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宁镜诚

许世友去世后,邓小平批示:不准子女外传不准立碑,背后颇有深意

作者|宁镜诚

提起许世友将军,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说:“许世友是员战将,陈毅打仗,南靠粟裕,北靠许世友。”

纵观我军将领,许世友上将绝对称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这其中不单单是因为他曾经有过去少林寺学武的经历,还和他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有关。

许世友虽是我军将领,却曾身先士卒,先后7次参加敢死队,并5次担任大刀敢死队队长。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让战友们都感佩不已。

许世友平生好饮酒,性情豪放且极具个性,可就是这么一员猛将,却在去世前给邓小平出了一个大难题。

到底怎么回事呢?这就要从许世友早年的革命生涯开始说起。


邓小平和许世友

许世友早年因为家境贫困,曾经出家到少林寺学武数年,众多兵器中,他尤善刀法,一身高强武艺加上对旧社会的不满,许世友选择加入了红军。

要说许世友,就不得不提毛泽东。

早在长征时期,毛泽东就很欣赏许世友,当时许世友还叫“许士友”。夹金山会师后,毛泽东对许士友说:“你现在是军长,不是战士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口号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你应该放眼世界嘛!世界之友不是更好吗?”

此后,许世友就一直用着毛主席为自己改的这个名字。


毛泽东和许世友

1937年,“延安叛逃事件”后,出于对许世友的信任,毛泽东力保许世友,许世友心中感激不已,直言道:“知我许世友,惟毛主席你。”

抗日战争期间,许世友在刘伯承129师任副旅长。1939年2月,他在和陈赓指挥香城固伏击战时,一举歼灭日寇大队长以下200多人,还生擒8个日军。

解放战争时期,许世友更是担任“华野”九纵司令、山东兵团司令。让他声名大振的,是解放济南的那场战役。

在战役开始前,毛主席在给粟裕的回电中估计,最少也需要20天时间。谁曾想,许世友率领部队一鼓作气,仅用8天8夜的时间就结束了战斗。

原本以为济南可以固守半年的蒋介石接到战败的消息后半信半疑,甚至特意派战机去济南上空确认后才不得不承认现实。

另外一边,当远在西柏坡的毛泽东看到报纸时,才确信济南已经解放。他在新华社社论中兴奋地写道:“这个伟大的胜利”来得“意外的迅速”。

由此可见,许世友确实是员猛将。


毛泽东和许世友

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许世友担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他参与指挥的金城战役,歼灭敌军5万多人,收复土地148平方公里,最终迫使南韩选择停战。

毛主席对这场战役作出了高度评价:“我军越战越强,能集中发射几十万发炮弹,一小时内打破敌人正面21公里的阵地;再打他三四次,敌人整个战线就会被打破。”

后来,许世友荣获朝鲜一级国旗勋章。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许世友被授予上将军衔,任副总参谋长兼南京军区司令。

30年后,也就是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将军在南京辞世,享年80岁。


许世友

对于许世友的丧事,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中并未提及遗体是土葬还是火化?要知道,当时全中国都禁止土葬,但南京军区的老战友们都清楚,许世友的遗体处理是一个例外。

为什么呢?

原来,1956年,包括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在内的136名各界知名人士,纷纷都在《倡议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上签字。就在众人都积极响应这一倡议时,许世友却拒绝在倡议书上签名,非但如此,他还找到毛主席抗议,诉说了自己的苦衷,表示死后自己要土葬,回到母亲跟前尽孝。

因为当时的许世友刚刚51岁,毛主席对此并没有介意,他认为距离许世友去世还有很长时间呢,将来许世友会改变主意的。

可是几十年过去了,许世友想要死后土葬的愿望反而愈发强烈,而他之所以会萌生这样的想法,都和他的老母亲有关。

根据笔者上文对许世友将军一生的简单勾勒,大家应该能够明白,许世友几乎将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因此他也很难抽出时间孝敬母亲。

这是许世友终生的遗憾。


许母

现如今河南省新县许世友故居,门前有条路被当地人称为“孝母路”,许世友三跪慈母的故事至今仍为当地人所熟悉。

第一次是1932年,许世友离开大别山,临行前他向母亲下跪辞别;第二次是他担任济南军区司令时,想把母亲接到济南养老,他再次向母亲下跪;最后一次是许世友回家乡看望母亲,当看到老母亲佝偻着身躯,背着一捆柴火远远走来,许世友内疚万分,轰然跪倒。

因为14岁父亲就去世了,所以许世友对母亲尤为孝顺。

1957年冬,身为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回家看望母亲,当时许母已然是78岁高龄。

此前许世友曾经接母亲到身前赡养,但无奈母亲不习惯大城市的生活,于是选择回到家乡独居。


许世友和夫人田普

许世友刚回到家,就看到母亲正在喂猪,他鼻子一酸,冲着母亲的后背轻轻喊了一声:“娘,俺回来看你了。”

许母闻听是儿子的声音,连忙回头,脸上挂满了笑容。母子二人走近,许母这才抱着许世友说:“友德娃啊,俺已是78岁的人了,咱母子俩是见一次少一次了。”说完,母子二人抱头痛哭。

1959年,许母去世,许世友跪在母亲坟前,痛哭道:“娘,忠孝难全,你老人家健在时我未能服侍你,我死后,一定来为你守坟。”

于是,在1979年10月,已然74岁高龄的许世友给大儿子许光写信道:

