦为信然。”

明·程本直《白冤疏》说的更清楚:“锦衣何地,奸细何人,竟袖手而七人竟走耶?抑七人具有翼而能上飞耶?总欲杀一崇焕,故不惜互为陷阱。”

而最后袁崇焕被指控如此重罪,家人也未被诛九族,只是兄弟被流放而已,说明什么?说明朝中根本没人相信袁崇焕通敌卖国。定罪的理由根本没有明说其通敌。

最终结果是:钱龙锡树大根深,于是被发配到定海卫,相当于上海人钱龙锡又回到了老家附近。而袁崇焕则被搞死了!其实党争的官僚们要的只是钱龙锡下台而已,而仅仅为了这点可笑的利益,皇帝和官僚们就毁了国之栋梁!寒了北方武人(边关军人)的心!



第五部分:亡国之兆

袁崇焕死亡固然可惜,可是平心而论,明朝真的再没有有能力的战将了么?不是!从投靠清军的耿精忠、孔有德、尚可喜、吴三桂、洪承畴等人的战力和先后战死的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等人的战斗力来看,崇祯手中有无数战斗力可观的战将。还有秦良玉的土家族白杆兵、卢象升的天雄军、洪承畴的洪军支撑。袁崇焕一手操持起来的关宁军,更是一直顶到了明朝灭亡,也没让清军从自己的防线入关。然而明朝空有得力将军,却一个个失去。这是为什么?事实上,真不是官兵不卖命,而是明末结党营私的官员们太贪婪,皇帝又太愚蠢。



皇帝来说:

崇祯不懂军事还瞎指挥,动不动就砍军人的头,强制让军人出战送人头,简直愚蠢透顶。强令出击唐玄宗就来了一次,让哥舒翰出潼关硬杠安禄山,然后叛军就攻进长安了。崇祯呢,强令满桂出击,满桂与4万军人战死;强令洪承畴出击,关宁军精锐和京营精锐13万人折损、洪承畴被迫投降。这还不够,又两次强令孙传庭出击,孙传庭战死,几个月后崇祯自杀。

军官们,无论是卖命不卖命,只要战败、被怀疑就会被弄死,袁崇焕、郑崇俭、孙元化因被怀疑而被搞死。加上曹文诏、卢象升、孙承宗、杨嗣昌等人也先后各种死法而死去。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围攻开封,开封告急,崇祯帝居然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

那么真无人可用吗?不是,吴三桂之后表现已经证明,吴三桂是个十足的战将。所以,不是没有优秀军官,是崇祯这个杀神告诉了军官们,被崇祯看上,是个送命题,那么谁还敢为国效力呢?也就难怪吴三桂不敢支援北京城了。


文官集团来说:

作为明末大商人、大地主阶级的代表,以东林党为代表的齐党、宣党、昆党、浙党、楚党、东林党、宦官党的文官们 ,既没有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意愿,也没有能力在财政、军事、社会上提出科学合理的系统建议。完全将自己利益凌驾国家之上,除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不熄的扯犊子,就是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无休的撕逼,完全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群体。所有军官之死,几乎都有军官战死,都有这些文官们的背后积极“献言献策”的贡献。

当然,如果只坑军官也没什么,大明人多军人多,大不了重新寻找军官、军人好了。但是,在国家根本政策上坑爹撕逼就根本说不过去了。明明东南富得流油,偏偏要在连年灾害的北方加税;明明可以在商税、矿税、关税,扩宽方面财政来源,偏偏要在农民身上征农业税和人头税;明明可以向崇祯提些好的建议,偏偏却为权力斗得你死我活,坑死军官;明明可以把军饷照实发放,偏偏要克扣军饷激起兵变,导致无数军官自杀;明明可以与李自成、满洲停战议和,却偏偏喜欢让军人送死。



如此不负责任的皇帝和文官群体,又如何能让边关有人呢?


第六部分:行刑

1630年,崇祯三年,袁崇被下狱八个月后,被凌迟处死,只留下首级准备送到边疆传视。袁公临刑前,写诗道:“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

袁崇焕死了,崇祯却还在那里叹息没有“岳飞”来辅佐,真是可笑。如此胡乱诛杀武将,杀的武将们人人自危,莫说袁崇焕“五年平辽”,就是岳飞在世可以“三年平金”,恐怕没等出成效,就因为金军南下被官僚和皇帝搞死了吧。

崇祯帝是个好人,却是个昏君,崇祯并不懂得建设制度,制衡文官。甚至不懂得如何赏罚,正确处理人事。崇祯在位期间杀了两个首辅大臣,撤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十四个兵部尚书,十一个刑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核心层如此频繁、剧烈的层变动,既可见崇祯之无能,又可见朝中党争倾轧之剧烈。

袁崇焕卖命来救北京,最终却是自寻死路。如此“犒赏”武将,以后又有几个武将敢为大明卖命呢?事实上几乎所有救援北京的武将都没有好下场,也难怪后来根本没人敢到北京勤王。


果然,袁崇焕一死,边关防务系统陷入混乱。至此,再也没有人能扛得起边整个辽东战局,战局日渐恶化,长城防线到处窟窿。

1634年,崇祯七年,皇太极第二次攻入关内,遍蹂京畿,历时四个多月。

1636年,崇祯九年,清军第三攻入关内,纵兵驰骋京畿地区,历时四个多月,大小五十余战全部告捷,俘获大批人畜。

1638年,崇祯十一年,清军第四次入塞,沿着运河往南直到济南,俘获了人畜46万。朝廷急调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入援,卢象升拼死奋战阵亡。

与此同时还有无数的农民起义和兵乱,而各派文人们还在那搞斗争!


第七部分:亡国

最终明朝在文官无休止的内斗中灭亡,而那些只会互相扯皮的文官蛀虫们,直到明朝灭亡也不肯为大明捐出点钱财来报国。大顺军来了,归附李自成。清军来了,皮发痒,剃发了之,真是与清末那些满族王爷贝勒们急着剪辫子如出一辙。

于是乎,满朝文官居然摇身一变成了清朝股肱之臣,还成了《明史》的修书者。甚至恬不知耻的迎合清朝统治者的意思,极尽歪曲之能事,把党争毁了明朝的屎盆子全部扣到无能的崇祯身上,抹黑明朝将领,把自己描写成了国之栋梁,搞出一部《明史》不明的屎书,真是可笑至极。

真实的历史总是如此可悲,真正的栋梁死了,蛀虫们却得以继续啃噬新的王朝,大明亡了,大清亡了,东林党亡了么?没有好的制度限制,蛀虫永远是蛀虫,制度建设防新东林甚于防外敌啊。

编辑于 2018-04-26 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