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往往比你知道的更可怕

真相,往往比你知道的更可怕

(崇祯殉国 吊死煤山)

我们知道,明朝施行两都制度,北京是首都,而南京则是陪都。

明末,随着“迎闯王,不纳粮”的李自成攻破京师,明思宗朱由检自挂东南枝,再伴随着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京师彻底陷落,明朝全国性统治完全结束时,陪都南京很快成为了明朝实际上的政治中心。

崇祯末年的时候,其实大臣们就建议过朱由检南迁,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终被搁置,现在北方陷落,是不想迁也得迁了。

司马氏衣冠南渡,能和十六国相持百年,宋高宗南迁建安,更是顽强的挺到了最后才被蒙元所灭。

大明百年基业,那当然不是说京师陷落就彻底没戏了,明朝的大部分官员们,可以说基本上都南迁到了南京。

国祚得以暂时保全的同时,新的问题也逐渐浮出了水面。

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为国捐躯了,那么现在谁来接他的班呢?

按理来说,应该是由朱由检的儿子来接班,但问题是,朱由检的三个儿子均已经在战乱中失踪,目下不知去向,说白了就是很有可能已经死了,所以只能从明朝的宗室子弟中另选继承人,而且,还得选现在就在南京附近的宗室,随时能拥立的那种,因为他们要立具体的皇帝,而不是云皇帝。

当时在南京的朱氏皇族,有俩,一个是福王朱由崧,一个是潞王朱常淓。

(弘光皇帝 明安宗 朱由菘)

总督马士英认为,应该立朱由崧当皇帝,因为朱由崧比较根正苗红,他是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的孙子,而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则不看好朱由崧,而是主张潞王朱常淓即位,因为朱常淓虽然不过是万历老皇帝的侄子,但是性格啊,能力啊各方面都比朱由崧强,现在国难当头,理应立贤。

但是,由于马士英赢得了更多的支持,所以还是朱由崧成为了大明的新帝,年号弘光,我们称为南明弘光政权。

当时,快递员李自成的政权叫做大顺政权,女真人则是清政权,勉强意义上也算是一个三足鼎立的小三国状态。

历史上无论是魏蜀吴,宋夏金,那所谓三国,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是制衡。

东吴懂制衡,所以它能撑到最后,西夏也懂点制衡,所以它存活时间相当长,把辽朝和金朝都给熬死了。

南明弘光政权也想制衡,所以朝廷大方向上秉持的是在坐视大顺和清兵斗争的前提上把主要目标对准大顺政权。

这个想法很好,但问题是,大顺和清军之间的军事实力他是不对等的,清军强而大顺弱,所以两股政权之间是做不到相互消耗的。

(大顺军)

弘光政权想着清军是鹬,大顺是蚌,然后它们鹬蚌相争,自己好渔翁得利,但实际上的情况是,清军很快基本消灭了大顺政权,这只异常凶悍的鹬鸟已经开始用它锋利的喙来啄弘光政权这个脆弱的渔翁了。

强敌虎视眈眈还不算,弘光政权的内部权力金字塔也不太稳固,驻守武昌的大将左良玉和总督马士英素来不合,干脆撂挑子不干了,顺着长江东下,打算回南京和马士英争夺弘光政权的指挥权,马士英当然不干,于是立刻把原本驻守江北四镇的明军调走去抵挡左良玉。

同朝为官,闹到这种地步,你可见当时的党争得剧烈到了什么地步。

马士英和左良玉闹矛盾还不算,关键是马士英从江北调走的明军,那原本是用来防御江淮地区的清军的,人家是专职专干,你调走了,你得给补上,你补不上,那就要出事儿。

结果江淮明军一撤,清军长驱直入,先破徐州再破扬州,之后渡过长江拿下江苏镇江,南明一时岌岌可危,弘光帝朱由崧干脆逃到了芜湖,南京陷落,弘光帝没跑多远也被俘虏,因此满打满算朱由崧不过在位一年时间。

弘光朝廷一解体,各地纷纷称帝建立新政权,比如潞王朱常淓,益王朱慈炲,靖江王朱亨嘉等等,但他们均属于是昙花一现,不过几天时间就被推翻了。

直到不到一年之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也就是隆武皇帝。

(隆武皇帝 明绍宗 朱聿键)

这个朱聿键,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

朱聿键一称帝,很快得到了明朝残余势力的支持,并且还得到了江南各省的承认,但问题是,当时皇帝称帝不可能发个帖子置顶一下来及时的向全天下来宣布这个消息,因而绍兴的鲁王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孙)在不知道朱聿键称帝的情况下也宣布监国,实际上和称帝那也差不多了。

这么一来,南明就等于是有了俩皇帝。

虽然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但问题是现在清军压境,隆武政权和鲁王政权本应该相互携手共同抗击敌人,但它们之间都认为自己是明朝的正统延续,所以和对方势同水火,面对清军进攻时做不到联合,而是各自为战,谁也不帮谁,谁也不搭理谁,结果很快被清军逐个击破。