许光:
邮去现金伍拾元整,用这笔钱给我买一口棺材。我死后不火化,要埋到家乡去,埋到父母身边,活着精忠报国,死了要孝敬父母。
我今年74岁了,身体很好,活到八九十岁,也只有十多年了,你们可以先作准备。
许世友 10月22日

转眼间来到1985年,那年元旦刚过,许世友就给中央写报告,请求组织在他死后可以实行棺葬,理由是:自幼参加革命,报效生母不足,活着尽忠,死了尽孝,葬在老母坟边以尽孝道。

随着许世友病情的逐渐恶化,他一直心系中央的回复。


右二:许世友

镜头的另外一边,当许世友请求土葬的报告送至北京后,中央领导和中央军委领导传阅后,最终决定由邓小平拍板。

邓小平看过报告后,同样陷入两难。

一方面,当时全国都提倡火葬,尤其是共产党员更要率先垂范,身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许世友也不应例外。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不同意许世友将军的请求,显得不近情理。因为倡议火葬是一种自愿行为,不是强迫,而且许世友始终没有在倡议书上签字,这一举动更是表明了许世友的态度。

斟酌再三,邓小平最终在那份申请土葬的报告上批示道: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邓小平

那年1月末,邓小平南巡途经南京,于是让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韩培信当面告诉许世友:“我到南京后,要看望世友同志。”

许世友得知消息后,笑道:“小平同志路过南京要看我,我要到车站去接,有句古话:‘住客看过客’,哪有过客看住客的道理呢?”

当韩培信将许世友的原话转告给邓小平后,邓小平回信说:“请即告许世友同志,他年龄比我小,且身体没有我好,天气这么冷,不要到车站接,就在我到南京的住处等多好啊!”

许世友闻言很是感动,他对韩培信说:“叫我在他住的地方等,也是个好办法,你可要随时告诉我到哪里去等呀!”


左一:许世友

2月1日上午10时,许世友秘书的办公室电话铃响,电话那头,韩培信说道:“请立即报告许司令,小平同志快到了,住中山陵5号3号楼。”

许世友得知消息后吩咐秘书说:“到底等来了,我早上就把胡子刮好了,穿上军装就走,你和《人民前线》报社的摄影记者许家声跟我去。”

一边说着,许世友一边穿戴整齐,从中山陵8号走到5号小平同志住处,站在门外等候。

不一会,邓小平的专车就到了。

战友再次相见,两人紧握双手,心里说不出的亲切。


邓小平和许世友

落座后,邓小平询问许世友写回忆录的事,许世友回答说:“我写回忆录是您批准的,叫作在位时的工作总结吧!我想了两句话共14个字就是‘戎马倥偬数十年,战斗一生谈笑间’。”

紧接着,许世友感慨道:“如果没有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像我这样一个家境贫寒的人,很难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没有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我们的红军根本没有生存的希望;没有广大指战员的英勇善战,前仆后继,我们的革命斗争也早就失败了。同样,没有我们革命队伍中那种患难与共的深厚感情和无数先烈的流血牺牲,我也不可能作为一个幸存者来回忆过去的艰苦生活紧张战斗了。”

那天下午,邓小平特意请许世友吃饭。席间,邓小平感慨道:“今天我为你祝八十大寿!带来的茅台酒是八十年的陈酒!请服务员开瓶吧!”
“太好了,我就喜欢喝茅台,酒越陈越香啊!”许世友一生嗜酒如命,自然乐意之至。

两人结束用餐后,许世友提议道:“今天太阳特别好,天空万里无云,我们合个影留念好不好?”

邓小平微笑说:“好嘛。咱们喝了茅台,脸色都泛起红润,可能都显得年轻了些,照出相来一定会好看,咱们并排照吧!”

一旁的摄影记者许家声听闻此言,果断按下相机快门,留下了邓小平和许世友在南京重逢的珍贵合影。


邓小平和许世友

1985年9月30日,许世友病情加重,整日昏睡不醒,医疗小组再一次下了“病危通知书”。

得到消息后,时任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亲自赶赴南京,看望许世友。当工作人员告诉许世友杨尚昆前来探望的消息后,许世友仍旧紧闭双眼,没有任何反应。

不一会,他挣扎着从嘴里吐出几个字:“我完蛋了!”在场人听闻向来天不怕地不怕的许世友将军说出这番话,心里旋即一紧,悲从中来。

1985年10月22日16时57分,开国上将许世友在南京军区总医院逝世,享年80岁。

许世友去世4天后,中顾委副主任王震受邓小平委托,赶赴南京军区,郑重传达了中央同意许世友将军土葬的请求。


许世友

王震说:“许世友在60年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签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与此同时,王震也宣布了六个不准,这也是邓小平的意见,即不准开追悼会,只准搞遗体告别仪式。不准登报宣传,就是关于他丧事怎么办理的,不要登报宣传这个事情。不准家属子女外传。不准立碑。

之所以这么做,不是邓公不近人情,而是考虑到许世友将军去世后土葬的特殊性,即使此次是中央破例批准,但也决不允许之后有其他人效仿。如果不加以限制,1956年,毛主席等人都主张签字的《倡议实行火葬》倡议书岂不成了一纸空文?

特事特办,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

宣布完中央的决定,王震拄着拐杖站起来,用手指指在座的诸位将军,幽默地说:“我们这批老骨头,再也甭想领到这种通行证喽!”

没错,许世友将军的事情存在特殊性,中央综合考虑之后作出的这番决定让人信服。

许世友,从和尚到开国上将,他为革命奉献一生,男儿本色不改,最终同样实现了当初的诺言:活着尽忠,死了尽孝。

一一END一一

编辑于 2021-12-01 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