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早期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许崇智

许崇智(1886年10月7日~1965年1月25日),字汝为,广东番禺人,祖籍广东汕头,出身名门贵族。早年他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毕业回国后到福建新军中任职。曾任建国粤军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

1965年1月25日,许崇智因冠心病在香港去世,享年78岁。

人物经历

许崇智便装照

推翻满清举义旗,讨袁护法平定两广

1911年春,许崇智在新军中加入同盟会。这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彭寿松、许崇智等人在福建积极响应,并说服第10镇统制孙道仁一起起义。起初是担任第10镇第40标统带(相当于团长)。不久,他又升任该镇第20协统领(相当于旅长)。

1911年11月8日,许崇智指挥起义新军分别攻打福建总督府和旗兵营,很快就将清兵消灭,闽浙总督松寿服毒自杀。

1911年11月11日,福建军政府正式成立,孙道仁出任都督,许崇智被推举为福建海陆军总司令。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许崇智被孙中山任命为民国陆军第十四师师长。

1913年7月,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爆发。7月12日,江西李烈钧在湖口宣布独立,江苏、安徽、广东等省亦相继宣告独立。袁世凯派人至福州,唆使许崇智举兵进击江西及江苏之东北,许崇智断然拒绝。他响应二次革命,于19日通电宣布福建独立,并出任福建讨袁军总司令。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最后讨袁战争失败,他只好逃往上海。不久,许崇智东渡日本。在东京他第一次遇见了蒋介石,但并未深交。此时,孙中山正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他加入了该组织,并被推举为军务部长。接着,他辅助孙中山筹划在国内组建中华革命军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军,居正、陈其美、于右任、胡汉民分别任总司令。随后,他奉孙中山之命去山东,协助居正指挥东北军北上讨袁。

1913年5月,他任东北军代总司令职。这时,蒋介石受孙中山派遣来到山东,参加东北军事务。不久,经许崇智推荐,蒋介石被任命为东北军参谋长。不过,此时袁世凯病逝,讨袁已失去意义,蒋介石与许崇智只好离开山东,先后回到上海。许崇智回到上海后不久,就与蒋介石、张静江焚香换贴,拜为金兰兄弟。在他们三人中,张静江的年岁最大,许居二,蒋居三。所以,蒋介石口口声声称许为“二哥”,一时十分亲热。

1917年7月,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9月,成立护法军政府,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下令讨伐段祺瑞,许崇智被孙中山任命为大元帅府参军长,不久又兼陆军总长,帮助孙中山处理军务。

1917年12月,孙中山以广东省防军20个营为基础,成立援闽粤军,编5个支队,以曾为广东都督的陈炯明为总司令,许崇智为第二支队司令(降级使用)。蒋介石在次年3月南下,被任命为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参与拟订作战计划等事宜。由于蒋介石不被陈炯明重用,不到半年就辞职去了上海。

1918年5月,援闽粤军分三路向北洋军阀控制的福建进军。许崇智率第二支队为左翼,向闽西南进发,很快攻克上杭、武平等地。援闽粤军所到之处,地方武装和民军亦纷纷归附。很快援闽粤军扩大到2万余人,重新编为两个军,陈炯明以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许崇智升任第二军军长,辖4个支队。蒋介石在“二哥”许崇智部下任第二支队司令。

1920年7月,桂系军阀陆荣廷图谋侵占广东地盘,以讨伐福建北洋军为名进攻粤军。8月,孙中山命令援闽军回师广东。许崇智当即指挥所部返回,10月下旬攻克广州,驱逐陆荣廷、莫荣新的势力,结束了桂系军阀在广州数年的统治。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后,决定继续出兵讨伐集结在桂林的陆荣廷等人的万余部队。许崇智听从孙中山的命令,率领第二军沿四会广宁之线向贺县进击,直取桂林。8月,粤军完全占领广西,陆荣廷等逃亡。许崇智为孙中山统一两广作出了贡献。

