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开武昌古城之根昙华林(2)

如何打开武昌古城之根昙华林(2)

以历史变迁打开昙华林

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据说当年昙华林的范围仅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迄今已经651岁,它折射出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变迁。

昙华林历史文化景观图

现今所说的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具体指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的主街,以及云架桥(螃蟹岬7号地铁站)、华中村、鼓架坡、昙华林、戈甲营、太平试馆、崇福山、马道门、三义村、武胜门(昙华林5号地铁站)等社区,以及花园山和螃蟹岬两山,全长约1.2公里的狭长区域。

定名凤凰山

昙华林主街东头有一组浮雕,形象地描述了这一街区的历史沿革,只是游人没有怎么关注。其中第一幅浮雕为“定名凤凰山”,说的是公元229年,江夏山北有凤凰来集,凤凰山由此得名。螃蟹岬最早命名黄龙山,与凤凰并列,寓意龙凤呈祥,吴国孙权乘势登基称帝。这就是昙华林最早的历史。不过,今天的凤凰山,在武胜门以西的湖北省实验中学内。

增拓武昌城
增拓武昌城(西北角局部)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江夏候周德兴增拓武昌城,把螃蟹岬(包括昙华林)也包围在武昌城内,靠近当年武昌9座城门之一的武胜门。

1906年的昙华林。武昌城墙从忠孝门(即小东门)直上螃蟹岬

螃蟹岬又称城山,因武昌城墙穿山顶而过,只不过我们十四中学(原湖北省立第一中学)的师生都把它叫做凤凰山,因为当年它的东部是我们学校的地盘。

昙华林因寺得名

根据清朝人刘溱写的《重游昙花林小记》一文,昙华林(古代“花”“华”二字相通,又作昙花林)原来是一座古老幽静的佛教寺院。“昙华”意出佛经《妙法莲华》中的如来语:“优昙钵花,时以现耳”;“林”即“居士林”简称,郭沫若先生在其著作中提过这一街名可能与佛教有关。

老砖墙上的昙华林标志酷似寺名

以革命历史和近代教育打开昙华林

昙华林古街革命历史遗迹分布

正如街头宣传碑刻所言,昙华林的历史绵长:林则徐修建丰备仓赈灾,张之洞创办公立学校育才。刘静庵结社武昌首义,刘公设计十八星旗。董必武组建共产党组,陈潭秋代表参加一大,贺龙集结军队八一起义,郭沫若受周恩来领导宣传抗日……这里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全国掀起风暴;这里的一山一石,都铭记着历史名人的丰功伟业。

昙华林主街依然是一条铺着石板的老路。从主街东边的云架桥进入。

云架桥垂直于主街。相传是清代省城“丰备仓”的运粮古道。古道与一条弯曲的小溪相伴,其上建有小桥。春夏之晨常常云雾缭绕,桥似云架,故名“云架桥”。

林则徐建丰备仓

1837年湖广总督林则徐在昙华林东端建丰备仓,以屯粮备荒,现址就在我的母校武汉第十四中学350米跑道的大操场。

十四中操场上张之洞塑像

1903年,后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在粮道堆积储存粮食的仓库所在地,创办湖北省第一所公立学校——文普通中学堂。

三块校牌并列的武汉十四中,全省唯一

这就是我的母校前身,后来分别改名为湖北省立第一中学、湖北省立武昌高级中学、武汉大学附属中学和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我也有幸成为宋教仁、刘复基、李四光等辛亥革命元老,以及董必武、陈潭秋等中共创始人之校友。在我的杰出校友中,还有革命烈士何功伟,以及赵Zi阳、胡克实、江文、严文井、艾知生、金敬迈、黄正夏、沈辛荪、张培刚、桂希恩等著名人物。可惜折射昙华林历史的校史展览,连我们这些老校友都不能进入参观。

董必武、陈潭秋等五位湖北藉代表出席中共“一大”

杰出校友里,出了两位中共“一大”代表和两位正国级(国家主席和总理)领导人,在中国学校教育史册中绝对可以称“最牛”(没有之一)。

昙华林近代教育博物馆
昙华林近代教育博物馆
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前身之一 ——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正是在昙华林附近的董必武寓所,由我的校友董必武和陈潭秋,以及李汉俊、包惠僧等人组织和发展。

在母校十四中东北角有座二层小楼,即原来学校的教工宿舍。它在抗战国共合作时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只是目前仍围在校内,不允许任何游客靠近。

