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小记:秦·邯郸的诱惑

读史小记:秦·邯郸的诱惑

长平之战结束了,但对于秦国来说,这并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灭万乘之国,立不世之功,无疑是巨大的诱惑。一般认为,长平大胜后,秦中了赵的反间之计,没有继续围攻邯郸,错失灭赵良机。历史没有假设,但是长平之战后,秦面临突然显现的战机,该不该乘势进攻赵都邯郸,确是经历了反复的思索和挣扎。

(秦与三晋地理形势,图片来自网络)

既定目标

长平之战因攻韩而起,战役规模迅速扩大化,秦赵两强提前在长平碰撞。小战变成了大战,但秦国的作战目标还是十分清晰,那就是占领上党地区。有了上党,秦国可以俯瞰三晋,有了雄视天下了地利之便。长平的胜利让秦得偿所愿。

铁血将士,谁不渴望胜利?胜利能让人信心倍增,重大胜利能让人超级膨胀。秦军主帅白起也面临这样的考验。挟大战余威,邯郸近在咫尺又十分空虚,机会千载难逢,谁都难免心动,“武安君欲遂灭赵”。

如果对于赵国介入秦韩上党之争,秦是早有准备的话,那么秦对于长平之战后马上进攻邯郸、组织灭赵战役是没有事先规划的。秦赵在长平之战中拼死相搏,各国尚可置之度外、坐等结果。那么灭赵之战必定震动天下,诸侯恐难袖手旁观了,“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所以,秦若一鼓作气,发动灭赵之战,那么赵必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秦弩机,图片来自网络)

分军为三

即使有重重顾虑,在巨大诱惑之前,秦军一边清理上党地区,一边做出了攻击邯郸的姿态。白起的行动和他的思维一样迅速:他一边派出自己的主要谋士卫先生赶回咸阳,向昭襄王“请益军粮”,一边催动秦军分头行动。史料对于此时秦军的动向有不同记载,但一分为三说的可能性更大。

白起亲自统领本部精锐,逼近邯郸。王齕军团负责清理南线,攻克赵邑皮牢,使刚得到的上党地区与河东地区连成一片。此后,王齕兵团挥师向东,与白起本部汇合,攻克武安,直接威胁邯郸。司马梗军团负责清理北线,平定太原,尽有韩之上党。

白起的这些战术动作,恰恰反映了在他内心深处,巩固上党的胜利果实仍然是第一位的,“灭赵”诱惑虽大,仍然保持着十分清晰的头脑。战场瞬息万变,“灭赵”只是“欲”,要因势而动,绝非必行之举。一百年前,邯郸曾经被魏国强悍的庞涓兵团所攻克,此后历代赵王都在不断加强邯郸的城防系统。因此,虽然邯郸地处平原,但绝非急切能下之城。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白起是战场调度大师,他亲临邯郸,仔细勘察前线,必定感受了发动攻城战的强大压力。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正月,秦王听取了范睢建议,接受韩国割让桓雍、接受赵国割让六城,达成停战协议,白起并没有任何异议,立刻返回咸阳。只不过,当白起听说了范睢的建议是为了阻止他达成旷世之功,心生嫌隙。一时之间得不到邯郸,并非大事,但将相失和,才是秦国最大的损失。

(图片来自网络)

所见略同

在审时度势之后,应侯范睢和战神白起其实对于邯郸的取舍其实达成了高度一致。胃口有多大,取决于消化能力,而不取决于嘴。拿下长平,秦军和咸阳之间的广阔地带还有不少赵韩的据点,后方还极不稳定,有待细细消化巩固。当务之急,是要集中精力,巩固长平之战的战果,把赵国势力从整个山西高原挤压出去。

秦昭襄王后期,远交近攻成为秦国基本国策,以此衡量放弃进攻邯郸,也是正确的选择。远交近攻的本质是“蚕食之策”,小步快跑,小口慢咽,力求消化充分,“得寸则有寸,得尺则有尺”,横扫六合的雄心,必须通过持久战来实现。

长平之战后,秦和赵一样,需要休养生息。长平决战,秦昭襄王亲临南阳,甚至动用了并不成熟的总预备队。秦国深知,在长平之战中,与其说赵军是被秦军打败的,还不如说是被饥饿打败的,数十万精锐有多少人到了最后连提刀举枪的力气都没了。这个血淋淋的教训,给秦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秦国需要至少一个甚至几个农作物种植周期,才能补齐秦国的粮食战略储备。

范睢和白起都抵挡住了邯郸的诱惑,但秦昭襄王陷入了急速“灭赵”的梦幻之中,既没有真正听从范睢,也没有接纳白起的苦谏,执意进军。秦军数番苦战邯郸城下,未有尺寸之功,一挫再挫,以至于迁怒白起,杜邮赐剑,令人扼腕叹息。秦真正占领邯郸,还要等待近三十年,一代人的时间。

(图片来自网络)

发布于 2018-06-24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