跟随孙中山义无反顾,平叛军多次立功

两广统一后,孙中山决定北伐,讨伐的主要对象是北方的直系军阀曹锟和吴佩孚。

1921年12月,孙中山在桂林组织北伐大本营,任命许崇智、李福林、朱培德、袁程万、谷正伦分别为粤、闽、滇、赣、黔军总司令,准备借道湖南大举北伐。许崇智等人拥护孙中山的北伐决策,但是留守在广东的陈炯明,却与直系军阀暗中勾结,破坏北伐大计。北伐前,许崇智和蒋介石都主张先回粤巩固后方,后北伐,原因是怕占据粤东的陈炯明生变。孙中山不以为然,认为陈炯明不会闹事。由于湖南省长赵恒惕又不允许借道,孙中山又决定改道江西进行北伐,以李烈钧为北伐军总司令、许崇智为总指挥。在前线的许崇智与李烈钧则立即率师分途北进,于6月13日攻克赣州,又进至吉安,直指南昌。果然不出蒋介石所料,6月16日夜,陈炯明在广州突然发动武装叛乱,炮轰总统府。孙中山穿过枪林弹雨,逃到白鹅潭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上避难,并指挥海军舰队讨伐叛军,同时电令入赣的北伐军回师广东平叛。许崇智接到孙中山的电令后,立即率领第二军及李福林、朱培德部回师,在韶关至翁源一带与叛军展开了激战。苦战数日,由于弹尽援绝,许崇智只好率部退入赣南瑞金。

1922年6月18日,处于困境中的孙中山,急电在宁波老家的蒋介石:“事紧急,盼速来。”本来,蒋介石是因为孙中山不听劝阻才赌气回老家的,他一看孙中山遇难,觉得这是一个重要时刻,便决定立即启程奔赴广东,于29日来到停泊在黄埔的永丰舰上,与孙中山共患难,为孙中山出谋划策,最终使孙中山脱险,8月9日,又将孙中山护送到上海。从此,蒋介石获得了孙中山的信任。在江西的许崇智,知道回师广东已不可能了,就策动皖系驻闽之混成旅旅长王永泉,联合行动进取福州。

1922年10月中旬,许崇智率余部一万余人在延平(今南平)与王永泉部会合后,围攻福州,直系福建督军李厚基被打败后逃走。许崇智占领福建后,部队又迅速扩充到2万余人。孙中山在上海闻知福建大捷的消息后,非常高兴,立即任命许崇智为东路讨贼军总司令,所部编为3个军共12个旅。经许推荐,蒋介石被任命为第二军参谋长。但因蒋介石与粤军一些将领不和,便很快离职。

1922年12月,孙中山策动桂军刘震寰、沈鸿英和滇军杨希闵,组织西路讨贼军,击败陈炯明叛军。

1923年1月攻占广州。孙中山于2月回到广州重建大元帅府,任命蒋介石为大本营参谋长,但蒋介石并未立即到职。

1923年4月,吴佩孚派人策反沈鸿英,沈鸿英反叛,广州形势危急。孙中山电令许崇智率师回粤,以拱卫大元帅府。许崇智接电后立即率师来援。但中途遭到叛军陈炯明的部队和林虎部队的阻击,损失惨重。回到广州时,只剩下5000余人,已难以与滇、桂军队抗衡。不久,陈炯明叛军又蠢蠢欲动,许崇智率粤军驻博罗,遭叛军猛烈攻击,许紧闭城门固守待援,被围十余日。后来得到李济深部相援,才得以解围。

1923年11月,许崇智率余部回到广州。接着,孙中山就把广东所部粤军统一编为建国粤军,许崇智被任命为建国粤军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蒋介石为参谋长。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许崇智拥护孙中山的决策,当选为中央候补监察委员,同时又被任命为中央党部军事部长。蒋介石因资历不够,未能参加大会,情绪颇为低落。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决定筹建黄埔军校,设立建校筹备委员会。经许崇智推荐,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接受任务后,常为经费不足、校舍破旧而发愁。更使他不满的是在国民党一大选出的领导机构中没有自己的位置,因此,他于2月21日提出辞呈,返回老家奉化。此后,虽经孙中山、许崇智、廖仲恺等人多次去电催促,但他仍不返回。

1924年3月31日,许崇智专程由上海赶到奉化,劝说蒋介石回粤,他除给蒋讲办军校是为党国造就军事人才的重要意义外,还答应向孙中山举荐蒋为粤军参谋长,蒋这才随许崇智回广州。5月3日,孙中山正式任命蒋为黄埔军校校长兼建国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