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

在政治部副部长、中国共产党领袖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以厅长郭沫若为首,包括阳翰笙、胡愈之、田汉、洪深、冼星海、傅抱石等在内的全国文化艺术界名流,云集于此,共赴国难,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的一面大旗。70年多前由桂涛声作词,冼星海谱曲的《在太行山上》,就诞生这里,后来传遍了全国各地。

冼星海作为归侨共产党员,1937年受周恩来及郭沫若邀请,于当年10月3日到达武汉,工作在昙华林的三厅音乐科。在武汉的一年间,他创作了62首歌曲。他还利用众多歌咏队,在武汉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震撼云霄的救亡歌咏高潮。我的初中音乐老师尹静铨,作为冼星海的学生也曾参加过他组织的《扬子江大合唱》演出,后来还为何功伟烈士谱曲了《清江壮歌》。

沿着昙华林主街向西前行至融园。融园背后就是花园山。明朝初年朱元璋把自己的第六个儿子朱桢封为楚王,建治武昌,史称楚昭王,楚昭王的第五个儿子朱孟炜被封为崇阳靖简王,王府设于此处,故名崇府山。因为此山的东边一带是王府的花园,所以也叫花园山。

花园山严格的说起来是一个小山包,山上树林茂密,东和南两面都有小路爬上去。南面的这条山路,是我中学每周放假回家的必经之路,那棵参天的朴树长得越来越茁壮。

革命党人花园山聚会

早在1903年5月起,革命先驱吴禄贞就在花园山天主堂附近的孙茂森花园寓所设立秘密机关,以聚会方式开展反清的革命行动。革命党人花园山聚会,是武昌辛亥革命所有革命团体的起源,革命的种子因此而生根发芽。

花园山革命机会介绍:花园山聚会

由于“花园山聚会”旧址在花园山南坡,目前是湖北省中医院的宿舍楼不对外开放,我只好在此处,放上一张花园山北坡的红砖旧瓦房屋照片。

从花园山回到主街的昙华林32号。这里就是组织武昌起义的共进会领导人刘公的公馆。1911年9月,共进会和文学社在这里集会,认为起义时机已到。刘复基(彭刘杨三烈士之一,也是我的校友)建议,共进会和文学社统一称武昌革命党与清军决一死战。

武昌起义革命先驱刘公

刘公(1881—1920年),湖北襄阳人。1905年参加同盟会,共进会第三任会长,1911年武昌起义任政治筹备处总理等职。1920年4月12日于上海逝世,时年40岁,大总统黎元洪追赠刘公为陆军上将,由湖北省政府公葬于武昌卓刀泉寺后伏虎山。

武昌军政府前的“九角十八星旗”

就在昙华林32号刘公馆,刘公领着赵师梅、赵学诗、陈磊等湖北工业中学堂的三位学生,设计制作了辛亥革命军旗“九角十八星旗”,武昌起义军歌也产生在湖北工业中学堂的校园内。湖北工业中学堂也是张之洞所办,地点在今天彭刘杨路武汉市三医院附近。清朝“香帅”张之洞办学校,培养了大批清朝掘墓人,这当然是他始料不及的。

共进会和文学社共商辛亥首义

可惜刘公的这座房屋,每次我去造访时总是大门紧闭,房屋外部也没有任何文字说明,难怪大学生们一头雾水。

昙华林小学

刘公馆的对面,古色古香的昙华林小学,原为清武昌卫指挥使衙门,衙门门楼高悬“正卫衙门”四字。武昌卫拥兵5600人,作为镇守武昌的警备力量,并担负“屯田屯粮”职能,为林则徐的丰备仓屯粮备军需。昙华林小学隔壁曾是熊十力先生创办的反清革命团体“黄冈军学社”的遗址所在。

从昙华林主街转向一条并行的侧街,名曰戈甲营。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崇阳靖简王在此建王宫及后花园而兴,后到清朝又在此库存大量兵戈战甲而得名戈甲营。现在社区内仍有很多清代、民国时期的阁楼、牌匾。因历史变迁,当年存放兵戈战甲的地方演变为老旧住宅区——戈甲营社区。

据戈甲营社区前的宣传栏《因武而昌》介绍说:清王朝在武昌设有四个营(戈甲营、斗级营、马蹄营、工程营),戈甲营是负责武器装备的精锐之师。

“戈甲营”三字颇具火药味,让人一下就联想到革命和起义。社区的《因武而昌》甚至这样写道:戈甲营相当于现代导弹部队,额滴个神!