隆武帝朱聿键被乱箭射死,而鲁王则流亡海上。

隆武政权和鲁王政权相继覆灭之后,桂王朱由榔又在肇庆监国,建立了永历政权。

这个朱由榔,他是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皇帝的堂弟。

然而朱由榔前脚建国,后脚唐王朱聿鐭又建立了绍武政权。

在朱聿鐭看来,自己是隆武帝朱聿键的弟弟,符合明王朝兄终弟及的即位要求,而朱由榔虽然捷足先登,比自己宣布的快,但问题是这哥们不过是末代皇帝的堂弟,所以跟自己得天独厚的地位性,那是没有可比性的。

(绍武帝 朱聿鐭)

所以,永历政权和绍武政权也陷入了相互排挤,相互瞧不起对方,相互认为自己才是唯一合法的明朝延续政权的怪圈。

之前隆武和鲁王不过是不搭理对方,而永历和绍武的发展事态则更为严重,他们相互之间甚至经常火并,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结果,两败俱伤之下,朱聿鐭这个皇帝当了四十天就被俘虏,而永历帝朱由榔也没好到哪儿去,为情势所破,逃亡到了广西。

在阅读历史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陷入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觉得南明虽然是明朝的延续,但基本上是属于苟延残喘,折腾不起什么风浪来,认为所谓南明抗清不过是小打小闹,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朱由榔在到了广西之后,永历政权是打过很多胜仗的,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把控制区域扩大到了云贵两广,湖南江西,四川这七个省份,其中,湖南全境基本上被永历政权所收复,而北方地区,陕甘山三省均有处于明军控制的城池,甚至永历皇帝的势力还包括了东南福建和浙江沿海的一些岛屿。

这足以说明,南明它不是残垣断壁,它也曾经拥有半壁江山,甚至不止是在永历政权极盛的时候,南明在它的很多时间里,都曾经有过足可和清朝抗衡的实力。

但是问题是,党争和内斗一直是南明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而且,南明的内斗,可以说是相当复杂,往往是两个政权因为同时出现而内斗,两个政权内斗的同时呢,每个政权内也会形成不同的势力而各自内斗。

皇帝在内斗,大臣在也内斗,内部环境在斗,外部环境也在斗。

他们知道,内斗就会灭亡,但是他们停不下来,所以他们宁愿灭亡,也要内斗。

(明昭宗 永历皇帝 朱由榔)

在这种异常激烈的内斗中,永历政权也很快衰败,朱由榔成了“跑男”,他最开始从广东逃到广西,后来又从广西逃到云南,最后云南也待不下去了,只能逃往缅甸。

缅甸当时的封建王朝,叫做东吁王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曾经在当地设立宣慰使司,仁宗和宣宗时,东吁王朝还曾经派使者来明朝进贡,所以当时的东吁对明朝来说,是番邦臣属的关系。

原本东吁当时的国王莽达已经打算向清廷交出朱由榔,而更加糟糕的是,缅甸不久又发生了政变,莽达被弟弟莽白杀死,莽白成为新国王后当然也不愿意得罪清朝,因为降清的吴三桂几万大军就在云南,迫于压力和诸多原因,莽白杀掉了永历政权几乎所有的臣僚,对这个已经处于生死边缘的王朝人等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最后,东吁方面把朱由榔移交给了吴三桂。

这个从某种意义上是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帝的朱由榔,后半辈子是东躲西藏,东飘西荡,完全不像一个帝王,平时他过的也不是很好,大部分时候都是饥肠辘辘,连口饭也吃不上,有人给他送来一碗菜,他都直呼这属于是救驾行为。

当时的清朝皇帝,是清世祖顺治爱新觉罗·福临。

在顺治皇帝看来,明朝大势已去,所以朱由榔逃到缅甸也就算了,这辈子也不可能有什么太大的作为了,但吴三桂却接连上疏,表示一定要除掉朱由榔。

吴三桂和朱由榔不熟悉,他对这位末代皇帝也没有喜爱和厌恶的区别,作为昔日的大明臣子,明朝没有任何对不起他吴三桂的地方,甚至于吴三桂前半生的荣华富贵和辉煌事业,都是拜明朝所赐。

他应该感谢明朝,但问题是他已经降清了,他需要用朱由榔的头,来向自己的新主人证明自己的忠诚。

(吴三桂)

当然,这种忠诚在后来看起来十分可笑,因为康熙年间,吴三桂又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

朱由榔对吴三桂唯一的要求,就是让吴三桂把他押回北京,因为自己是北人,想要在祖先的陵寝面前死去。

然而,吴三桂没有满足他的要求,数月后,他命人用一根弓箭上的弦将朱由榔勒死在了昆明。

云南,这是一块好地方,气候适宜,四季如春,空气种总是充满着淡淡的花香,抬眼望去,天空更是蓝的一尘不染。

这里离辽东很远很远,离北方也很远很远,足可以埋葬有关这两个地方所有的复杂记忆。

多年后吴三桂重新起兵反抗清朝统治,挣扎了五年之后终于失败,吴三桂所部被杀了个一干二净,他的子孙后代更是全都被杀死,包括,仍在襁褓之中的孩婴。

发布于 2023-10-05 11:23・IP 属地内蒙古