1925年1月7日,盘踞在东江的陈炯明自称“救粤军总司令”,乘孙中山北上之机,准备进犯广州。广州大本营决定东征讨伐,分三路向粤东进军。许崇智为右翼总司令,指挥粤军精锐张民达的第二师、许济的第七独立旅及蒋介石率领的黄埔军校两教导团,部队于2月初沿广九路出击,14日即攻克陈军东江门户淡水。但是东征军的中路刘震寰的桂军和左翼杨希闵的滇军却按兵不动,暗中还与陈炯明叛军勾结。形势紧急,许崇智下令所部于19日急速前进,接着又调来驻西江的粤军第一师陈铭枢旅和吴铁城警卫军,合力击溃叛军主力洪兆麟、林虎等部,接连取得平山(惠东)、三多祝、棉湖等役的胜利,至3月下旬平定粤东。而刘震寰、杨希闵却将滇、桂军从东江撤回,并与北洋军阀密谋,于6月初在广州发起叛乱,东征军迅速回师,很快消灭滇、桂叛军2万多人,一举稳定了广东的局势。

因部下涉“廖案”,被蒋介石借故解除兵权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正在东征前线的许崇智,为失去革命领袖和良师益友而悲痛不已。据说他特意电报建议每星期一举行总理纪念周会,以缅怀孙中山。这个建议后来得到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实施。

1925年7月1日,国民党在广州将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汪精卫任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任外交部长,许崇智任军事部长,廖仲恺任财政部长。许崇智还任国民政府所属的广东省政府主席兼军事厅长,蒋介石除主持军校外,还被任命兼广州卫戍司令一职。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被人暗杀,为侦破此案,国民党中央决定,由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3人组成特别委员会,授以政治、军事、警察全权,处理廖案。

1925年8月24日,蒋介石以广州卫戍司令名义,宣布广州戒严。他派何应钦率领黄埔学生军担任市区警戒任务,控制全市。此后,形势对许崇智越来越不利,因为粤军中有些将领涉嫌廖案。这些将领对廖仲恺严格纪律,统一财政税收,禁烟馆赌场等举措多有不满,而以许崇智为保护伞。早前蒋介石就嫌许崇智对粤军将领过于宽纵,又对许的纵情酒色而高居要职不满。此时便借口廖案,整治粤军。许崇智无可奈何,只得下令将涉嫌廖案的粤军第一军军长梁鸿楷、第一警备司令梁士铎等人逮捕,他们的部队则被蒋介石指挥的第一军包围缴械。此后,蒋介石又说还有很多粤军将领与廖案有牵连,粤军已不可靠,为安全计,改派黄埔学生军负责许之警卫。许崇智没料到,他这位金兰兄弟会夺他的军权。当许崇智觉察自己已遭蒋软禁时,就立即电调住在东莞、增城、宝安一带的许济(他的堂兄弟)、莫雄两师来广州为自己保驾。不料,蒋介石早有准备,许、莫两师一到广州,就被包围缴械。接着,19日夜,他又派黄埔学生军包围粤军总部和许崇智的住处东山公馆,解除了许的卫队。

蒋介石为了夺取许崇智的权力,与汪精卫合谋,进一步逼宫。当夜,蒋介石突然打电话对许崇智说:“现在广东空气,对总司令(指许)非常不利,不如请你短时期离开一下。等到我们把事情弄妥当了,以后一定再请你回来主持军事。”随后,他派人给许送去了一封长信,信中先是历数许崇智的过错:军纪散漫、侵吞军饷、用人不当等等;然后是威逼许崇智,让他暂时离开广东;最后是许诺3个月后让他复职。许崇智看完信后,见大势已去,又幻想3个月后真能复职,于当天深夜拿着蒋介石派人送来的2万元费用,乘轮船离开广州去上海。路上还有蒋介石派的一支队伍护送。自此,许崇智在国民党中的军事首脑地位被蒋介石取代。

许崇智被蒋介石驱逐到上海后,就住在英租界一套豪华的洋房里,过起了寓公生活。不久,蒋介石又派人送去了20万元作安家费。以后,每月发给许崇智1万元作生活费。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又在南京另立中央,与以汪精卫为首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这时,许崇智活跃起来,期盼东山再起。他和张继在上海同汪精卫、孙科直接会谈,提出宁、汉、沪3个中央党部合为一体,共同组织一个中央特别委员会,行使中央职权。但是这个特别委员会成立后仅存在3个月就解散了。随后,许崇智就出国考察。