戈甲营社区管辖昙华林街、戈甲营街、花园山街、崇福山街和巡道岭街,这里走出的仁人志士、将军、元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如巡道岭就有皖南事变战死的新四军政委项英的住所。

伍修权将军

不过在我的记忆中,戈甲营街本身就是著名的中共领导人,曾任外交部副部长的伍修权将军的出生地。伍将军也是我的校友,读书时由陈潭秋介绍他参加了革命。1925年伍修权赴苏联求学,25年后,他作为新中国特派代表出席了联合国大会。伍将军已于1997年离世,其故居哪怕现在已被拆除,也应在原地立一个标牌作纪念。

继续前行走向太平试馆。花园山西麓仅85米长的太平试馆,其貌不扬,然而在明清两代却是全省70个州县来省城会试的秀才住所,科考之前,备考屋里满是琅琅书声和袅袅书香。

太平试馆4号属江南民居式的住宅建筑,1910 年建成,为砖木结构二层宅第,具中国传统风格。它是黄埔军校第三期学生、时任国民党九十七军军长汪泽的旧宅。汪泽后来被解放军俘虏,我们来到这里也只是路过。

再往前走,再次穿越花园山余脉来到崇福山街。长不过130米,宽不过3米的崇福山,是明代崇阳王府养马的地方,俗称马号。因崇福山街在花园山南麓,始名崇府山,后称崇福山。

终于寻找到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又一处重要的革命景点——圣约瑟学堂旧址。

此地原为美国基督教圣公会的救世堂,门上的匾额即“圣约瑟学堂”。1901年教会在此兴办了一个书报阅览室,名曰“日知会”。日知一词源于《论语·子张篇》: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日知会张难先抄录的日知会纪念碑
清末民主革命家刘静庵

1906年,刘静庵、张难先等接过了“日知”一词,在此组织反清革命团体日知会。清末湖北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先后涌现出数十个反清团体。如果把湖北的反清团体比做一棵大树,那么,树根是花园山聚会,树的主干就是日知会。

日知会

学堂前的碑文写道:故日知会者,武昌革命之源泉。总干事刘静庵等人以宗教为掩护,密谋反清革命。当年家住武昌的董必武也常常来此阅读报刊和新书,结识了许多进步的革命党人。

圣约瑟学堂包括了现在的崇福山街49号-51号,转角处的这一排房屋均为学堂所在。1927年6月26日,贺龙指挥的国民革命军20军北伐开封胜利返汉,被安排驻扎在这里。现在的这些房屋依然在维修,内部空空荡荡,也没有对外开放。

南昌起义时期的贺龙元帅
共商南昌起义

当年,周恩来在20军党代表周逸群陪同下,在此处会见贺龙军长。贺龙表示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把自己指挥的军队交给共产党。在共同商议南昌起义后,贺龙率20军从这里出发,以南昌起义总指挥的身份,在南昌打响了“八一”建军第一枪,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元帅之一。WG结束后,贺龙的夫人及子女曾到这里凭吊,并说这里是贺龙革命生涯的重大转折点。

重新返回昙华林主街。在西端有个马道门,走进小区可以穿行至三义村。

辛亥革命同盟会元老石瑛故居就在昙华林三义村23号。一幢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二层小楼,是湖北省境内仅有的辛亥革命名人故居。不过就连这座故居,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也没有让它对外开放。

“民国第一清官”石瑛

号称“湖北三怪”之一石瑛先生(1879-1943),祖籍湖北阳新县王英镇。乡试中举后,先后到比利时、法国、英国留学。1905年参加孙中山创建的中国同盟会,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忠实信徒,被人誉为“民国第一清官”。1924年,石瑛改武昌师范大学为国立武昌大学,并成为武汉的大学史载第一任校长。其后,在担任湖北建设厅厅长那年,董必武和陶铸就是在这座院子里 ,与他一起商定国共两党开办汤池训练班。在陶铸等人实际掌控下,培养了大批中共抗日救亡干部。

终于,我们已经走到了新建的5号地铁昙华林武胜门站。准备由此返回,带领大家继续我们的探寻,以优秀历史建筑、名人故居和宗教遗迹打开昙华林。

(未完待续)

发布于 2023-08-26 15:00・IP 属地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