蒋介石掌稳国民党中央大权后,许崇智对他长期搁置自己非常不满,一再扬言要揭他的“逼宫”阴谋。为防不测,他将蒋介石的那封信摄影复印,分地保管。蒋介石也明白自己的亲笔信落在许的手里是个祸根,一再想要收回此信,但许托言已经遗失加以拒绝。后经戴季陶、吴稚晖等人周旋,蒋介石在许崇智出洋考察之际,送给旅费30万元,才达成默契不再声张。国民党各派反蒋势力在与蒋介石的斗争中,许崇智常常是被策动、争取的重要对象。

1929年冬,唐生智发动反蒋,许崇智于12月6日通电蒋介石,劝其引退。蒋介石很恼火,12月12日,在国民党的中常会上,蒋介石以“阴谋反动,危害党国”罪,将许崇智加以通缉。

1931年2月,蒋介石因为胡汉民反对自己制定“训政时期约法”,将胡汉民软禁于汤山。国民党内各反蒋派系的首领群集广州,于5月成立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并另立“国民政府”,许崇智被迎去广州,委以要职。

“九一八”事变后,许崇智曾多年担任中央监察委员。后来还被任命为监察院副院长,但仍是徒具虚名,未有实权。

保持民族气节,宁死不做汉奸

1937年11月,日军攻占上海后,许崇智到租界里避难。蒋介石担心他落入日军之手,先后两次派人给他送去共15万元,催促他早日离沪。

1939年夏秋间,许秘密前往香港。这时汪精卫正在南京组建汪伪政府,想拉他下水,并以高位为诱饵,他不为所动,断然拒绝,还明确声称准备转赴重庆团结抗日。他于次年冬天在杜月笙的陪同下飞抵重庆,但并未受到蒋介石的礼遇厚待,蒋只给他个挂名的监察院副院长的虚位。他不满意蒋的安排,不过半个月又返回香港寓居。返港后,他与杜月笙等人合伙开了一家同德盐业公司做买卖,并继续得到蒋介石的接济。

1941年12月,日军攻占香港后,许崇智与重庆方面联系,请派飞机来迎,但飞机到港后被孔祥熙家占用,他只好暂避于一家私人佛堂,乔装成修行的和尚。但是不久还是有人向日本人告密,日本宪兵将他拘捕,囚禁于香港大酒店。驻港日军少将酒井为笼络许崇智,3个月后释放了他。不久,矶谷廉介出任驻港总督,借着早年与许崇智是日本士官学校同学的关系,一再施展诱降伎俩,帮助他开办宏丰公司赚钱,唆使他出任汪伪南京政府要职。但他以民族大义为重,坚决拒绝出任伪职,并拍案大骂:“以前是同学,现在是敌人,杀我的头也不当汉奸。”矶谷廉介见许崇智不肯就范,就把他禁闭在香港饭店,威胁利诱不止,还要他在阳台上与对街的家人见上一面以示永诀,以此来威吓他。但他不为所动。

1944年,美国空军轰炸香港,矶谷廉介调离它处,他才得以脱身,转移到澳门居住。

1946年5月,许崇智应邀到南京参加“还都大典”,蒋介石只给他安排了一个国民政府资政的闲职,他大为不满。不久,他便去上海,与居正、吴铁城、戴季陶、陈仪等人合资开办成功贸易公司,自任董事长,设总公司于台北,专事台湾与大陆间的商业贸易。这年秋天,他迁居香港。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许崇智在香港搞过"第三路线"的政治活动,曾拟定了组织章程,到处征求意见,希望大家拥护他做这个"第三路线"组织的首领。虽然如此,他对蒋介石仍然存有幻想,希望蒋介石对他搞"第三路线",予以谅解,甚至写信给吴忠信,希望吴忠信能代表蒋介石到香港和大家谈谈,并且带一笔钱来帮助留港的穷朋友。

人物逝世

1965年1月25日,许崇智因冠心病在香港去世,享年78岁。蒋介石得到他的死讯后,只发了一个唁电,别无任何表示。

轶事典故

将星升起

许崇智青年照

1911年11月,参与福州起义,任起义军前敌总指挥,以先发制人的策略,率部克复福州。

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任军事部长兼中华革命军福建司令。

1915年5月、9月,两次被派到新加坡进行反袁集资活动,取得较好的成果。11月回国后,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参与反袁武装斗争。袁世凯死后,东北军交由驻防南京的冯国璋部收编。返回上海,任中华革命党军务部长,与蒋介石结为拜把兄弟。

所谓少年得志,许崇智在30岁以前便以极少的失败经历和顺利的军事前途确立了自己在革命党中的重要地位,这个时期,孙中山还没有形成强势的实力,其对许崇智的倚重使后者在广东成为一方英雄,与此同时,许崇智对孙中山的死忠也成就了他自己的前期辉煌。

中计陨落

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右派刺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兼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廖仲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定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组织特别委员会,控制局势,处理廖案,由此可见许之实力难为任何派别所忽视。9月19日晚,蒋介石派许济师的参谋长蒋伯诚送亲笔信给许崇智,信中说:“粤军已有变动,请总司令去上海暂避一下,由我代为安排整顿。6个月后,再请回来共同主持北伐。”许无可奈何,悄然离粤赴沪。这一走,标志着许崇智和广东时局永远的脱离开来,也标志着他的军事生涯从此画上了一个无奈的省略号。

双重性格

许崇智中年照

中国军人的字典里头,“忠”字的分量始终都是最重的。当然,这种“忠”可以是忠于自己,也可以是忠于国家,或者是忠于某个灵魂人物。纵观许崇智的治军历程,最值得肯定的一个评价,便是他自始至终都忠于孙中山,甚至有愚忠的嫌疑。日本留学的经历,让许崇智接触到以孙中山为主的一系列国民党人,从此也使其抛弃了在传统官僚结构中缓慢爬行的决心,没有在旧有的体制中沉沦。许崇智两次逼迫孙道仁参加革命,反对帝制,一次是响应武昌起义光复福州,另外一次是力促孙道仁宣布独立,加入二次革命的阵营。这两个事件都显示了许崇智坚决反帝的意识,叛逆的个性昭然其中,更甚于脱离旧俗的断然。如此一“忠”一“逆”,可见许崇智的双重性格,同时也造就了他的成功和落魄。

许崇智忠于孙中山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孙中山的政治主张符合时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孙中山的个人魅力确实能够让人为之倾倒。直至孙中山离开人世,许祟智都没有摆脱一个忠实的追随者的身份,或者说是角色。这种忠实为他换取了不少好名声,尽管他的许多战绩都不尽人意,但即使是战败,也被人视为英雄——“当世之任将帅而具有资格者,鲜有其人,有之,惟北伐军之许军长崇智耶”(邓泽如语)。许崇智所领导的粤军,当时成了孙中山政权唯一可凭借的坚实军事力量。与此对应的是,孙中山在军事上也十分倚重许崇智的才能,自从粤军成立之后,孙中山便一直把许崇智当作是左右手,视粤军为主力军。陈炯明叛变的时候,许崇智甚至是孙中山困处在永丰舰上的唯一希望。可惜许崇智没有趁着这个机会完全赢得孙中山的信任,接连的战败使得孙中山只能在绝望中离开广州前往上海,许崇智的声望也从此一落千丈。

避嫌中庸

对许崇智影响最深的人,除了孙中山之外,蒋介石便是首当其冲。许、蒋二人曾经五度共事,许崇智成为粤军主帅之后,蒋介石一直在其旗下做参谋长。

1924年,孙中山邀请当时在上海的许崇智返粤任粤军总司令,许曾提出五项要求,一是表明愿意就任,要求统一整理粤军;二是要让蒋介石任总司令部参谋长;三是要求所有粤军驻防各地的财政交粤军统一管理;四是请胡展堂任广东省长;五是要求广东兵工厂交粤军司令部管辖。由此可见蒋介石与许崇智的关系非同一般,许对蒋也十分倚重。其实,早在1915年,许、蒋再加上张静江,三人结为拜把兄弟,感情也一直不错。

蒋介石凭借精明实干为许崇智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精于作战的许崇智也看出了蒋介石的过人能力,常常对自己的部下说蒋之命令便是我的命令,希望粤军将士不要排斥他。

不过蒋介石对许祟智却并不是一味的愚忠,他与许崇智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极大的政治野心,而后者只是一个纯粹的军人。蒋在一封私人信函中提及对许崇智的议论:“办事无序,重内轻外。”在这种意识的导向下,蒋对许的取而代之成了注定的计划。许崇智当然也是聪明人,当他看到了蒋的力量已经超越自己的时候,便主动或被动地让出了自己的兵权。许之部下因为在廖案中有重大的嫌疑,许崇智为了避嫌向国民政府提出了辞职的申请,要知道,当时许崇智在广州的实力并不在汪精卫和蒋介石之下,避嫌的原因,则是形势所趋,以权换命而已。

其实,许崇智采取避嫌的做法是有先例的,早在闽南孙道仁麾下的时候,许祟智便有了功高震主的情形,孙道仁两次被许逼迫革命,心中早生铲除之意,许崇智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趁势夺取兵权,反而是到了上海,远离是非之地。许祟智领军打仗,从来都没有显示出好战好胜的粗犷性格,能够打赢的仗便挥师挺进,不能够打赢的便迅速撤离。这种性格让许崇智的性命没有在连年战火中遭到任何的威胁,是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就是许崇智的中庸。

许崇智老年照

晚年的许崇智也有避世的作风。得权之后,蒋介石曾经安排他做监察院副院长,不过许崇智始终没有赴任。不善处理官僚关系的许崇智非常明白自己的处境,没有枪也就没有了实权,军人失去了武器等同于雄鹰失去了翅膀,无法继续翱翔。许崇智未到中年便过早的退出了政治舞台,身边的人却趁着乱世纷纷上位,唯独他自己却选择了在香港度过余生。

善用智慧

粤军总司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衔,并不是普通人能够随意得到,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许崇智的确是能够胜任这个角色的。尽管去日本留学的经历,是许家的旧势力帮了大忙,不过许崇智并没有浪费了远涉重洋的艰苦历程。从士官学校学到的知识让许祟智的军队一次又一次取得了胜利,特别是在对付传统军阀以及没落清军的时候,先进的军事理论到底还是超越了传统的治军方法。

许崇智打过的战役,一般都不会有太多的伤亡,在双方激战之前,许崇智一般都会做好事先的准备,例如在敌军之中安排好内线,或是预先在有利地形布置好兵力等等,这些小聪明,使得他的军队经常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结束战斗,甚至兵不血刃就取得了胜果。当时的许崇智甚至被赞许“奇谋多智”,军事上细节调动的优势便是有“巧攻快打”的特点。清剿陈炯明的时候,许崇智带着他的部队只花了两天时间便从三多祝打到了陈之大本营海丰城,由于许部分兵二路积极进取,行军之快速远出陈炯明意料之外,陈在海丰的将军府还没有来得及转移大量的奇珍异宝便被许部一举拿下。

奢靡生活

孙中山曾经给许崇智题过一幅字,说“夫天下之事,其不如人意者吲十常八九,总在能坚忍耐烦劳怨不避乃能期于有成,汝为同志屈”,其中的意思,就是告诫许崇智不要因为时势不利而急于求成。许崇智治军的时间并不长,但在有限的发挥空间里,他的治军手法前后却有着很大的变化。前期的许崇智,因为有日本留学的经历,严厉谨慎的思想尤为突出,而后期的许崇智,则得了军风糜烂的诟病,其部属和其他军阀的军队一样整天和鸦片、女人打交道,他自己也一度沉沦在这种奢靡的生活中。

有人评论许崇智是“军界前辈,但此人生活腐化,短于谋略,不堪全局性重任”,而今看来,许虽不见得“短于谋略”,但生活腐化却是难辞其咎。也有人说,许崇智的这种生活作风是走了捷径,务求使其部属更加卖命,当时就连励精图治的蒋也不过如此。

人物旧居

辛亥革命时期的许崇智

许崇智旧居,位于上海陕西北路380号,为国民党元老、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在上海住宅。

许崇智,字汝为,广州人,国民党前期右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追随孙中山参与辛亥革命、北伐等活动。后因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杀事件的牵连,而遭蒋介石、汪精卫等人排挤,不得不离开广州,避居于上海英租界西摩路上的这栋小洋房内,从此再无大的作为。后迁居并死于香港。

许崇智旧居为一栋沿街的混合风格独立式花园洋房,建筑总体可分为南北两个部分。靠南侧为三层仿欧洲城堡式建筑,四坡红瓦屋顶,红色方砖外立面,内部整齐宽敞,二楼居中处有壁炉,屋顶有老虎窗和烟囱,此处原为日常居住的场所。北侧则是二层的长条状房屋,一端与南楼相连,另一端则向北伸展。该楼东向二层有贯通的长阳台,房屋内部空间分布均匀对称,基本以砖木结构为主。

许崇智旧居房屋在解放以后收归国有,现南楼被用于商业出租,北侧则是居民的住宅。

发布于 2023-03-12 08:07・IP 属地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